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在《月光启蒙》磨课中走过

在《月光启蒙》磨课中走过

时间:2022-08-17 20:07:49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月光启蒙》磨课中走过

  难忘那片启蒙的月光——在《月光启蒙》磨课中走过
  
  作者/刘岩林
  
  前段时间,我们研究团队共同沐浴在当代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启蒙》一文中,经历了磨课的过程。
  
  第一次执教,执教者将教学重点放在“读懂”和“感悟”散文上,即: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那温馨质朴的民谣、童谣对“我”的启蒙,在感悟与领会“月光启蒙”内涵的同时,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主要经历了以下环节:
  
  一、了解课题,检查字词,初解“启蒙”
  
  1.联系学生自己唱童谣的经历,了解著名作家孙友田儿时唱童谣的经历,读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诠释“启蒙”的含义。
  
  2.通过读、写的方式交流并记住文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二、质疑问难,读懂散文,感悟内涵
  
  1.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母亲是怎么为“我”进行启蒙的?)
  
  2.整体感知,用概括小标题(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的方法,大概了解母亲对“我”的启蒙,之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悟“唱民谣”。创设情境,师生置身于月光下的篱笆小院,通过读母亲唱的两首歌谣,交流对歌谣的感受、对母亲的了解。品读重点句段,理解“长”歌谣的含义,感悟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爱,更用自己浓浓的母爱浸润了“我”的心灵,这正是最初的启蒙。
  
  4.引导学生读懂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的段落,进一步感受母亲对“我”的启蒙引导。
  
  三、解决问题,领悟表达,怀念母爱
  
  1.读读、画画课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适时点拨:作者一边写景,一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2.学生交流解决之前的和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延展与升华。母亲在月光下为“我”播下了爱文学、爱生活、爱一切美好事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作者的心里生根、发芽,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多年后,每当孙友田看到那轮明月时,他想起了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热爱。
  
  第一次磨课反思:执教者认为,在那片柔和的月光下,母亲能让儿时的作者“爱上文学”,就是很好的启蒙。执教者围绕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精心备课,以“启蒙”为明线,以“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理解感悟。一堂课下来,虽然亮点不少,但是观课团队总体感觉在内容理解上下工夫过多,在领悟表达上缺少引导;教师提出的琐碎问题过多,牵着学生走的痕迹过重,学生自我阅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文章的真正内涵的步伐过轻。
  
  第二次执教,教师将改进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教师牵引过重的状况,和琐碎的内容分析说再见;二是在领悟表达上下工夫,加强读法和写法的指导,尝试读写结合。于是,大家再次走进那片月光。
  
  课起,了解课题、检查字词、质疑问难、概括主要内容等环节基本不变,执教者在“精读散文,感悟内涵,领悟表达”环节做了改进:
  
  1.教师语言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默读课文,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从描写月光和母亲的语句中感受月光的美和母亲的形象,领悟比喻句“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妙处。)
  
  2.在这柔和的月色中,在这座篱笆小院里,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结合描写母亲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的语句,感受母亲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家乡的情、对作者的爱。)
  
  3.月光下母亲的这些吟唱给“我”什么影响?(学生自主交流,结合“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句段感受母亲给“我”精神上的启迪,结合最后重点段感受母亲作为“我”的启蒙老师,给“我”文学方面的启蒙。)
  
  接下来,执教者在“解决疑问,领悟表达,怀念母爱”的环节也做了调整:
  
  1.领悟“情景交融”描写的妙处。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找到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读就会明白。(学生自主交流,明白母亲对“我”的启蒙、对“我”的爱早已融入到月光中。这种写景和抒情交融在一起的描写,才使这篇散文深深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2.现在的孙友田已不再是儿时一脸稚气的小男孩儿,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成就(资料补充)。他的这些成就源于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啊。(教案 www.fwsir.com) 40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当他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想想看,每当孙友田看到那轮明月时,他会想起什么呢?结合本课学到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写。(课堂教学在学生交流练笔中结束。这个环节唤起的是学生心中的感恩之情,感谢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深深的母爱,给予我们爱的启蒙。)
  
  第二次磨课反思:执教者认为第二次执教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精读中删减了大量琐碎的分析,避免牵引,通过“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影响”三个层次,在情境中感受母亲给“我”的启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画、读读、议议,自主阅读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了对语言表达的领悟,品味比喻句等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情景交融的妙处,并且在练笔中学习运用,增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201 1年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课例的文体特点,同时,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及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就此,观课团队提出:针对这篇优美的散文而言,教师在执教中情境创设弱了些,学生没能很好进入情境,课堂上的“散文味”缺了点。另外,观课团队认为:执教者引导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比较成功,但是还缺少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对话。
  
  第三次执教,在研究团队的建议下,执教者在如何上出“散文味”上动脑筋,围绕“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加强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另外,执教者还深入文本、深人人物,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对话互动中丰富认识,丰富感受。于是,大家第三次走进那片月光,生成了如下的变化:
  
  变化一:在增加教师语言渲染,创设情境的同时,通过图片、声音的渲染,引导学生走进篱笆小院,沉浸在那片月光中。
  
  在学生自主交流“看到什么”的环节,教师适时出示课文插图,渲染出一个柔和的、静谧的、充满爱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走人情境,感悟语言。在学生交流“听到什么”的环节,教师适时出示了一段合适的、美妙的歌谣吟唱,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母亲歌谣的美妙以及其中蕴含的母爱。
  
  变化二:在之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基础上,加强多角度对话,使学生的阅读潜能得以挖掘,新的阅读思想得以碰撞和升华。
  
  在质疑问难的环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向作者频频发问: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您写这篇散文有什么目的?母亲对您的影响有多大?您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散文?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个探索品悟文本的过程,又是一个领悟写法妙处的过程,很有阅读意义。
  
  将要结课时,教师适时补充了孙友田的成就,并补充了一段资料:40年过去了,母亲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当他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此时此刻,你想对作者、对母亲说什么?说说写写,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母亲、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交流中感受母亲的启蒙对作者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教研室)

【在《月光启蒙》磨课中走过】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08-18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03-21

怎样“磨”课?08-18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5篇03-21

磨课总结反思08-22

磨课教学反思01-23

磨课个人总结03-10

《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范文08-26

国培磨课感言08-20

磨课工作总结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