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萧红传》读后感

《萧红传》读后感

时间:2024-01-03 08:28: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萧红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传》读后感

《萧红传》读后感1

  世间最难说清原由的应该就属缘份二字了,我与萧红作品的缘分也正是如此,早几年喜欢看林徽因的作品时就知道萧红是民国才女之一,也曾想要读读她的作品, 借来她的《呼兰河传》没看几页属实读不进去又原样还了回去。究其原因细想是来自我对她名字的一种偏见,萧字无端给我一种萧条悲凉之感,所以会对她的作品产生抗拒。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我承认普通人的烦恼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自己的执念。今天来读萧红传,不是因为放下我执只是因为孩子读完了我需要与她交流讨论,带着这样的任务,我走进了萧红的泪雨飘零的世界。

  如果说杨绛是上天的宠儿,那萧红只能说是上天的弃儿,宠儿给出人生的评价尚且是“人生实苦”,论到萧红更是苦不堪言了。她年幼丧母,年少丧家,被父亲开除祖籍,接踵而来的厄运,让这个瘦弱的女子成为无根的草,连同她的生命,注定漂泊。易经中有个上上卦叫地天泰,与它一卦之隔的下下卦叫天地否,由泰入否只需一卦,而想否极泰来却要经历63卦,易经总共也不过64卦呀。萧红这一生否泰转化的艰难历程,实非我等常人能够体会。萧红的父亲早早为她选定一家与之门当户对的人家,为了逼迫萧红结婚,断了她的学费供给,倔强的萧红在表兄的帮助下逃离家门,可是父亲的势力实在非同一般,逼迫表兄的家长也断了表兄的生活供给,两个半大的孩子几乎流落街头,无奈向父亲低头回到家中的萧红,备受家人的冷落与白眼,不堪精神痛苦的萧红又一次只身出逃,为生活所迫,这一次她竟然与先前死活不肯嫁的汪家公子哥同居在了一起,转了一圈,收获的只有数倍的'困难,无可预知的未来,如果当初选择顺从命运,今天或许就不会承受这样多的痛苦了,这究竟是命运的残酷还是自己的任性,亦或是这些所有的难都是难逃的劫,无论你以什么方式,终究是绕不开啊。

  命运要想折磨一个人,那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怀着身孕的萧红,因为先前逃婚的种种行为被夫家认定不耻,坚决不许她再进家门,汪公子也无力抵住压力悄然离去,只留给已是身无分文的萧红一笔巨额债务。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她,家人近在咫尺去没有伸出援手的,任他是死是活。都要活不下去的萧红只能写信给报社求救,命运又给她安排了一见遇见,虽然遇见的结果令她心碎到肝肠欲断,可是这样一个真心爱她,她也真爱的男人的出现的确算是命运的一次厚待。纵使那个男人是个决绝之人,爱的时候,舍尽生命地待她好,当爱逝去,他却不留半分情分。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然而当初见成为回忆,依靠燃烧记忆温暖自己,那点热度或许只能把泪水烘干,泪痕红绡透的心情谁人能知?

  萧红,历尽一生跋涉,穿越生命荒寒,她的生命定格在31岁华年,永远地沉睡在烟雨民国,她的灵魂却是穿越万水千山,穿过幽幽时光,她的生承受了淋漓尽致的苦,在她走的时候,我说了一连串的“身先死,不甘” ,“身先死,不甘” 。

《萧红传》读后感2

  它讲述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县城,人们过着卑微而平凡的生活,但也有许多盛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会有一些平常但有吸引力的事情。呼兰河的居民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行为。春天一到,农民们就拿起粗糙的草帽在地上播种;夏天一到,淘气的孩子们就上网抓虫子;秋天,粉房里的人们上山捡豆子做粘蛋糕;冬天一到,人们就缩在房间里烤火暖身。无论如何,呼兰河这里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愿意花钱是穷人的习惯。街上的摊位,也常常吸引大人小孩,有钱就买,没钱,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这里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孩子们经常只玩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晚饭后的黄昏没什么事可做,不累的人抬起头往西望去,看着变化多端的火云,;如果你困了,晚饭后你就会睡着。卖豆腐的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四五点来,一秒钟还不错,每当人们听到“卖豆腐”。当时,我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人们吃饭时的一种吸引力。每当卖豆腐的人来的时候,人们总是打开门看看。在这个时候,一盘豆腐拌酱已经是呼兰河富裕家庭的表现。

  读完这篇文章后,文章中“我”和“我”的祖父让我难忘,先从“我”说起。文章中的“我”有一颗善良的心,遇到别人有困难,无论是认识还是陌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我”也总是喜欢帮助别人而“顶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意思?“我”总是喜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文章中的.“我”也很容易学习。每天半夜,我总是醒来和祖父一起读古诗,读完一首诗后拒绝睡觉;每天早上,我都要缠着祖父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在挣扎。“我”热爱学习,善良,忠诚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是时候谈谈祖父了。祖父沉着庄严,在家里有威严的象征。他爱孙女,希望她能早日成才,所以五岁时就教会了很多“我”的古诗。每当孙女想加入乐趣并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她不要去。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地位高,而且关心家人。有困难的祖父深深打动了我。这两个令我难忘的角色,是我深受启发的。因此,从这篇记录中,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想想同样威严的爷爷和家人。祖父爱孙女的表演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生活。从前,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一些男孩在翻矮墙。她的好奇心促使她试一试。每次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爷爷总是抱着她。“我”喜欢帮助别人脱颖而出,出气的表现也让我想起了学校里类似的事情。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的女同学在争论和争吵。一个比较高的女同学看到了,赶紧上去帮女同学。经过一番“争夺”,她终于“扳回局面”,男同学灰溜溜地离开了。其实文中很多东西都来自我们身边。只要仔细发现,很快就会发现和文中人物相似。奢侈是不必要的。不要抱怨你的命运和生活,但幸福往往就在其中。

《萧红传》读后感3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萧红传》读后感4

  我最喜欢读人物传记,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读人物传记可以让我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一部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买来《萧红传》拜读。萧红,一个出生于呼兰河,亦是出生于乱世的女作家。她的出生并未给那对重男轻女的父母带去一丁半点的喜悦,只有祖父喜欢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萧红曾不止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束缚对女性的侵害,所以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其对抗。

  具有野性,自尊心强的她却从不在乎这些约束,她开始与自然为伴,尽情的释放着自己,释放着那种他人所没有的品质,一直活出了自己。

  和父亲不同,萧红的'祖父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从祖父那里等到了关心与照顾,更得到了她所缺少的爱,“一个缺爱的孩子是不完整的。”萧红在她的散文中说过,祖父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就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祖父,那些文字是丰厚的,是有温度的,是饱含深情地。正是祖父的爱,让后来精神沉沦的的萧红,有了向上攀升的力量和勇气。而作为教她学习知识的祖父,又把萧红一步一步的领入了文学的殿堂,致使我们在现在能品读到《呼兰河传》等的文学著作。

  如果说祖父是将萧红带入文学殿堂的老师,那么鲁迅先生就是让她在文学上得以逐渐发展的老师。在祖父去世后,漂泊异地的萧红急切的需要一个港湾供她停靠,而这个港湾就是鲁迅先生。萧红的《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还为《生死场》亲自做了序,使人们关注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女作家,这为萧红未来的作家之路打开了一扇门。鲁迅与萧红的关系亦师亦友,萧红十分崇拜鲁迅先生,而鲁迅也对萧红十分欣赏,曾称赞她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后来,鲁迅先生虽然离她而去,却一直活在她的心里,他的精神指引着她,激励着她,温暖着她,坚定着她,使她在未来的路上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萧红的爱情之路一直都不平坦,一路磕磕绊绊,她一次又一次的付出真情,又一次又一次的伤心欲绝。汪恩甲抽摄鸦片,让萧红感到了他的精神萎靡,他的忘却国耻。陆振舜的软弱与无力,让萧红看不起他,说他没有男子汉应有的勇敢与魄力。而对于萧军来说,他的出现让萧红感到了感动与温暖,他为萧红的前后奔忙,萧红都看在眼里。但萧军的花心却在之后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刺痛着萧红的内心,萧红一直想去维护这份纯真的爱情,但一切都于事无补,萧军对萧红的感情渐渐淡薄,萧军的自恃清高与萧红的自尊自强强烈的撞击着,直到最后的大打出手。八年后,她与萧军提出了分手,并与端木结婚了,是他一直在萧红身旁,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自古红颜多薄命”年仅31岁的萧红便与世长辞。临终前,她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一个句子“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拼尽了自己的全部热力的才华,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灿烂绽放,却留有遗憾的离开了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世界。

【《萧红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萧红传读后感03-08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8-19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2-28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4-04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7篇01-25

读燕儿《萧红传》有感2000字08-17

萧红的语录38条09-20

萧红《生死场》经典语录11-19

萧红的语录集合38句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