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06:14: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主动探究

  (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

  (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

  (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

  (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板书每个乘法算式)

  2.自编口诀

  (1)讨论乘法算式的积。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②根据乘法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如:2×9可以表示几个9相加。

  (2)自编9的乘法口诀。

  (3)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另一个乘法算式。

  3.多种形式,熟记口诀

  (1)找规律:

  ①观察相邻两个乘法口诀的差是几?

  ②看图找规律:10个方格中有9个五角星,1个空格

  学生小结:9乘几就等于几十减几。

  ③手指记忆法。

  a.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最下面的手指操。

  b.教师边介绍边示范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c.学生练习手指记忆法。

  (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口诀。)

  (2)对口令:同桌之间玩对口令游戏。

  (3)背口诀:同桌互背口诀。

  (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

  1.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巩固学生对的口诀的应用。

  (2)算一算。

  9×6=2×9=5×9=()×7=9×()=72

  2.提升练习

  (1)填一填。

  9+9+9=()×()=()

  9×8-9=()×()=()

  5×9+9=()×()=()

  (2)圈一圈。把答案是18的算式用红色圈出来,把答案是45的算式用绿色圈出来。

  9×2-99+94×9+99×7-9-99+9+9+9+99×3-96×9-9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教学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综合练习

  1、观察第2页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2、你能说说这幅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3、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 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4、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弄清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找到位置

  学看路线图 说出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必须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最后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学生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练习九第1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因为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3/2;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因为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1/2。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学生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然后让学生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历写出比、算比值、发现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练一练的四组比中,如果同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在例3中,又发现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准备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认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须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察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现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出发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小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于是,在交流时出现四个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学生容易发现,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比例。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思考线索应该是: 如果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该相等;如果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不相等。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把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交流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8个比例。

  例5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先根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知识写比例,发现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学生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写出1.2x=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教材里没有出现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因为《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交流,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学生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出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教材让学生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学生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该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学生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方便。例题还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试一试里根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要注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计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

  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第二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这一段活动要通过几个实例的研究,发现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第三段在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里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图上的长度,算出实际占地面积,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因为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倍数就是1000的平方,计算必须细心,防止错误。当然,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先算出实际距离,再计算实际面积。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发现的规律,要尽量引导学生采用前一种方法,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和应用规律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二册P35~3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c) 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近,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附近的平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新华五村菜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三、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

  (一)求图上距离

  1、还是在这幅图上,现在要标上区委,估计一下我校离区委直线距离有多远?(400米)你看在这幅图上要画多长?

  ①独立思考,试试看,如感觉有困难小组内小声讨论。

  ②评讲: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算?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方法一:400米=40000厘米 方法二: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0000×1/10000=4(厘米)

  方法三:10000厘米=100米 方法四:用比例解(略)等等

  400 ÷100=4(厘米)

  小结:求图上距离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③如何画?自己画画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常规去画,注意方向。)

  2、练一练:

  区委东北是我区闹市区——十村,已知区委和十村实际距离是2.5千米,在这图上应画多长?如何画?自己画画看。(课件演示)

  3、画一画:

  ①请准确地画出教室前黑板的平面图。(怎样画才算准确?)

  ②评讲:你是如何画的?方法一:自己定一个比例尺算出图上长和宽然后画;方法二:在原有图上以长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宽;方法三:在原有图上以宽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长。

  (二)求实际距离

  1、 西厂门在区委的东南面,(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9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有几种算法?

  ①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③讲评算理。(略)

  2、练习:南钢宾馆在区委西南(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18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

  (三)新课延伸

  1、 南京距大厂40千米,画在这幅图上要画多少厘米?

  ①独立列式计算(400厘米)。

  ②要画400厘米,你有何感觉?(太长画不下)

  ③画不下怎么办?(调整比例尺)

  ④说说你的调整方案?

  2、请拿出标有南京上海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说说意义。

  ①同座位间合作算出实际距离。

  ②一辆汽车从南京早上9﹕00从南京出发赶往上海,要赶下午2﹕00的飞机,如果车速是每小时80千米,问能否赶及?为什么?

  2、五一长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请同学们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最向往哪个大城市,然后根据地图帮老师算出实际距离,再告诉被采访的老师。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4-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