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话题作文>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时间:2023-02-24 19:39:39 话题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话题背景】

  今年6月末,一名12岁的少年通过各大网络论坛、社区及微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多才多艺,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国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主持、指挥、演讲、吹小号、足球、篮球等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都分别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从5岁到12岁,所获得的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比赛证书中,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

  被网友封为“特长帝”的初中生吴致旭立刻引起人们的热议。同时,也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现在孩子们的“特长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多才多艺使孩子的将来有了多种可能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童年压力太大,失去了本该轻松愉快的天真岁月。

  作为高中生,你对这种“多才多艺的童年”有什么看法?

  【你说我说】

  吴致旭的母亲李建军说: “我和他爸爸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他想学什么,我们就尽量给他创造条件,他不想学的,我们从来不强迫。”

  正是在父母营造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氛围中,吴致旭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在兼顾兴趣的同时,也没有耽误学习。

  回忆起这7年多的时间,吴致旭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了一身本事,那是“谁都偷不走的财富”。 “我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出名,而是想在证明自己的同时,开阔眼界,积累社会经验。”

  对于未来,吴致旭说: “可能会考虑先上大学,再自己创业吧。”

  但他已经很直接地将自己的全部爱好排除在外,“没想过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当歌唱家,体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学点东西, “跟长大后的工作没关系”。

  ——节选自“大成网”

  12岁获得100多个冠军头衔,在平常人眼中无疑是神童。但这100多个冠军头衔的背后,也让人有些担忧。

  能否承受身体之重?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追问吴致旭“累吗”,回答“累”;问“那你快乐吗”,回答“快乐”。“累并快乐着”对成人是好事,而12岁的孩子就有了“累”的感觉,未必是好事。

  能否承受成功之重?从5岁到12岁,7年时间获得100多个冠军,吴致旭的童年完全是在成功中度过的。童年的成功并不代表青年、中年、老年的成功,从小就被成功罩住的孩子能经受得起失败吗?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失败。

  能否承受心理之重? “我行、我能、我成功”,这种赏识教育当然有好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赏识教育无形中也增加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万一孩子遭遇失败甚至沉重打击,那颗从来没有感受过失败滋味的心能有几分承受力?

  ——节选自《宜宾晚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历时10年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该研究中心于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3次调查,每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调查发现,10年来少年儿童在校时间在缩短。在校时间减少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增多了。

  调查显示,有39.3%的学生在非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的比例达到了49.4%。而且,参加特长培训活动的人数比例较2005年(非周末为32,0%,周末为38.6%)有明显增长。

  ——节选自“人民网”

  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归一在谈及孩子的特长教育时指出,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的。因为只有从小抓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艺术的种子,使孩子的情操得到陶冶,艺术爱好得到培养,使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的魅力,他们才能接受艺术教育,让艺术成为其今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有的家长把艺术教育作为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作为升学考试的砝码,把其功利性地划分出不同等级,灌输给孩子,以便让孩子早出名。这就难怪孩子们学得非常痛苦,毫无乐趣可言。有的家长把艺术教育作为把孩子培养成明星的途径,热衷于各种赛事,使孩子变得非常浮躁。另外,社会上出现一种很令人担忧的现象,即孩子进入初中、高中后,由于学业成为功利的第一选择,家长们往往就让孩子放弃艺术学习,一旦放弃,基本上是前功尽弃。

  ——节选自《厦门日报》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说: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要循循善诱,而不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正像那句老话说的:“强扭的瓜不甜。”

  ——节选自“育儿网”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 “正方”的理由很简单:提高孩子的素质,以应对将来的升学与就业。 “反方”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见啥学啥,而且非要出人头地不可,可孩子究竟有多少精力?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都是带着功利之心去培养孩子,名为发展兴趣爱好,可多少孩子有此类“兴趣爱好”?也许成人只是旁观者,应该多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是听听中学生朋友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吧。

  【演绎文一】

  让艺术之光照亮生命

  刘凡

  艺术不等于素质,但素质绝对离不开艺术。从媒体上读到“特长帝”吴致旭的故事时,我实在难掩心中的赞叹:为他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为他超过百枚的金质奖章,更为他的“品学兼优”——他没有因诸多的文体爱好而伤及学业。这一定会打消许多家长心中“课余爱好会影响学业”的顾虑,使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把孩子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用爱好来驱除疲惫,寻找灵感,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实,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多才多艺的。拥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老夫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一人充当着文学、数学、政治、音乐、书法、体育多门学科的老师,培养出了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又是优秀的提琴手;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与爱因斯坦有着相同的爱好,业余时间多与小提琴为伴……不敢说是丰富多样的兴趣促成了他们的事业,但至少可以说兴趣爱好不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反而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使他学习工作起来更投入,触类旁通,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哲学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钻研一会儿高等数学。因为换换脑子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休息。现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将自己的大脑完全开发利用,许多人直到临终大脑的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而发展兴趣爱好非但不会分散人的精力,反而会促进大脑特别是右脑的开发,进而开发智力。因此是否可以这样推论:达·芬奇、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人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或许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艺术的喜好。

  吴致旭的身上还有一个特别让人称道的地方:对各种爱好毫无功利之心。 “我参加比赛和演出,并不是为了获奖或者出名……没想过做拉丁舞名家,也不想当歌唱家,体育明星也不太可能”,他说,自己只是喜欢学点东西, “跟长大后的工作没关系”。与今天那些为以艺术生、特长生身份进入各类高校而将艺术体育当敲门砖的孩子相比,吴致旭这种为提升自身素质而发展兴趣爱好的态度更令人赞赏。惟其如此,艺术才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因子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吴致旭的一生未必辉煌灿烂,也一定不会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有艺术照亮他的生命,他一定活得精彩。

  【点评】

  本文由吴致旭的多才多艺引出自己对艺术或者说兴趣爱好的看法:发展兴趣爱好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接着作者以古今中外诸多成功者的例子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兴趣爱好(特别是对艺术的爱好)有助于事业发展的道理。最后笔触再次回到吴致旭身上,但这不是简单的首尾呼应,而是更深一层,褒扬了吴致旭最为可贵的地方:无功利之心。无功利心,艺术方能提升素质,为人生添彩。文章结构有序,层层深入,说服力强,富有文采。

  【演绎文二】

  “多才多艺”就能成就耀煌?

  王子

  有“特长帝”之称的初中学生吴致旭前段时间在媒体上可谓风光无限。吴致旭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中国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主持、指挥、演讲、小号、足球、篮球等方面,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中都分别获得过特等奖、金奖、一等奖……从5岁到12岁,所获得的舞蹈、声乐、体育等各种获奖证书中,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不要说学习、训练、参赛了,光抄下这段文字就费了我不少的气力。吴致旭有此成就实在是羡煞人,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做到“品学兼优”,爱好、学习两不误。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奇才吗?有,但恐怕不多。读了吴致旭同学的相关报道,我不为自己的天资驽钝而自卑,而为如我一般天资平平的人现在或将来为了求得“多才多艺”而混迹于各种街舞、踢踏舞、爵士舞等队伍里以致荒废了学业而忧心。我并不认为凭着“多才多艺”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相反,少年时期的“多点开花”倒有可能让自己无端耗费过多的宝贵学习时间,找不着生活的“主旋律”,最终一事无成。

  我完全相信吴致旭的发展如他母亲所说是“顺其自然”,但我身边更多的孩子发展所谓的“兴趣爱好”却是在“逆自然”而为——因为他们不一定真有兴趣,更没有精力分身去致力于各种所谓的“兴趣爱好”的发展。但为了升学(比如高校艺术生、特长生招生),为了就业(就业时各种证书多多益善),他们只能勉为其难,挤出时间强迫自己出现在各种“兴趣爱好培训班”上。君不见每到寒暑假,中小学生几乎比上学时还累:上学期间还有一定的作息时间,而到了寒暑假,他们却要东征西讨风车一样连轴转,学了钢琴学书法,学了舞蹈学画画……就算原先有一点兴趣爱好,但在这毫无喘息之机的苦熬中也会丧失殆尽。“小钢琴家”砸坏钢琴、 “小画家”撕碎宣纸之类的事我听说的多了,这当中透出的是对逼迫式教育的反叛,是对艺术教育的反讽,甚至是对艺术的亵渎。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的健康而美好的身心,可逼迫式教育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对人的身心构成摧残。

  当兴趣爱好变成敲门砖,变成功利化的符号,无论这种教育的内容多么高雅,都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西,成为有碍人身心发展的绊脚石。即便像吴致旭和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带丝毫功利色彩、一切“顺其自然”,他的课余爱好也显得太过广泛了。古人云: “逐二兔者,不能得一。”对于平常的人来说,这样的“全面发展”只会毁人不倦,难以使人成就辉煌的一生。

  【点评】

  本文开头先认可“吴致旭现象”,但只是把它作为个案,一个极端的例子。然后奉劝更多的不具备吴致旭先天条件的人不要盲目跟风,试图复制吴致旭的辉煌;接着更深一层,列举了众多家庭出于升学、就业的目的,逼孩子参加形形色色“兴趣爱好班”的社会现象,指出这样做不但对提高孩子素质无益,反会有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后借古语“逐二兔者,不能得一”告诫人们,单凭“多才多艺”难以成就人生的辉煌。文章层层推进,一气呵成;语言带有几分调侃的色彩,生动幽默。

【如何看待“多才多艺的童年”】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差生08-17

如何看待差生08-13

如何看待批评08-15

如何看待学生“减负措施”?08-20

如何看待失败与成功的作文08-09

如何看待殖民扩张的善与恶08-17

如何看待当前政府对股市的政策08-18

外企HR是如何看待求职信的?08-17

如何看待“二代闯祸,爸爸受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