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24 03:45: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读准2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第二段大禹治水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读讲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2、板书课题:16 大禹治水。指名读“禹”(yu)

  3、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碰到生字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碰到难读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努力读通。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生字的读音要强调:

  治、制(zhi翘舌音) 姓、洪、通、形、姓(后鼻音) 理(li边音)雄(三拼音)仔(平舌音) 淹没(mo多音字) 冲倒(dao多音字) mo (淹没) dao(倒下 )

  没 mei(没有) 倒 dao(倒立 )

  3、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滔滔淹没,冲倒)。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自己的房子被冲倒了,没有地方居住。)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4、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四、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治,洪,姓。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6、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

  7、在练习本上练写。

  五、作业

  练习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雪被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发展语言为主线,注重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脑、动口、动笔”。而这一编排特点也恰好体现了大纲对。

  本教材“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能力”的要求。因而,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是本册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本篇课文是一篇儿童散文,它是继一册《雪娃娃》之后的又一篇有关雪的课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和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在洁净美丽的白雪覆盖下的冬景,一个神奇犹如梦幻般的境界。课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包含着两个自然科学知识:“小雪花给麦苗盖上了雪白的被子”说明厚厚的积雪能保持地温,抵挡寒风和霜冻对庄稼的侵袭;“雪被子下面,麦苗们做了两个快乐的梦”,揭示了“瑞雪兆丰年”的自然规律。这篇课文可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6个生字(麦、苗、盖、呼、淘、哨)教学1—2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第3自然段,进行听说训练,掌握相应的生字新词。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朗读训练。

  而本课时即第一课时的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线,即让学生做到“三动”,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本课时教学目标

  (1)初谈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麦、苗、盖、呼、淘、哨”6个生字,理解“被子、满天、雪花、麦苗、暖呼呼”的意思。

  (3)读通课文,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明白“雪被子”能保持地温这一科学道理。

  (4)培养合理的想象力。

  学会6个生字,新词;懂得雪被子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长得好而丰收的`道理。

  2.教学难点

  麦苗为什么觉得暖呼呼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生字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即集中读拼音,分散教学字义,并运用部件分析法,熟字比较法教学生字字形。运用启发式提问、图文结合、句子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2、学法

  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看,生字“淘”的正确书写要重点指导。新词“暖呼呼”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积雪能保持地温,二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一下子明白,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

  4.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思路:

  谈话引题激趣——听录音初感课文——自学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学习课文l、2自然段——复习巩固

  1.谈话引题激趣。

  小朋友,冬天到了,你觉得大自然中什么景色最美?下雪的时候,你们常常干些什么?雪不但洁白、美丽,对庄稼还很有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雪被子》。运用谈话法揭题,自然、简洁、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2.听录音初感课文。

  利用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在—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自学课文生字词。

  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初读课文,利用拼音学习新字;

  (2)划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的意思。

  (3)看出字,说字形。

  ---------------------------

  (4)想—想:课文写谁喜欢什么?

  这—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让他们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在自己读、看、比较、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字词的音、形、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检查自学情况。

  (1)看卡片读生字。

  学生易读错的字shào(哨)mèng(梦)fēng(丰),

  多音字jiē(结)多读几次。

  (2)记字形。

  比较法:“麦”与“表”相比较,“苗”与“猫”比较

  动作演示法:盖

  部件分析法:呼——口十乎,哨——口十肖

  笔顺分析法:“淘”字右半边的笔顺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出示句式:课文主要讲(谁)喜欢(什么)?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让我们教师有重点地查漏补缺,又让学生有充分动口的机会,既掌握了新知,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奢侈品、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歪打正着、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比喻句运用的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以阅读为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理解和朗读,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和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颂老师的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谈谈你们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最喜欢做什么?

  2.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事儿,有一位作家,他小时候也喜欢一样东西──硬皮笔记本。而且,他的笔记本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吧!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阅读课文,交流生字的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3.班内交流字音和词语的理解。

  4.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5.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围绕着“我的第一个笔记本”

  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四件事:一是“我”得到笔记本后勤奋写作;二是“我”在英文课上写作,笔记本被没收;三是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把我的笔记本送去展览;四是“我”的笔记本被偷后,老师激励我不要灰心,要坚持写作。)

  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提出的感知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作者的叙述思路,建立起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中心问题的理解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第二课时

  三、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提出中心问题: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阅读感悟: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这两句话表现了“我“强烈的写作欲望,急于想完成自己“创举”的迫切心情。这个地方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激动,他在激动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英文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拿走我的笔记本迅速地翻了翻”、“高声地质问”、“把笔记本‘啪’的一声扔在讲台桌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与班主任老师对待笔记本的态度:“批评了我一句便让我坐下”、“鼓励了我一番,说我写得不错”、“我想把它送到校史展览室展览一下”,让学生细读并体会两位老师的言行,结合自身体验,评价两位老师的做法,及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这是作者笔记本展出后的一段心理描写,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你有过这种感觉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老师告诉我笔记本被偷走的消息之后安慰我的话。……”

  “至今清晰地记得”说明这件事对作者一生的影响,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一生都获益匪浅,终生难忘。老师的这段话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能力“说明你写得不错,还有些价值,要不他干嘛偷走”,一方面激励了学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写了一大半手稿都丢了,可后来仍坚持写完了,所以你不要灰心”,正是这样的鼓励,引导作者走向成功的彼岸。

  (5)“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结尾一段点明了主旨,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情感上得到升华。“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告诉人们,好老师给予学生的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驶过生活的烦恼和障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的引用,既表现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任用,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作者才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大作家。

  (6)作者肖复兴文笔清雅,语言质朴,文中有几个比喻句可谓神来之笔,在理解课文遇到时让学生体会体会。

  “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生动了写出了作者急于完成自己的“作品”的迫切心情。

  “笔记本的纸面不住地翻动着,像受惊的小鸟抖动着羽毛”、“我像是一条犯了错的小狗耷拉着尾巴”,形象写出了作者犯错后的惶恐和懊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整合地析读文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借文本去揣度作者的心,既交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又让学生学会真正地用心去体会一篇文章,这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让学生联系有关语句理解,是在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四、情感升华,感情朗读。

  1.文章都是有感而发,你们觉得作者的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那么,你们就带着作者的这种情感,把这篇课文再读读吧!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2.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作家肖复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这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的观感,写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课前,同学们也谈了自己喜爱的东西和事情,我们也学着作者把它写下来,好吗?

  3.课下自主赏析。

  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荔枝》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设计意图:向作者学习,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05-31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园地》教案05-21

语文翠鸟教案05-02

语文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