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时间:2022-03-26 23:13:58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精选20篇)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幻灯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去干什?要求看图说一段话。

  2.板书课题:

  走,我们去植树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白读课文。

  教师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渎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煦: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符:与“附”比较。

  版:与“板”比较。

  乖:与“乘”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和煦:温暖。

  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乖乖:不淘气,听话。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放录音范读全文。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3.读—读,再抄写。(文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区别。

  照()符()版()乖()

  煦()附()板()乘()

  二、细读课文

  1?镐碌趌、2节。

  (1)白由读课文。

  (2)讨论。

  ①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②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

  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③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告诉学生“到处”和“青翠”要重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2.细读第3~6节。

  (1)指名读课文。

  思考:植树有哪些好处?

  (2)读后交流。

  (相机板书:绿色工厂绿色宝库增添新绿绿色希望)

  (3)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①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②“绿色宝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4节。

  (“离不开”、“宝库”要读重音)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读第5、6节。

  (4)练习背诵。

  3.细读第7节。

  指导朗读。

  师述:植树的好处如此之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学生练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读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四、布置作业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按名称、外形特征、作用三个方面写一段话。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2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诗歌: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2、指名配图配乐朗读。

  3、师:这首诗歌的作者是余光中,你们知道他是为谁写下的这首诗歌吗?(母亲) 是呀,母亲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黎巴嫩的一位文学家卡里。纪伯伦就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母亲,他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4、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从一份免费的账单里找到了无声、无私、无价的母爱,这节课, 我们来继续找一找母爱。(板书:账单 母爱)

  二、 品味故事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由读文。 认真默读三个小故事,画出能触动你内心的句子或段落,并思考:你从这些词语、句子、 段落中读懂了关于母亲或母爱的什么?

  2、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随机朗读句子,板书关键词。

  3、 全班交流,自由汇报,随机朗读句子,板书关键词。

  三、 追忆往昔

  1、 师:有时,凡老师在想啊,我要是一直处在小时候该多好啊!因为我在慢慢长大的同时, 母亲却在渐渐老去。

  2、 播放配乐图片,感染学生心灵。

  3、 师:母爱,就像一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4、 教师讲述往事,引发学生共鸣。

  5、过渡:看完我们的成长经历,读完老师写的关于母亲的两件小事,你对母亲和母爱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请你回想一下你跟你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找一找母爱还藏在哪里?

  6、联系生活,练习说话:母爱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母爱藏在一张免费的账单里,无声,无私,无价;母爱藏在一桌子的饭菜里,香醇无比;母爱藏在一块小手表里,提醒着我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母爱藏在一堆五彩缤纷的糖果里,让我尝到了甜蜜的味道;母爱藏在一双朴素的绣花鞋里,让我一辈子铭记在心;母爱还藏在

  2、母爱,是用多少文字也表达不完的,那么,就让我们把满怀的感动、感恩融进这首小诗里吧。

  4、 有感情地齐读《今生今世》。

  五、布置作业

  回家对母亲说一句感恩的话,帮母亲做一件家务事。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可桢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找出“看松鼠表演”的段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4、写一个片段,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将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的方式还原成画面,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

  1、做游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但不说出它的名字,让同学们一猜就知道。

  2、说说你了解的松鼠。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字词,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2、找出描写“看松鼠表演”和“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你喜欢看松鼠的哪种表演?从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些什么?

  3、小组内交流。(句式:我喜欢松鼠表演,我仿佛看到,我想。)

  4、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5、生自由读这一段。

  6、指名读,指导朗读。

  7、齐读。

  8、作者是怎样将他观察到的其中一只松鼠写得生动具体的呢?指名读。

  谁来扮演这只可爱的松鼠?指导朗读

  9、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法指导

  1、作者看到了松鼠这么多的表演,是一次看到的吗?看来观察小动物不是一两天的事,我们在写小动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情况写下来,连成一篇美文。

  2、课文没有单独描写小松鼠的外貌,而是在描写小松鼠时,写出了它的特点:大尾巴,弹跳力好,善于爬树等。小松鼠的动作描写出神入化。作者太聪明了。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写写片段。

  3、片段练习:

  我喜欢看表演。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我注意到其中一只,它。

  4、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七、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八、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o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o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o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o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感的受是什么?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 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声读课文。

  小组内讨论(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 全班交流互动。

  四 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 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 认读生字。

  1、 容易写错的字:博

  2、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 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一读中,训练学生的发音又快又准。

  三、习作。

  环 节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 读一读,想一想。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一些用词,是非常精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岩)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峡)

  名词,往往成为作者笔下生动的借代,想一想,这几个名词,除了说明事物,还能代表什么。

  2、读一读。

  说一说绕口令,联系快速正确的吐词。

  3、写一写,背一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认识自己就是进步。

  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是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

  这几个句子,你从中看出有什么含义么?那么,你能从中找到原因么?

  对,要自信,有不要盲目的自信。要谦虚,也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

  4、读一读 锦囊妙计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变的。主要将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诡计,相反,用三个锦囊,分别让刘备在三种情况下照办,最后大获全胜的事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鼓励学生读原著,说出那三个锦囊。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提示语

  1、在对话中,我们常常说XX说,xx说道……

  也就是说,说话是有提示语的。

  2、介绍提示语的作用。

  3、介绍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4、练习写提示语。

  三、口语交际 好朋友

  1、说一说你的好朋友。

  2、好朋友都在一块儿干什么。

  3、好朋友之间有矛盾么?读一读这篇,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4、同学之间演一演,可后,他们会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四、习作 一次特别的活动

  1、先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开展了那些活动。把他们制成表格。

  2、表格注意几个不能缺少的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的人、精彩的一幕。

  3、把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写下来。

  4、协作的时候,注意写好场面。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正确,读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二)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三)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巩固延伸

  (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与兵马俑有关的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

  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是怎样制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梳理问题

  ⒊交流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2.学生自认生字新词

  3.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起)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3-8):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9):(总结)秦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课文,探究交流

  1.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2.自主交流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精读选段,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第三至八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①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

  武士俑:体格健壮 体形匀称 身穿战袍 披挂铠甲

  脚登战靴 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陶 马: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②体会:“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作者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理解:“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理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③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3.自主体会第一和九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说明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说明秦兵马俑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三、总结全文

  1.中心:《秦兵马俑》通过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写作特点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与兵马俑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类型众多,个性鲜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语文园地主要内容是学会从关键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学习词语了解几个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并能自主选择图画仿写一段话。积累和理解《卜算子·咏梅》,重点练习写句子和片段。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发现,多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3.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难点】

  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并仿写句子。

  【教学策略】

  1.教学“交流平台”时,结合本单元课文,先总结语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再在实际中运用。

  2.“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题由积累到运用;第二题主要先让学生读熟句子,在语境中体会描写田园生活的手法,再仿照例句写句子。

  3.教学“日积月累”时,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词句读正确,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背诵这首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从课文词句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想法。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交流方法

  1.师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相机出示《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些课文都是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将在“语文园地”中揭开其中的奥秘!大家准备好了吗?(板书:语文园地)

  2.交流平台。

  (1)师过渡:首先我们来学习“交流平台”这一栏目的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个栏目里,几位同学要告诉我们什么秘诀吧!

  (2)师:自由朗读三位同学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3)生交流后师小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中心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想法。

  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师指名结合课文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1:“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示例2:“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谈感受的方法,增强对“从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素养的理解,加深印象,并运用到阅读中。

  板块二

  认读词语,体会不同

  师过渡:语文园地还藏着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运用”吧!

  1.指名认读,发现规律。(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词语。

  (2)师指名读词语,重点指导认读“璀、璨、煌、沃、谧、炊、袅、犬”。

  (3)发现词语规律。

  ①师引导生找一找:这两组词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示例:第一行词语是描写城市生活的,第二行词语是描写乡村生活的。

  ②师引导:你知道这些词语的含义吗?(课件出示词语意思)

  ③师: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中,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

  (课件出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城市灯火辉煌的图片)

  示例2:从“依山傍水、静谧、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中,我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

  (课件出示乡村依山傍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图片)

  (4)生交流体会到的乡村生活或城市生活。示例:每当夜幕降临,整座城市一片繁华。高楼林立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闪烁着璀璨的灯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聚成一片,就像一簇簇绽放着灿烂光华的鲜花。

  (5)师再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指导注意读出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读出对它们的理解。

  2.师小结:大家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了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同时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刚刚学的词语中。大家读出来的词语也有了感情、有了温度,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这一板块的教学,我先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找一找有什么规律,猜一猜它们有什么含义,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适时运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呈现了词语给我们带来的画面感,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力求识用结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2.积累词《卜算子·咏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仿写句子,描绘画面

  1.师导入:上节课大家发现了词语的秘密,那么句子中又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词句段运用”的奥秘。

  2.师指名读题目。

  3.生自由练读课本中的例句。(出示课件)

  (1)师指名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示例1: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示例2:排比、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2)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3幅插图。

  (1)仔细观察图中画了些什么,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四人一组讨论、练习,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3)仿写练习。

  师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将这些句子写下来吧,看谁写的句子最精彩。

  (4)师指名交流。

  示例: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雪峰、奔驰的骏马、静立不动的羊群,它们和碧绿的草地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草原风光图。

  5.师小结:同学们,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画面,我们也能运用文字把精彩的画面描绘出来,语言文字真奇妙!

  【设计意图】仿写是写作的起始阶段,尤其是四年级学生,需要学会仿写进而有所感悟,逐渐有自己的收获。为了让学生了解怎样仿写,我先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熟读句子,发现句子的特点,再将说和写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板块二

  诵读诗句,积累经典

  1.师过渡:又到了“日积月累”栏目,在这里我们读过不少名言警句,诵过无数诗词佳作,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赶快去看看,这次“日积月累”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

  2.播放《卜算子·咏梅》朗读音频。

  3.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4.简介创作背景。(出示课件)

  5.师:再读整首词,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全班交流。

  示例1:这是一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示例2:我读懂了“犹”是“还,依然,仍然”的意思,“俏”是“俊俏,美好的样子”的意思,“烂漫”是“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的意思。

  7.师指名读,引导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引导生背诵。

  8.师总结:同学们,“语文园地”指引着我们发现了许多学习语文的奥秘,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值得探寻的文化宝藏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此板块的设计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对语言的体验和领悟。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训练中,我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3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后,还启发学生回顾自己平时的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获得阅读技能。同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词句段运用”与“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从语句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词句段运用”训练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理解“感受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语言表达。另外,还适度地把学生引到“语文园地”外,仿写句子,表现不同画面所呈现的美丽风光。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课文《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所写的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拓展有关内容的阅读,并练习稍作准备读、讲简单的阅读资料的能力。

  4、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指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所写的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拓展有关内容的阅读,练习稍作准备读、讲简单的阅读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指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

  阅读、对话、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师生互动,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读课文并自我批注,多方面搜集有魅力的语言。

  2、制作必需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认识这个词吗?在哪里见到过?

  【出示“魅力”,后学生自由发言,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并及时肯定与评价。】

  2、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语言的魅力》一课。语言到底有怎样的吸引人的力量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文章,读的时候,用铅笔标出你读得不顺的地方,并练习读顺。

  二、练读课文

  1、自由读书

  2、交流:有没有标出的地方?在哪里?

  3、抽六名学生读课文。提醒学生欣赏哪里读得好。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相机指导。

  三、感受让·彼浩勒写的语言的魅力。

  牌子上老人写了一句什么?让·彼浩勒写的是什么?两句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魅力,魅力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并及时肯定与评价。】

  同学们想看一看春天的美景吗?(出示春天课件)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一片漆黑”课件)

  【教师谈自我感受和理解】

  因此,人们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后板书】这句话之所以有魅力,能打动人心,就在于它富有情感、智慧。【完善板书】用文中的句子来说,就是【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四、拓展阅读

  美国人曾经将舌头、原子弹、金钱称之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武器;现在有人将舌头、金钱、电脑称之为三大武器。不管这些说法合适不合适,但是都说明了学会说话是何等重要。我国也有这些说法:(学生读)“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表现语言魅力的故事很多很多。请把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阅读资料拿出来,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稍作准备,一会我们读一读,讲一讲,共同分享一下。

  学生读、讲阅读资料。

  五、交流资料

  同学们有没有搜集一些有魅力的语言呢?小组之间先交流一下。一会儿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六、积累词句

  有人说,字词是组成语文知识大厦的“砖瓦”。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积累哪些字词呢?

  ⑴开火车认读: 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

  衫 乞 著 愁 询 陶 醉斑衷 唉 嬉 盲

  ⑵对一类生字要会运用。组词是最常用的练习运用的方式。先要掌握在文中的运用,组文中词;然后再拓展,拓展的词越多运用得越好。

  ⑶对一类生字要写漂亮。写字指导与练习。

  ⑷还有两类字词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标画并抄写。

  八、作业布置:课下实践场

  1、搜集、讲述有魅力的语言故事;

  2、试着让你的语言更有魅力,并请别人分享你的魅力语言。

  九、教学反思

  以学习语言为根本任务,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魅力》这一课语言精美,结构巧妙。我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方面进行了以下尝试。

  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2、适时的指导、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

  3、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中,交流搜集的打动人的语言。接着,教师提供画面,学生尝试写有魅力的语言。这一语文活动既培养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以力求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文本为核心,在多向的对话中实现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处理这节课的教材不再是平推式地逐段讲解、提问,而是整体入手,把握住重点。首先,学生通过读书与文本进行第一次较深入的对话,从语言文字入手,扣住“变”字感受诗人修改后的语言的魅力所在。然后,阅读文本第六自然段,与作者展开对话,深入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接着,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以与文本的对话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体验,实现对语言的魅力进行有层次的感悟。

  我的启示就是:

  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学习品位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诗人添上了这六个字之后的变化时,要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如果你当时就是过往行人中的一员,看到这前后变化的木牌上的字你会怎样去想?将自己置身到语文情境中,这样更有助于语文的教学,一篇好文章要让学生感受进去,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是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带动学生,置身在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力争贯彻落实到这一点,在备课时,首先让自己进入课文,自己试着与文本对话,在备教材、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到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文章内容,设计怎样的情景才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教学,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抒发的会更到位,感悟起来会更容易些。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运用摘录笔记自学生字词。

  铃铛、丝绸、绚丽、流淌、琴弦、敲打、节奏、应和、纤细、催促、开犁、沉醉、袅袅炊烟、绿草如茵。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3、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4、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对比感受对于此文的学习会比较有效。

  切入举偶

  1、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春潮》的宏大气势。本节课,我们再去领略别具风姿的《三月桃花水》。

  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学生各抒己见。

  其实,“三月桃花水”即春水,文章让这个名字更加富有诗意,更加优美、宁静。一弯小溪潺潺流过,叮咚作响,那份宁静与优美会时刻萦绕在你我心间。

  2、 老师范读(配乐)

  学生听过谈感受。(神奇、千变万化……)

  (通过范读课文,让学生领略那如竖琴般婉转、如明镜般夺目的三月桃花水,创设如诗如画的课堂意境。)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 学生自读,读正确、流利。

  2、 汇报读文。

  提示:其中“纤、和、种、盛、呵”为多音字。

  形近字:裹、衷 瓣、辨

  3、 随堂检测。

  二、交流

  1、 文章写得很美,你们读够了吗?

  没读够,那是自然的。让我们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 汇报读。

  学生汇报自己喜欢读得段落,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赛一赛、评一评,看谁读得好。读到一定数量时,要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学生可从内容上、情感上、表达手法上、表达效果上……来谈。)

  3、 教师相机引导。

  A、 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完成书后思考题2.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B、增强对文章语言美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呵,河流醒来了!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被束缚一冬的河流写活了,一个“呵”字也写出了作者惊奇、兴奋的心情。

  ……

  4、 赛读,积累感悟。

  三、延伸

  对比读《春潮》和《三月桃花水》。

  体会两篇文章截然不同的意境。

  四、小结

  在用词方面,《春潮》用“冲开、山崩地裂……”写出了势不可挡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则用“流淌、回旋、袅袅……”写出了秀丽、清柔舒缓的阴柔之美。

  在语速上,《春潮》读得急促些,《三月桃花水》则舒缓些。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难点: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17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苹果 创造力

  深有感触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要求

  1.会认“鹏、揽”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着”,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1.会认“鹏、揽”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着”,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多媒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有关“神舟五号”的资料,教师播放“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视频。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

  3.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扫除字词障碍。

  (2)学习词语。(出示多媒体)

  鲲鹏九天揽月先驱实践党中央

  实施不懈努力宛若里程碑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纠正错误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施”,前鼻音“揽、践、宛”,后鼻音“党”。

  (4)学生两人一组读课文,互相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了。

  2.学生质疑。

  3.初读,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载人航天的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

  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的梦想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教师顺势指导学生弄清课文的行文线索,相机板书。

  (3)交流课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2.“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中华儿女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你能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吗?

  3.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仅仅三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上了太空。(播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上太空的视频)

  同学们,请你们来为课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也写进课文中,写在你们认为合适的地方。(学生练写)

  4.指名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评议。

  针对本课,教师先让学生弄清课文的顺序,再抓住关键句段边读边思考,在感受深的地方做标记。在集体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所谈的感受,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又一座里程碑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培养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学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

  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

  通过故事,学生知道了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讨论结果可能是:

  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可能是:

  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不劳而获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三)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

  (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

  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进行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预习提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展示交流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检测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chāo zī shì mó fǎng làn yú chōng shǜ

  ( ) ( ) ( ) ( )

  二、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第二节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2. 出示预习提纲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

  1.熟读这两则寓言。

  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3.汇报表演。

  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六、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1.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2..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姿势不好看 机械模仿 爬着回去

  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01-02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09-08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01-1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3篇01-0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3篇)01-0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0篇01-2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教案(10篇)01-28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02-22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7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