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3 13:05:2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

  xxxx年6月4号,我在实验一小听了“同科异构”三节语文课,讲的都是《西门豹》一课,三位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使我受益匪浅,体会深刻。

  这节课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内容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教师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李老师还侧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位教师都抓住了课文的主要部分:调查情况、除害、开渠去讲述。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欲擒故纵,一语双关,惩办首犯的计划,成竹在胸,表现了人物的机巧和智慧。以对话揭示矛盾斗争,他不直接戳穿坏人的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地话语,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百姓。这节课三位教师都能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角色表演,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驾驭教材游刃有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认真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2

  《剪枝的学问》听课反思听了钟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课,感受颇深。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钟老师从复习导入,到引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变化线索,由浅入深理解王大伯的话,从而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各环节衔接上的设计显得很自然紧密,讲课流畅。 在赏析课文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同义词的换词,举例子深化,想象性描写,做表情动作,进行感情的体会,朗读的训练……都能做到扎实有效。朗读形式也丰富多样,充实了课堂朗读的氛围,提供了学生不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特别重视重点词语的理解,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分析,训练比较到位,有时候还通过老师的表现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奠定了理解课文的基础,做法不错。课堂教学中钟老师始终保持亲切微笑的教态,把握好作为教师本身引领的作用,即使学生表现不是很积极,孙老师依旧轻松以对,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语言激励孩子们,整堂课始终体现了师导生主的互动交流理念。重语言训练和朗读,有思想的渗透和知识点的延伸。在训练的点上,钟老师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意的感悟,适当渗透了学习习惯的熏陶,有一定思想教育的意义,道理的懂得与实际生活中环境问题巧妙的结合,促进了方法的迁移,达到了知识点的进一步延伸的要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蕴涵道理的深刻理解,对学生明白生活中蕴涵的道理有很大帮助。

  钟老师的朗读指导有层次,首先让学生初读,初步感受,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课文,加深印象,这样一步步走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3

  前面说了听《七颗钻石》的感受,现在来谈谈陆婷上的《绝招》,《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听完《绝招》一课,感觉陆婷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紧凑,启发学生思考

  陆婷老师擅用一些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吊起学生的胃口。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得课堂一环连接一环,衔接紧凑。老师讲课条理清晰,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在讲每一个细节时,能够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她先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最终提炼出勤学苦练才能练出真本领的道理。

  二、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

  注意转换自己的角色,课堂上师生关系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教师注意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老师多了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陆婷老师语言非常亲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双向交流和师生互动。

  三、深入钻研文本,教学环节合理

  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老师不必牢牢牵着学生走。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陆婷在教学时便把重难点放在小柱子是怎样练习绝招的。这个环节,陆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让学生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当清晨天还没亮时;当深夜大家都熟睡时;当同学们在快乐地做游戏时;当小柱子遇到困难时,他分别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大家相互补充。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样的想象丰富了课堂。

  四、课题方式引路,有效渗透教学

  本节课的主题是小学语文课词语的有效积累与运用。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课题的引领下,陆婷非常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发挥这些词语的功能。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在体会小柱子的绝招的独一无二的时候,她抓住“脱口而出”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是很不容易的。这样让学生一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小柱子的绝招的独一无二。

  听了《绝招》一课,我感受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虽然这次听的是师徒汇报课,上课的都是年轻的新老师,但他们身上的那种创新精神及散发出来的活力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新老师身上的那种认真的钻劲,正如小柱子暗自练习绝招一样,老师们为上好一堂课,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还是那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4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抓住了其“绿”“深”“清”“幽”的特点,接着以“最有趣的,当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一照,其越加色彩斑斓,妩媚动人。不知不觉,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阅读中重点抓住“绿、深、清、幽”的特点,进行理解。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5

  通过聆听三年级数学老师张燕的精彩课程,我深受启发。张老师是一位年青的教师,仪表端庄,面对很多听课的老师自然大方,她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让我亲身领略了她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下面将我的体会说一些: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教学引入结合学生的生活,从让学生给贺卡围花边引出问题引出新课,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本节课老师始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新课首先让学生动手拼图从感性上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运用多媒体拼图验证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有关系,从而推到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运用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但驾驭教材的能力强,应变能力也很强,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一点小失误,教师立刻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本节课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自己动手参加,才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通过听课,我深深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今后定将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更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6

  12月16日,一个好日子。我们花厅小学语文课改组一行六人,在杨思锋校长和徐伟前主任的带领下,五点多就起床,六点钟出发,七点十分就赶到了上饶县一小。观摩了在一小举行的小语课堂改革研讨会。此次活动的内容有名师课堂教学、校长评课、网络作文教学等。课型有“主题阅读”下的以文带文、展示分享、整体识、读写联动。还有一场别开生面,大气宏伟的“百人诗会”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朱丽华校长亲自上阵,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她先以评书的味道朗诵了《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外貌的语段,生动形象,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课中,她抓住经典著作中,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对王熙凤的“辣”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文带文的形式,对人物的拓展品读,即对严监生和胖墩小嘎子的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朱校长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汪老师《望天门山》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范老师和王老师的同课异构,老师在上《掌声》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掌声的语句,体会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掌声响起的原因;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叶老师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丝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和活动的大型性,有些好课,特别是网络作文的读写联动课没听到。

  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第六、今后努力方向。

  1、必须不断地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7

  4月13日,我到潍坊一中参加了“全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研讨活动”,聆听了五位优秀教师执教的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语文课,上午是北海中学韩兴娥老师执教的《骏马的悲歌》,和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报告。下午第一节韩小燕老师执教的《成语八歌》,第二节是刘丽霞老师执教的《千句文》。第三节王欣香老师执教的《宋词》,第四节臧运红执教的《读历史学成语》。下面本人就谈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名师不愧为名师,听她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她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们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韩兴娥老师执教的《骏马的悲歌》一课,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扣课标,立足文本,把握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切实落实目标,教学过程“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扎实有效的进行了一次母语教学。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恐怕这就是吧!另外,韩老师的这节课,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那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不愧为全国优秀教师。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 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诗词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8

  公开课听多了,发现一条规律:课堂很热闹,材料很丰富,环节很精细。执教者努力追求着某个某个亮点,即所谓的创新,让听课者耳目一新。在众人追寻新课程“个性”、“开放”的热潮中,《笔算除法》一课却又以它的扎实、有效的风格登台,向热闹的公开课展示并坚持着自我观点,并让事实效果说话。

  我把观这节课的感受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扎扎实实做好学习这件事”。用以下几点诠释我的观点。

  一、目标定位和教学实际不分不离。

  纵观整节课,教师紧紧抓住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收获这一理念。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每一个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取上。不仅让学生要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确算理。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定为本节课的首位重点,把理解算理定为重点中的重点。让学生对所学新知知其所以然。而教学实际紧紧围绕着让每个学生收获基本计算技能和数学理解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花很多的精力,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小棒实际操作、看多媒体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来充分理解算理。课堂中的每一大环节,每一小细节都有目标支撑,科学理智。那这样是不是一刀切,抑制学生的个性学习了呢?非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是集体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参与的角色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扮演着开路者的角色,有的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有的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独立思考、个性表达、比较、吸纳等学习活动。角色不同,每个学生学习的体验也不同,收获和成长更不同。所以说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掌握的过程中也达到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学环节和认知水平不分不离。

  教师遵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近地展开教学。教师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出发,明确除法的含义,给本节课铺垫了知识基础,在除法平均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的除法内容。接着给出42根小棒,分给两个人。42÷2学生能借助情境和分小棒的学习活动能说明其中的算理。这为后面的继续学习一步步奠定知识及说理基础。第三步给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42÷3,给学生提出了挑战。学生纷纷借助旧知以及借助分小棒得到正确答案。那么能不能用除法竖式表达分小棒的过程呢?又一次给学生提出了挑战。在安静的思考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程度一步步提高。除法竖式的理解和书写对学生是很有难度的。教师耐心从容地组织学生展现他们思考成果,并在比较和尝试中归结出大家所认同的方法。对除法竖式的理解更是借助分小棒操作,课件演示、反复说理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帮助理解。

  三、学习材料和数学理解不分不离。

  在这节课中我们没有见到纷繁的学习材料。仅有的就是教师自己准备的4捆加2根小棒。而且这简朴的材料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它的光和热。课中用到两次。第一次是42÷2=21,学生说明算理之后,教师用小棒演示,让中下的学生清晰地理解同伴说的其中的算理。同时在学生的脑中注入了算法算理的形象支撑,让学生在接下去的学习过程中,面对算理有形的支撑,易于理解。第二次是 42÷3=14,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结果写出来之后,反馈:生1:3×( )=42;生2:12÷3=430÷3=104+10=14;生3:摆竖式计算(错误)。教师拿出小棒操作,结合分小棒过程解释:30÷3=1012÷3=410+4=14。通过直观操作,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这也为理解除法竖式做了铺垫。除了分小棒材料操作以外,还有一个学习材料那就是多媒体课件。教师把分小棒的过程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呈现。主要用在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让学生证实自我理解是否正确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有机使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个人感觉,这节课中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真是恰倒好处。

  四、教学引导和数学本质不分不离。

  从开门见山的情境说起,教师简单地出示分东西的.情境直接进入数学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高效实在。另外教学引导和数学本质不分不离主要表现在众多的细节中。比如42÷2=21,教师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结合分小棒关注得出结果的内在道理。再如当面对格式错误的竖式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让学生结合他所列的竖式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提出此方法还是把分小棒的过程摆在脑子里,竖式上看不出来。那么能不能摆一个竖式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分小棒的过程呢?指向除法竖式的内涵探究,这便是本节课的数学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习惯问“听懂了吗?”“现在听懂了吗?”引导学生归纳、说理。这也是教师关注数学本质的表现。当个别学生没懂时,教师始终是结合分小棒过程讲解如何列竖式及其这样列的道理。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节课中几乎没有热热闹闹的操作,没有风风火火的争辩。在平和的状态下展现了集体学习的和谐。以往的公开课,说得很多,议得很多。讲究花样,讲究层次,却很少关注基础知识的反复联系。一节课一定要在结尾处来一个拓展提升成了大家不谋而合的习惯。而这节课课尾却给学生随手出了三道计算题,检查在这节课中是否学会了列竖式计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里把基础训练落实,光会说不会做学得不塌实,还需实践来检验。三道题一做自然见分晓。

  在这节课中由于教师的准确定位及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的真实起点和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让学生在开放的学生氛围中得到了个性发展。相对与以往的公开课来说,这节课相对安静些。但只能说学生的外在表现是安静的,其内心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是不平静的。安静的环境给予了学生思考的良好环境。我想数学课还是很需要这样的环境的。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作前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扎扎实实做好学习这件事,这节课很好地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9

  低年级语文中心组在仙林小学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听曹老师讲《花瓣飘香》这一课的体会。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而曹老师的所上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她让自己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打动孩子。在课堂上曹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通过读、思、议、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曹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尤为巧妙: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表演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师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始始终紧扣文章的主线——“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学生带入文本重点,开展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在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认为学生们书读得还不够,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其次,作为一位听者,我感到曹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不轻松,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问题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课堂气氛较沉闷。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0

  《放飞蜻蜓》评课5月13日,听了沈玉芬老师的《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这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在课上,沈老师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沈老师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沈老师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沈老师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沈老师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1

  课堂回顾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画杨桃》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颖(谁画杨桃,怎么画的?画得怎么样?)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画杨桃的?

  (3)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简要作答,教师适时引导,理清了课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讲画杨桃,学生初步了解“我”画杨桃的态度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析读课文

  1、课文重点写什么?

  课文主要的并不是写“我”如何画杨桃,更多的部分是写教师同学对“我”画的杨桃的看法。

  (1)同学们是怎么的情况?(嘲笑)

  (2)老师看了“我”的杨桃怎么做的?(审视——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了教师的表情动作,引发思考:教师审视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师,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思考

  1、纵观整堂课教者有一定的目标意识,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而言可看出教者课前认真地解读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标点、词语)关注读的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教者基本功扎实,教学中善于适时引导。

  2、课文教学目标解析

  《画杨桃》一课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组课文是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讲究实际;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行的,但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3、教师要认真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从表面而言,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我”如实地画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借此巧妙地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让同学明白了“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通过教学仅仅只让学生达到上述认识,那么教学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这我们若对文章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①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画杨桃之前其实已经发现杨桃不是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可为什么还要那样画呢?(——缘于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叮嘱);

  ②文中教师的表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先是严肃,后来却又和颜悦色?(——缘于学生知错能改);

  ③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杨桃后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这是为什么?(——标点的妙用,标点后面还有什么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那么“相似”,那相似之处是什么?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学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训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感悟的“切入点”,教者应予以关注。

  学生学习文本就必须切实了解文本大意,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地反复地读,但只是“读通”、“读顺”,了解文章大意还远远的不够,教者还得认真引导思考,也就是说要求教者设计好精当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问题。教学设计宜整体把握细处入手,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充分地与本文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2

  11月6日下午在栖梧小学举行的校本研修顺利落下帷幕。这次感受到的震撼比前一次还要强烈。

  1、教师方面。于凌华老师个人综合素质极其高,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保持微笑面对学生,温柔的声音传递着关心与体贴,对学生的评价语也很到位,作为一位男教师,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言一举中有种儒雅的风范,难怪学生都喜欢这位老师。

  2、参与方面。这次是一个学校自己组成一个观察团队,组员根据拿到的表格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研究,然后进行汇总讨论。这次参与培训的教师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位参与者,也不再是以表格论表格,而是根据表格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讨论内容上就已经上升到另一层面。

  3、讨论方面。这一次教师们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每个学校派出两个代表根据本校所完成的观察表来进行报告,每个学校的老师们都纷纷向专家抛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讨论的问题有“是每三天休息一次,还是每四天休息一次”、“教学环节要如何安排”、“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教师机智”、“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课堂时间的.分配”。

  4、在这场讨论热烈的交流中,对我启发很多。(1)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一位引导者,由师生互动转向生生互动。比如;是每三天休息一次,还是每四天休息一次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是从12月份1号开始,讲解说明从1、2、3工作,4休息,然后抛出问题给学生。(2)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课堂导入要多少时间,重难点突破要花多少时间,练习讲解要安排多少时间这几大块都要考虑清楚。(3)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指明方向,要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能真正进行深层次地思考。

  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知不足而后勇,所以自己还要更努力!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3

  本周三在新区三小听了三节关于《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三位教师在本课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了24时计时法以及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之间的关系,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就不言而喻了。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运用地很多,学生平时知道一些,但是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的零散的认识进行整理和数学化,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14

  我有幸参加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我讲的是三年级的英语,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除此之外我还听了其他几位英语老师的课,他们的课由血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通过复习旧知识、展示新知识并配合当堂练习构建整堂课。为我们英语教师水平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几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各位英语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其次,英语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旧知”实现向“新知”的迁移,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迅速过渡到“会学”上来。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听课心得体会03-10

听课心得体会03-21

听课心得体会02-12

听课心得体会02-12

听课的心得体会12-23

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体会11-09

关于听课心得体会01-05

生物听课心得体会02-07

英语听课心得体会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