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5

时间:2022-08-16 09:06:39 八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 5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2课、芦花荡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芦花荡》 5】相关文章:

芦花荡写景的句子08-24

《芦花荡》教学反思03-24

《芦花荡》教学反思08-19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08-16

芦花荡主要内容08-18

芦花荡语文教案04-20

《芦花荡》教案(通用10篇)10-10

初中语文《芦花荡》教案08-28

《芦花荡》教学反思14篇08-19

芦花荡语文教案15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