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汇报>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23-02-26 20:33:28 工作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一、总体规划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和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方针,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培育新型农民和培训农村劳动力,为加快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一年办试点,二年抓推进,三年有变化,五年见成效”总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实施“六镇一体”的发展战略,以城区为中心,推动周边10公里以内的////6镇一体化发展,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工业园区、小城镇和交通干线集中,同时,加强////等边远重点镇的建设,增强集镇功能,到2010年,建成4至6个面积达2至3平方公里,人口1至2万人的中心镇。形成重点镇做大,中心村发展,村庄集并,资源节约,科学持续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格局。
1.壮大县域经济。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84.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折合175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10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达4.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年均增长13.3。
2、发展农村经济。到201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油、棉等农产品稳步增长,蔬菜、畜禽及水产品总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85和75左右,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年均增长6.7。
3、推进镇村建设。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转移农村人口12.5万人,放宽限制,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大力发展中心村,扩大农村公寓和农民新村开发,引导农民联村建房,村庄并集,到2010年,全县建成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村50个。
4、加强公共设施。到2010年,“六镇一体”区域内建成城乡交通骨干网,通村公路上等级,边远重点镇及其所辐射的中心村建成等级公路片区网,城区与重点镇建成交通“干线”网,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支持50左右中心村建成集中供水设施;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兴建数字多媒体工程和通讯增容工程;实现中心村农户有线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农电网络建设,形成以110KV变电站为骨干,35KV变电站为支点的环形供电网。
5、整治村容村貌。到2010年,先期示范试点的40多个中心村要率先建成村级经济特色鲜明、住宅规范有序,生产和生活功能完备,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的农民新居。全县50村庄完成生活污水统一排放设施建设,4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80农户完成卫生厕所改建,60的农户实现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一批生态型、园林型村庄建设不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6、发展社会事业。抓好公共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0年,90的村级卫生室实现达标,农民参合率提高到95以上,12个乡镇完成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发展一批农村文化中心户;加强对试点新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体育人口规模;做好培育新型农民与培训农民工,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左右;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做好留守儿童的管护教育,大力兴办村级幼儿园,提高农村少年儿童的教学质量。
7、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税费减免、直补,农村投入、金融贷款等政策精神,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到2010年,全县农村培育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50乡镇创建文明乡镇,60村创建文明新村。
8、完善民主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社会稳定祥和,党组织领导有力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建立。
二、进展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县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立足县情,结合实际,制订了实施“六大工程”,实现“六有目标”的思路;即:实施通路工程、通水工程、通沼气工程、通信息工程、村庄清洁工程、房屋修葺工程;实现有发展蓝图、村庄规划、特色产业、活动场所、管理制度、“五好”班子的目标。通过周密部署,以点带面,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开局。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成型。全县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被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带。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企业34家,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多个,建设了生猪、蛋鸡、肉鸡、肉鸭四个畜禽专业生产区。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了/河、//河综合治理和城市防洪、//泵站技改等工程,新建了///////等水库。完成了系列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了蔬菜产区田园化建设,建成高产高效农田10多万亩。农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0以上。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任务。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光纤网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率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都建有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正在加快。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健全。通过建立和完善村委会换届直选、村级管理、村务公开、村级议事制度,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更为民主规范。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等活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身条件的改善,一批先富起来的党员干部强化党员先进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主动服务群众,使基层组织开展更加深入和有力。
三、主要作法
1.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统一了全县上下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专栏节目,积极宣传全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营造了良好氛围。各示范试点村采取刷写固定标语、悬挂横幅、开辟宣传栏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建设。
2.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了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积极探索农民、财政、项目、社会等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在公益事业、农村发展上投资投劳。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县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县财政安排支农资金达1000万元。三是强化部门责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力争今年各级各部门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农业农村的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四是吸纳社会投入,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家、回归创业者和农村大户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县在外务工经商大户、老板累计捐资8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3.突出抓好试点示范。全县确立了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各示范试点村不等不靠,奋力先行,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起步。县里采取“先动先补、后动后补、不动不补”的激励措施,从县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相继下拨到县级示范试点村。各驻村的县直责任单位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各筹资2—5万元支持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
4.全面实施检查督导。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落到实处,坚持多层面、多形式的检查督导。一是领导亲临一线重点督查指导。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乡镇、县直部门、示范试点村,就新农村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二是驻村队深入基层具体督查。各驻村队对所驻村的经济状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摸底调查,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同村干部一道制订了驻村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督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三是督导检查组履行职责全面督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督导检查组坚持每周对各乡镇和各试点村的情况进行一次巡回督查,每半个月组织驻村队长集中听取一次情况汇报,及时分析解决中的问题和困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上有偏差。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只是配合,依赖心理重,而忽视了新农村建设农民自身的主体地位;有的村组干部和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房子,把原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而后进行统一规划,忽视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需要立足当地实际,循序渐进;有的农村干部还停留于过去收费、收税的思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存在等待观望心理。
2.农村投入不足。一是农村投入渠道过窄。虽然近年来中央所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相比城镇建设既有中央财政性投入,又有社会资金的投入而言,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投入和成长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县级财政有限。县级财政只能维持基本保障支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财政还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尚未成熟,同时支持新农村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困难。三是村级积累少,债务负担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沉重包袱。四是项目资金难配套。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中央支农资金项目,不少项目还要求地方配套,不仅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也造成资金更加分散,特别是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在50以上,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地方财政难以负担。
3.资金整合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条块分割,资金整合的体制障碍较大。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涉及财政、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国土等众多部门,并各自与上级对口进行管理。加之各项支农专项资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各部门、各单位站在各自的立场,强调各自的重要性,上级部门强调专款专用,地方政府很难进行统筹安排。如农村改水涉及农发办、扶贫、国债、水利、卫生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分散投入,标准不一。往往站在同一个项目区域内,各自规划,交叉投入,缺乏沟通,影响了行政效率和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
4.农民增收乏力。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三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五、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办培训班等方式,抓好新农村建设有关内容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针对农民这个宣传主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力求做到政策宣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挖掘、宣传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好典型、好经验,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2.注重分类指导,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因村制宜和群众参与,制定好各村建设规划。坚持“群众认可、切合实际、因势利导、便于操作、适度超前”的原则,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农民和专家的意见,在特色定位、建设切入点、项目选择、目标任务等内容上,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建设规划要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3.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突破新农村建设瓶颈制约。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三个高于”的要求,把财政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资金投入要有利于加快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二是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城市资金投向农村,特别是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健全农民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鼓励农民自主投资。三是切实用好建设资金。对各项支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发挥好资金的整体效益。
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树立信心,不等不靠,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农民筹资投劳,特别是规划中属于农户自建的项目一定要发动农民自己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有成就的外出务工人员支持家乡建设或回乡创业。
5.拓宽家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链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二是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六、几点体会
第一,规划先行是前提。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只能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我县目前已对40个试点村制定了切合实际、符合县情村庄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下一步,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等总体规划,以此指导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第二,整合资金是重点。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共性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从目前基层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级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资金虽然数量不小,但由于在使用方向上不够集中,产生的宏观社会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对各种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以便形成强大的合力。从//实践情况看,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项目不改,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重点向示范试点村倾斜,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
第三,典型引路是基础。实践证明,抓点带面,示范带动,是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好“可看”更“可学”的示范村,才能为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在示范村的选择上,要切实处理好数与量的关系,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发展与上级扶持的关系,必须坚持从基础条件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镇抓起,这样才能带来高质量的示范带动效果。
第四,依靠农民是保证。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我们从实践中也发现,凡是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反之,进展就缓慢。///村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农民主动拆除自家门前的乱搭乱建建筑物,自愿投工近600个,完成了村级活动广场的建设,全村各自然湾以及各农户门前水泥路也全部建成。充分证明,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TWM



企业34家,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多个,建设了生猪、蛋鸡、肉鸡、肉鸭四个畜禽专业生产区。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了/河、//河综合治理和城市防洪、//泵站技改等工程,新建了///////等水库。完成了系列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了蔬菜产区田园化建设,建成高产高效农田10多万亩。农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0以上。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任务。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光纤网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率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都建有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正在加快。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健全。通过建立和完善村委会换届直选、村级管理、村务公开、村级议事制度,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更为民主规范。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等活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身条件的改善,一批先富起来的党员干部强化党员先进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主动服务群众,使基层组织开展更加深入和有力。
三、主要作法
1.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统一了全县上下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了专栏节目,积极宣传全县新农村建设中的动态、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营造了良好氛围。各示范试点村采取刷写固定标语、悬挂横幅、开辟宣传栏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建设。
2.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了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积极探索农民、财政、项目、社会等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在公益事业、农村发展上投资投劳。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县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县财政安排支农资金达1000万元。三是强化部门责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力争今年各级各部门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农业农村的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四是吸纳社会投入,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家、回归创业者和农村大户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县在外务工经商大户、老板累计捐资8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3.突出抓好试点示范。全县确立了4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各示范试点村不等不靠,奋力先行,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起步。县里采取“先动先补、后动后补、不动不补”的激励措施,从县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相继下拨到县级示范试点村。各驻村的县直责任单位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各筹资2—5万元支持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
4.全面实施检查督导。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落到实处,坚持多层面、多形式的检查督导。一是领导亲临一线重点督查指导。县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乡镇、县直部门、示范试点村,就新农村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二是驻村队深入基层具体督查。各驻村队对所驻村的经济状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摸底调查,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同村干部一道制订了驻村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督办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三是督导检查组履行职责全面督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督导检查组坚持每周对各乡镇和各试点村的情况进行一次巡回督查,每半个月组织驻村队长集中听取一次情况汇报,及时分析解决中的问题和困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上有偏差。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只是配合,依赖心理重,而忽视了新农村建设农民自身的主体地位;有的村组干部和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房子,把原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而后进行统一规划,忽视了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需要立足当地实际,循序渐进;有的农村干部还停留于过去收费、收税的思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存在等待观望心理。
2.农村投入不足。一是农村投入渠道过窄。虽然近年来中央所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但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相比城镇建设既有中央财政性投入,又有社会资金的投入而言,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投入和成长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县级财政有限。县级财政只能维持基本保障支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财政还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尚未成熟,同时支持新农村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困难。三是村级积累少,债务负担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沉重包袱。四是项目资金难配套。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中央支农资金项目,不少项目还要求地方配套,不仅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也造成资金更加分散,特别是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在50以上,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地方财政难以负担。
3.资金整合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条块分割,资金整合的体制障碍较大。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涉及财政、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国土等众多部门,并各自与上级对口进行管理。加之各项支农专项资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各部门、各单位站在各自的立场,强调各自的重要性,上级部门强调专款专用,地方政府很难进行统筹安排。如农村改水涉及农发办、扶贫、国债、水利、卫生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分散投入,标准不一。往往站在同一个项目区域内,各自规划,交叉投入,缺乏沟通,影响了行政效率和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
4.农民增收乏力。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三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五、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办培训班等方式,抓好新农村建设有关内容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针对农民这个宣传主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力求做到政策宣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挖掘、宣传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好典型、好经验,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2.注重分类指导,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因村制宜和群众参与,制定好各村建设规划。坚持“群众认可、切合实际、因势利导、便于操作、适度超前”的原则,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农民和专家的意见,在特色定位、建设切入点、项目选择、目标任务等内容上,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建设规划要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3.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突破新农村建设瓶颈制约。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三个高于”的要求,把财政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资金投入要有利于加快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二是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城市资金投向农村,特别是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健全农民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鼓励农民自主投资。三是切实用好建设资金。对各项支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发挥好资金的整体效益。
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树立信心,不等不靠,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农民筹资投劳,特别是规划中属于农户自建的项目一定要发动农民自己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农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有成就的外出务工人员支持家乡建设或回乡创业。
5.拓宽家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链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二是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六、几点体会
第一,规划先行是前提。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只能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不折不扣的按规划实施,不能半途而废。我县目前已对40个试点村制定了切合实际、符合县情村庄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下一步,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等总体规划,以此指导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第二,整合资金是重点。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共性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从目前基层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级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资金虽然数量不小,但由于在使用方向上不够集中,产生的宏观社会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对各种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以便形成强大的合力。从//实践情况看,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项目不改,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重点向示范试点村倾斜,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
第三,典型引路是基础。实践证明,抓点带面,示范带动,是新农村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好“可看”更“可学”的示范村,才能为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在示范村的选择上,要切实处理好数与量的关系,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发展与上级扶持的关系,必须坚持从基础条件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镇抓起,这样才能带来高质量的示范带动效果。
第四,依靠农民是保证。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我们从实践中也发现,凡是群众参与得好的地方,进展就顺利,成效就明显;反之,进展就缓慢。///村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农民主动拆除自家门前的乱搭乱建建筑物,自愿投工近600个,完成了村级活动广场的建设,全村各自然湾以及各农户门前水泥路也全部建成。充分证明,只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TWM


【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8-16

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08-24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发言08-15

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08-16

新农村建设调研情况汇报08-12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8-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08-12

镇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08-15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