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2-24 14:22:5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

  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我市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旅游开始从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继而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2005年,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红色、古色”三大品牌,加快建设蜚声中外旅游胜地进程的发展思路。建设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为主的绿色旅游、以聂帅陈列馆为主的红色旅游、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山为主的古镇旅游,既是“十一五”工作重点,又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

  “十五”期间,**旅游业围绕“两地一中心”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四面山、大圆洞、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为载体,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进展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年加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日渐清晰,实现了旅游管理体制的突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五年来,全市旅游稳健增长,假日旅游空前繁荣,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五年翻了一番,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898万元。与2000相比,年均增长都在12%以上。旅游产业在全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重庆旅游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标志着旅游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问题

  开发建设资金缺乏,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开发建设资金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保障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发展滞后,各景区(点)旅游交通连结不畅,景区(点)间“断头路”过多,路况较差且收费点过多,游客走“回头路”现象突出,影响了**旅游通达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通讯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市场分析研究不够,旅游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向、游客消费心理、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跟不上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旅游产品传统陈旧(基本上以传统的观光产品为主),**地方独特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市场营销理念与手段传统落后。

  招商引资富有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十五”期间,虽然成功地引入了重庆新华集团投资开发四面山景区,但总体上招商引资模式仍以“政府招商”和“坐等招商”为主,引资手段传统单一,整体招商成效不明显,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巨大需求。

  旅游资源整合不力,整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辖区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受到思想观念、资金缺乏、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和旅游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景区(点)独立分散,各自为政;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缺乏配合,辖区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联动性的协调配合。各景区(点)环境保护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环境卫生整治状况、旅游形象、景区建筑风貌设计等方面存在缺陷。旅游服务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环境卫生不理想、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除四面山外,各旅游景区(点)基本处于“农家乐”式的开发经营档次,影响了全市旅游整体优势的发挥。

  三、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和创新型产业为指导方针;以“发展大旅游、开发大产业、丰富大市场、建设大和谐**”为总要求,以体制改革和产业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以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资源整合和产业促进为纽带,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成为旅游经济强市。为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目标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格局。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努力,扩大旅游规模,聚集人气,不断拓展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产品”有序推进;四面山—金三角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古镇人文体验旅游区、红色旅游鉴赏区、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区“四大旅游功能区”协调发展;国有、外资、民营共同参与,呈现经济贡献、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三大效益”综合体现的科学发展格局。

  ——旅游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旅游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和超过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水平。旅游经济总量在重庆市排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年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5年(109.5万人次,2.09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

  ——旅游经济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随着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实力更强,旅游经济规模更大,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五、对策

  (一)突出旅游精品,产业联动发展

  以“四面山·金三角---生态旅游、聂荣臻元帅---红色旅游、中山古镇--文化旅游和农庄、农家乐休闲走廊—乡村休闲旅游”四大品牌为主线,突出“四面山·金三角”的**标志性旅游精品建设,突出提升“千年古镇文化旅游”和“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旅游”的**旅游城市形象。带动交通运输、宾馆住宿、餐饮、旅行社、保健理疗(足道之乡)、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花椒、米花糖、白酒等)商贸流通,促进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挖掘地方文化,培育旅游特色

  从**古老的文化元素中挖掘旅游亮点和稀有特质,发掘**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发掘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精神情感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播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文明痕迹,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现代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观赏体验。适应旅游市场现实和未来的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凸显**旅游的文化品位。

  (三)旅游区域合作,政府推动双赢

  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加强与“渝川黔金三角”、“中山联盟”、“长江三峡”、“成渝经济圈”、“红岩精神—红色旅游联线”等旅游区域合作和主题联线的外部环境营造;加强各级行政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分工互助,整合旅游营销体制,各类专项规划融合衔接等内部环境营造。

  立足**,融入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通过联合制作宣传品,共同编制旅游路线,联手开展区域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资源整合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等方面取得多赢,推动**市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实现各个方面的利益均沾,合作双赢。

  (四)强化旅游形象,构建产品体系

  立足**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以四面山为龙头,向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国际化区域旅游品质的中国一流的山区休闲度假地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原始生态“金三角”出入门户和区域旅游中转辐射的中枢,树立“四面山--西南旅游‘金三角’龙头”市场地位和旅游形象,形成“四面山”等于“中国西南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金三角’”市场认知效应。依托有形山水,凸显文化价值,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统领、包装、串联、组合,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五)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传递辐射

  **向东与重庆“金佛山”、向西与四川合江佛宝及泸州,向南与贵州习水及赤水、桐梓等地接壤,目前虽没有高等级公路连结,但随着“成渝经济圈”南线循环高速公路的建成,**市将成为“成渝经济圈”南线进出重庆的“西南大门”和重庆西南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金三角”中的区域旅游中枢地位将会凸现出来。“金三角”地区共同面对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重庆直辖市,将形成以**市为旅游中转的“旅游交通节点”和“旅游传导节点”。

  (六)整合营销资源,发展电子商务

  创新思维思维创新,超越旅游发展旅游。改变目前旅游营销各自为战的做法,处理好**旅游整体形象(大形象、总形象)与各旅游景区(点)形象(小形象、子形象)的相互关系,避免形象冲突、形象矮化和形象掩蔽,避免营销资源浪费。开发相关旅游景区时,加强与政府配合,进行整体策划和整合营销,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城市旅游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改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突出文化创造式的新型文化旅游,完整全面地表达**旅游文化品位和**旅游总体形象。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信息网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丰富**旅游信息量,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的、可任意选择的自助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预定、饭店客房预定、招商引资、电子结算和旅游商品出售等电子商务功能,积极加入重庆市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推动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信息化旅游。

  (七)培育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

  鼓励支持各类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旅游投资开发经营主体,促进政府资源的资本化和政府资源市场化运作,引导、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逐步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八)开发乡村旅游,促进脱贫致富

  将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带动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探索出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措施

  为顺利实现**旅游产业“十一五”目标,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经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建设旅游强市,培育旅游新兴支柱产业,是全市的大局。从全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通力合作,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新型旅游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把我市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立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强化旅游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加强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发展方向上的统筹协调,在建设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先期沟通,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进一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1、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

  旅游景区(点)按照国家所有、部门监管、企业经营的原则,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在确保国家资源国有和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下,改革国有旅游景区经营体制,采取授权经营、委托经营、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旅游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对旅游景区(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方式,进行开发经营权依法转让。旅游经营权依法转让所得转让费,全部用于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业主选择,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以保证确有实力的投资商优先获取开发经营权。

  2、实现保护属地化、开发市场化、经营企业化

  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按照产权归属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的、以所在地政府为主、市级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坚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加强对企业经营、建设行为的监管,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景区(点)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实现景区(点)经营企业化。

  (三)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提高旅游资金使用效益

  1、加大旅游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十一五”期间,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在2006年11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0%。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主要用于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整体宣传促销、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等方面。国有旅游资源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转让、拍卖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项目策划包装,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争取国家财政及各级部门组织的更多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对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开发经营,以及对旅行社和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创新融资方式,拓宽投资渠道

  鼓励条件成熟的旅游景区(点),采取BOT、BT、TOT、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租赁经营等开发经营方式;支持各类旅游经营主体的权益质押、租赁融资、股权置换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旅游补助、贴息、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引导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客运、文化体育、房地产、饮食娱乐等相关行业,立足自身优势向旅游产业延伸发展。

  3、优化政府投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政府投资方式,变“拨”为“投”。改变政府无偿划拨资金支持各类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方式,政府资金按照投资入股的方式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把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种子资金”的作用。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通过市计委及重庆发改委综合协调,实现与旅游扶持资金的打捆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改变资金渠道分散,项目投资时序和资金到位时间不统一,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制定具体可行的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政策扶持引导,培育整治结合

  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旅游企业按企业规定实行税收减免;对重点旅游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制定土地等优惠政策;对非政府投入单项投资1千万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可按建设规划,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分期供地,分期办证,土地出让金、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分期会款或缓缴。加大景区(点)开发企业的清理力度,对确无投资开发能力,又占用景区资源的企业,按照国土转让等有关政府坚决清除,为更有实力的开发商进入扫清障碍。

  2、扶持相关行业,营造宽松环境

  制定相关行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饭店等细分行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纳入小额贷款担保体系,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旅游产品研发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营运车辆,交通部门应给予支持,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对外地进城旅游车辆的一般性违章,从快从简进行调解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旅游星级饭店水、电、气价格,按“工业类”水、电、气价格收取;引导支持市外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发展目标责任制

  1、建立党政一把手责任制

  党政一把手要充分重视、支持、关心旅游业的发展,真正把旅游产业放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和要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部门配合、责任明确、合理制衡、运转协调、权威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旅游发展问题,统一协调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管委会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按各自分工,把支持配合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2、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考核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加快旅游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本级综合目标管理与考核之中,旅游业发展目标考核要逐步做到定性、定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肩负协调会员关系、维护行业利益、组织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协调企业间的纠纷等重任。协会要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和服务公约,规范约束行业行为。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各旅游镇(街)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协会及其分会工作,了解和规范协会的各项业务,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加快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营销策划、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培训,建设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对**旅游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开阔用人视野,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机制,引进一批骨干旅游人才。通过知名旅游机构和企业挂职观摩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推进导游社会化进程,落实导游资格认证制,优化导游队伍结构。

  (七)建立旅游监控制度体系,规范秩序依法治旅

  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诚信监控体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以人为本、和谐旅游的环境氛围,营造令游客放心的、可信的、温暖的旅游历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违法行为,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相关文章:

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的一些思考08-12

关于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08-12

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的一些思考08-15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08-15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8-13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08-13

浅谈我市旅游业的发展08-16

浅谈我市旅游业的发展08-15

县“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