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

时间:2022-08-16 13:06:18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1

《庄子》故事两则


点击浏览该文件

《庄子》故事两则2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庄子》故事两则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庄子》故事两则4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争辩,使逻辑思维的理优秀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说,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他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经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发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自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和“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明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发明性的思维过程。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沛“以生为本”,充沛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测,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示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发明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局部,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发明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专家点评: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假如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资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和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括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庄子》故事两则5

  一、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是鱼之乐也(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三、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③固不知子矣( )

  ④请循其本( )

  2、 翻译句子。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 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四、课外阅读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桓公伐孤竹( )

  ②蚁冬居山之阳 ( )

  ③以管仲之圣( )

  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

  2、 翻译句子:春 往冬返,迷途失道。

  3、 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4、 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庄子》故事两则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五、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板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7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欲代子相( )

  (3)故不为苟得也( ) (4)于是鸱得腐鼠(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

  【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2分)

  【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同“避”,逃避 做国相 苟且 在这时(2分)

  【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分)

  【小题1】志向高洁 ; 功名利禄(2分)

  【小题1】舍生取义(2分)

  【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

  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字落实,连词成句的原则。注意关键字:子:对人的敬称,你。欲:想要。以:用。(3分)

  【小题1】对话外之音的考查,“ 的鸩鶵”实际是“——的庄子”可以联系人物性格特点。(2分)

  【小题1】考查运用原文回答问题,也考查对主旨的理解。(2分)

  【小题1】没有固定答案,注意抓主要观点,庄子:消极。孟子:积极。谈理由要充分且言之有理。

《庄子》故事两则8

  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1、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国都,京城。

  3、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4、安,疑问代词,怎么。

  三、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庄子》故事两则9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 惠子相梁

  ⑵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⑶ 非梧桐不止

  ⑷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⑸ 于是鸱得腐鼠

  ⑹ 鱼出游从容

  ⑺ 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⑴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 国:国都、京城。

  ⑶ 止:栖息。

  ⑷ 安:疑问代词,怎么。

  ⑸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⑹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⑺ 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

《庄子》故事两则10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相关《庄子故事两则》的阅读题目,一起来看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鯈鱼出游从容

  ⑵. 请循其本

  ⑶.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悠闲自得 ⑵.最初 ⑶.既然

  1.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答案:反问

  3.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陈番立志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此类题,应先将原题中词义解释准确,而后再一一将四个选项加点词解释出来,认真对照,选择出题目中与选项中词义相同的答案。

  答案:C

  11.解释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 )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

  (3)甚奇之( ) (4)安事一室乎( )

  ⑸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⑹ 书固佳矣( )

  解析:这两篇短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几个词语皆为重点。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⑴.住 ⑵拜访 ⑶以……为奇 ⑷服侍 ⑸益处、好处。⑹本来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二是积累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须先将“益”字放在文中理解,应是“更”根据其义再写出成语。

  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1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本题要求划分的停顿是以句为单位的较大的停顿,相当于给文章加标点符号,做题时,要反复朗读,表达了一定的完整意思的地方要读断。

  答案: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又以问著,对如初。

  ⑵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⑴句比较容易理解,重点词语是“对”结合上下句,“对”应是“对答、回答”之意,解决了该词,联系全文,本句便不攻自破了。⑵是一个疑问句,翻译时还可结合下文的答句来理解。本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孺子”和“洒扫”,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⑵你为什么不打扫庭院和屋子来迎接客人呢?

  14.读罢这两篇短文,可否产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联想,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题,把阅读这两个小故事的感受,如实地表述出来,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但要与文章紧密相连。

  参考答案:.我们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才能为国家效力。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为人要尽职尽责,严格地待人待己。

  二、深层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参考答案: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帜插一上来看,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因而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

【《庄子》故事】相关文章:

《庄子故事》教学反思08-18

庄子语录08-23

庄子的语录11-05

经典庄子语录03-04

庄子的生平简介08-24

庄子经典语录08-23

庄子名言名句08-23

品味庄子作文09-06

庄子经典语录11-04

庄子名句语录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