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间:2023-09-30 18:20:4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时隔两月,再次回望那段难忘的采访经历,一次次讲述、一个个故事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掠过,沈老的事迹依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第一次听到沈老的故事,是在他去世后第3天,在省政协举办的追思会上。我记得那天是元宵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最了解沈老的一群人:家人、秘书、同事围坐在一起共同缅怀。没有歌功颂德,没有豪言壮语,一张张手写的讲话稿,讲述的全是沈老爱党、爱民、廉洁自律、奉献毕生的“小事”。当沈老的大女儿讲述“父亲为了兑现33年前的承诺,捐献遗体”时,那一声声呼唤:“父亲,一路走好,我的好父亲,我们永远爱您”,现场听者无不动容。动笔写这篇发言稿时,再次聆听这段录音,我依然难忍热泪。

  生前,沈老定下规矩,不接受专访、不写回忆录。长期以来,除了家人、秘书和部分同事,了解、熟悉他事迹的人并不多。沈老去世以后,一个捐遗的举动,才让他的精神风范光芒显露。

  正式接到沈老先进事迹的报道任务,在3月中旬。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同事们走进沈老的家中。

  去之前,我十分忐忑。担心的是,沈老的家人是否配合,因为家人的讲述对整个报道至关重要;好奇的是,省领导的家该是啥模样?

  乘电梯上了楼,老人的老伴、女儿招呼我们进门。她们衣着朴素、谈吐大方和气。走进沈家,只见空空荡荡的客厅里,最值钱的是一台旧电视机,茶几上还整整齐齐叠放着几张近期的湖北日报;餐桌上,还有一个普通人家早已不用的菜罩;房间里,用的是“大块头”台式电脑……这些并不流行甚至过时的物件,让我恍若时光倒流。

  书房里,女儿正在整理沈老生前的衣物:一件样式老旧的黑色皮夹克,沈老穿了快40年;一条宽大的裤子,腰身的橡皮筋已经松垮……

  这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家吗?这和我想像中的,相去甚远。

  在书房,除了靠墙的一排书柜放满了书,还有一些特别的遗物——106张捐款收据,其中不少以老伴曹俊敏的名义捐助。老伴跟我们说,早年在部队时,为资助当地办化工厂,老沈捐出了两个月工资,还鼓励她也捐。

  离休后,沈老定下规矩,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分别捐给省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5个地方。一旦听说哪里发生地震、洪涝等灾害,他也总要捐钱、捐物。生前,他常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人民!”

  沈老的生活,沈老的家,沈老生前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公与私的清晰划界,体现出节俭朴素与慷慨大方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风范。

  采访中,我们听说了一件事。1984年秋,担任省委副书记的沈因洛到天门调研,当时天门的塑料花全国有名。有企业就送给沈书记一束塑料花,没想到他当即拒绝,还说“生产一束花,企业耗费人工、原材料,我平白带走,这是不对的。”

  出访国外归来,外方赠送的电子计算器、照相机、手表,他一一上交;接待战友吃饭,他如数自费;外出调研,从一瓶咸菜、一双拖鞋,到或多或少的慰问金、感谢费,他不仅坚决不拿,还严肃批评送礼者。

  司机吉胜给沈老开车15年,采访中,吉胜说:“公是公,私是私,沈老一家都分得很清楚。沈家人没有因为私事坐过他开的车,即便是沈老在同济医院住院,女儿女婿到汉口陪护送饭,也是换乘两趟公交车,花上1个多小时赶去。”

  严以修身,严于律己,廉洁齐家。沈因洛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无论在职还是离休,沈因洛始终清廉如水;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他坚守原则,泾渭分明,一寸不让。

  采访中,大家频频提及一个单位——武钢。从41岁到61岁,沈因洛在武钢担任主要领导,十里钢城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生前,每年都要去几次。

  到武钢采访那天,正巧遇上天降大雨。听说记者追访沈因洛事迹,他的老同事、老部下们,即使拄着拐杖、冒着大雨,也要来说说沈经理的故事。

  追忆“沈经理”,几乎每一个老武钢人,都能讲几个故事。“开会的故事”、“闹钟的故事”、“恭喜发财的故事”……时光流逝几十年,大家仍历历在目。

  77岁的武钢党校副教授陈尹士一定要带着我们,看一看老站台旧址,走一走“沈因洛路”。陈尹士跟我们说:“职工上下班碰到他,说起家庭困难,他会掏出刚领的工资,分一些给工人;一名职工提到妻子产后身体虚弱,他拎着两只老母鸡前去探望。”陈尹士说,得知沈老去世,他一夜未眠,泪也流了一晚上。这样贴心、暖心的领导,和咱们职工“打断骨头连着筋”,难舍啊!

  在武钢微信公众号“幸福武钢”的留言板上,网友“黄建”说:在当年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流里也曾有老领导身影。网友“舒凯”说:早上开调度会之前,他必定提前半小时以上巡一遍全厂各机组,下晚班、上早班的人,都碰到他,也不奇怪。

  每一个采访对象,无一例外,都发自内心地称沈因洛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因为他信党爱党,是真信真爱,用一辈子的行动去证明!”

  他曾经的秘书郭正民说,沈老多年前就明确提出“百年以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只在《湖北日报》上发,一句话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沈因洛,享年多少岁”,他特别强调“‘党员’身份千万不能掉啊!”

  “他严于律己,是真严,不允许有半点瑕疵!”“他对群众好,那是真的好!”就在几天前,我们还听到一个故事:战争年代,沈老有一名相伴一年多的马夫,是钟祥一带的农民。虽然平日联系不多,但前些年听说马夫身体不好,沈老专门把马夫接到武汉看病,吃、住都在家里。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党员干部的作为,都在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上。沈老把嘘寒问暖带到了工厂车间里,把访贫问苦做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里,更把“鱼水情深”熔铸在灵魂里,把“公仆情怀”贯注在血脉中,无怨无悔的践行,释放了最耀眼的色彩,一以贯之的坚持,立起了最动人的形象。

  采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位于石门峰的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在1304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中,我们找到了“沈因洛”三个字。没有照片、没有生平、没有墓地,邮票大小的三个字,是一位96岁老党员、老八路、正省级老领导留下的最后“痕迹”!

  那一刻,我没有止住泪水;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念着,沈老和他的人民又在一起了。

  沈老的几十本日记,记录了生前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与伟大。他早年参加革命,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亲耳聆听毛泽东、周恩来的教导;穿_火硝烟,他在党的培养下一步步成长……

  对遗体捐献,他这样写道:“我作为战争的幸存者,能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领导干部,得恩于党和人民。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令人仰止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具体、鲜活、高大。一面共产党员的旗帜,在我们的心中飘扬激荡。这,更增强了我们做好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沈老离世后,湖北日报先后刊发通讯、评论、系列报道等近30篇,总计2万余字,报道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沈老虽然远走,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像阳光、空气,温暖、滋养着敬重他、挚爱他的人们;他的精神、品格、风范,如一杆旗帜,感召、激励着我们每一名青年党员。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在荆楚大地,一位96岁高龄老人的事迹广为传颂。他一生大爱无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想着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他就是原中央委员、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

  在“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新刻上了一个名字:沈因洛。没有照片、没有生平简介,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是这位老党员、老八路、正省级领导干部留下的最后痕迹。

  198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倡议人中就有沈因洛。

  家人拗不过他,都同意了沈老捐献遗体的决定。尽管如此,去年年底,沈老在病危之际还是把家人支开,再次叮嘱秘书一定要把这件事完成。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得知我们尊敬的老领导沈因洛去世的消息,我非常悲痛。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沈因洛是一位党的好干部,职工的好领导,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一些感人之事让我终身难忘,终身受益。这里,我只讲三件感受最深的`事。

  小闹钟不见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个寒冷的夜晚,沈因洛独自一人走进动力部高炉鼓风机站检查工作,那里是动力部也是武钢的甲级要害部位,离开时他顺手将桌上的一个小闹钟带走了。第二天早上,他给动力部保卫科打电话,我当时是保卫科干事,正好我值班。沈因洛在电话中讲:请你查一查你们鼓风机站昨晚丢没丢东西,请你们部领导上班后来我办公室一趟。我放下电话,当即到鼓风机站了解情况,他们说昨晚沈因洛来站检查过工作,他们站没丢什么东西。部领导上班后我立即汇报了沈因洛来电话的情况,部领导和我一起急忙到沈因洛办公室去。沈因洛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要害部门管理不严格,外人随便出入,连丢了东西都没人发现。一边说着一边就把那个小闹钟交给了部领导。他接着说,这是我昨晚从鼓风机站带回的,你们回去后一定要加强要害部位的管理,否则出了事就担当不起责任了。部领导回来后马上召开加强要害部位管理工作的会议,并会同公安处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动力部各要害部位的生产安全。

  “一天等于二十年”

  1975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我经过动力部党委办公室门口,听到里面的电话铃声响了没人接,我就进去接电话。原来是沈因洛要找动力部的余德财书记,我告诉他,余书记下现场去了。沈因洛说:请你转告一下余书记,我想请他帮忙查一下“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讲的(余书记是原钢院马列主义研究室的老师)。等余书记回来后我就把沈因洛的话转告给他了。余书记当时也不知道,说要回家认真查查。第二天上班后余书记高兴地告诉我说,他回家查了一晚上终于找到了,“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1863年4月9日致恩格斯的信里讲到的,他随即电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沈因洛,沈因洛非常满意。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沈因洛学习马列主义一丝不苟,力求精通,他自己认真学习,也带动了下面的同志学习,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把大门关上!”

  公司在工人剧院召开干部大会,我也参加了那次会议。由于当时刚恢复正常秩序,干部纪律还很松弛,通知是上午八点半开会,但到开会时间了,还有不少人三三两两进会场。这时,沈因洛在主席台上宣布:“把大门关上!”这样一来,迟到的同志就被关在了门外。接着,他在主席台上很严肃地讲:抓作风要从干部抓起,像今天这种现象今后再也不准出现!否则,你们松松垮垮怎么能带好职工队伍呢?大会散后,他又为迟到的同志专门重新开了一场会。这次会后,武钢再开大会,迟到的现象就很少见了。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青松挺立,百合无语。苍松翠柏掩映的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镌刻了第1304个名字:沈因洛。

  这位96岁逝去的老者,17岁弃医从戎,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百团大战”和中原突围,曾任武汉钢铁公司经理、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

  没有照片、没有生平、没有墓地。他厚重的一生,浓缩成纪念碑上小小的3个字,永远诉说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壮阔的情怀和无尽的奉献。纯粹的人:用毕生担当诠释什么是忠诚

  求真、较真、务实,接触过沈因洛的人都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这是一个纯粹的人。

  对于革命战争年代,沈因洛曾经这样动情地回忆:“党指挥枪,党指到哪里,我就冲到哪里!”

  和平建设与改革开放时代,这种纯粹一以贯之,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让秘书给他念中央一号文件。

  1961年,沈因洛临危受命赴武钢工作。

  “一接到通知,他春节也不过了,卷上行李就走,把我和孩子留在了广东。”沈因洛的夫人曹俊敏说。

  为尽快摸清厂情,他争分夺秒,像陀螺一样,从一个车间到另一个车间连轴转,秤砣一样扎实地沉入基层。一连几个月,他都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从41岁到61岁,沈因洛把大好的年华献给了武钢,他带领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排除万难,塑造了武钢人引以为自豪的“黄金时代”。无论工作还是离休,他每年都安排大量时间赴基层调研。为了搞清楚国有农场的情况,80多岁的他跑遍了全省所有省属国有农场,一年内在外调研120多天。“9月5日,早上6时40分……白菜批发0.2元/斤,零售0.4元/斤;辣子批发0.8元/斤,零售1.6元/斤……”这是离休后沈因洛工作笔记的一段,像这样的笔记,他记了22大本。

  他对基层一些大的建设项目、省的规划、国家的战略布局了然于心,他总要想办法亲眼看看,发现与报道不符的地方,总要追根究底。“2023年,他93岁了,为了核实报纸上沼气利用的一个数据,还专程去省农业厅调研。”秘书陈明说。

  铁面如钢:在规矩面前没有“通融”二字

  外孙女燕燕是沈因洛的掌上明珠,深夜坐飞机回武汉看外公,想让车接一下,他也不开这个口。燕燕至今还记得外公的话:“车是公家配给外公工作用的,不是咱家私车。”规矩和原则,是沈因洛不能触碰的底线,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通融”二字。

  当年,武钢有大量招工提干机会,但他的夫人、女儿从没有得到过任何照顾。老武钢人感慨地说:“他们家从没倒卖过一吨矿石、一根钢材。他对家人的要求比对其他职工更严格!”

  他和每任秘书“约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搞歪门邪道,绝不允许以任何方式插手工程建设和人事安排。

  对于这样的老者,一束鲜花就是最好的景仰和缅怀。他一手扶助起来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创始人余毅解释说:若送慰问金,以沈老生前的标准和要求,他的家人是会断然拒绝的,同时对沈老的在天之灵也是不敬的!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批示:深入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大写的爱:以赤子情怀报答养育恩情。

  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把沈因洛当成贴心人。“为什么大伙跟他感情这么深?因为他跟群众感情深,把职工的事儿看得特别重!”武钢原副经理胡锡三说。许多武钢人还记得,沈经理经常和职工一起挤通勤车,在车上和大伙一道商量解决交通拥挤的方案;记得他一家一家深入街坊走访,深入体会、实地解决职工的用水困难……

  对革命老区,沈因洛有一种特殊的牵挂。从电视上得知他去世后,因伤致残的红安县七里坪镇72岁的.闵新洲,直抹眼泪:“沈老的资助是雪中送炭,帮我渡过难关。”去年,获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抗战老兵沈因洛当场要求,将慰问金捐给红安困难群众。闵新洲是获得资助的一位。

  沈因洛的遗物中,各类捐款票据106张,金额达到14万多元。离休后他定下规矩,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分别捐给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蕾行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总在第一时间捐钱捐物。每次捐赠,他都十分低调,许多群众获得捐赠后,还不知道沈因洛是谁。而他自己一生节俭自律,两袖清风。一件样式老旧的夹克,已陪伴他40年,袖口、领口都已磨破,却是他多年出席会议、接待领导来访时的“门面衣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沈因洛许多日记的扉页,都摘录了这一诗句。在泛黄的纸张上,还有这样的话语:“在延安时期,老区人民用麦麸、黑豆养育了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一生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但沈因洛的公仆情怀和人格魅力,他对信仰的忠诚、坚守和践行,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网络上、陵园中,无数的人们都在悼念、追思。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绍良说:沈因洛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元素,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沈因洛用青春、热血、生命,用他所有的一切,点亮薪火,代代相传。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是沈因洛给自己定下的两条“铁律”,也是他坚持不易的'原则。原则之“铁”,使得媒体上没有他的专访,但是,人们却永远把他记在了心上。

  共产党人要把成绩写在人民心上,道理很多人都懂,却未必能完全做到。沈因洛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哪怕是在重要岗位上,做出显眼政绩,他也不居功、不自傲、不图名。“应该写高炉、平炉、焦炉旁高温作业的工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尊重群众、崇尚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破除私心的政治觉悟。

  反观当下,有多少党员干部,摆不正自己的政绩观?有多少人,在鲜花和掌声中失掉了自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对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都应当这样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如此,方能正确对待进退荣辱,用笃定的实干,把成绩写在人民心坎上。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沈星事迹感想06-08

观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通用5篇)07-16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

学习张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

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6-25

学习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3-31

学习于海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

学习兰辉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