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02:56:28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数学教案九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ADC共2个;(2)以E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那么就有n(n-1)2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n(n-1)2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c,3c,5c

  B.5c,6c,10c

  C.1c,1c,3c

  D.3c,4c,9c

  解析:选项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

  A.3<x<11 B.4<x<7

  C.-3<x<11 D.x>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边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 (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 ( 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 一般地,数学中规定: 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 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 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 (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三、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5. 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 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总课时:7课时 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 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坐标 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 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 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 ,5),D(3,6),E (-2.3,0),F(0, ), G(0,0) (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 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 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 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 -3,3)

  (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组,大家合作在刚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出小组中最好的)添画。各人分工,每人画一小题。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 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 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 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 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规定x = .

  2、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 =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 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 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 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考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一、会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能进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考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4:发现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5: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行简单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单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巩固分式的运算.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问题一:比较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活动2]

  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则.

  3.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1]

  4.教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指出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考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3]

  1.教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发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

  2.教师提出思考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则呢?

  教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4]

  1.在语言叙述分式加减法则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2]

  3.教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根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足关系式 ;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5.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4]

  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则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及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比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通分要仔细.

  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准确又有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5]

  1.教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b)⑴方法思路;

  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

  d)⑶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学生练习、巩固.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布置作业.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运算的能力,提高准确性及速度.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9

  知识技能

  1.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察。

  2.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索,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

  过程教学内容

  引入中垂线概念

  引出图形对称的性质第一张幻灯片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轴对称的性质。

  幻灯片二

  1、图中的对称点有哪些?

  2、点A和A的连线与直线MN有什么样的关系?

  理由?:△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

  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就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5

【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3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