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时间:2023-02-24 14:14:3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还要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稳定,家庭邻里和谐,民风民俗积极向上,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等等,这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驻村工作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怎样把驻村这一阶段性的工作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开展驻村工作建立一个保证和促进农村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驻村之后,我们把省委确定的驻村工作任务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与所驻村的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在所驻村建立长期发展机制的实践,同时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营造全面奔小康的经济增长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驻村以后,经过调查、走访、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贫困村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和直接的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偏低,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人事厅所驻的=个贫困村,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加工业几乎为零,养殖业形不成规模,种植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辛苦一整年,落个肚子圆”,成了当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作了一些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种植业方面,无偿为所驻村农民引进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开豆=号”优良品种,每亩可以增收===元左右。麦播时,我们又联系引进=万斤优质小麦品种“豫麦==号”,并以每斤补贴=.=元的价格供应给所驻村农民种植。该品种优质、高产、强筋,价格高于传统小麦,可明显提高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养殖业方面,我们积极协调当地信用社为所驻村发放小额贷款===多万元,多方联系筛选项目,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塔东村从====年=月开始,=户农民联手养鸭,仅半年时间已发展到==个养鸭专业户,出栏数万只,较早的养殖户已赚钱====多元。赚钱后的农民,有的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有的着手翻修住房,更多的是把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养殖业上,滚动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不少养殖户春节也舍不得休息,又接养了小鸭苗。石桥杨村已发展牛羊养殖户近==家。在加工业方面,西张村在工作队的扶持下成立了木材加工业联合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塔东村、店后李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分别建成了棉花加工厂,带动了附近农村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不少农户赚到了钱,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安置了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养鸭专业户全家老少整天都在鸭场忙碌,原在城里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因为养鸭比打工还挣钱。几个养鸭户深有感触地说:“从开始养鸭,就没时间打牌下棋闲聊天了。”木材、棉花加工厂同样吸纳了一批劳动力收购木材、棉花。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广大农村尤为突出,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城市容纳劳动力毕竟有限,农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大,我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自然资源、环境、气候、水利设施、传统习惯等各有不同,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切忌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违背农民意愿一刀切。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农民的意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二字上,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规划、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扶持,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包办,更不能搞强制措施。
   (二)要搞好示范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非常重实际、重实惠、重眼前利益,对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加上市场的变化、风险的不测,大多数农民往往持观望、等待和从众的心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对有积极性的农民,要扶持他们先走一步,率先调整农业结构,取得好的效益,以此来带动和影响其他村民。如塔东村开始动员=户养鸭,村民看到这几户赚钱了,纷纷跟着干,仅几个月就发展到==户。由此可以看到示范带动在调整结构中的巨大作用和良好效果,所以,简单地靠行政命令是不可行的。
   (三)要坚持渐进式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也充满了很多变数。在基础设施薄弱、集体和农民资金积累欠缺的贫困落后农村,调整农业结构只能坚持渐进式发展,像滚雪球一样,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把调整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农民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农村的协调发展;要逐步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运用工业生产中现代的、科学的、市场的方法去抓农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链接起来,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四)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八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仅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还要调整整个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要注重环境资源保护。贫困落后村资源型经济的特点非常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搞掠夺式开发。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减少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气化工程,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活质量。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使结构调整沿着良性、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许昌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的条件相对优越。但我们所驻的=个行政村,均为省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我们认为,这些村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从主观上讲,温饱初步解决后,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客观上讲,广大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知识缺乏,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力,造成了农民想致富没有门路,想致富没有资金,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我们驻村后,围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一是抓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个总开关,提高农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组织所驻村干部群众到与之自然条件相近而种养业较为发达的浚县、淇县、登封、中牟、长葛等地参观农业产业化,实地学习塑料大棚种植和波尔山羊、亚洲黄羊、优良猪、鸡等养殖技术,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拓宽了农民的思路。参观学习回来后,很多农民积极试验,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二是抓住科教兴农这个大战略的实施,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利用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优势,组织省直高校科研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到当地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指导农业生产和发展养殖业。根据农民需要,组织农学博士、育种专家到田间地头农家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现场帮农民解决技术问题。三是抓科教阵地建设,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工作队购置了科技图书===余册、光盘==余盘赠送给农民,购置电视机、光碟机等设备帮助农民建立了科技阅览室,投资==万元在=个村兴建了农民科技文化夜校,加强科教阵地建设,培养现有劳动力。四是抓基础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对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农村小学是培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阵地,阵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贫困村的小学多是校舍陈旧,有的已成危房,设备破旧不全。我们筹资==万元正在改建、扩建=所小学,为=所小学更换了桌椅,购买、捐赠了图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后备劳动力的素质。五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通过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制作宣传板报宣传栏、妥善处理邻里纠纷、整理村容村貌等活动,在农村倡导诚信守法、邻里和睦的道德规范,清洁卫生、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农村要发展,要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整体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既是现实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系统工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加强科教文化阵地建设。阵地建设是科技文化教育的载体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农村中小学是培养农村后备劳动力的重要阵地,教育设施多数都比较陈旧落后,应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后备劳动力的素质。二是要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科技文化阵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新建农民科技文化夜校,不具备条件的可利用村两委办公房或改造闲置房屋,满足阵地要求。三是要注重对科教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采取国家、集体、社会多渠道投资的办法,加强阵地建设。四是加强对阵地的管理。阵地管理薄弱、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应采取切实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发挥作用,防止资源浪费。
   (二)要科学确定教育内容。一是高度重视对农民进行政治素质教育。当前农村的政治素质教育非常薄弱,亟待加强。要结合农村的实际,重点加强热爱党、热爱祖国、权力义务、诚信守法、公民道德、健康文明等内容的教育,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二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进行科技教育。不同的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也不同,要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根据农民发展致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主动性。三是要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是当前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农村的普遍现象,它既是农村落后的结果,又成为农村落后的原因,同时也是农村不稳定的根源。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健康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抵制愚昧落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形式上一定要紧密结合农村、农民的特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采取集中教育的形式,通过办培训班、组织专家讲座等,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农业的相关政策,普及法律科技知识,培养骨干和科技带头人。而面向广大农民的专门技术培训、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可采取分散教育的形式,到田间、地头、农家辅导培训,开展活动。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季节性强、受训人员相对集中、所需时间较短的项目,可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到农村进行专题辅导,或进行具体技术指导,农民对此非常欢迎和需要。同时鼓励引导有积极性有条件的农民走出去到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短期培训,或解决个别技术难题,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村科技带头人。三是有声教育与无声教育相结合。在有声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资源,省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建立针对农业、农村、农民教育的专门频道,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这么多农业人口,确实非常急需;在无声教育方面,应有针对性地编制科普文化图书、资料,《河南农村报》、《科技报》都很受农民欢迎,应坚持保本微利,同时,积极建立农民科技网,利用网络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还可以采用板报壁画等形式开展宣教活动。
   (四)要发挥涉农科技服务机构和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各级涉农科技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大中专院校要加强对农村的服务,积极主动地深入农村,传授农村发展所需的科技知识、农民群众所需的适用技术,加强同农村、农民的联系与沟通。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促进农民科技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涉农科技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对农民的培训应提供优质服务,费用要适当减免。可以尝试派乡镇的科技人员到村里任科技助理的办法,联系若干个村进行技术指导。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单位而沉淀到县乡,应制定政策鼓励农村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去开展技术服务,既发挥专长、促进就业,又服务农村科技进步。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凡是贫困落后村,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都很薄弱,这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了当地广大农民的一大心病。我们来到后,积极协调争取立项和筹措资金,组织施工,目前,我们所驻的=个行政村已累计修路==多公里,道路修通后,沿路土地迅速升值,引来了外地客商。为配合农村小城镇建设,我们还对所驻村村内道路进行了整修,把主要道路建成了柏油路或砖渣路,有的村还安装了路灯,路两旁修建了排水沟,修建了户用沼气,方便了农民生产,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个村累计新打、修缮机井==余眼,添置灌溉设备数十套,基本覆盖了所驻村的农田,有效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落后农村,这些道理农民体会得最深刻。农村基础设施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发展就受制约,就没有后劲。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依旧,农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和城镇化目标的。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是要搞好规划。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科学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要求,制定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从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注重效益。各地农村在选择建设项目时,要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大多数群众受益为原则,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各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挥财政投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改革的办法,拓宽投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注意通过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到农村投资,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可以实行谁投资谁优先开发、优先受益等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基础设施都有着长效作用,建成后,日常管理与保护非常重要。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难度很大,不少设施常常被损坏、被偷窃,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要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意识,也可以实行谁管理谁优先受益等办法,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制定可行的办法,确保这些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提供组织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贫困落后村的基层组织大多比较薄弱,有的班子不健全,有的班子不团结,有的缺乏战斗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威信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配合乡镇党委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目标,在建立一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支部方面下功夫,致力于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驻村工作刚开始,正赶上村委换届,工作队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换届的宣传发动工作,帮助村里把有能力、群众拥护的村民选进班子,改善班子结构;帮助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村民代表大会、村理事会、民调小组等村级组织,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的发展工作,每个村确定=—=名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对象,较好地发挥了村级组织的综合优势。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帮助所驻村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支部生活、党员活动、村务公开、议事办事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和促进工作。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帮助他们改进领导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村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及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四是着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利用各种机会,组织村组干部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张北村原来是一个老大难村,“两委”班子经多次调整,工作起色都不大,各项工作在全镇乃至全县都处于下游,工作队驻村后,积极帮助班子成员查找原因,分析症结,先后召开了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会,与农民广泛谈心交友,先后接待走访群众===余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终于使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去年夏征仅用一天半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一举成为全镇第一。不少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如塔东村党支部书记张俊伟,在工作队的支持下,自己筹措资金==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棉花加工厂;第=村民组组长郭广贤去年=月份从浚县、淇县参观学习回来后,利用小额贷款带头办起了养鸭场,从一开始养殖===只发展到现在平均存栏====只,压茬养殖,平均每==天出栏===只,半年增加纯收入达====多元。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塔东村养鸭专业户已发展到==家。石桥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沛贤投资=万元建起了养羊场,带动本村群众==多家发展养殖业。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村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作保证。
   (一)要选好配强支部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至关重要。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经济发展快、社会治安稳定、各项工作搞得好的,党支部书记的作用非常关键。一定要选配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有奉献精神的人任支部书记,对那些不称职、没有培养前途的一定要及时调整,否则会越拖越烂。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乡镇可直接选派。条件成熟的村子应积极推行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方法,真正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经济发达地方和沿海开放地区学习考察或挂职培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其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要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符合农村特点、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好制度,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制度建设薄弱,不按规章办事在落后农村比较普遍。因此,必须下功夫抓好村“两委”的各项制度建设,重点应放在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两委”办事规则规章等方面,要严格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真正用制度来规范村干部的工作和行为,提高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要理出一个好思路。农村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有一个符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思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吃透本地情况,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理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既要防止跟风盲从,又要避免短期行为,临时观念,东一榔头西一梆锤,劳民伤财,劳而无获。
   (四)要形成一种好机制。形成一种好机制,对农村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意义。机制的内容含盖面较广,应在几个关键问题上下功夫。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居住分散、经济不发达、管理难度大,这些特点就特别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农村,重视农业,关心农民,把促进农村发展、服务农民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政策上支持“三农”、工作上推动“三农”、作风上服务“三农”。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扶持,尤其是县乡两级可以有作为的地方很多。二是要发挥村级组织的综合优势。村级组织是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载体,要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包括村委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等在内的各种组织的配套建设,各司其职,按章办事,形成合力,管理好农村的各项事务。三是要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凡是贫困落后村集体收入几乎是空白,有的是负数,无钱无力给群众办事,成为影响“两委”威信的重要原因。钱从哪里来?根据农村的现状,不宜采用过去村里直接办企业的形式,具备建企业条件的应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股份制管理,资产人格化,与利益挂钩,形成良性经营机制。村“两委”可以组建股份制公司,开展技术、信息、购销、中介服务,坚持自愿原则,微利经营,增加集体收入。用集体收入为群众办实事,既促进了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又提高了村组织的威信,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相关文章:

关于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08-16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新农村建设的探讨08-12

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新农村建设的探讨08-15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12

服务新农村,推动村镇建设档案新发展08-18

驻村工作队谈**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与构想08-12

镇农村主导产业建设情况调查(驻村工作)08-12

2006年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总结08-13

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组工作总结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