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时间:2022-08-16 17:37:06 高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扬州慢》

《扬州慢》1


点击浏览该文件

《扬州慢》2

  一、选题和指导思想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1、知识衔接:主要是三个部分:姜夔的生平,体现“知人论世”的原则;写作背景: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与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苍茫景象;《黍离》附录,因为整首词都是围绕“黍离之悲”来展开的,所以了解《黍离》的写作缘由和具体内容非常有必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预习用;

  2、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注意点和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一个注意点是诵读过程中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初读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较简单,该环节可以在预习阶段大部分解决;

  3、深入品读,检测展示:主要就是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个是本节课的.核心与关键,该部分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展示构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该词的写作手法赏析延伸出“移情”手法来,对移情的概念进行分析,读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该部分由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口头展示)构成;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习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二、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争将杜郎口所学与我校的“135和谐课堂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中常态化,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树立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的意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上课目标要明确化、精细化、简约化,目标和内容不宜过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启发思维并将其内化;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

《扬州慢》3

  诗词教学,一直我都想得的一个突破,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个人兴趣和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选择了《扬州慢》作为课题。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只是截取了一个侧面。从这首词的形式入手,再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因此,我分别把这首词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和化用前人诗句的艺术手法,设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思路是先从形式着手,整体把握住本首词的意思,以及它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置了繁华富丽的扬州作为场景,让同学们首先去欣赏和赞叹这样的扬州。然后,以一种巨大落差导入词中的扬州。在分析本首词时,也始终以扬州作为线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了解其中对比的手法,并整体把握主旨。然后,再以名句为核心,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这样,既了解到化用前人诗句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同时又深入到意象之中,揣摩其中的深层内涵。

  虽然,我已经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过多的停留在形式的讲解上,并没有深入到词的意象的`内涵中去,没有突破形式达到根本。在讲授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时,我仅仅是让同学知道,这里是化用了杜牧诗《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没有彻底深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其他的名句鉴赏也仅仅是停留在艺术手法上。《黍离》之悲未被激起,整个的课堂被形式所掩盖。因此这样的一堂课就显得比较的薄,缺乏应有的厚度。

  另外,囿于课堂的设计,在活动教学的组织上也显得比较单调;课堂上还出现了不少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克服的。

《扬州慢》4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所以,它一向是学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我们距离古人的时代已经久远,很难理解古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独特感受,不了解古人漂泊的感伤,更不明白诗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和多重人格。有时即使读懂了一首诗,也很难用非常地道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一些诗歌鉴赏的手法。

  虚实结合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

  一、基础部分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比”“兴”的运用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比兴手法的作用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注意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烘托:

  1、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扬州慢》5

  《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作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6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 文 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三、新课讲授

  四.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扬州慢》7

  【作品介绍】

  《扬州慢·琼花》是宋代词人郑觉斋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较出名的一首词。觉斋此词,在咏花中兼写情事,句句隐有人在,不即不离,便有着较为深咏的情味。

  【原文】

  扬州慢·琼花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①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②。记晓剪③、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④。甚天中月色⑤,被风吹梦南州⑥。

  尊前⑦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⑧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⑨,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⑩春愁。

  【注释】

  ①弄玉:相传为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后与萧史一起升天仙去。“飞琼”,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淡泞”,这里指飞琼的衣装素淡。“袜尘”,本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词中谓仙女的步履轻盈。“迷楼”,点出扬州。隋炀帝在扬州建行宫,回环四合,误入者不得出,名曰迷楼。

  ②香毬:一种铜制的薰香用的球,中分三层,圆转不已,叮放置在被褥中问,其香烟不灭。

  ③晓剪:清晨将琼花剪下。

  ④缇骑:古代当朝贵官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星流:流星快马。

  ⑤天中月色:形容琼花淡黄的色彩。

  ⑥南州:指临安。临安在扬州之南.故称之为“南州”。

  ⑦尊前:酒杯前。

  ⑧无双亭:亭名.在扬州后土祠旁,北宋诗人宋郊建。

  ⑨缠腰骑鹤:指重游扬州,用《殷芸小说》中的典故,参见赵以夫《扬州慢》词注。

  ⑩烟花三月:指阳春三月,语本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话译文】

  琼花,像轻盈雅淡的仙女,试罢新妆,满身香气,走下楼来。遥想当日炀帝赏花情景:在清晨剪下像春冰般寒洁的琼花,插入金瓶中时还沾有晨露,由护卫皇帝出行的骑士以流星快马送至行宫供炀帝赏玩。此番在临安出现的、经过移根再植的花,原是她的精魂被风吹至。

  曾在扬州看到过的琼花,如今也漂泊到了江南在酒筵前相见。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春三月,只有独倚阑干,默默无语。

  【创作背景】

  在我国的名花中,琼花,可算是最珍异和神秘的了。相传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为唐人所植,本大而花繁,香如莲花,清馥可爱,天下无别株。北宋诗人宋郊建亭花侧,名曰“无双亭”。南宋淳熙以后,花匠以聚八仙花接木移植,流传遂广。词人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花数枝,召聚诸贤咏赏,并作《扬州慢》词,这首词是郑觉斋当时应和而作。词人为赵以夫的朋友或幕客。

  【赏析】

  开始数语,就本题发挥,并将人与花合写。

  上片首句人花合写互相映衬。既是琼花之莹洁,又是女子轻盈体态。女子新妆试罢.于香雾缭绕中幽思绵绵。琼花产于扬州,因此咏琼花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扬州,有赵以夫《扬州慢》一词为证。前五句以女仙设喻,描绘琼花的态、色、味,并没有作形状的描写,而着力写琼花的丰神。以仙女来比琼花,写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花色、清香。虽然词人未作工细的描绘,但却传出了琼花的精神。

  “记晓”三句,承上“迷楼”,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以供炀帝观赏的`盛事。“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两句,转入眼前的琼花,对照今日冷落,也是女子韶华不复的感伤。赵以夫原唱《扬州慢》词序云:“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缇骑星流”,写出炀帝赏花心情之切,从侧面烘托出琼花之出众不凡。以“天中月色”拟之,可谓恰到好处。“南州”本泛指南方州郡,此指临安。词言琼花“被风吹梦(到)南州”,下语极迷离恍惚。词开首既屡以仙女比拟琼花。则琼花亦像仙女一样有梦魂。想象富有情致。

  下片写梦境,相会之时还念未来离别,携手赏花期盼下次重游。由“吹梦南州”一语点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见者,是花是人,已融为一体,故加以拟人化的描写:“似羞人、踪迹萍浮”。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难怪有“踪迹萍浮”之感了。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问弄雪飘枝”三句是问花语,显出一片痴情,见出词人对琼花的由衷喜爱。秦观《琼花》诗云:“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花与月应知。”郑词所写情境,与之相似。

  “我欲”二句,写词人欲往扬州而不得的感慨。“缠腰骑鹤”,这里使用的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也即原是说,话说一个人很贪婪,他既要腰缠万贯,又要长生不老,而且还要到风景秀美的扬州去玩儿;熟语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而在此词里,作者谓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这两句有无限情韵。想缠腰骑鹤追寻历历往事,结语却是梦回惆怅。烟花三月的绮丽景致.触发女子无限愁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烟霭迷离、繁花旖旎的春三月,怀念扬州的悠悠旧事,更触起了浓重的春愁,词人独倚阑干,默默无语。下片的构思与赵以夫不大相同,赵作是通过赋花抒发扬州的盛衰之感,此词是借琼花移植到临安就与扬州时大不相同这一现象发出感慨,花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扬州探花,这是不能实现的梦。再说杨州的琼花还是从前风姿吗?重重慨叹交织在一起,实有无限伤感之情,从而使词的意境更为幽远了。结拍两句含不尽之情于言外诵之令人感叹。

  名家点评

  周汝昌等人云:觉斋此词,在咏花中兼写情事,句句隐有人在,不即不离,便有着较为深永的情味。

  【作者介绍】

  郑觉斋,宋代词人,生平待考。《全芳备祖》和《阳春白雪》录其词共三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扬州慢》8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字词解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扬州慢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慢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扬州慢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扬州慢》9

  扬州慢·深圳

  文/白山黑水

  深圳风光,名扬华夏,邓公挥笔文章。

  又毗邻香港,独厚得天帮。

  卅载建功传四海,公交地铁,高价徜徉。

  架高桥,,群楼林立,南粤飞扬。

  区区卅载,看而今,雄震邻邦。

  世界巨头来,轻工基地,电子之王。

  昔日渔村安在?,边民苦、望海无粮。

  看如今豪贵,谁为斗米心伤?

  扬州慢·深圳风光

  文/白山黑水

  深圳风光,名扬四海,邓公妙笔辉煌。

  改革开放策,独厚得天帮。

  卅载建功传五岳,公交地铁,高架徜徉。

  望鹏城,高楼林立,南粤名扬。

  区区卅载,看如今,雄震邻邦。

  世界巨头来,轻工基地,电子之王。

  昔日渔村安在?,边民苦、望海无粮。

  看如今华夏,谁为祖国争芳?

  扬州慢·圆月伤

  文/白山黑水

  圆月君丧,天昏地暗,如麻心乱彷徨。

  故人乘鹤去,一夜雪加霜。

  屋漏却逢连夜雨,肝肠寸断,涕泪谁帮?

  望苍天,泪雨滂沱,如梦刚刚。

  忆婚廿载,苦难尝,犬子成长。

  父子搏拼忙,打工四海,来日方长。

  子孝夫妻同度,虽然苦、倒也无妨。

  往事如烟灭,问天路在何方?。

  扬州慢·雪

  文/白山黑水

  刺骨寒风,隆冬腊月,蕊仙飞泻天宫。

  看鲜花朵朵,似玉砌苍穹。

  向天望,银装素裹,晶莹玉蕊。

  剔透蓬松。绽团芳、布满环宇,飘洒天空。

  梅开数朵,报春归、骨瘦枝中。

  数枝艳花红,芳香四溢,溢满寒宫。

  北国风光优美,长城外,一派隆冬。

  夜空中,穿巷走街,灯火如龙。

《扬州慢》10

  一、导语设计

  800多年前,金人十万铁骑践踏扬州城,留下了满目创痍。十五年之后,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于是他自度声律,独创词牌,写下了《扬州慢》这首词。这位词人就是姜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书题)

  二、作者简介及词题

  1、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2、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故词牌即词题;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

  三、朗读

  1、现在我们就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词,一起来聆听课文朗读带。(放范读带)

  2、虽然听了朗读带,但是:诗是要读的,诗中的佳妙处只有靠反复的诵读品味才能悟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3.推荐一位同学朗读

  (师小结:读得很好,声情并茂,透过你的朗读我的确感受到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4.全班齐读

  四、研读序言

  请同学们默读序言部分,思考:序中都交代了什么?

  (学生:时间——冬至,夜雪初晴。地点——扬州。

  诗人感情——怆然。

  序对我们理解诗有什么作用呢?能否看见诗歌的主题呢?让学生读P40注释12)

  师:"禾黍"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与此同类的还有麦秀.以后大家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看到了"黍离""麦秀"这样的字样时候,就要注意一下,看作者是否在表达"黍离之悲".读诗讲诗要抓住序言和注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今后多加注意.

  五、分析课文

  (过渡语)这首词是怎样体现的黍离之悲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小组讨论。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毁弃的城池高大的树木至今依然厌恶谈起那场罪恶的战争.在修辞上采用的是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意味着它们作为扬州浩劫的目击者,对战争的恐怖,金兵的凶残仍然记忆犹新;在表达上,不明说人而说无生命的"废池乔木"态度,是退一步的委婉说法,连池和树都厌恶战争,更不用说人了.这样的理解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人民对侵略战争的痛恨,更能体会到词人对名都毁于战火的痛惜之情。}

  (师小结)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后人也高度评价这几句,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

  (师小结)作家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荡"在这里的意思是摇曳.水中桥影与月影无声地摇曳,渲染出一种死一般的寂静与萧条,突出"空城"扬州,传达出词人极其沉痛的情怀: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笑语盈盈,箫声悠悠,如今却已荡然无存了.

  冷月"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触觉,"无声"是拟人,将月人格化.

  .这几句表现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也表达出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师小结)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抒发了伤感之情。}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对,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由此抒发了作者情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空城。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重到虚惊,难赋深情。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明月夜——冷月无声。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六、归结手法

  1、同学们已经把词分析得比较全面了。如果说“黍离之悲”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板书:情)

  那么,这些(指生成的板书)可以用什么字来概括呢?(生:景)

  作者正是通过景抒发了情,同时正因为有这种情所以才看到这样的景。这叫什么手法?

  (生齐答:情景交融)(师板书)

  2、再看看这些景,都是亲眼看到的么?(把板书分为实景,虚景。)

  (对“红药”质疑。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生: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柳永《雨霖铃》里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红药是虚景)

  师: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呢?(生齐答:虚实结合)(师板书)

  师:虚景实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地表现了情感。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赏析词的两种手法。抒情上情景交融,写景上虚实结合。以后望同学们能加以运用。

  八、拓展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想一想,它们的不同之处。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九、教学反思

  一首看似短小的词想讲清讲透并非易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讲课上非常恰切。四十分钟的课在课下却不知要付出多少时间去准备,才能驾驭得了课堂。我感谢我的师傅,如果没有他的督促,我可能也象其他人一样随便应付了事了。可是经过这几日的折磨,我对于如何统观一首词,顿悟了一些,这就是进步,自己不去经历,就无论如何都不会收获的。

  讲完课之后,除了师傅,也没有人评价我讲的优点和不足。我突然对所谓的“人际交往”都有了些心灵的启示。以前,我有时会觉得师傅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荣誉的光环在头上,觉得教课嘛,也都不过如此。其实不然,经过这次师傅的几次点拨,我就想到了一个词“高屋建瓴”。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扬州慢》】相关文章:

关于当慢则慢的作文300字08-18

扬州的作文12-12

关于慢的作文08-24

快与慢作文08-23

因为慢作文04-24

慢优秀作文06-11

慢话题作文06-23

从前慢作文05-15

关于慢作文05-15

因为慢作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