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灵创造幸福》 学习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灵创造幸福》 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怎样面对逆境?
(1)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哪些逆境?是健康、家庭、事业的问题,还是亲人的离世?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
(2)第一支毒箭、第二支毒箭分别指的是什么?在逆境中,我体会到第二支毒箭的伤害了吗?我们为什么会受到第一支毒箭的伤害?我对生活有哪些美好的期待和设定?
第一支毒箭,是被箭射中时的身苦,也代表我们遭遇的各种逆境;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在逆境中,我每次都会体会到第二支毒箭的伤害,我怀恨在心,念念不忘,在日记中写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会长久地陷入负面情绪,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十年。会受到第一支毒箭的伤害,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身体不好,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健康,生活没规律,缺乏运动,疏于调理,或是杀业造得太多,诸如此类,都是影响健康的因素。再如人际关系,往往和自己的设定或处世方式有关,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冲突就在所难免。一直以来我对生活有近乎的期待和设定。我以自己为中心,永远健康,家人不离不弃,朋友忠诚,事业顺利。所有天灾人祸都是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所以我不时地出现一些找不到理由的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嗔恨、愤怒等破坏性的情绪。原来,我一直在内心要求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一切都会在稳定的状态下。而一切并不像我以为的那么稳定,事实上,它时刻都处在无常变化中,所以我的情绪总会不时冒出内心的迷茫、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宿,没有根的感觉。直到遇到三级修学!所以好感恩!
(3)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跟我的设定有冲突吗?怎样理解“任何逆境的产生,事实上它也是我们改善自己,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次机会”?如果再次面对逆境,我们要如何智慧地处理它?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因缘因果,无常无我,是缘起性空。跟我的设定刚好相反。任何逆境的产生,事实上它也是我们改善自己,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次机会。因为逆境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所以说,正确面对逆境,接纳逆缘,既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也有助于人生的历练和成长,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
2.什么是真正的福报?我们要怎样培养福报?
(1)中国人所说的“五福临门”是指哪几种福报?其中,哪些是幸福的辅助条件,哪些是根本因素?我认同吗?为什么?
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其中长寿、富贵、好德和善终是幸福的辅助条件,康宁是根本因素。我认同,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再富有,地位再高,也没有幸福可言,没有健康的心灵,就会烦恼、浮躁、混乱、不得安宁。
(2)为什么说“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身体健康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现在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什么才是破坏我们幸福人生的头号敌人?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我向往那种“高度的安静与欢喜”吗?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的身心胜过所有外在的财富,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现在的心灵状态是相对平静幸福的。破坏我们幸福人生的头号敌人是烦恼。烦恼就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因素。一旦陷入烦恼和负面情绪时,内心被烦恼占据,哪怕你拥有别人艳羡的富贵荣华,也不会带来幸福感。因为在你心中,它们都被烦恼打上了烙印。只有当内心没有烦恼,像一片无云晴空时,幸福才会不请而至。所以,解除烦恼才能身心自在,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是幸福的重要前提。我向往并追求那种“高度的安静与欢喜”。
(3)当想到“道德”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什么概念?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我们的生命有怎样的重要性?做一个恪守道德准则的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我们会吃亏吗?
德是德行,从外在来说,是待人处世的原则和素养,从内在来说,是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践行道德就是在培养健康心理,铸造健全人格,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另一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福报可持续发展。可见对人生幸福而言,不论内因还是外缘,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恪守道德准则,带来信誉,带来正面的社会影响,我们不仅不会吃亏,还能使我们的心灵会充满正能量。
(4)我经历过亲友的死亡吗?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我怎样才能从容地面对死亡?
我经历了奶奶和爷爷的死亡,奶奶死的时候是66岁,我还很小,前一天见到奶奶开始,就开始生病,第二天我没有起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爷爷过世时90多岁了,我已经长大了。爷爷还没有断气前我有点害怕,后来我觉得自己是迷茫的,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痛心疾首的感觉,就是眼泪止不住的流,当时看着火化后的爷爷的骨灰盒,我在想,上个星期还和我谈笑风生的爷爷就剩下这个了吗?我还不能从容地面对死亡。看到佛陀传里面讲到佛陀预知时至,我就开始很痛心,不肯继续看完,我到回开头重新看,看了好几遍了,笔记都做完了,才勉强把后面的一遍遍地看,我觉得我的心情和那个还没有开悟时的阿难陀一样,視線一片模糊,腦裡一片混沌,无法自已。佛陀说:“阿難陀,如果你對『如來』有信心的話,你便應該知道我的決定是適時的。”……也許當人們看到大樹時,他們都再見不到種子,但種子仍在那裡。它沒有滅亡。它已變了大樹。佛陀曾教過,沒有一物會從存在而進入不存在的。佛陀改變了形相,但他仍然存在。每個去深入看清楚的人,都會見到佛陀在僧團裡。他們都會在勤奮、慈愛和有智慧的年青比丘中,見到佛陀的存在。縛悉底尊者明白他自己有責任去滋長佛陀的法身。法身就是教理和僧團。只要『法』與『僧』持續鞏固,『佛』便會繼續存在。佛陀是本源。縛悉底尊者和這些年輕的看牛童,就是源頭分支出來的河流。這些河流所到之處,佛陀都會在那裡。
所以,佛陀也在我们同喜班里。佛陀无处不在。
(5)佛教教导我们要“广种福田”,福田跟哪三种心理有关系?它所面对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从当下做起,我可以怎样培养福报呢?
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佛教告诉我们,首先必须培植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福田跟我们的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有关系。悲田,就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恩田,就是对有恩于你的人,比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包括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怀着感恩心去回报。敬田,是对有德者心生恭敬,包括我们的老师、宗教师,也包括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耕耘福田,关键是建立三种心,从当下做起,我要培养福报即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这是产生福报的发电站,能源源不断地制造福报,让心灵越来越健康,生命越来越自在。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和什么样的境相应,可见,拥有什么样的心才是主导。
3.如何建立智慧的认识,彻底去除烦恼?
(1)我喜欢哪种人?讨厌哪种人?别人对他们也是一样的态度吗?我能意识到这是出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吗?我平时看待世界是消极的呢还是积极正向的?这给我的心态带来什么影响?
我喜欢真诚、诚实、乐观、心好的人,讨厌不真诚、不诚实、拐弯抹角、做表面文章、坏心肠的人。别人对他们大体也是一样的态度,但不一定。我没有意识到这是出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一直觉得我是正确的。这就让我看不惯别人的不好,以前甚至会像个正义的化身一样硬生生地指出来,或者就是不愿意说好听点的假话,挺讨人厌的。就像有一次一个朋友,是个官太太……这给我带来一些没必要的困扰,……我平时看待世界是积极正向的,所以在别人看来我属于那种朝气蓬勃,笑容灿烂的乐天派。现在想来其实不然。我喜欢欢快的歌,正义必胜的武侠小说,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如果看到结局不尽人意,我会哭得乱七八糟,然后我一定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构思一个美好的结局才善罢甘休。就像我要是有什么不高兴,就算我爱人睡着了,我也一定要把他弄醒,然后说清楚了,把我哄好了,才可以睡觉。说明一下,我早在两三年前遇到三级修学以后就很少这样了。现在好像不会了。我现在认真审视这个心理的背后,这不是乐观,这是一种逃避,我的追求完美,唯美的思维模式在主导我,帮我逃避现实中残酷的一面。何其幸运在我还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之前就遇到了佛法遇到三级修学,不然,这种永恒的完美的思维模式会给我带来多大的伤害,真是不堪设想!
(2)怎样理解“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我认同吗?佛教修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认同“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如果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哪里还会有敌人;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烦恼自然不会生起。而慈悲和智慧是相结合的。就像那天,我在大会议室里引导各个镇抽来审核民办代课教师的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做,那天刚好另一个负责的人下乡了,我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而办公室里又特别多打电话来问相关问题的人,我的同事自己不愿意涉及这件事,就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打电话到办公室的那些群众,结果我很奇怪地在会议室里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群众的询问电话,说得我口干舌燥,甚至说不出话来了。然后下班以后,还级群众一遍遍地问情况的,以致我在看到每个陌生电话前我都要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是观世音菩萨,她会怎么做?她会很智慧,很慈悲。我觉得我要是不这样提醒自己,我就会不接电话,或者说得很冲。那样处理我一样也是会心有不安的,说清楚了,大多数的群众还是很感激的,他们也觉得占用我的休息时间很不好意思。下午上班的时候我就很调侃的口气平静地说明了中午被吵得没有睡觉的情况,提醒同事不要告诉群众我的私人电话,我不在办公室你不能回答的时候你可要叫他留下电话我会打给他们。我同事也觉得她做得不妥。佛教修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圆满我们的慈悲和智慧。
(3)我对自己有哪些错误的认识?我容易把什么当作是“我”?这些能代表真正的我吗?我对外在的什么东西看得比较重?它们是真实永恒的吗?一旦有了变化,我会怎么样?要怎样智慧地认识自我、看待世界,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呢?
我经常活在自己的念头中,活在一种心理状态中。因为不了解自己,又非常在乎自己,结果就会产生错误认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如身体、情绪,身份、财富,当做是“我”。我对家庭和爱情看得比较重,它们不是真实永恒的,如果有变化,我会受到很厉害的冲击,但是现在学习了佛法,我想我怎么也比以前智慧了,了解了“无我” “空”,否定了我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错误设定。当我不断以“无我”和“空”去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的时候,已经慢慢地看到种种外在执著,我已经知道自己本有的智慧光明就在里面,佛陀告诉了我们解除迷惑,看清真相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不受外境、心态和认识模式的影响,如实地了解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开发我们的佛性。
4.幸福和欲望是什么关系?
(1)我平时在什么情况下感觉很幸福?幸福感的获得要具备哪两个条件?为什么说幸福感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请举例说明。
在内心没有烦恼并且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就会感觉自己很幸福,幸福感的获得要具备没有烦恼、欲望得到满足两个条件。幸福感来自于欲望的满足,比如那天晚上我觉得有点想吃榴莲,我自己又懒得出去,而且晚课时间差不多到了,我就跟我爱人说了一下。他就出去买了,买回来的时候我还在上晚课,我要上了晚课以后再吃。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内心感觉是挺幸福的。而上了晚课以后,其实我不会太想吃了,因为睡前我是不吃东西的,但我还是吃了。我记得有一次也是这种情况,当时他在外面吃饭,我发信息叫他带个榴莲回来,可是他回来的时候很晚了,自然是买不到了。我就觉得他平时老叫我要加强营养,只是口头说说的,知道我不吃肉也不知道买点好吃的素食。虽然我没有说什么,但就有这个念头闪过。
(2)怎样理解“欲望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其实是一种幸福的假相,不是一种真相”?为什么现代人很忙很累,缺乏安全感?为什么我们幸福的成本越来越高?对此我有切身体会吗?
欲望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其实是一种幸福的假相,不是一种真相,那天晚上的榴莲我只吃了半个,要是一定要我吃多少个,我不仅不会有幸福感,还一定会觉得烦恼的……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了,这样使生存成本不断提升,相应的,幸福成本也水涨船高,所以现代人普遍觉得很忙很累,而整个社会都处在占有、攀比和竞争中,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外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依赖。而依赖越多,依赖对象发生变化的几率就越大。因为生命难以独立,总在担心外在的种种变化,担心这些变化让自己的生活失去平衡。所以现代人普遍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
(3)我要怎样正确对待欲望,获得幸福?
我要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减少欲望,减少依赖,做到少欲知足,知足常乐。在和欲望的对垒中占据主动,就不会被其所控,才能获得幸福。
5.真正的幸福来自哪里?
(1)是什么让我痛苦,又是什么让我快乐?是外境还是内心?怎样理解“人的内心,它既是痛苦的源泉,同时也是快乐的根源”?我对此有体会吗?
是内心。内心的烦恼,贪婪、仇恨、焦虑、恐惧、嫉妒、自私等负面心理产生活动时,使我痛苦纠结,甚至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这颗心同时也是快乐的源泉。当内心没有烦恼时,我很容易开心,而开心经常和物质条件并没有什么关系。我对此很有体会。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敏感的人,心中很容易对自己执着的对象有所挂碍。有挂碍不一定是烦恼,但也是属于内心不够平静的时候,这种时候就很难有幸福的感觉。而我发现我们一家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容易体会到幸福,因为心无挂碍,那种内心的安稳、踏实让我特别容易体会到幸福。
(2)以往佛教多强调“人生是苦”,容易让人觉得很消极。现在导师开示“每个生命的本质它是自由的、快乐的”,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要怎样做,才能找到这个制造快乐的永动机呢?佛教的修行,能帮助我把幸福变成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吗?
佛教说“人生是苦”,是指对凡夫而言。凡夫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才是痛苦的。而对于觉悟者来说,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由而欢喜的。因为在迷惑烦恼的背后还有觉悟潜质,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无限的宁静,无限的喜悦。
生命有健康的良性心理,它是我们的朋友,会让生命得到提升,给人生带来幸福快乐,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而那些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则是我们的敌人,会不断制造痛苦和麻烦。佛法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内心的烦恼。生活中一切痛苦,从对自己的折磨,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杀盗淫妄等种种犯罪现象,都是这个敌人造成的。从根本上说,人的两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找到这个制造快乐的永动机,佛教的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去除烦恼,把幸福变成一种“本质性的存在”。
本周学习了第13课《心灵创造幸福》。第一次在厦门参加读书会就是《幸福人生》,当时分亨我就表示我很幸福,在什么年纪该干什么的时候都顺顺利利,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顺利!父母、公婆都健康。但细想一下,其实内心还是类恼不断的,从发现自己有第一根白头发开始,我的内心是失落甚至有点恐慌的,很怕自己满脸皱纹在门口晒太阳等待死神到来的样子。关键在于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这种设定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觉得我的身体应该永远健康,有了这份恒常的设定,我们还会执著于此,进而形成依赖,不希望它有任何变化。因为变化就意味着失去依赖,意味着现有的平衡被打破。所以,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就会因抗拒引发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嗔恨、愤怒等破坏性的情绪。所以本来很正常的生老病死对我来说象一根刺一直在我心里,如何才能看清现实?佛法关于无我、空的思想,就是帮助我们纠正这些认知。佛法讲“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色身不存在;讲“空”,也不是否定一切存在的现象,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错误设定。当我们不断以“无我”和“空”去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的时候,就能剥离种种外在执著,使智慧光明得以显现,从而解除迷惑,看清真相。
导师讲到的第一支箭及第二支箭,其实每个人都有被第一支箭射中的时候,但第二支箭的伤害就有区别了,有的人根本不会被第二支箭射中,有的人会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活在中箭的痛苦中;我们有幸学习到正法,当然要修习自己的心智,让自己避免被第二支箭射中。
从少就看到家家户户过年对联的横批:五福临门;五福是家家户户的期盼。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包含了构成幸福的各个因素。佛教告诉我们,要有福,必须培植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耕耘福田,关键是建立三种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这是产生福报的发电站,能源源不断地制造福报,让心灵越来越健康,生命越来越自在。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和什么样的境相应,幸福绝不单纯是以财富决定的,而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导师说,未来考量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休息能力。有休息能力,才可能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获得幸福。为什么休息的能力那么重要?其实,这是代表对心的管理能力。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心是无法自主的,只能随着外境和业风飘荡,最后在飘荡中耗尽这个宝贵人身。世间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此。欲望使我们很忙很累。当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依赖。而依赖越多,依赖对象发生变化的几率就越大。我的病根也在这,每天家里、公司忙忙碌碌,各种接待放不下。总想着等有时间了我要怎么怎么的,早些年就有人告诉我要学习佛法,我说:等我退休吧!其实,我真正进入书院学习,每天花一定时间学习,每周的大小共修也末影响到家庭及工作。反过来好的心态不仅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家庭生活。佛教认为,凡夫的生命都有贪嗔痴三种病毒。一切的痛苦和负面情绪,都是由这三种病毒而衍生,这就需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时候放慢脚步,学会休息了。
佛教既不是消极心理学,也不同于积极心理学,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佛教认为,人类的很多烦恼都和认识有关,这就需要调整观念,改变认识,所谓“智慧没有烦恼”。学佛者都知道,佛教说“人生是苦”。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整,而是有特定对象的。也就是说,凡夫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才是痛苦的。而对于觉悟者来说,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由而欢喜的。因为在迷惑烦恼的背后还有觉悟潜质,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无限的宁静,无限的喜悦。
导师在《心灵创造幸福》中慈悲开示,幸福要从通过“正确面对逆境,广种福田,智慧认识世界,少欲知足,开显内心的觉性”五个方面获得,告诉我们通过修学佛法,可以让幸福成为生命本质的存在。通过本周的修学,感受颇多。一直以为,自己各方面还可以,平平淡淡没啥烦恼,现在回想一下,自己能真正接受逆境吗?答案是:不能。就在不久前,班委选举,抽签重新分组,分成三个小组,我要离开原来的B组,这其实也算不上逆境,但当时我有点小失落,乘电梯时嘴上不由嘀咕起来,为什么要重新分组啊?娟娟师兄说:这就是无常啊!我心想:这无常不就是人为设置的嘛,本可以不经历这次无常的,心里变得空落落的,没之前共修时的那种欢喜,我也暗暗地问自己,我怎么啦?为什么有这种想法?通过学习本课,我明白了,哦,原来我对我们之前的B组有了一种期待和设定,以为同喜班阶段小组共修B组是固定的、不变化的,所以一旦发生和我的设定不吻合,我就不愿意接受,我就活在自己的一厢情愿里,并且经过三个月的修学,对B组成员的感情又加深了,想起以前共修的情景,我舍不得离开他们,这就是产生了感情方面的我执,现在想来,三级修学施设的这种模式,就是导师的智慧啊,他知道凡夫的无明,这不,我又不自觉地一下回到了凡夫的思维状态,而佛法告诉了我们世界的真相:因缘因果、无常及空的智慧,通过观照生活,正见又树立起来了,我们换了小组,大家都有机会和其他同修师兄们互相深入交流了,不是好事嘛,心态也会更开放了,正见一旦树立,我心中的疑惑、烦恼顿时消失了,内心的幸福感自然生起!
导师开示:幸福是要有福报的,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幸福人生包含的五大要素: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尤其谈到要幸福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深有体会,我时常担心自己的身体,而生出好多烦恼,会不开心,细想想,我平时的生活就是属于会瞎忙的那种,有时明明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心里还想着要看一看微信,追一下剧啊,玩会小游戏等,弄得每天很晚睡觉,日积月累,身体也不是太好,学习本课法义对我触动很大,开始懂得要学习管理自己的心,先从学会休息开始吧,我现在天天让自己比之前提早半个小时睡觉,慢慢培养好习惯,修身养性,只有调理好这个色身,才能精进修学,利益众生。
感恩导师!感恩三级修学!感恩师兄们!
【《心灵创造幸福》 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劳动创造幸福的作文10-23
劳动创造幸福作文06-08
劳动创造幸福作文[推荐]11-22
精选创造幸福作文4篇04-23
劳动创造幸福作文(精选11篇)03-23
【热门】创造幸福作文四篇05-18
有关创造幸福作文四篇05-26
【热门】创造幸福作文4篇06-11
关于创造幸福作文9篇05-26
【精品】创造幸福作文3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