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9 13:05:4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1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期末,回顾这学期的经典诵读情况,收获很大,不足也很多,现将诵读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经典诵读情况

  1、本学期读经时间有所调整,从以前的每课前读十分钟,改为一周读三堂课,星期一和星期五的第五节,星期三的早读课。这样改变的好处是不占用学生义务教育的时间,缺点是孩子们似乎读得不够多,而且遗忘较快,得不到及时的巩固。但即便如此,读经的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

  2、每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读,齐读,分小组读,分男女读,抽读,领读,赛读等。孩子们尤其喜欢教读,喜欢自己当小老师,他们预先把后面未教的部分读了后,都积极来争取当老师教其他的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感受到了被别人需要的幸福,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学困生,通过读经觉得其实读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孩子们读的时候,我也常常跟着他们一起读。这学期,我们班把《论语》读完了,现在正在读《弟子规》。

  3、除了在指定的课堂上读,我还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宣传诵读经典的好处,让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还在校讯通上安排读经的作业,让孩子们时时不忘经典。

  二、经典诵读效果

  1、我的思想转变了。

  为人师表十多年,我常常感慨自己碌碌无为、平庸茫然,缺少教书育人的幸福感。有时出去学习,发现与别人的差距真是太大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读书少了,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光靠吃老本是肯定不行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得有一眼源源不断的泉水,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积淀了两千多年的文化精萃,不仅是响应学校领导的号召去读,更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去读。所以,我的思想转变了,我开始读了。

  2、经典教人诚信豁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像这样的'非常适用于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论语》名句,多得数不胜数。以前,我常常怨天尤人,常常愤世嫉俗,读经以后,我的心态平和了,遇到事情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一想,常常先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而学生们在我的眼里也变得可爱多了,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的急躁和过分的恨铁不成钢了。

  3、学生是最大受益者。

  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固然重要,而经典的诵读在小学阶段更是重要,既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又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内心的安静而充实,如果长此以往,将有效地去除现代青少年的普遍浮躁、贪图享受的不良品质。经典教人孝顺,教人平和,教人勤劳,教人惜时,教人仁义,教人礼仪,教人诚信,这些,正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们迫切需要学习和纠正的。

  4、经典诵读让孩子们懂事了。

  我们班有几个特别的调皮的男生,如:邓君洁、陈鑫、范俊溢、巫恩蓝,他们性格鲁莽冲动,暴躁易怒,有的爱动手,爱爆粗口,有的不爱学习,不守纪律,不爱劳动。通过两期的经典诵读,他们也改变了,即使有冲动和懒惰的时候,稍用一些经典名句提醒,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他们也会自觉收敛,自感惭愧。像邓君洁,以前从来都不会好好做作业,写作文那些全是敷衍,字数从来不够,这学期就严谨多了,字也写好了,以前特别爱打架惹事生非,现在竟然开始主动承担管理班上红领巾的佩戴工作了,陈鑫以前最爱冲动,动不动就发怒发狂,现在都彬彬有礼,学会宽以待人了,范俊溢主动地爱学习了,服装也变得整洁多了,巫恩蓝以前很懒惰,现在还常常帮助别人了在这学期的老师搬办公室的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学校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非常热心积极地帮助老师们完成了搬家工作,不仅是这一次,只要是学校老师和领导叫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他们总是毫无怨言地无私奉献,还主动帮一、一班的小同学搞了好几次大扫除,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在这学期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孩子又一次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体现了团结互助、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奋勇争先的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最终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始终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教会学生做人比考得一时的高分更为重要,分数是暂时的,人格是一辈子的。同时,既然有完善的人格,那么,他必定会懂得努力去学习。

  三、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

  虽然经典诵读的开展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读的时间还不够多,不够连续,容易遗忘,读的内容也不够多,读得较慢,课外阅读虽然布置了,但落实得不够好。因此,要读得多和读得快,就是将来我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2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掌握不了读与不读的尺度,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怎样范读出最佳的效果?今天经过杨修宝老师的培训和指导后,开始对朗读及朗读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培训时杨老师就朗读的方法和朗读教学十二种策略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没提到一种策略时,杨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竟然多了几分怯意。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的尝试着。等听过杨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理论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实践去检验,不过通过这一下午的培训到使我对朗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不同的形式也给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配上乐曲来朗读,又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愿借这一次的培训,提高自己对朗读的认识。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4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5

  今天听了吴玉金老师关于《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解读文本》的讲座,感悟颇多。

  朗读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主旨,明白话中之话,言外之音。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从更高层次来说,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活泼的显现。

  我们在具体地教学中怎样进行导读呢?就拿最常见的有感情读来说吧。很多老师的指导是从技巧上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慢一些,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解决不了主要问题,因为感情不是从外面强加的,而是从内心发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情味了,读一次有一次的进步,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也跑不了。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求我们在实地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体验。同一个句了,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体会,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这一段:“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读出得意的语气。再台《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了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6

  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了一些朗读的技巧,下面是我培训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一、朗诵的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

  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

  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二、决定语速不同的各种因素

  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三、朗读速度的转换

  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

  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注意问题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

  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五、教师朗诵技巧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快要结束了,但是这段时间的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

  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新教师的同备、同课、同研。

  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

  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

  因此,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而且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

  教师培训的开设与参与学习是我能更稳健地踏上神圣的三尺讲台的起始点。

  通过培训,我们慢慢的适应了环境、适应了工作。

  因此,我们也由初来时的浮躁,在经过领导的教导和同事的沟通交流,慢慢变的求实、务实起来。

  我们的品质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亦得到步步提升,我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加强。

【学生朗读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浅谈指导学生朗读08-22

朗读的心得体会01-26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08-24

谈谈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08-23

小学生朗读日记08-23

教学朗读心得体会11-10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08-05

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读书习惯08-17

创设朗读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