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时间:2022-10-17 17:18:29 晓怡 高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9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1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4

  我所教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专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两首》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一、课标解读: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在中职语文规划教材中,这是唯一的宋词。本课选取的是两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两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本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反复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体味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风格?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确定难点为:

  1、体会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中专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苏轼的生平主要事迹和思想,通过导入部分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从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设计疑问,对周瑜和苏轼的对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情意目标: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 评价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名家朗诵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古诗词情境和意象,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课前三分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在豪迈的气势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2、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自己体味词人所表达的意味。用愈文豹《吹剑录》中的话来指导学生朗诵,点出朗诵技巧。分析文本时,诵读贯彻始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让学生才能发现诗词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3、在鉴赏环节,科学地设计了几个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设置问题情境,抓住重点字句进行品味,学生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感悟之后开放地讨论、交流。注重拓展比较,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的个人感悟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4、注重知识的拓展。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苏轼这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一些情况和创作背景;课上,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项目施教,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从文中内容、思想方面,适当延伸,通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品读他的《江城子》,并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初步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有关书目,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5、渗透德育

  采用人格感化法,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氛围(3分钟)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主题曲。三国,那个鼓角争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一些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第二年,又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47岁的苏轼游览了赤壁矶,面对历尽沧桑的古战场。他内心顿生无限感慨,写下这首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1分钟)

  朗读,感受意象

  听录音(2分钟)

  听名家朗诵,配以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诵读提示:(师)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在愈文豹《吹剑录》中有这么一句话:“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豪迈的情感,参考课件提示,高声齐读课文,注意停顿。

  全班集体朗读(2分钟)

  (师引导,生回答)作为词,从题目看,分几部分“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因眼前之景,触景生情,忆往昔之事,缅怀古人,抒发情怀。这是一首怀古类的词。

  一般来说,怀古类的词,有什么特点?(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1分钟)

  大家齐读上阙,思考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阙中,在赤壁古战场作者看到了什么样?想到了什么?

  2、赤壁景物有何特点?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写这些景有什么用意?

  【分析】

  讨论明确:(生)

  所见: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师:作者抓住了悬崖、峭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作用:渲染氛围,为人物做铺垫(2分钟)

  在上阕中,描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分小组讨论)(5分钟)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

  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峻伟

  拍。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真切地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水势浩大。

  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词人不禁发出感慨,“遥想”开始诵读下阕

  下阕通过“遥想”一词,表明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谁?

  周瑜、自己(板书)

  作者眼中的周瑜怎么样啊?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1分钟)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讨论并明确: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英雄

  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自信、大智大勇

  总之是个风流人物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婚姻美满、春风得意、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谈笑间,借着东南风,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说明他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从容自信、沉着。)

  这样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4分钟)

  思考:“出嫁”与“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文学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可见作者对周瑜是多麽的敬佩,带着敬佩之情再齐读本小节(1分钟)

  作者赞美完周瑜,又想到了谁呢,自己,为了形成对比

  苏轼是不是风流人物或豪杰呢?

  而所认识的苏轼其实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现在怎样呢?(生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联系背景展开)(3分钟)

  二、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单单怀念周瑜?下面分小组讨论:(7分钟)

  提示: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1、我们来对比一下二人的资料:

  周瑜—————苏轼

  ①建功年龄:34岁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34岁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47岁团练副使虚职

  ②生活: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幸福美满

  三次婚姻屡遭不幸(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③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④际遇: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是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

  功成名就

  苏轼开始反对后来支持变法,遗憾没有碰到机会

  壮志未酬

  才华横溢的苏轼,抱着“兼济天下”的一腔热情,进入仕途,但仕途却颇为坎坷,因乌台诗案,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此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了。

  面对如此的惆怅和失意,苏轼是不是空留叹息或者借酒消愁愁更愁了呢?

  不!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明确:“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遭受压抑情况之下的自我安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述壮志难酬的苦闷。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而是迅速解脱出来,把它消解在了酒中,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了吗!那么自己又何必去执着呢。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这就是苏轼,面对赤壁古战场,由开始怀古的激昂慷慨,到后来对比英雄的惆怅失意,最后把酒祭月趋于平静。

  余秋雨在《东破突围》中说道“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3分钟)

  总观全文,作者是如何把景和人情联系起来的呢?(2分钟)

  思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领起全文,扣题点名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俊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遥想”承接上文的豪杰,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美

  问题: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本词的豪放词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分钟)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景壮)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情豪)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全词由长江引出,写景、咏史、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

  整个基调是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写景——咏史———抒情三维一体构成了怀古类诗歌的写作模式。

  最后带着豪放之情齐读课文(2分钟)

  总结全词:(1分钟)

  本词通过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地势,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表达作者渴望能象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拓展:(3分钟)

  苏轼不仅是写豪放词的高手,在婉约词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下面来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婉约派的特点:其内容主要侧重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内容比较狭窄。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口头作文:学生读,老师评价(3分钟)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00字景物描写小作文。

  3、课外阅读推荐的苏轼的作品,感悟其词作风格。

  七、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片段进行景物描写,口头作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紧扣课时学习目标,达到目标、内容、评价、实施的一致性。

  2、课后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而设计,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咏史—————抒情(壮志未酬)

  基调:豪放

  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精炼,抓住景物的特点,强调景物和豪杰之间的作用,用人物之间的对比,突出作者的情感,并从写景——咏史——抒情三位一体的模式来探讨文本的写作思路,强调了豪放的基调。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总结和构建立体知识网络的作用。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二、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三、疏通词语

  1、千古:长远的年代。

  2、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白头发。

  6、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四、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下阙

  A、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补充: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感奋感伤

  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感伤——超脱

  五、比较阅读

  1、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特点

  思想积极、乐观

  意境高远、壮阔

  风格奔放、洒脱

  六、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七、全文赏析(略)

  八、课后阅读(略)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网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叩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此词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这在一般的婉约词或豪放词中是看不到的。夫伤春与旷达,本是互不相关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感情,然而词人却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们统一起来。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残红褪尽,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它给予人的艺术感染却有几分悲凉。二、三两句则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自然随之轩敞。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处“燕子飞时”一语,正点明了节序是在春社,与起句所写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动态美。于是起句投下的悲凉阴影,似乎被冲淡了一些。“绿水人家”,于幽静之中带有富贵气象。“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扬,在跌宕腾挪之中,表现了深挚的感情,旷达的襟抱。“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但如果接连描写,不用“燕子”两句穿插,则词中产音调和感情将一直在低旋律上进行。现在把它分开来,便可以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惹人愁绪。这里不是说枝上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也不是说柳絮已被吹尽,而是说越吹越少。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只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见于言外。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如果说上阕写得是在写景中寄托伤春之感,那么下阕则是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墙里秋千”,自然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是在荡着秋千。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和露的关系。如果把墙里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写得坦露无遗,势必索然寡味。现在词人只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声,而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行人的感情。词人(还有读者)想象的翅膀,更可以飞越围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自“花间”以来,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体态妖娆、服饰华丽,或写其相悦相思、离悉别恨;然而“类不出乎绮怨”。东坡此词同样是写女性,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至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从结构上来看,下阕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流走,一气呵成,直到结尾,才作一停顿。诚如作者平时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具体方法则是用的“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这样就像火车之有挂钩一般,车头一动后面的各节车厢便滚滚向前,不可遏止。其实按照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尴节奏有异,不能算是当行本色,一定是受到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因此清人先著批评说:“坡公于有韵之音,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失。”可见词人才华横溢,文思畅达,信笔直书,无法控制。晁补之所谓“自是曲中缚不住者”,盖即指此类而言。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7

  课标解读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属于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部分,通过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情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方式,了解他们如何借鉴历史,表达对历史的感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的杰作,词中阐发了对人生的无尽感慨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读来让人遐想无穷,玩味无穷,让读者超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很好的审美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深刻理解作家的感情。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在黄州写的。由于“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写本词时,他47岁,谪居黄州已经两年多。经常游览祖国大江大河,排遣心中的郁闷。此词正是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借年轻有为的周瑜抒发心中的感慨,自古至今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从结构与内容来看,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景物壮美,借景抒怀;下阕写周瑜,借人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复杂,纠结矛盾,在复杂与矛盾中走向超脱豁达的精神境界。而对于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历的中职生来说,理解到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重点定为鉴赏景物特点,分析、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并交流苏轼对人生的态度;难点定为分析、理解作者在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中找到了心理平衡,走向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

  对诗词的.学习,中职生比较喜欢朗读,但往往只限于读,浅尝辄止,理解不深。一方面,学生文学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泛,对历史不了解,不乐于思考,导致上课容易走神;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精心设置,确实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以上情况,老师提前布置课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查阅、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拉近与作家的距离,做到知人论世,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产生对他的兴趣;同时上网观看电影《赤壁》,了解三国历史,了解赤壁之战,了解周瑜,为学生上课有话说做好充足准备;为了对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探讨,老师设置几个有效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为什么单选周瑜?周瑜和自己有哪些不同?在对比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认为苏轼是积极还是消极?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分组探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更加贴近词人内心合理的情感。让学生始终处在思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解赤壁之战及周瑜相关的历史知识。

  2、能鉴赏词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分析词人复杂的感情。

  3、培养敢于面对挫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评价设计

  1、对课下认真查阅资料并作了整理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课上能把自己搜集的信息恰当、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2、鉴赏景物的环节学生自读,通过分析“哪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鉴赏景物特点,学生自由回答,给每个学生机会,尤其是能力稍差点的同学。

  3、在探讨环节分组进行,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上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惊心动魄,将学生带进宏大的历史氛围中,感受英雄的气概,为上课做好准备。

  一、导入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三国年代,时隔数年,又有一位文人面对古战场,发思古之幽情,书心中之块垒,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幻灯片出示)他就是苏轼。(幻灯片出示苏轼照片)

  二、同学还了解苏轼的哪些资料?(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老师补充:苏轼21岁中进士,才华崭露;30岁以前过着书房生活,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仕途坎坷;43岁那年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扭曲诗句,罗织罪名,被扑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排遣心中郁闷,游览河山,47岁写下此词。

  三、请同学大声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词的风格。

  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读得非常投入,下面我们请朗诵家读给我们听一遍,看能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朗读,增强画面感,直观感受词的内容,激发读的欲望)。

  听完专家的朗读,我都热情澎湃了,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更想读,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设计意图:请一位同学读而不是齐读,更能以点带面。)

  大家觉得是什么风格的?(豪放)。

  这位同学基本上把豪放、大气的感觉读出来了,给他点鼓励好么?(设计意图:及时表扬敢读的学生,因为中职生很不愿意带着感情朗读,觉得是做作,这样能纠正这种错误偏见)。

  四、1、请同学读词的上阕,鉴赏景物特点。(设计意图:中职生中会回答问题的总是班级里的几个同学,久而久之,其他同学觉得不回答问题、不参与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分小组合作,自己每次都不献策也太没面子了。让他们在求知上一定要“要面子”,在请小组回答问题时,老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的名字,而不是老是一个同学代表,让小组讨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老师总结:同学们分别从景物的选择、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做了鉴赏,分析的很到位,好多都是老师没想到的。苏轼展现给我们一幅奇伟壮丽的赤壁图。

  2、景物中有人么?是什么人?(设计意图:设问题简单,同学一齐回答就可以,提醒学生更清楚上阕景物与历史人物的融合,为引出下阕作准备)

  3、作者写到的是历史英雄人物,请同学大声朗读词的下阕,看看作者究竟写的哪个英雄人物。(同学都能看出来是周瑜,齐回答就可以)

  五、齐读下阕。

  1、思考:下阕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周瑜?结合原句回答。(同学自由发言,多加鼓励)

  年轻有为

  才华横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春风得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儒雅从容(羽扇纶巾)

  2、提问:三国叱咤风云人物无数,(有骑马射虎的孙权,有运筹帷幄的诸葛,有……让学生随口说出著名历史人物,丰富历史知识),为什么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呢?(设计意图: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怀古词用典的目的是为了伤己,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用典的理解,又能进一步体会周瑜与词人的不同,深切体会苏轼的敬仰、无奈、伤感之情)

  学生回答:

  ①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人物

  ②对比

  3、老师顺势提问:那周瑜和苏轼之间有何不同?(分小组深入分析,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六、合作探究。

  在对比中有人消极怠惰,有人奋起直追,那苏轼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词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加以分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同学合作探究。充分尊重阅读体验的多样性,对不同的观点给与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一)消极。苏轼说:“人生如梦”,人生短暂,就像一场梦转瞬即逝,而且年老无为,自然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在里面。

  老师:有一定道理。还有不同看法么?

  (二)乐观。

  1、从全词风格来看,豪放大气。如果一个消极之人不会写出这样的诗词。正所谓“文如其人”;

  2、他对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充满了无限仰慕之情,正证明他是一个心中有渴望、有向往的人,虽然屡遭磨难,但绝没放弃追求;

  老师:还有别的解读么?

  (三)豁达超脱。作为他的一生,什么都经历了,都看开了,无所谓了。

  老师首先表扬这种观点,很有道理,然后再次提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浪淘尽了什么?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随着时间的淘洗,逐渐褪色,变成历史陈迹。周瑜这样,曹操这样,无数英雄人物都这样。既然人类如此殊途同归,则汲汲于一时之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于是苏轼在感到自己的悲哀之后,转而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纠结中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从悲哀中超脱出来,变得平静豁达。在《赤壁赋》中写到(出示幻灯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意图:老师出口背出这些名句,让学生感到背诵诗词的重要性,给学生作好榜样;同时借助这些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情)

  通过这几句诗我们更能体会他这种旷达释然、拥抱自然、消解忧愁的精神。人生难免要遇挫折,在这样的时候多想想苏轼吧。他告诉我们:

  (幻灯片出示,同学大声齐读)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积极乐观才是永恒的战歌

  豁达坦然更是心灵的境界(设计意图:学习这首词更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将来走向社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时也不走极端,不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暂时的磨难,保持一颗坦然、平静、平衡的心态,给自己的理想找一个心灵上宁静的港湾,哪怕是不能实现。这堂课的精华正在于此)

  七、作业:拓展阅读《赤壁赋》(设计意图: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对苏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景奇伟壮丽

  下阕人周瑜苏轼

  年轻有为年老无为

  春风得意仕途多难

  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下阕情豁达坦然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苏轼的咏史、怀古、抒情,成就慷慨奔放的豪放(派)代表,李清照的婉转悱恻、唯美愁思当推婉约(派)的典范,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2、背诵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相关文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反思04-22

怀古的诗歌01-13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1-15

怀古的诗歌13篇01-13

怀古的诗歌(13篇)01-13

秋之怀古作文04-03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二上册语文教案3篇11-16

秋之怀古作文7篇06-02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通用7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