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汇报>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

时间:2023-02-12 02:56:24 工作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
  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萍
  
  各位同行:
  
  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对“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我的话题是“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我是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当过9年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教师兼班主任,当了11年语文和品德教研员。根据一些网友的要求,我会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探讨这个话题。不过在我的故事里您不要期望读到轰轰烈烈,读到惊天动地。您不妨把我当成您的同学或同事,我们端一杯香茗,播一曲轻盈的校园歌曲,在馨香中一起回首我们似曾相识的梦想,一起回眸从教20年来曾经经历的一幕幕,一起回味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曾经感受的欢颜与悲伤。
  
  我是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当过9年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教师兼班主任,当了11年语文和品德教研员。在我的故事里您不要期望读到轰轰烈烈,读到惊天动地。您不妨把我当成您的同学或同事,我们端一杯香茗,播一曲轻盈的校园歌曲,在馨香中一起回首我们似曾相识的梦想,一起回眸从教20年来曾经经历的一幕幕,一起回味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曾经感受的欢颜与悲伤。
  
  一、万事开头难——迅速度过职业适应期
  
  1987年9月1日,我满怀激情地站在扬州市育才小学一年级的讲台前,这是我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上课铃响了,我发现有不少家长迟迟不肯离去,在窗口向教室里张望,还听到他们在用扬州话低声交谈:“哎,好不容易把霞子送进省实验小学,辣个晓得弄个霞子来高我们霞子!”失望、疑惑之情溢于言表。到扬州报到十多天了,我基本能听得懂扬州话,他们在说“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省实验小学,哪知道让个孩子来教我们孩子?”仿佛一盆盆冷水从头浇下,淋湿了我激情满怀的心。压力,从站在讲台前的第一秒就向我袭来,是承受还是逃脱?是辩解还是行动?到扬州十多天我也听说了,能把孩子送到这所重点小学的家长都是些颇有能耐的人,对老师的要求自然很高。理智地想一想:自己刚满17周岁,身材娇小,从农村来到城市,看起来不仅像个“霞子”,而且是有些土气的“霞子”。不屈,从我的骨子里又一次升腾:“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十几年的学生干部经历,参加县内外各项活动屡屡夺魁,毕业时理论考试与十项技能测试门门优秀,我不惜放弃去电视台工作的机会,接受扬州市以1.5%的比例优秀毕业生特招来育才,我就是想把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的!自信,给我勇气:我坚信自己已经为当好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会证明给他们看的!面对50多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深吸一口气,瘦弱的脊梁习惯性地挺直,满面笑容地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第二天清晨,我刚进教室,看到一位妈妈正使劲拉自己的孩子,孩子拼命用手扒着课桌,桌椅已经被拖歪了。看到我进来,孩子哇地哭了起来:“陈老师,我不走,我就不走!”“怎么啦?”“我妈妈要我到别的班,我不……”妈妈尴尬地看着我,语无伦次地解释:“这孩子,昨晚怎么说他都不肯,他说就喜欢陈老师。呃,是他爸爸要调个老教师的班,校长也说您很优秀,哎,算了……”我不由地向这个顽皮倔强的小男生投去感激的目光,这些孩子太可爱了!
  
  第四天上课玲刚响,教室后面的门被推开了,德高望重的老吴书记拿着小本子坐在了教室后面,这天我刚教“d、t、n、l”。听完课,吴书记笑咪咪地走了。没过几天我走进教室上语文课,发现教室后面挤挤挨挨坐了十几个人,校长、主任、还有我不认识的人拿着听课本对我微笑。对他们这样突然袭击我非常诧异,但来不及多想,上课铃响了。也许是从小经常在全校发言,主持活动练就的习惯,我做一个深吸一口气,响亮地说:“上课!”记不得那节课怎么讲的了,只记得下课到了办公室,年级组长顾怀松老师说:“老吴书记说学校来了一个好苗子,今天学校中层干部都去听了你的随堂课,大家都夸你呢!”顾老师鼓励的话语仿佛一缕春风吹散我心头的阴霾,让我这个17岁离家独自在外的异乡人感到被认同的温暖;仿佛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心田,让我心中渴望向上的理想备受滋润!
  
  我知道作为新手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诚恳地请顾老师当我的师傅,她爽快地答应了!我主动向顾老师请教备课方法,拿着记录本跟着顾老师听课,学习她驾驭课堂的技巧,组织教学的艺术,下课时对一些教学环节进行追问:“这个地方您为什么这么处理?”“为什么您的学生说话那么自信?”同年级组的老教师对我也非常友好,我不懂就问,包括布置作业的格式,班队会的组织形式等等都能得到她们的热心指点。平时备课前我喜欢反复朗读课文,自己感悟文本;备课时不满足于抄写备课笔记,而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来琢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课时我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下课后对照教学效果,反思备课得失,记下教学日记,主动与顾老师交流。
  
  10月,育才小学对外开放活动,学校决定让我上公开课。让一个刚刚毕业的小老师代表学校对外展示,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按照教学进度,我应当教《看图识字过马路》,学校校长、顾老师和其它老师听了我的试教课,提出了修改意见,我细细地做笔记,认真地揣摩,小心地尝试。晚上,我请同乡唐老师在公开课大教室听我试讲,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上公开课,对我在讲课前站立的位置,拿识字卡举的高度,如何点名节约时间等等细节都一一作了指点。学校对外开放那天,市内外的几百位老师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我这个刚工作1个月的新人自信地登上了公开课的讲台。课前我就让孩子们请爸爸妈妈带着过马路,观察别人过马路的样子,课上孩子们和我一样兴奋,刚进校一个月的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仔细看图,准确表达,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铅笔字赢得大家的赞同。上完课,校长高兴地把我领到几位领导面前介绍,我这才知道听课的还有扬州市教育局郑局长,扬州市教研室韩主任,广陵区教育局王局长。王局长感慨地说:“小陈,你简直就是当年的小毛美英啊!”后来,同事兴奋地给我拿来一张《扬州日报》,上面写着“育才又出了个小毛美英!”“干吗把我比成小毛美英?”我不解。同事们说:“毛老师可是我们育才的名师啊!以前大型研讨活动都是由她代表扬州上课的!”这对我是何等的赞誉和期待啊!我深深感谢无私地帮助我的校长和老师们,因为我深知没有他们的指导,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怎么能自信地驾驭好公开课的讲台呢?
  
  二、倾情投入教育教学——用心感悟人性的关爱
  
  有位作家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理智地爱孩子,这就需要爱的智慧。回想和学生在一起的9年时光,我全身心地爱护他们,呵护着他们,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也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
  
  1988年起,学校让我重新带一个班参加课题实验。与前一年相反的是不少家长找人把孩子送到我班上。实验前检测,班上一位叫静的女孩语文考了8分,数学0分,查阅家长学历也只是初小,分别在两个不大景气的工厂当普通工人。校长怕影响实验效果,决定把孩子送往培智学校。家长赶快找到专家智商测验,结果显示她是“智力迟钝儿”。孩子的父母找到我,给我送来礼品,诉说了他们难言的苦衷。我非常同情他们,退回了礼品,留下了孩子。校长说:“你这是实验班,她这种状况肯定会影响你班级的均分,谁来负责?”我说:“我负责。”
  
  静听力不大好,听课时总是侧着脑袋皱着眉头,我安排她坐第一排;静不会看田字格,一个格子里她会写上4个字,而且一直在第一格反复描摹不知往后一格写字,我每天教完全班同学就握着她的手,一边轻声细语地讲解一边带着她写;静不爱跟同学说话,我让她当小组长收发作业本,创造机会让她多和同学交流;静下课不爱出去玩,我背地里跟几个活泼的小朋友讲好让他们轮流找她玩;家长不知道帮她买什么课外书,我给静准备好了部比较浅显的儿童读物;静怕老师,业余时间我常常把她带到我小小的宿舍,帮她补课,一起吃饭,甚至帮她洗澡,换上我的衣服……渐渐地孩子跟我亲近了,话也多起来了,笑容开始在她的脸上绽放。渐渐地,她能正确书写了,能准确发音了,成绩开始爬坡。同学们看着我热心帮助她,也学会了如何关心同学;我为静的哪怕小小的进步高兴,同学们也会欢欣鼓舞!现在回想,可能我对静的悉心呵护已经成了隐形的课程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全班同学,班级形成了浓烈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学们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参加各项比赛时他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训练,争取得第一名。一年级期末,静能及格了;二三年级她有时能考出75分的好成绩!四年级,有时能考出90分!后来,静考上了中学,每个发展阶段,静的妈妈都是找我商量,我帮助她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请我的朋友帮助她辅导。2004年经考大学时,我们帮她设计填报志愿,如今静上大学三年级了,每个假日都会来看我,在我面前,她的话还是特别多。今年,她通过考试,获得了赴英国留学的机会,拿到签证的那天,她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打电话告诉了我,手握电话,我忍不住流下了欢欣泪水,无需太多的语言,电话两头的人都喜极而泣……
  
  十多年了,扶持着一个学生慢慢前行,看着一个孩子慢慢成长,作为教师、作为朋友我真心地付出了我的爱心与智慧,也分享着孩子成功的喜悦!静的整个家族对我都有一份真诚的感恩,他们常说如果不是碰到陈老师如果当时静进了培智学校……大家想想都十分后怕!其实我内心也十分感谢静,这个懂事的孩子,她遵从着我们的教导,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赢得了她自己的精彩人生!看着她的成长,我切身感悟到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奇迹般的力量!
  
  不过,有时帮助学生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事。一年级刚开学上常规课,我就告诫刚进校的小朋友不能爬学校的横杆,那是高年级小朋友玩的。刚下课,1个学生慌慌张张跑来告诉我,衡从横杆上摔下来了!我的脑袋嗡的一下就炸了!赶忙把衡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孩子颈椎错位了,需要卧床牵引!作为班主任我感到非常心疼与自责!
  
  衡的爸爸常年在深圳工作,闻讯飞了回来。他们非常通情达理,对我说:这事不能怪老师,您跟孩子讲过不许去玩的,是我们孩子太调皮了,再说下课了您也不能看着每个孩子呀……他们的宽容更让我感到愧疚!孩子卧床的几个月,我买来录音磁带和课外阅读书给孩子解闷,并坚持用业余时间上门帮他补课。孩子的期中考试是在床上完成的,语文数学居然都考了满分,他的父母非常满意!
  
  孩子病愈上学了,他的爸爸又回深圳工作了,妈妈一个人上班又接送孩子,经常让孩子在校门口等待。我主动提出每天放学让孩子到我宿舍写作业。到了二年级,小男孩长大了,她的妈妈已经不能带他去浴室洗澡了,我就让男朋友帮忙。一天,衡的妈妈要加班,就请我做饭给他吃,让我的男朋友带他去洗澡。下班后我匆匆忙忙回到宿舍,点起酒精汽化炉一边煮饭,一边切黄瓜。忽然,我看到炉子没火了,就拎起一个刚刚灌满的10斤重的酒精桶加酒精,“嘭!”的一声响,炉子着火了,酒精桶口喷出的巨大火焰点着了我的头发烧灼了我的脸,也点着了房子里的东西,火势迅速在我的只有7、8平方的小宿舍蔓延开来!我用力把熊熊燃烧的酒精桶扔到门口的空地上,一把把从房顶垂下的布帘拉离火势猛的地方,然后抓起床上的被子去扑酒精燃烧的地方……有人惊呼起来,但没有人敢冲进来救火!我当时住的是石棉瓦顶的棚子,是学校分给教师做厨房用的。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火势蔓延殃及邻里……我奋力把火扑灭,朋友把我送到苏北医院烧伤科。
  
  我的阿姨刘怀民在苏北医院工作,是经验丰富的护士,她立刻端来一脸盆水,加上冰块,让我把整个脸埋进去进行紧急降温处理。衡的妈妈赶来了,半跪在我面前,握着我的手哭着说:“我怎么对得起你呀……”我笑着说:“是我自己不小心,别担心,大不了换肤喽!”这时候一个小朋友过来问:“阿姨,你在干吗?”我说:“阿姨在练游泳呢!”怕我在医院感染,阿姨把我接回家请医生上门治疗。一直跟我非常亲密的上三年级的表妹已经认不出我了,她吓坏了,恐惧地叫起来:“不好了,魔鬼来了!魔鬼来了!”
  
  三星期后,衡的妈妈坚持把我接到她家养伤,她为我精心布置了一个纤尘不染的环境,每天为我调养陪我聊天,衡的爸爸也经常打电话鼓励我。这真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我去医院打针,吓跑了走廊上的病友;同事来看我,不敢正眼瞅我;学生要来看我,我怕吓着他们,坚决不同意。学生家长打听到我的住处,纷纷来看我,他们发动朋友帮助商讨治疗的方法,他们带来了孩子们做的卡片、写来的信。一位叫董婧的小朋友写道:“陈老师:我想来看你,可是妈妈说你不让,我们好想你呀!去年我的腿被烫伤,您来看我时对我说要勇敢,要有信心,现在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您,就像您给我们讲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心里有希望,就一定会成功!您一定要早点好,早点来上课,我们都等着您呢!”烧伤以来一直没流泪的我,读着孩子们的质朴的话语,止不住泪流满面。是的,我一定要好起来,即使满脸疤痕也要笑对人生!我一定会好起来,命运不会捉弄我……
  
  医生的精心治疗,男友的细心呵护,家人的温暖照料,朋友的热情鼓励,学生的殷殷呼唤……陪伴我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驱走我一个又一个消极的念头。我积极地配合治疗,努力地调整心态,保持着积极的情绪。几个月后,当我的脸上还斑斑驳驳残留着深浅不一的印记出现在校园里,同事们欣喜地说:“陈萍啊,你这次可真凤凰涅槃,获得新生啦!”同事们羡慕地说:“更可贵的是你和张斌的爱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当我走进教室,透过泪眼看孩子们围着我又是欢呼又是蹦跳,我恍若在梦中,我又可以站在讲台前了,我又可以面对这些小家伙了,我,又活过来了……
  
  三、脚踏实地教科研——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很多人毕业时都满怀激情,胸怀远大理想,而日常工作却充斥着细细碎碎的种种琐事,有的人难免眼高手低,哀叹命运不济,终究一生碌碌无为。其实有远大理想本身没错,不过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如放眼未来,着眼当下,在不同人生阶段制定可以触摸可能实现的目标,并全力以赴面对每一个工作,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当机遇这匹骏马奔驰而来时,你就能勒住缰绳飞身上马,奔向你的理想之地!当一位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教师,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最初目标。出乎意料的是,工作1个月,我不仅得到大家认可,而且登上了公开课的讲台。1988年起,我参与了“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实验。李老师是我崇拜的名师,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老师的著作,观摩她的录像,并且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对常州、上海等地开公开课。1990年,江苏省思想品德教学研讨会召开,全省代表来扬州观摩我的思想品德课《遵守交通规则》,课前学校同意我把学生带上街头,观察交通状况,采访交警,又到电视台借来一段录像。课上没有说教,录像中因交通事故痛失孩子的母亲的呼唤不仅让孩子们留下了眼泪,听课老师也唏嘘不已。孩子们不仅说出了自己对交通规则的认识,还指出了诸如人行道被停放的自行车占用等扬州交通需要改进的情况,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1990年5月,扬州市教研室点名让我去青岛参加全国汉语拼音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当时,由于自学考试看书用眼过度,我的眼睛得了麦粒肿,还开了刀,我揭开蒙着的纱布考完哲学,又蒙上纱布踏上了火车。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席全国会议,而且听说江苏省只有2个名额,我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我专注地学习,虚心地求教。我漂亮的钢笔字,流利的普通话,对教学的见解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他们邀请我加入“汉语拼音直读法实验”。我把情境教学法也用到汉语拼音直读法教学中,我的拼音课从读准同学的名字,给自己和爸爸妈妈做名片,给教室和家里的用品做卡片入手,从记一两句话的拼音日记入手,孩子们兴趣十足。我把他们的作品贴上邮票寄出去投稿,王行行同学十月份就在《小学生拼音报》发表了拼音日记《看老虎》。汉语拼音研究会秘书长窦老师来扬州验收我的实验,惊呼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在全国领先!
  
  1990年,在市教研室文老师的指导下,我为扬州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研究课《秋天》,课上我身着鲜艳的便装,轻松愉快地引导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感悟,不断启发孩子“你读懂什么了?”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我们就是大雁,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呀飞,我飞到——,看到——”研讨时,我的课引起了参会代表的热烈争论,有人质疑:“课上问学生读懂什么了?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课堂就是要教师讲……”更多的人叫好:“语文课就应该启发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深夜十一点,我和方校长、区教研员施老师还在房间里讨论,市教研员文老师来了,他笑着告诉我们:晚上代表还在争论小陈的课,一节课能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说明有创新价值。现在大家意见基本趋同,认为这样的课是好课,符合‘真实、朴实、扎实’的思想。善于启发让学生自己读懂,激发思维让学生想象,这是应该提倡的尝试。
  
  1992年,我出席了在淮阴召开的“江苏省李吉林情境教学研讨会”,上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敬爱的李吉林老师坐在主席台中间,我荣幸地坐在她右边,向大会介绍我进行教学实验的做法和体会。1994年,在南通情境教学研讨会上,我的实验班被评为“情境教学先进实验点”。斯霞老师给了我热情的鼓励,还跟我们合影留念……
  
  从1988年起,我先后在区、扬州市赛课中获一等奖,并先后为上海、浙江、日本等国内外教育代表团上课40多次,频繁的上课、奔波让我感到疲惫,班级学生素质的一贯良好也让大家习以为常。我一度感到徘徊不前。一位主编老师说:你现在是“高原反应”。要看到国内能上好课的教师数不胜数,缺乏的是既能上课又有研究水平的教师。他的话让我警醒:对,我不仅要实践,更要在实践中研究,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从初中起,我就有记日记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师范毕业时我的读书笔记已经有好几万字。工作后常在教案上写下一点上课的感受(如今时髦叫“反思”)。参与课题研究后,为了出席一次次的研讨会,上示范课说课,也经常需要动笔,多次在广陵区论文评比和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1990年,我被广陵区教育局聘为兼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需要组织一些活动,参与教育局的视导等工作。当20岁的我坐在鹤发童颜的教研员们中间,有时也需要发表评价意见时,我感到了挑战,感到自己内存严重不足!我感到自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自己上课、与人交谈、外出听课我求知若渴,事事处处吸取着水分!1994年,我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论文“教科研——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扬州市首届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如今翻阅十多年前的手写稿,抚今追昔,真是百感交集,我甚至感到奇怪24岁的我怎么会锁定这样的主题,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篇文章仿佛是我的内心理想的告白,对我后来的人生轨迹有着如此鲜明的预示!
  
  带着思考教书,看书本就多了一分质疑。1994年,我给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指出教材编写的几处不足。这在当时崇尚权威的大气候下是很不可思议的举动。一天,校长室派人叫我去接一个省教委的长途电话,在校长们狐疑的目光中我拿起了电话,是省教研室老师打来的,他热情表达了对我的谢意,并提出请我修改其中的一些课文!我喜出望外,校长嗔怪说:“小丫头,幸好你碰到了好领导,要不然……”我也能写教材吗?一个让我激动的念头一闪而过。我认真地研读、写作,1996年,我的名字出现在苏教版思想品德编写者中。
  
  1995年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吴惠珠教授审查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江苏省教研室请我代表江苏的教师上课(因为我是曾经对教材提意见的作者),并请来省内教育名家评课。吴教授对我给予充分鼓励,盛赞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的教师在全国不可多得,她说在我的课堂看到了代表国际趋势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导向,而且使用的策略很自然亲切,摈弃了说教的方式,是无痕的教育。
  
  1997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省教研室准备编写一套全新的教材,邀请我参加编写。在省教研室鞠文灿、杜文艳、方衡秀老师的引领下,置身于这样的全省德育精英荟萃的创作群体中,27岁的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虚心向资深的编者求教,专注地聆听每个人的发言,耳濡目染,渐渐找到了教材创作的路径,我先独立承担了一个单元的写作任务,后来在老师们的鼓励下逐步成长为省编思想品德教材、教参分册副主编。
  
  2002年春,在省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参与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讨论;参加了由江苏省、湖北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四省区联合、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任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编写。省教研室先让我参加3年级教材创作,这是由鲁洁老师带领的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博士和一线教研员、教师组成的创作集体。近距离与大师合作,与高校的教授、博士们一起讨论甚至面红耳赤地争论,是一段独特的创作经历。后来又参与五、六年级教材教参创作。参与教材创作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理论的争鸣,实践的反差,操作的艰难,我常常写作到凌晨2、3点钟,常常夜不能寐,头发脱落得很厉害。为了教材我放弃了旅游机会,顾不了自己的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激情碰撞中,在练狱般煎熬中,我对新旧德育教材理念的变革、教材的编写、内容的构建、目标的达成都有了清晰而又准确的把握。
  
  教材创作经验是可以迁移的,2003年,省教研室邀请我编写《心理健康》教材;2004年,与一些老师合作,编出了全国第一套《新公民读本》,我担任小学卷3至6年级主编,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编写出《维扬文化》读本,担任副主编。我走访维扬文化专家,阅读维扬文化著作,参与构建教材框架,确立话语表达风格,大年初一也不敢休息,守着电脑写作立项报告。在中文核心期刊《课程教材教法》发表《新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理念与策略》两篇论文,在《江苏教育研究》发表《生活化教学——品德课程的有效选择》。
  
  不断调整角色定位,不断冲击新的目标,我从用教材的教师,到教材编写的参与者、教材主编,从教材执行者到教材培训者,这样的经历十分艰难又自然而然。
  
  四、学习的滋养——专业成长没有捷径
  
  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身边的人学习让我获益颇多。在学校教学工作时我非常注意向同事学习,获得了最直接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法;用家访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表现,做课题实验时向学生家长请教,接受他们的建议,使学校教学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各种会议中注意听取各方面信息,博采众长,开阔了视野。一次会议上有位长者告诉我的交友原则让我颇受启发:不诚者不交,不忠者不交,不孝者不交,不才者不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多交益友确实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历练。古人云“能者多劳”,我的体会却是“劳者多能”。一个人的事业必须与岗位相融,必须与所在的团队需要契合,这样既为学校赢得荣誉,又能为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做事踏实认真的人,在同龄人中就会出类拔萃;一贯认真踏实,老师和领导就会放心地把更多的任务交给你,你接受挑战的机会就更多,面临的场景、接触的人物也就更丰富。从小学起一直任班干部,经常主持全校大型活动;师范的勤学苦练使我在语言、艺术等方面拥有了一些特长,在师范主持广播节目,毕业大合唱老师请我当指挥;走上工作岗位后,代表单位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也许因为我比较追求完美,每次活动都全身心投入,总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1996年我考得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1998年去教育部国家语委考得国家级测试员资格,认识播音界、语言文字学界名师名家。1995年起,为广陵区宣传部,扬州市委组织部、江苏省委宣传部演讲,每次都参与演讲稿创作。2002年为省委四套班子和机关干部演讲,江苏卫视现场直播,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等听了演讲也为之动容,接着在省内巡回宣讲。2003年应邀主持世界华人篮球邀请赛两千多人的晚会。1998年起我兼职扬州市语言文字工作,与政府、广电、旅游、税务等几十个部门交往,被聘为“江苏省语言文字咨询专家”。各种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锻炼了我的魄力。
  
  在书海中遨游,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学习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1987年,当求知若渴的14岁的少年走进师范学校的图书室,面对如此丰富的藏书怎能不欢呼雀跃!从不能上高中的遗憾中走出来,从狭窄的应试学科中走出来,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字的世界,走进五彩缤纷的文学的世界,我顿觉天地广阔!我一本接一本地借阅中外名著,真的像饥渴的人发现了水源,一有空就捧起书。宿舍熄灯了就站到树林里的路灯下读书,被老师发现制止了,就躲在盥洗间的灯下读。在书海中遨游,我的心灵得到徜徉,肢体得到解放,思绪得到飞扬!为了借书方便,我主动请缨到阅览室帮忙,几乎读遍了我能借到的中外名著,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工作后也跟着同事们读过琼瑶小说、武侠小说。那纯粹是兴趣阅读,后来功利性阅读占了主流,为了工作,主要读教研专着。1989年起,用两年时间考完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大专10门课程,后来又读江苏省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课程。特别幸运的是,2000年,正是第八次课程改革蓄势待发的关键时刻,省教研室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修“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2002年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工作以后获得读书机会,我们倍加珍惜。听课从不迟到早退,边听边飞快地记笔记,两年里记录本写满十几本,笔芯写干一支接着一支。学习期间的每次作业老师都要求写成论文,我没有网络下载,杜绝剪刀加糨糊,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老老实实自己写作,每次作业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的还被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两年中,我有机会聆听黄济、袁贵仁等名师的讲座,与刘兼、张华等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组专家对话,和同学们切磋教研心得,为投身课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有一种理由叫执着——成就他人,成长自我
  
  从1990年兼职教研员到1996年担任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到1998年后担任市小学语文兼品德教研员,我逐步从运动员变成了教练员。教研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呼唤一线校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的同时,也要求教学研究人员职业角色的创新。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标准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是抽象课改理念和教师实实在在教学行为的促进者。作为国家课程标准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我们是一群肩负重担的人,一头挑着现在,一头挑着未来;一头挑着理论,一头挑着实践;一头挑着理想,一头挑着现实;一头挑着国家的课程标准,一头挑着一线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研员,如何发挥“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呢?我思考得更多的不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一个地区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确立了“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研思路。
  
  (一)课题研究者——注重过程管理,追寻研究实效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主题词是:学生生活、学生发展,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因此,我认为课改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德育课改的实效最终应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过更好的有道德的生活上。2002年,我申报了“品德教育中小学生主体活动探究”研究课题。本课题被列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四期)重点课题,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子课题。
  
  1、“八动”管理策略,带领全体教师“做运动”
  
  为了扎实进行课题研究,有效进行过程管理,作为课题主持人,在制定市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时,我注重以课题为先导,整合各种活动资源,监控研究进程,带领全体教师做运动。我们采取的“八动”策略是:
  
  (1)目标启动,现场推动。2001年11月,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260多名教师参与课题论证,观摩研究课,点评研究课。扬州电视台强档节目“关注”进行了报道,《扬州日报》刊登活动图片,开题活动资料已结集。
  
  (2)城乡联动,典型带动。课题由市教研室牵头,7位县教研员分工协作,分别协调各地教学实验,有16个子课题、36所学校加入了课题实验,每个子课题实验学校校长室具体负责分课题研究,因此该课题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课题研究网络遍布城区、郊区、农村学校。
  
  (3)科研拉动,活动促动。我们举办一系列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促进教师参与。有教学设计比赛,有课堂教学竞赛,有教学论文评比,有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有学生体验征文评比。我们课题组骨干赴上海参加全国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研讨会,课题主持人作了大会发言。以“课题研究中的操作性问题与对策”为主题召开全市德育年会,面对现实,关注问题,矫正缺失,为进一步研究明确方向。
  
  (4)全体互动,评价促动。2002年12月起,课题组排定中期论证时间表,对16个子课题逐一进行中期论证。全市子课题学校集中力量,分期分批对课题进行会诊,观摩课堂教学,查看研究资料,听取校长汇报,请专家做讲座。全体课题成员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专业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2、课题研究效应
  
  实验之初是36所学校,298名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学生数20681人。3年来,实验逐步引起关注,课题组以多种方式研究推广,辐射学校达250多所,教师3500多人次参与课题组活动,推广受益学生数逾10万人。
  
  实验之初,思品学科远不如语文、数学受重视;实验至今,我一直呼吁的“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已成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江都真武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以品德课程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高邮,即使只有68名学生的金灯渔村小学,也以“渔文化”为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会生存、会生活、会创造,活动朴实扎实,理念清新,富有成效。课题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二)教研领跑者——鼓舞士气,搭建平台
  
  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是课程文化的嬗变,课程观念、态度、行为的重构,超越了单纯以改编教材为课改标志的局限,更超越了教师与课改之间主客对象式认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不仅仅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改变着教研员的职能,改变着教师的角色,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作为教研员,我意识到:教研员必须在场,在第一现场!
  
  1、鼓舞士气,明确要求
  
  不少学校把思想品德学科当成“副科”,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因此研究积极性不高。1998年,在我主持的全市第一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竞赛会上,我发出了“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有为就有位”的呼唤,教师士气大增。在平时听课时,我试图怀着仁者的心态,锻炼智者的眼光。我总是激励指导,把我对教材的理解传递给教师。听课时我仔细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把握教学的得与失;我用心体验,在课堂里设身处地进行现场设计;我倾情对话,与校长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自由的沟通。后来我把听课体验写成论文《观察、体验、互动——一个教研员听课评课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教育》2003年第9期。
  
  当教研员后,我经常回顾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广泛阅读、团队互助、公开教学、课题研究、勤于反思”是我成长的重要阶梯。我明确了对教师分层引导的思路,对骨干教师提出每年六个一的要求:每年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订1本专业杂志,参与1个课题研究,在县市区上1节研究课,人人做种子教师带1名徒弟,发1篇论文。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身体力行。渐渐的,一些人跟上了,成长了,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扎根教学沃土;似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2、搭建成长平台,革新教研方式
  
  当了几年教研员,我感到国内对教研方式的研究不够重视,我们往往用传统的方式传播着新的学习组织理念,我们期待培养智慧的学生,却没有培养智慧的教师。我重新审度教学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既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又关注教师的理论积淀;既关注普遍的教育理念,更关注他们的个体经验,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唤醒教师的学习潜能,逐步打造出智能型的教师队伍。
  
  组织教研活动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常用方式之一,我意识到不仅活动内容对教师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活动的形式对教师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内容决定形式,以新课改为内涵的活动形式也应凸显课改理念。作为教研员,我常常思考的是:怎么让我们的活动本身符合课改的精神?怎么让我们的活动内容契合教师内在需求,怎样让我们的活动成为导引教师的方向,成为吸引教师的磁场?近来,我们就语文赛课活动方式作了一些变革,参赛教师首先诵读教材,展示对文本解读的程度;接着选手现场执教,观众准备提问;最后由现场听课教师提出问题与上课教师互动答疑,深受教师欢迎。作为活动组织者,我欣喜地看到:教研活动中不仅台上在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台下看课的教师不仅“观”而且“摩”,他们也在琢磨、反思,并与自己的教学预设产生了碰撞,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发问,而正因为发问来自自己的伙伴,大家听的积极性很高,掌声、笑声不时从会场传出,研讨时大家常常不肯散场。我现场采访上课的教师:“经历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受?”他们说:“很兴奋,很具挑战性。”“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内存不足。”他们感慨“厚积才能薄发!”我写出了《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方式的变革》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3期。
  
  各种措施使教育科研更有凝聚力,吸引了一大批有志课程改革的教师。研究过程锻造了教师队伍,一支脱离教书匠气的骨干教师感受到了与学生共成长的快乐!品德课题组3年中发表论文126篇,5人被评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10人被评为扬州市骨干教师,17人被评为扬州市教坛新秀。课题实验得到政府的关注与认可,课题组中不少骨干受到综合表彰: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十佳辅导员光荣称号,1人获省优秀辅导员称号,3人被评为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被评为扬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5人被评为师德模范。6位教师国标本语文、品德教材录制示范教学光盘,并逐步形成了人才梯队。
  
  (三)自我挑战者——走出江苏,提升质态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说:“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当教研员是一个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过程。与一线教师共同的研究也促进了我自身的发展。
  
  我反思教研员角色定位,重返讲台。2003年11月10日至13日,全国小学德育优秀成果评选总结颁奖会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作为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建设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主持人,我受到邀请为大会执教了自己参与编写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8、有多少人为了我》,孩子和听课教师为之动容。当我以“为了师生共同发展——对课程建设者、课题研究者、教学实践者的实践与体悟”为题说课时,很多老师再次为之动容,当我按规定时间递交话筒时,听课的老师喊着“让陈老师继续说!”“我们还要听!”主持会议的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非常感慨,她说主持了几十年的会议,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她破例不限时间,让我继续说课。2004年,为支持西部教育,我赴新疆上语文课《掌声》,并与教师互动。由我执教,专家辜伟节评教的光盘被江苏省选送,于2004年12月8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贯彻8号文件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国教学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上播放并推广。
  
  当自己成为教材建设者、课题研究者后,紧接着的使命是做新课程推广者。我走出了江苏,更可以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精彩,与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教研员、老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对新教材的认同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这样就更能丰富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为自己站高望远、把握先机、驾御本地的教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先后应邀赴重庆市、浙江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都市、北京等地作教材培训、介绍教研经验,并应邀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等师范学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论国家级培训班”授课,主办方告知我是最受高校教师欢迎的讲课教师之一。
  
  二十年来,我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笔耕不辍。1995年起,我参与30多本教材教参创作,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写稿统稿260多万字。与课题组伙伴一起创作16万字的专著《走向主体活动的品德教育论纲》,参与国家大型辞书《中国简明教师新百科大辞典》编写,参与《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课程实施问题与诊断》等丛书创作,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师报》、《小学德育》、《小学语文教学》等省级、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写作60多万字,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
  
  我们的教学研究在全国逐步引起关注,《小学德育》杂志2004年6月在全国首开地方专版,以整本杂志9/10的篇幅整体报道扬州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情况,并对登载8000字专访《走近陈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2004年在扬州召开全国研讨会,推广我们的经验。2005年,我们的课题在江苏省课题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年,我被授予“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
  
  梦寐以求的称号的获得,对我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我想过去的一切应当重新归零,这将是我的新起点,我感到自己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成功的翅膀——爱与勤
  
  ——读陈萍老师《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我的教育叙事与生命感悟》
  
  http://blog.163.com/twtbg@126/blog/static/2646554200852453451205/
  
  陈萍老师寄来她的最新力作——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第五辑:《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我的教育叙事与生命感悟》。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本厚厚的整400页35万字的个人专著,竟让我一天一晚就毫不困倦地把它读完了,而且意犹未尽,总有太多的话想说。我给陈老师发去短信:“昨天下午收到鸿著,立即在感慨、感动、感召中拜读着!相信这本书对老师们的成长极有价值,我有一种立即想向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推荐的冲动!谢谢你能给我们的教师提供如此有真正价值的好书!”静下来想了想,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和让我最感动是——爱与勤,铸就了陈老师教育成功之梦!
  
  陈萍老师现任扬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语文、品德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江苏省语言文字咨询委员,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专家组核心成员,中央教科所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讲师团核心成员。她与我是在参与人教社为澳门地区《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材编写时相识的,是一个周身透着有着一种深沉的文化气质的美丽女人。与她交流,会让你觉得空气中都流动着一种美,但又绝对让你感到亲切自然随和!不少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都惊叹于她的成长,认为她甚至带有一点传奇色彩,是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本书,你会知道:这个七零出生的女子,求学于村小复式教学班,教学于省重点小学,17岁登上公开课讲台后先后为全国、省级活动执教语文、品德公开课50余次,一线教学9年后从事小学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工作,现已是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多次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学术讲座。主编和参编《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新公民读本》等教科书及教师用书30多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中国教师新百科》等学术图书9部,发表的文章更是无数。
  
  循着陈老师成功的足迹,我看到的首先是一个个爱的故事!陈老师是在爱的包围中长大的,是在对爱的理解和体会中成长的。是在爱的指引下走向教育的,是在爱的力量引发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并不漂亮的代课教师马秀华,吃力地把够不上黑板写字的陈萍向上的那一举,让她感到了老师的美丽与可亲;在文工团工作过的侯老师,在防震棚里为大声读书的陈萍激动而夸张地连声叫好并竖起的大拇指,让她感受到了激励的力量;身为船员的父亲和农民的妈妈更是两位充满爱与最朴素的教育智慧的引路人,用他们的正直善良及包容与激励,让小陈萍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同时,我更看到了陈老师又是怎样以爱的清泉,去浇灌一颗颗幼苗的一个个感人小故事;更有以十多年的爱的阳光,去照亮和扶持一个被智商测验结论为“智力迟钝儿”的孩子,使其考取大学,并最终前往英国留学的故事……
  
  循着陈老师成功的足迹,我看到的还有一个勤奋的身影!苦练“三字一画”,最终成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写得一手漂亮洒脱的钢笔字;在读中专时,主动帮助学校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为的是能博览群书;从工作开始起,就坚持写教学日记,经常对所教的课写课后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教学反思,而她在二十年前就一直在坚持!为提高自身素质,参加自修大学汉语语言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习;当教研员,更是以一个理念的践得者的姿态,不断丰富实践智慧,汲取持续发展的内力,认真组织和主持各级课题研究。
  
  通过本书走近陈萍,你会被她平和可亲地叙说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所感染并不时引起情感的共鸣,你会被无数堂充满智慧和行云流水般的语文和品德课教学案例吸引并心潮澎湃或思潮起伏!一位听过陈萍老师的报告的老师说:“陈老师的报告讲得很实在,当我听完报告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美:做报告的人很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很美,我们的人生也将很美!我真不知道陈老师用什么本事,把一个如此辛苦、繁重的工作诠释得如此的美丽!我赞叹加佩服!”读了陈老师这本书,你会得到同样的或者更深的感受!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相关文章:

汽修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8-23

汽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8-24

园林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8-24

历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7-31

材料化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08-16

护理专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08-09

物理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08-16

通信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7-31

广告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