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工作汇报>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时间:2022-08-11 00:19:36 工作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脚踏实地谋发展,课程改革绽新花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

  提纲: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障课程改革有效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正文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创建于2002年,是伴着新课改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学校秉承“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川南知名”学校为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课改意识、认真学习课改新理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主动推动课改进程。十年来,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课改主阵地,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探索教师梯级团队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大胆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显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现就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障课程改革有效开展。

  坚强有力的课改领导机构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首要条件。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课改组织机构,并协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指导、实施和评价工作。形成了“五处九级十四组三十一点”的管理系统,即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等五个职能处室共同负责课程该改革的规划设计,计划拟定、服务指导;九个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十四个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教师培养工作,三十一个备课组长负责本学科本年段教材研究及资源收集。

  组织管理机构实行分层工作,责任落实。一是管理层,课改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课改工作管理制度和年度课改工作计划对学校课改工作实施全程管理、监督和指导,并为学校课改工作提供人、财、物、时、信等方面的条件和保障;二是规划层,教科室、教导处在课改领导组的领导下,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校工作实际,拟定学校课改工作制度、制定学校课改工作规划、落实教师培训计划、策划教学活动等,为学校课改工作规划可行性方案,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范文网 www.fwsir.com) 三是执行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具体执行学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层面,通过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各学科教师,执行学校课改工作计划要求。学科教师把学校课改规划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每月撰写课改杂记,及时总结课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学科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探索新课程改革途径和方法,在教育科研中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健全的课改组织管理机构和分层管理的课改工作方式,使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课改工作有序开展,在教学、科研、师训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事事有人干,事事能干好,人人有事干,人人乐干事”的氛围。

  二、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新课改呼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一套高标准、多梯级、系列化的教师培训规范和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引领者、实践者。我校以“两室一工程六梯队”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里“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为使教师在专业化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打造名教师队伍。我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一是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定位、工作目标、条件标准、职责任务、组织保障、考核评定等内容;二是成立了学校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确定了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及专家顾问团队,为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三是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总领下,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目前我校组建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学科共11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四是根据名师工作室成员标准,在梯级教师队伍中遴选出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带教成员,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基础条件;五是根据名师工作室职责任务开展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活动,课例研究、技能训练、自我研修、教材开发、集体备课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六是依托网络载体,建设学科工作室博客,搭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宣传、展示平台,增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透明度,形成教师队伍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良性竞争,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我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在培养优秀教师的同时,成长优秀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2.组建“绿青椒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找家。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学校的明天和未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尽量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建“绿青椒工作坊”,是学校继成立“名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团队拓展、心理咨询、亲子教育、业务研讨、关爱社会、亲近自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爱生活、爱工作、爱家人、爱自然的积极情感,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谈体会、倒苦水、发牢骚、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相互倾诉中获得释放,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把握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将自己的成长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借助学校宽广的平台,更好的、快速的成长,实现学校“蓝青工程”中提出的“三年站稳站台,五年成优秀,十年成骨干”的目标。

  3.实施“蓝青工程”,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缺,教育思想有待转变,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际,把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结成师徒帮扶对子,通过理论学习、教学指导、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活动,以目标任务的形式发挥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蓝青工程”工作中,学校制定了“蓝青工程”实施方案、师徒工作目标任务、“蓝青工程”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蓝靑工程”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通过“蓝青工程”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4.抓教师梯级团队建设。通过十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校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区名教师、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省教学名师”六个教师梯级团队。每个团队有相应的准入条件、完成的任务目标、具体推进策略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推动教师自我研修、专业发展、主动提高。

  “两室一工程六梯队”工作与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工作交互进行、互为补充、互为借鉴,确保了全校教师100%进入相应的研究活动场域,都能体会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伴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意味着生存与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意味着生命和活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对外交流、开展校外学习、组织团队合作,让教师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训中,通过创设特色情景,引导教师在活动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

  1.完善“八个一”研究制度:每天进行一小时阅读,每周听一节同伴随堂课,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写一份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每学期命一套高质量的测试题,每年参与或主持一个课题研究。

  2.坚持校内外听课学习“三四要求”:校内听课“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校外培训“四个一”,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照一张带有会标的照片,做一次交流汇报,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有一点变化。

  3.备课与教研一体制,推行“四五三九”制度。

  精通教材,熟悉教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开展“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与学生共同进步”活动,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交流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交给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突出“四个五”要求。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加强教研组建设是纵深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我校教研组工作坚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五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常态化,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管理做到“五有”:有跟踪、有评比、有奖励、有宣传、有推广。每学期学校都设有专项资金2万元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团队捆绑式考核奖励,考核内容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常规教研活动开展、自主教研活动的开展、成员的出勤率和参与度,成员完成教学科研(撰写文章、上公开课、课题研究等)的比例、教学成绩以及获奖情况等,强化在教研活动中没有个人,只有集体的思想意识。

  二是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推行“三步骤九环节”。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为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每周落实了半天时间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实行“三步骤九环节”的备课方式,主备人初备,备课组研究讨论联系领导参与检查、考核、评价的方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同时坚持备课、说课、议课、上课并进,使集体备课真正受到实效。

  4.创设研究的平台和机会,出台“四多”政策。多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给教师锻炼的机会,多给教师研讨的机会,多给教师展示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学校先后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20余人次到校讲座,承办市级及以上大型教育教学活动40余次;先后派出400余人次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培训学习。2011年,学校与成都石室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为我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石室中学王明宪总学监、何建明校长、刘全斌校助以及“成都石室文翁名师工作室”成员到校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校管理专题讲座和同课异构交流;组织我校教师到石室初中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主题班会等。在丰富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提升了我校教师课改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切磋、协调、合作,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在研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研究的素材,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每一次精心的设计都是一次新的提升,每一次撰写都是一次教学的积累,每一次参与交流都是一次精彩的汇报。

  5.示范引领,“教、研、修”一体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当校本培训的培训者。

  二是对青年教师示范课的诊断研讨。组织“三课一赛”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一课多讲,青年教师诊断课。落实说课——讲课——学生反馈——评课——反思——再听课——再评课——再反思实践的跟踪环节。

  三是在教研组对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重点抓“四查”、“三批”、“一参加”。“四查”——查教研组工作计划中如何体现学校工作计划的,能否体现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措施;查教研组对中青年教师“一课多讲”、“示范诊断研讨课”的讲评记录;查教研组在校本培训、学校讲座、进修学习、研讨座谈中青年教师的发言记录;查中青年教师对学生考核、考试反馈、分析写实。“三批”——学校领导对中青年教师备课记实、教案进行批语;学校领导对中青年教师学习心得、案例反思进行批语;学校领导对教研组活动进行批语。“一参加”——学校领导分工参加每周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并对有创造性的教研活动在全校进行推荐交流。

  6.建立“零时空”培训模式

  为了拓展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和有限网络做到了全覆盖。培训中我们做到“三结合两模式”。

  “三个结合”原则:把网络的开放和网络功能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培训目标的统一性相结合;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培训管理的科学性相结合。

  “两种模式”——单向静态式培训和双向互动式培训模式。网上培训是集中培训的延伸,又不是集中培训的简单迁移。“柳暗花明”——集中培训后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的集散地,协同攻关,相互解答疑问与困惑;“回音壁”——小组实践后的交流平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活动后的反思等。

  7.练就“两功”。一是“基本功”,抓三字两化(话),通过个人学习、集中培训、达标过关、技能比赛等形式粗提高,每学期,学校党支部、工会、教科室、教导处等通力协作,开展教师基本功技能竞赛。二是“内功”,通过实施“富脑工程”,丰富教师文化底蕴,订报刊、写读书笔记,开展读名著、讲名著、用名著的读书活动,引领教师在求索中收获思想、调整心态、提升教师理论和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培训的专项培训,使教师练就“内功”。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新课程改革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新课研究力的重要途径,建校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市、区、校级课题研究,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1.坚持以问题为课题,建立科研网络。学校倡导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构建了“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模式,形成了以协研国家级子课题为引领,主研市级课题为龙头,区级、校级微型课题研究为基础的科研网络。至目前为止,学校已结题的国家级子课题1个,市级课题6个,正在进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3个。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在反思中总结,在建构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并把自己的感悟、经验、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积累分析,总结提炼,从而建构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模式。

  十年来,我校坚持抓好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成效显著。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类知识、艺术等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我校教师撰写的420余篇课改经验论文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区奖励;中学数学、英语三位教师获国家级说课和技能竞赛奖,小学数学、美术,中学政治、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7位教师获省级竞赛奖,中学生物、小学科学等2位教师获得省创新实验奖。中小学各学科参加市、区优质课、说课、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40余位教师获奖。中学英语市级课题《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中小学体育市级课题《体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安全自救和应急避险能力研究》、小学数学市级课题《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策略研究》、中学语文《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分别荣获自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倡导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此,我校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建设工作中,坚持贯彻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秉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思路,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一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年级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为保障课程计划的规范实施,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常规制度》、《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推荐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以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课程计划的规范实施。在教师配备方面,实行专业对口、竞聘上岗,文化基础知识学科、艺术专业学科都配备专职任课教师执教。对教师实行职业道德、教学业绩、科研能力的考核,最大限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个性特长。

  二是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让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学校打破行政班级制,实行“走班制”,将校本课程的选课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走班制”的实施,实现了“四大变革”:

  课程设置大变革。学校在完成课标基础课程外,利用和开发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学校现阶段走班制课程主要有7类:基础学科拓展类、科普类、艺体类、语言类、书画类、棋牌类、人文类,学生从8门课到31门课,拓展了课程内容。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

  班级概念大延伸。一至六年级各有每周五下午为走班,重新组合成了54个教学班。七、八年级每周二、五下午1、2节课走班,选修内容包括棋类、球类、田径、舞蹈、合唱、演讲、鼓乐、武术、纸艺、十字绣、小记者、盐都文化、摄影、电脑动漫制作等项目,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特长重新组合。“走班制”的实施,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半径,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协作能力的增强。

  活动内容大拓展。我校依托师资和设备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了“读书节、学科节、艺术节、体育节”及主题月活动,每个学月的主题活动,已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向往。结合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下午课前等时间,按年级开展不同类别的体育锻炼,如一年级的踢毽子、二年级的短绳、三年级的乒乓球、四年级的羽毛球、五年级长绳,六年级体能素质训练,七年级武术操,八年级、九年级素质练习等项目的活动。

  教师能力大提升。选修课程的设置,挑战了学校管理者的胆识和气魄,锻炼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选编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教师们编写校本教材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学国学经典诵读6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6册,盐都文化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

  这些课程和活动,即充分发挥了学校场馆和器材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特长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组队参加“四川省航模锦标赛”获得团体冠军,中小学男女篮球和足球参加全市比赛对此获得前三名,近年合唱等多项艺术类比赛获得省市一二等奖,近三年参加四川省艺术人才大赛400余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2011年学校学校派出9人参加全国首届环保发明大赛,4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占全国197获奖人数的4.6%。在国家“阳光宝贝”摄影比赛中,我校摄影组衣服作品获得优秀奖,并于3月底到北京参加颁奖活动,在自贡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三个项目获得市一等奖。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有付出有收获。学校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程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全国消防教育示范学校、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平安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卫生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自贡市新发展学校、自贡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市的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市最佳文明单位、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优异的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四川教育》、《教育导报》、《自贡日报》、自贡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也有失败和教训。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个体发展参差不齐,名优教师层级、级别和数量不够,薄弱教师依然存在;校本教材开发不够系统,还没有投入普遍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习惯、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能力和第二课堂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继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我校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切实践行学校“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理念,实现“省内一流,川南知名”的办学目标。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相关文章:

小学课改工作汇报材料08-14

学校课改交流材料09-05

中学课改工作汇报08-12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08-17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08-21

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08-15

学校工作汇报材料12-01

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材料07-23

学校年审工作汇报材料08-20

学校课改工作总结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