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绿》教案

语文《绿》教案

时间:2022-03-08 14:11:05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绿》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绿》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绿》教案(通用8篇)

  语文《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白居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风入松》(宋·俞国宝)……

  〖板书设计〗

  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雨丝儿也绿

  飞来峰上:树木——绿得发黑,发蓝

  灵隐(满目是绿)  峰下小路:布满青苔 绿到石缝

  冷泉亭下:溪水碧澄澄 水花像飞珠滚玉

  绿

  花港观鱼(又一种绿)新荷——蓬勃生机 叶面水珠——翩然起舞

  〖参考资料〗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明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苏堤分割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颂了七百余年、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 ,它源于南宋画家对西湖山水画的题名。这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西湖漫笔》是宗璞的散文成名作,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文章重点写西湖的“绿”和“变”,教科书节选了原文写“绿”的部分。

  语文《绿》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投影出示字词

  yìjūshíchàyùnléngmóulài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语文《绿》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语文《绿》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

  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

  语文《绿》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3、简介本文的时代背景。

  写这篇文章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通过媒体资源欣赏大自然的绿。

  2、听课文朗读,想一想在朱自清的眼中“绿”是怎样的呢?

  3、学生听完课文后,自读,扫除字词障碍。

  三、品味课文,细节分析

  1、思考问题:文章以哪个词为文眼,点题?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3、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

  比喻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对比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联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

  五、美文品读,合作探究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本文,模仿《绿》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语文《绿》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语文《绿》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知识点整理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生的欢喜”含义?

  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4、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5、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6、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_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8、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9、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含义:

  (1)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4)“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5)“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语文《绿》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四、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语文《绿》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03-13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09-11

《囚绿记》初三上册语文教案08-25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10篇03-13

小学四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案12-14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精选9篇)03-19

语文版《囚绿记》04-14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通用13篇)03-1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