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6 13:01:10 高二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1

  【摘要】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归园田居 学情 文本体式 两个世界 美学观照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五、【教学反思】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尘网羁鸟池鱼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分组讨论:

  ⑴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田园?展现了田园怎样的风光?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⑶你能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来?

  (连续追问,启发和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示例:

  这是你梦想中的桃源:看,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欢迎您与我共来畅游此地!

  4、讨论:为何而归?

  教师补充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总结全文(列板书)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金牌教程》上有关练习。

  3、小作文:(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计划: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田园:宁静、祥和——闲适、愉悦

  官场:尘网、樊笼——不满、鄙弃

  侯晓旭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05-06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05-06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01-12

《归园田居》教案(精选16篇)06-24

归园田居语文教案最新09-28

园居拾忆作文04-2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01-13

校服设计教学设计06-07

以归为话题作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