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7 15:25:05 泽彪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通用6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1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和七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有关,边板书边说:卢沟桥烽火 齐读课题

  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

  3、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语言引入: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卢沟桥烽火。

  二、检查预习

  1、词语: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

  2、理清课文脉络:出示预习导航2按时间加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一节: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出示第一节

  蚕食

  (1)什么意思?(就是说日本要把我们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吃光。)(这是个比喻的说法。)

  (2)出示图片,日本侵略军就是这样蚕食着我国的领土,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从东北三省到华北地区,遭受着日军铁蹄的践踏。

  (1)什么意思?(本来是人体的器官,关系到人的性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沟桥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里,你能看出卢沟桥的'重要?

  (出示句子:至1937年上半年,……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3)(图)是的,卢沟桥沦陷,北平就是当时的北京、天津都会失守,战争的烽火将燃遍神州,生灵涂炭!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的是民族存亡的忧思,请同学们读好这句话。

  四、研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1、交流:请同学们看看故事开头2-3自然段,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日军:

  (1)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这代指什么?

  (2)从哪些细节你看出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敌人蓄谋已久的阴谋?交流【预习导航】题3。

  a.“星光暗淡”、“万籁俱寂”、“深夜”、“偷偷地摸来”引:真要寻找失踪的士兵,也该在白天,这样寻找也方便,而日军偏偏选择在——“星光黯淡、万籁俱寂”的“深夜”。由此可见,日军的举动十分——可疑,更让我们感受到日军——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这是明显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指名朗读,读出日军的奸诈狡猾。

  b.“全副武装”(引:找人需要带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来吗?全副武装只能让我们觉得日军这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气势汹汹”(引:从中看出了日本侵略者蛮横霸道。)

  “恼羞成怒”(引:为什么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没有得逞,日军是——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守军开起火来。)

  守军:

  a.敌人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守桥的中国士兵的——严词拒绝。不严词拒绝行吗?(不行!这关系到全中国的存亡。)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在这场战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敌人?怎样的守军?

  总结:

  敌人: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守军:不畏强敌,开枪还击。

  让我们再一次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的侵略本质,齐读2、3自然段。

  2、面对日军丧心病狂的侵略,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出示4、5节你们勾画了哪些词句?

  a.“早有防备……,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仿佛看到了我国守军奋勇抗击侵略者的情景。

  指导朗读,突出“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时守军的英勇无畏。

  b.“英勇的中国守……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四个动作,感受到大刀队员们英勇无畏,与敌人殊死搏斗。

  引:大刀队员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怎样的?用炮火疯狂地进攻宛平城,敌人的武器十分先进,而我军只有大刀,武器很落后,但是这更显出了我军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指导朗读。

  c.“悄悄地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守军将士足智多谋,充满智慧,成功收复了卢沟桥。指导朗读。

  d.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这些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面对如此英勇的大刀队员,日寇是——被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你想对这些大刀队员说些什么?

  让我们将他们的这种英雄气概,深深记在心中,一起怀着对他们的无比敬意,再读一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手握 腰佩

  抱头鼠窜 ……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两面夹击……

  4、总结场面描写

  刚才大家抓住了特定的时间里,我军与敌军交战时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像这样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

  a. 我们抓住哪些词语就能理清“卢沟桥事变”的发展脉络?

  要交代场面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

  b. 描写场面既要有对场面的总体描写,还要在此基础上有具体描写。比如日军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文章第二节中哪里是总体描写,哪里是具体描写?

  c.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内好内容先后顺序。文章第四节写第二天凌晨敌我双方的交战场面是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的?

  d. 场面描述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五、作业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场面:劳动、比赛、课件活动、辩论等。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抗日歌曲。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找“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时,让学生圈划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并注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助于理解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下列词语: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课文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师提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学生试着划分划分,有助于判断。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一、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时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学习从中感受我军的形象。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

  (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同学们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

  (6)有感情朗读。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从哪儿看出?(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

  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句子,用“~”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怎么样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大刀: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四、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共产党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五、升华认识:(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齐读),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1: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发动进攻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两面夹击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

  还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这可感的形象,历历在目。

  另外,我还采取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抓住关键词语复述,这样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

  课堂教学总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职业,虽然在课前设计得挺好,但学生却永远是变量,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不是你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能达成什么目标。而我在这堂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还是少,不达标。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品悟的权利。我不断告诫自己: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加油!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人情。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人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1.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

  2.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3.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

  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5

  学习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

  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hǎn、wànɡ、tú、zhèn、ěr、yù、lónɡ、fēnɡ、huǒ、jiān、miè、línɡ、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同仇敌()、恼羞成()、哭()喊()

  奋不()()、人()马()、()以继()、众志成()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

  有关“7、7”事变的资料。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艺术班由老师查找)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其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重点是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

  (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第二段:

  (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重点段)第三段:

  (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别人补充后一部分。)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二、自学第二大段

  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4、通过看图和学习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4)通过看图和学习我们明白卢沟桥的修建是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所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通俗点说就是没事找事。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8-19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8-25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4-01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04-13

《卢沟桥烽火》08-15

卢沟桥烽火教案07-17

5《卢沟桥烽火》08-16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4篇08-30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