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1 03:46:07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九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四、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题帮助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目标设计

  一、情境设计

  ⒈对教材所给情境作适当解释;

  ⒉补充适量其它情境,有利于直及主题或拓展引申.

  二、活动设计

  ⒈概念的形成过程;

  ⒉法则、定理的推导过程;

  ⒊方法的提炼与思想形成过程;

  ⒋问题串剖析过程(对概念的`深化与挖掘).

  三、例题设计

  ⒈教材例题分析;(解题格式、要点示范)

  ⒉形成性例题训练;(思想方法的应用示范)(3题左右)

  ⒊巩固性考题剖析.(2题左右)

  四、拓展设计(2题左右)

  ⒈综合性训练;

  ⒉引申性、探究性、创新性活动;

  ⒊奥数问题点击.(不一定非得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六、检测设计(时间30分钟,得分集中于85/70分左右)

  ⒈难度与例题设计、拓展设计相当,个性化的题型要在例题中出现过;

  ⒉8k纸,正面为例题回眸,内容为课堂所讲解的所有例题题目,根据题型留适量的空白(主要供学生课后复习和考前复习用,任何教师一律不得要求学生完成解答过程,违者按教学违规论处);反面为作业纸,只留标题栏,取消边框.(凸显分层)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 一定相等的是( )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掌握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掌握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识别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式的意义,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整式?什么是单项式?什么是多项式?

  2.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

  ①+m2 ②1+x+y2- ③ ④

  ⑤ ⑥ ⑦

  二.新课讲解:

  设问:不是整工式子中,和整式有什么区别?

  小结: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

  练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不是?

  (1)、、(2)、(3)、(4)、(5)x2、(6)+4

  强调:(6)+4带有是无理式,不是整式,故不是分式。

  2.小结: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练习:课后练习P6练习1、2题

  设问:(让学生看课本上P5“思考”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例题讲解:课本P5例题1

  分析:各分式中的分母是:(1)3x(2)x-1(3)5-3b(4)x-y。只要这引起分母不为零,分式便有意义。

  (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分式是否有意义的识别方法:当分式的分母为零时,分式无意义;当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有意义。

  增加例题: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解:由分母x2-4=0,得x=±2。

  ∴ 当x≠±2时,分式有意义。

  设问:什么时候分式的值为零呢?

  例:

  解:当 ① 分式的值为零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 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xx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 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一现身手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探险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01-0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11-29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12-03

【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3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