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读《东京塔》有感

读《东京塔》有感

时间:2023-12-21 18:23:5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东京塔》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东京塔》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东京塔》有感1

  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

  谁说这样不伟大呢?

  ——读《东京塔》有感

  初读《东京塔》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喜欢。应该是年纪小阅历浅罢,“这本无意间翻到的书啊,太过于平凡了,以至于有些儿乏味。”粗略的翻阅之后在心里暗想着。平淡简单直白的文风,点点滴滴又琐碎的流水账一般的杂事...和那些引人入胜情节波澜的小说们比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直到很久以后看完小田切让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里主角牵母亲手过马路那一段暴风哭泣之后才又觉得实在应该翻开这本书再读一遍。果然,许多感人的细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发掘呢。

  就算工作再辛苦也从没有抱怨过的妈妈,为了让我在早饭吃到喜欢的米糠腌菜而定好闹钟凌晨起床做准备的妈妈,偷偷往要去寄宿学校的我的行李里面塞钱的妈妈,明明手头不宽裕却二话不说为我买下机车的'妈妈,就算患病也依然一心支持着我的妈妈...虽然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是呢。

  就像步履不停里 外婆的炸玉米还有院子里的黄蝴蝶和紫薇花。就像一一里小朋友们的合影嬉闹,对教导主任的恶作剧还有按下快门那一瞬间舅舅的后脑勺。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未必每个人都会经历惊险曲折或者大富大贵。但是那些平凡生活中温柔的日常也同样的伟大和来之不易呢。

  夜晚奋战学习时桌边温热的牛奶,和朋友们出去玩晚归时车站边路灯下的影子,刚入秋的一声声“穿秋裤”的唠叨。

  你看,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

读《东京塔》有感2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看。

  在《东京塔》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日本哭泣小说首席代表”。

  1970年代,已经上中学三年级的小雅开始逐渐想走出这块寂寞的土地,也想还老妈一个自由。

  1980年代,如愿地成了东京一美校大学生的小雅经常旷课不去学校,也不再热衷绘画。

  1990年代,为了还清无所事事时堆积下来的债务而挣钱工作的小雅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插花专栏作家,远在老家的阿姨来电告诉小雅老妈生癌的消息。

  在劝说下,从15岁就离开老妈独自生活了15年的小雅和老妈在东京的杂居区里重新开始了两个人的新生活。小雅的东京杂居小屋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笑声和温馨的地方。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小雅害怕到来的那一天还是一步一步逼近了……

  20xx年4月1日,原本应该是樱花盛开的季节里,却下起了雪。老妈和小雅透过病房的窗户抬头眺望近在咫尺的东京塔。

  与其它讲述母爱的故事不同,《东京塔》的创作者并没有将荣子塑造成一个任劳任怨、受尽委屈的苦母形象,相反,更多的表现了荣子活泼乐观的`性格。年轻时的荣子不仅个性独立、勤劳贤惠,而且美丽时髦,会跳舞会抽烟;年老后,荣子依然对生活热情不减,出门或接待客人时,必定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并施以淡妆,对待雅也的朋友慈爱亲和,高兴时还会表演拿手的滑稽剧;荣子去世后,雅也在守夜期间要求朋友们继续欢饮笑闹,以此向一生乐观的母亲致敬……

  《东京塔》讲述的就像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一样,外出求学、无所事事、学会负责、至亲去世、懂得珍惜,这就是凡夫俗子们人生的必经之路。

  创作者有意将母爱与日本的标志性建筑东京塔联系起来。查资料得知,东京塔是世界第一高塔,它防风防震,坚固无比,不仅为多个电视频道传送节目,还可以发射侦察、消防等方面的特种电波,这些特性都与母亲的坚强与对儿女的呵护交相呼应。在生活中,母亲永远像世界第一高塔一样守望着子女的成长与幸福。

  突地想起,有那么一个计算。如果,21岁以后,每四个月回家见母亲一次。如果,还有50年。一生也不过只剩下150次的相见。

  你以为很长的人生,以为今后的相见永远不迟。

  可你们所能共度的时光已然一寸寸地流逝了。

  书中说:“世上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绕着孩子,没有再比这种思念更深沉、热烈的了。”

  孩子离开父母,是为了寻找父母与女这种关系以外的东西,为了寻找绚丽、清香的其他关系。

  朋友、伙伴、恋人、夫妻。我们为了寻找这些美好而真实的关系而走出家门。

  可是我们越是想追求这些东西,越容易陷入失望。失望。然后心死。

  我们想要寻找的温暖、广阔、不变的美好关系,自往往是在陷入现实的烦恼和背叛时,痛哭着匍匐在地,双手扒开沙子,直到鲜血从指甲里流出来才能寻找到。

  人生下来之后,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那之后我们还会相信其他一些东西,离开父母、展翅翱翔,最后的结局是人会深入骨髓地明白:只有一生下来就明白的、早已认为理所当然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才是世上唯一、强有力、不会背叛你的关系。

  世上有很多种思念,但是没有哪种思念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思念那么强烈、那么执著。

  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

  或许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获得某种可靠、真实的东西。很多东西只有在失去过后才能学会珍惜。妈妈,爱你。

读《东京塔》有感3

  一本令人忍不住落泪的书,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母亲的去世最让人难忘,对我们现在这种被娇惯的孩子,体会到什么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

  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习惯了一切,习惯被照顾,习惯被关爱,但有一天,母亲离我们而去世时,我们的心会不会坠落谷底,满溢关爱的心会不会充满悲伤...

  书里的男孩与母亲十分亲近,却始终与父亲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也是这样,与父亲是始终留有一定距离就先每个男孩成长一样,文中的.主角也经历了从童年到中年的时期,他跟着母亲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母亲为他耗尽心力。这个男孩的成长几乎是所有男孩的缩影,这个母亲也是所有母亲的缩影。书的扉页上写着,“可以把这本书给妈妈看,但不要给爸爸看”

  一部平铺直叙的成长史,我和妈妈,偶尔还有爸爸,一本朴实的语言,但就是这一本朴实却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了你的心。在书里,除了童年时的关爱,长大后,穷困潦倒时,妈妈一直是提供给“我”生活费,妈妈就像一个太阳,毫无怨言,永远付出,永远向你伸出那双手,妈妈是坚强的,以为他撑起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而当她在疾病而痛苦时,我却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妈妈。

  即使是恐怖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些结局,也从未让我有过真正的长时间的恐惧,而这本书的结局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到了,母亲离我而去的那一天,我该怎么办呢?

读《东京塔》有感4

  读这本书时,我正遭遇低潮,当我做下一个决定时,周围大多数都是反对和沉默,只有妈妈肯定着并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那段日子,我都拿着这本书在附近的大学教室里读,完全沉浸在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声中。每天如此,到晚上才回家。一次,当我读到书中的妈妈做好饭菜等待儿子和他的同事回家的场景,我突然想回家,真的就是那一刹那,妈妈给我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吃饭,当时一直隐藏的连自己都忘掉的暖流涌向全身……伴着这样的感觉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只能说,虽然这是世上最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却不是每一个人能真真正正体味并珍惜的情感。

  为什么我只在乎自己被周围抵触的感觉,而不在乎妈妈对我每天早出晚归不言不语的担心?为什么我不能发现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年轻的.我只管走路,只管享受过程中自己的心境……父母默默地经营对自己的爱,自己却任由长长的时间拉着淡忘。

  这本书在提醒着我们,年轻的我们不要忘了年迈的父母。因为我们都不想走过错过。

读《东京塔》有感5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让多少人忆起离家远走时的场景,想起那时被抛在身后那两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

  离别是生活中多么常见的事,其中与父母离别又是最频繁不过的事。每一次离家出走,每一次回到寄宿学校生活,每一次搭上假日后回程的列车……一转身,就能看见正频频挥手告别的父母。

  回头在车上收拾行李,却发现被塞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你是否会突然泪如泉涌?对《东京塔》的主人公15岁的雅也来说,他会。

  看见行李箱的那一刻,无论曾与家人闹得有多崩,都是会感动,懊悔,愧疚的吧。可在家中度过的短短数日,你是否曾仔细端详过母亲日渐衰老的脸庞,认真数过父亲额上如刀疤般的皱纹?

  有人曾算过自己能见到母亲的次数:如今自己已经32岁了,母亲也已56岁。如果仍旧按之前每半年回家看一次母亲,按中国人均寿命75岁来算,那么今生能见到母亲的次数,不过短短38次。

  这个算法,我们由衷希望是错的。

  所以别等到离别才懂得珍惜。你在离别后为父母流过的一千零一滴泪,也抵不过分别前对他们发自内心笑一次。

  世界上有许多种爱,可再找不到比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执着,更强烈,更无私的了。

  有人说,“当雏鸟长成了成鸟,总归是要离巢的。”但在离巢前,请珍惜这由无数父爱母爱堆砌而成的堡垒。

  毕竟——“让妈妈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东京塔写道。

读《东京塔》有感6

  所谓的母亲

  是没有欲求的

  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

  会如何富有

  都不重要

  心底深深希望的是

  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

  就算有再昂贵的礼物

  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底善良

  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

  所谓的母亲

  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

  因此,让母亲哭泣

  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东京塔》这本书赶在前2天就被我看完了,但终究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只偶尔会湿了眼眶。

  所以我应该要写读后感了。这,是之前的一个不能算作严肃承诺的承诺;但,我得执行。

  上一篇博文有提,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开始读起来是在元旦回家的大巴车上,当时心里或有小小的触动,更多的却是被自己臆想出来的人与事渲染了情感,剧情的威力却还未爆发。

  书的前几章剧情平淡,平淡得让人觉得这不过就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发生而已。母亲带着儿子从小仓离开,与父亲分居,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切以及儿子的种种调皮捣蛋,这似乎是每个矛盾家庭的惯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感觉到小说的真实性和它本身的存在感吧。

  本书是由日本的“利利弗兰克”撰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我总是对自传体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我会认同小说传达出来的那些情感的因素,也会如电影般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每一个细节的表达和诠释。书中的男主人公“雅也”从一个由母亲庇护的小地方开始成长,到踏足繁华大都东京,期间的与母亲的思念、与父亲的隔阂,包括那些青春的记忆和现实的落魄,相互交织着便融成了成长这部历史。

  所以故事的发生永远都是平淡的,即便书中无处不透露着母亲的爱,母亲的伟大和母亲的无奈。直到母亲患上癌症,在与病魔抗争逝世之后,读者自然会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而这层意思却是那么的浅显,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却远远做得不够的地方。

  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只有到真正失去后才能够大彻大悟其中的真理。于是,我就总在思考,人活到老究竟又图个啥呢?“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不过只是我们对老年人最美好晚年生活的寄许罢了。就像书中男主人公的姥姥那样,年轻的时候靠自己一个人卖鱼供儿供女,老了却独自一个人生活着,9个子女没有一个在她身边,整日吃着发黄的米饭……我想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应该是有很多存在的;但是,反过来想想,要做到对老人毫无遗憾的赡养也是难以办到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五月里有人这样讲:一个人即便再孝顺,也终究是会后悔的……”

  “来到东京后,在给妈妈生活费或是零用钱的时候,要是脸色更好点儿,给得再多些该多好啊。自己大把大把的花钱,为什么还要那样子,为什么不体谅她的心情呢?”

  “如果是现在,我一定好好地对你说更多的话,一定让你吃更多的东西,一定让你尽情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然而当时,为什么就没能做到呢?”

  “妈妈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快乐吗?”

  ……

  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出了自己对母亲后悔的话语。

  我们不是神仙,不是圣人,我们无法预料哪天我们的父母会离开我们,我们无法精确计算我们能够为他们做多少不留遗憾的事情,我们也不愿想象失去他们后我们会为自己本来力所能及却总是毫不在意的事而自责愧疚,我们更不能够让时间和记忆永远为我们自己打上“不孝”的烙印。所以,不仅是对自己的父母,包括对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的每一个亲人、每一个朋友、每一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再温和一点、陪伴他们的时间再多给一点、温馨暖心的照顾再周到一点、扰人烦心的事再多分担一点、快乐愉悦的事再多分享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给自己的遗憾也就会再少那么一点,不是吗?

  “十五岁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就是在坐上火车前往寄宿学校时,看到老妈准备的行李里,全新的衣裤跟夹在里面的一万元,才一边吃着便当一边哭了起来……”

  “他曾经想带老妈一起上一次东京塔,但没有实现……”

  “这辈子,永远永远没有可能了。”

  老妈就像橡皮擦,越擦越小。

读《东京塔》有感7

  <<东京塔>>是一本讲述母亲的书。

  从作者幼时的回忆开始,点点滴滴。

  我们都会对妈妈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内心很爱她,但仍然不住地嫌她罗嗦,讨厌被管东管西。有时候在想,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跟妈妈太过熟,知道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都会对我们敞开家门原谅我们的人,妈妈一直是那个无条件为子女奉献的人。

  我欠了妈妈多少?不知道,也不知如何去计算。妈妈为我们奉献了多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衡量。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报答,我有一种负罪感。对于我曾经犯过的错,既觉得愧疚,也觉得无奈。有些错误我想要弥补,但事实是我肯能将永远也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永远。于是我越来越不安。我想要让妈妈快乐,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某些自私的原因让她再做出让步与牺牲。因为,妈妈总微笑着为你收拾着你混乱的世界。

  世上有很多种思念,但是没有哪种思念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思念那么强烈、那么执著。

  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或许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获得某种可靠、真实的东西。

  东京塔,它的目光和母亲相似,在高耸入云的天际,一直静静地关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默默生活着的亲人与爱人们,都在它的目光所及。东京塔的目光却一直没有变过。当母亲经历过痛苦,悲伤,或动弹不得,只有用镜子观看周遭时,她手里镜中投射的景象便是东京塔。而镜中东京塔的目光,岂不是也刚好落在这对彼此深爱的母子身上。

  逝去的人逝去,活着的继续活着。《东京塔》讲的不仅是亲情的故事,更多是成长的故事。长大让我们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和感动;长大也使我们的亲人逐渐老去和死亡;长大也让我们陷入对大城市,对所谓理想的追求漩涡中。可也正是长大,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完,我想,我要好好活着,活得比所有人都长。等承受完所有同辈人逝去的悲伤后,我才能安心地死去。我不想要葬礼,也不需要别人来送花祷告。如果你曾经爱过我,那么记住我欢笑的样子;如果你只是知道我,那么请把我忘记,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和你爱的人。

读《东京塔》有感8

  "小雅,长久以来承蒙照顾,东京的生活令人感到十分高兴。妈妈虽然婚姻失败,可是却有一个善良的儿子,可以渡过幸福的晚年。你小时候是个爱哭鬼,身体又很虚弱,我向神祈祷的时候,首先就是祈祷你能够健康,然后是希望你能成长一个率直的人。长大后还是健康最重要,然后是生意兴隆。最近比较贪心,祈祷了你和她两个人的`交通安全。她真的是个好女孩,妈妈,妈妈,叫我叫得很甜,我听得非常开心。妈妈总算可以拉开幸福的帷幕,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再见,小雅。"

  上面这段是电影最后一部分主人公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箱子里的一封信。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潸然泪下了。其实看到主人公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的时候眼睛也酸了,看到母亲跟剩下的那只兔子说话的时候也忍不住了。

  看的时候也不由地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看到主人公上了大学不停地问母亲要钱,我倒是想起了我弟弟,不知道他现在自己挣得够不够自己花了,我这个哥哥也不怎么称职。好象我一直还是很乖很听话的,不过毕业前后也跟家里要了些钱,好在在苏州上班那时候也给家里寄了一些。

  可能很多人也会像片中的主人公那样对父母说过,以后毕业了挣了大钱,带你们满世界游玩。好象我也说过,这么憧憬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以后就指望你了。只可惜片中最后主人公是带着母亲的牌位和分了手的女友上东京塔的。

  说到女友,想起前一阵父亲打电话还问到了,说还没谈一个啊,我说找谁谈呢。

  我们兄弟俩都不太争气。之前父亲跟我说过,说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有我了,他退伍回来结婚都算比较晚了。在这一点上,我比不上他了。

  最近放假也没回家,不知道爷爷的身体怎么样了。

  希望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早点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东京塔》有感9

  这是一个真挚而又细腻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我看过的所有以非爱情情感为主题的电影中人物刻画最真实,叙事手法最细腻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当我对一部电影用到这些褒义词的时候,通常是在说日本电影。《情书》、《在世界尽头呼唤爱》、以及岩井俊二的几乎全部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感人肺腑,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感同身受,觉得这就是身边随时在发生着的故事,甚至我可以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影子。生活化的场景、人物、对白、甚至是看似简单的情节设置,导演和编剧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恰到好处地为观众的情绪变化做好了铺垫,观众可以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投入到故事中去,处在每一处情节的背景中思考问题,情绪也随着角色起伏变化,一切好比是亲身经历,感受来得深切、却又真实。

  回到《东京塔》,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子,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情感积累的过程,在母亲去世时,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主人公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位高大挺拔的成熟男人,这样的成长背后源于母亲毫无保留的爱的关切,生活上、工作上、爱情上,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当主人公由于学业倦怠而想要放弃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味地责骂,而更多地是一种关切、一种提醒、一种对孩子能够成熟的期待,往往这样的期冀远比责骂和怀疑更能体现出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反之当主人公经过打拼小有成就之时,他向母亲寄送了自己写的书,母亲立即打回电话给予儿子十万分的支持和肯定,眼光里透出无限的欣喜和感慨,而这个时候,事实上母亲已经由于过度操劳而换上了癌症,唯有儿子的成长,让她暂时抛开了病痛,快乐的心情仿佛如同过往单纯朴素的家庭聚会上所经历的那样。

  片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最早的父亲的.青年时代,那时候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着母亲的灵牌最终登上了无数次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东京塔,完成了与母亲也是与自己的承诺。东京塔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更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登上东京塔的那一刻,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所经历的30年中发生的一切。虽然只是一座无声的建筑物,但它对于主人公是如此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观众和影片本身而言,它也成为了该片最好的“轴心”和情感线索。

  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影迷,《东京塔》给我带来的感动是持久的。我又想起来那句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评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东京塔恰恰是取材于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简单的故事情节,父母离异、异地求学、他乡就业、照料病母……看似普通的故事情节经过导演和编剧的整理使得故事更为流畅、饱满、充满温馨,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更是无与伦比的真切细腻。2个小时的片长,而我经历的确是主人公与母亲的30年,我想也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超越时间、空间束缚的情感抚慰。

  也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不积极的一面,而回想母亲对于我的照顾,却自始至终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真实而质朴的情感。和主人公一样,我的生活一路有母亲伴随,她关注我、帮助我,为我快乐,也为我悲伤,我的每一次进步她都陪伴在我身边……我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母亲。而现在的我就好像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前的状态,依旧对生活和未来赶到迷茫无助。或许人人都会经历那样的阶段,但生活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做好母亲的儿子,更多地与她交流,并伴随她一同面对未来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无论在工作中是否会非常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决定,孝敬母亲、孝敬身边的亲人,直至生活的尽头。

读《东京塔》有感10

  这是一本讲诉母亲的书。讲诉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后,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与母亲的情感累积过程,在母亲去世后,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东京塔》讲的不仅仅是亲情的故事,更多的是成长的故事。长大让,我们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的感动,长大使我们的亲人逐渐老去和死亡,长大也让我们陷入对大城市,对所谓理想的追求漩涡中。可正是长大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完之后,我想,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而当明白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还有你爱的人。

读《东京塔》有感11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执著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

  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顺父母以及亲人。

【读《东京塔》有感】相关文章:

《东京塔》读后感07-06

《东京塔》读后感08-24

东京塔读后感04-14

《东京塔》读后感7篇04-24

读《乌塔》有感(经典)08-10

读乌塔有感08-12

读《乌塔》有感05-13

读《乌塔》有感11-08

读《乌塔》有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