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4-09 15:13:07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合集10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 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A、染色体组的概念。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 > 组织液 > 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 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目标专题:

  必修课本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本专题新旧内容更改概况:本章旧人教版内容包括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植物的水分和矿质营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等八个内容。新教材内容变更为: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回顾旧知“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直接的能源物质是ATP”,设疑“储存在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如何转变为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开篇引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引出细胞呼吸。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析概念: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有氧呼吸动画展示有氧呼吸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辅助学生思考: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生成物H2O中的O又从何而来?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如何?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产量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认真仔细观看示意图,借助图示分析﹑讨论问题备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的周全,方能以精准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分步重现有氧呼吸过程,加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疑,请学生独立完成空白表格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主要是葡萄糖丙酮酸少量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H2OCO2、少量第三阶段线粒体、O2H2O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1mol葡萄糖释放2870KJ,有1161KJ转移至ATP(合成38molATP)

  总结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4,练习巩固

  5,课后探究课题设计目的:以生活中常见实例为切入点,要求学生以既有知识为依托,借助各种资料,完成探究实验。预习无氧呼吸,找出两种呼吸方式的知识衔接点。资料: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________化、结构________化和功能________化方向发展。

  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会通过________调节,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________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食物链(网)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_______,称为________营养级。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________的。

  一、1.单方向 不可逆

  2. 反复利用

  二、1.自我调节 多样 复杂 完善

  2.反馈 负反馈

  三、绿色植物(生产者) 第一 逐渐减少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生态工程主要原理:物质循环再生。

  生态工程是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我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由最初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扩展到了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

  一、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

  2.“无废弃物农业”

  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再作肥料,既减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

  二、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要注意灌溉的技术,传统的漫灌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点灌和喷灌能够节约大量水,因此,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灌溉上。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一些工厂、小区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减量排放外,还实施了回收(造纸厂利用废液回收钙粉、木质素等物质)、再生、再循环的措施,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

  三、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态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

  四、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作原料,通过产生沼气作清洁可再生能源,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

  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全社会提供能效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

  目前,我国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

  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

  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的工程。

  3.生态旅游: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设施生态化的生态旅游。

  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国家为什么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同地区在造林设计上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探究发现:三北防护林跨越中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这一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水泛滥,而危害巨大的沙尘暴的发生也与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关系密切;同时这里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应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其次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条件恶劣的地区应该结合自然恢复力,而农区的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可能占较大比重。

  我的发现

  2.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噪声又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由汽车造成的污染?

  探究发现:减少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无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车,以及对其研究和应用等。

  我的发现

  3.为什么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探究发现:山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恶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适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复力来恢复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虽然水分条件较好,但是仍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复,也可以人为种植适宜的林木、草或果树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这样既能降低土壤侵蚀,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沟底而言,应建设堤坝系统,它可以蓄水和淤积土地,还能够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来说,土壤、水分条件良好,交通也较方便,土地生产力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人们的粮食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平梯田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收入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复习及板书

  1. 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

  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

  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 “讨论”。

  〖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不能。

  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质量分数为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

  氯化铁溶液1滴

  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无机催化剂:Fe3+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4.4号试管的反应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讲述

  在20 ℃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

  条件 活化能/kJmol-1

  没有催化剂催化

  用胶态铂催化

  用过氧化氢酶催化 75

  54

  29

  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

  〖板书㈡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板书三、酶的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板书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小结

  ㈠酶具有高效性

  ㈡酶具有专一性

  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B。 2.B。

  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xx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内质网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形态: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发送站”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细胞质

  分布 形态 结构 功能

  线粒体

  质体

  内质网和核糖体

  高尔基体

  液泡

  中心体

  细胞溶胶

  八、典型作业设计

  请连接各细胞器及其功能: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分布

  叶绿素

  存在位置

  酶的位置

  相同点 双层膜,核酸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液 泡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细胞核 ①蛋白质的加工运输,脂质合成的场所

  ②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压

  ③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⑤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⑦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⑧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归类:

  归类条件 (成分) 相关的细胞器 归类条件(功能) 相关的细胞器

  双层膜结构的 能产生ATP的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 与主动转运有关的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与分泌蛋白有关的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概念关系图) (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11-19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高中生物教案【荐】11-20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