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5

时间:2022-08-16 09:05:59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背影》 5

《背影》 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
&

【《背影》 5】相关文章:

关于背影的作文5篇04-01

背影优秀作文经典[5篇]08-18

背影优秀作文5篇04-06

背影02-17

难忘的背影08-17

父亲的背影08-20

背影作文08-21

《背影》说课稿04-30

以背影的作文05-06

雨中的背影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