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07-06 10:59:56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0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受苦受难却能互相关心、相濡以沫。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文章中心。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

  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

  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㈢、1、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2、自由朗读桑娜对渔夫说的话,21节、23节,想:你从桑娜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3、此时的桑娜欲言又止,所以这里出现了两次沉默,请大家联系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板书:沉默、沉默)

  4、学习第一次沉默内容。(板书:沉默)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5、学习第二次“沉默”内容。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会想什么?

  6、自读第24节,你渔夫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笔头训练: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渔夫在想如果不把他们抱来()

  如果把他们抱来()

  这种矛盾忧虑的心理?

  ②、你又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他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的这种决断的心理?--(熬)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训练朗读?怎样体现渔夫这种决断的心理?

  7、齐读渔夫说的话:24-27节。

  8、课文《穷人》的中心--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

  三、总结:

  (略)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

  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吴王是怎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材析:

  位于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绚丽斑斓,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色彩的奥秘,使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更使得五彩池成为了我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地方。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是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收集五彩池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但他们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年级学生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及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出五彩池景美、情美、语言文字更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3.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感悟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看五彩池图片,整体感知五彩池。

  2.紧抓“五彩池的神奇”,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五彩池的美。3.合作探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

  4.充当小导游,为五彩池写一段广告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l、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划、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创设的语言情景,从而体会到五彩池的景色美、文字美。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课前与科学老师协商让学生做三棱镜折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七色光现象;课中引导学生回忆三棱镜折射试验,合作、探究池水颜色不同的成因,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做“三棱镜试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词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五彩。引导学生说出由此想到的词语,如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等。

  2.揭示课题《五彩池》。

  二、观看美景,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思考:关于五彩池的传说是怎样的?出示阅读要求

  2.教师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词语:藏龙山、炽热、舀水、橄榄、柠檬、矗立、眼花缭乱、菜碟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复述关于五彩池的神话故事。

  4.(过渡)瑶池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看到了神奇、美丽的五彩池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到五彩池去游览一番。播放五彩池神奇、美丽的风光。出示课件

  5.学生观看后表达自己对五彩池的感受。

  学生回答预设:五彩池是美丽的,神奇的。

  三、品词析句,深入感悟。

  1.(过渡)五彩池的确神奇、美丽。笔下的五彩池更是令人神往。它到底神奇在哪?美丽在哪?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阅读提示:

  (1)默读第3、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最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美丽的词语和句子。

  (2)思考:它们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神奇和美丽?

  2.在小组里读读你划的词语和句子,并互相说说为什么能体现它的美丽和神奇?

  3.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形状各异

  (1)引导学生根据读课文再加上自己对这些形状的理解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将五彩池画下来。

  (2)全班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形状的五彩池。

  (3)看到这么多形状的五彩池,学生谈感受,然后将这些感受带到文本中,教师指导朗读、背诵。出示课件

  颜色绚丽多彩

  (1)观看五彩池美丽的`景象。出示课件

  (2)我们来看看描写颜色的词语:咖啡色、天蓝、柠檬黄、橄榄绿,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准确又生动,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这样的词语。

  (3)五彩池还会有怎样斑斓的色彩呢?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照这一段说一说。

  (4)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读、试读、指名读,读出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并指导背诵。

  数量多

  (1)理解“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出示课件

  (2)理解“漫山遍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也说明了水池非常多?

  (3)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把水池比作宝石?比作鲜花也挺美?由此体会比喻的准确形象,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1)引导学生找出段落,回答:“不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不过”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思考:五彩池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形成原因。

  1.小组交流讨论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合作要求:

  (1)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五彩池的美形成的原因。

  (2)小组讨论将每个原因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3)讨论结果由组长汇报。

  2.全班交流谈论结果。

  3.全班观看形成原因的示意图。出示课件

  三、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讨论怎样记住这个字。

  2.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注意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学生练习书写。

  四、拓展练习。

  课后查阅有关五彩池更详细的资料和图片,用一句话或广告语来介绍五彩池,为五彩池作广告,或以小导游的身份用一段话来介绍五彩池。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景及其特点

  课前准备

  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指导有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uàn)

  (3)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描写山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课前大家也读了不少写雨的文章,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呢?

  (6)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知识和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 《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片段一:

  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谎言”并理解“谎言”。

  2、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欺骗,就是善意的谎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在说谎,谁欺骗了谁?

  (2)为什么要说谎欺骗?

  (3)是怎么骗的?

  [剖析:通过谎言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关于谎言的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谎言?它是善意的吗?]

  (二)片段二:

  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谎言的.动机是什么?

  [剖析: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片段三:

  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学生回答,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剖析: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片段四:

  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剖析: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设计意图】

  引导积累词语,学习运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自己感兴趣的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6

  一、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教学思路:

  注重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注重教材的衔接,注重整个单元课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故事内容,用上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

  3、指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随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②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丽议论什么呢?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拿着”、“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朗读体会少年的机智。

  2、少年怎样巧谏的呢?你从中又能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①给人物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想象人物的神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继续想象人物的内心想法,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丰满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成语来概括少年的形象。(机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惧)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读,读出蝉的“自由自在”,用这个词语说话。

  指名朗读,读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读这段话,在书中写一写,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隐患,交流,教师板书。朗读这段文字。

  3、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件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呢!”齐读。

  吴王听了这番话,他明白了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说说吴王的内心想法。齐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评价。

  创设情境: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殿上会对大臣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并要求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设计意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九、教学结束:

  学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7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

  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

  ①小声默读课文 (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 宅边 冠冕 执著 芍药 皈依 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伪

  热爱杨柳 偶然

  批评世人 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 S线

  内质:不求索取 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 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如

  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死得其所”这个词为例,在这个词中“所”原指地方、处所。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进而联系实际讨论,体会“死得其所”一词在课文中指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意思。

  以“鸿”字为例,“鸿”字在课文中组成“鸿毛”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指的就是鸿雁的毛。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带有“鸿毛”一词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鸿毛是很轻的,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实际上暗含了这种人的死是很轻微的,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使学生理解到鸿毛一词的引申义:轻微,微不足道。

  (2)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完全:就是的意思。在课文中这个词指的是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没有别的其它的目的。

  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出于其它的目的。

  五湖四海:这个词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哀思”这个词可以用分别解字再解词的方法理解。“哀”指“悲哀”;“思”指“思念”;“哀思”这个词就是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固:本来的意思。

  于:比的意思。

  或:“有的”的意思。

  通过对以上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让学生自己按自然段顺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按自然段顺序朗读课文,读完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先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又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然后讲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不怕牺牲,互相爱护;最后讲了开追悼会的目的。

  全文以“为人民服务”为线索,分五个自然段,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这样便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为下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五)指导难句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小组交流,如何来读好画出的难句或长句。

  3、提出读不好的句子,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听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读。可以这样停顿: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文,读好这句话,首先要了解这句古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这个长句。可以这样停顿: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结构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2、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板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3、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五)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2、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1)背诵之前应先让学生将这两段话再读一读,对这两段话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出示填空

  ①()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我们()。

  背诵这几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这几句话中的关联词语及重点词语,利用这些词语指导学生记忆。

  ②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为(),我们这个队伍就()。

  ③我们都是来自(),为了一个(),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要(),要提高()。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解救他们,我们要()。要奋斗就会(),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想到(),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我们的干部要(),()都要(),(),()。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文口头填空,熟读,或同桌互相填空,小组填空等。也可以教学生一起背的方法,如先熟读再背诵、抓重点词背、分层背等等。

  (六)学习第五段。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指导学生理解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七)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按板书提示指名谈一谈。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0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0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9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