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幼儿饮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幼儿饮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时间:2023-04-28 10:46:15 赛赛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幼儿饮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心理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心理发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一生。《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可见,幼儿健康教育已将放到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观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关于幼儿饮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在幼儿园,中午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时间安排有半小时至4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幼儿进餐活动,更应当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然而,如今幼儿园进餐活动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催促吃饭。保育员将饭菜分好,幼儿洗完手安静地坐在固定的桌子边上,与此同时,催促吃饭的声音就开始了:“我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吃饭吃得最快了”;“谁第一个吃完,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就奖励他一颗五角星”;“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玩”。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地提醒幼儿:“××,吃快点!大口大口的。”等大多数幼儿已经吃完,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餐时,教师又说:“就你们几个吃饭最慢了,每次都要吃到最后。”

  幼儿的进餐是一个逐渐提高兴趣的过程,幼儿的理解能力也尚且有限。因此,教师催促幼儿吃饭,会直接导致很多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这使得原本应该很轻松、很愉快的进餐活动,被染上了目的性。如此久了,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便慢慢地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

  2.强制多食。很多孩子已经用餐完毕,可有少数的幼儿面对桌上的饭菜仍在发呆,有的幼儿极慢地一勺一勺的往嘴里送,然后极慢地咀嚼、下咽。为了能让他们多吃点,教师连哄带骗地说:“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饭菜都要吃完的,谁没有吃完下午就不用回家了”……结果,饭后收拾卫生,在地上、幼儿的桌上和碗盘底下找出很多剩饭剩菜。

  从幼儿的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而且有的幼儿有偏食挑食的习惯,教师强迫幼儿去吃那些无论老师怎么说他都很难吃进去的东西,会使幼儿感受到进食的压力,增加孩子的焦虑感。结果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反而会减低孩子的食欲。

  3.奖励效应。佳瑜每天都要有人看着她吃饭,并且每次都要鼓励她,要是没人看着她就不吃。幼儿都在用餐,一位小朋友吃完了举手示意了一下,教师趁机教育佳瑜说:“看,××都吃完了,我最喜欢他了。佳瑜你也快点吃,吃完了,我就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

  幼儿将饭吃完本来就是件应该的事情,要是孩子生病不舒服或有什么其他原因适当的鼓励是应该的,也能够增强孩子对做好这件事情的信心,但如果不注意把握原则,过多的奖励就只会起到一种消极的作用了。像佳瑜这样,教师屡屡通过奖励来控制幼儿的行为,使幼儿错误地以为吃饭只是为了想获得赞许和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使其养成不好的习惯。

  4.安静进餐。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噎着,还会影响幼儿的进餐速度。同时,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保持安静常常被视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现在我们的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讲话的。”“哪里发出的声音?”“赶紧把嘴巴闭上!”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扼杀了。

  5.吃得干净。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地捡起来,然后放到自己的嘴巴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观察发现,教师或保育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要吃得干净。”“不能将饭菜撒掉。”“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的好孩子。”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幼儿进行有意无意地批评。而不少幼儿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捡起并吃掉。

  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菜撒饭是经常的事。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幼儿期则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主动性对内疚这两个阶段。也就是说,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积极主动与教师、同伴交往。这一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强烈的说话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自然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长期以往,不良的进餐教育将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1.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的下能较好地按照要求去做,一旦碰巧其他教师来同该教师说话,幼儿往往就会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如果教师不在或是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进餐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教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教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幼儿就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2.不利于幼儿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他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教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3.易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在说话”、“你还吃不吃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4.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保育员都先将鱼刺挑去;吃饭时,教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的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在严格的膳食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三、解决策略和方法

  1.超越常规,创设宽松愉快的就餐环境,营造同伴、师幼交往的氛围。

  在进餐活动中,教师可以一改班级常规,适时“玩”些小花样,促使幼儿愉快进餐。例如幼儿可以自由挑选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工作餐”氛围中,幼儿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到说话的乐趣,他们与同伴边吃边聊,会很自然地聊着吃的是什么,如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或了解吃饭的礼节,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动画片的内容,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有些话题虽然也与吃饭无关,却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随时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提高。

  2.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独立权和自我服务的空间。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逐步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的独立权。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和指导某些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学习和实践如何收放餐具,自取食物,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幼儿,使每个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方面节约了就餐环节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给幼儿更充裕的就餐时间;另一方面通过权利的释放,逐渐发展了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3.通过活动,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

  在进餐前,教师可以对幼儿讲一些有关用餐卫生、食物营养的常识,慢慢渗透到他们生活的点滴中去。如: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更可利用“我为菜儿取个名”,吊起幼儿想吃饭菜的欲望。如幼儿对某些青菜(菠菜、花菜)不太愿意吃,我们可以把菜名叫做“大力水手的午餐”;又如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可利用他们喜欢小兔子乖乖的心理,把午餐说成“兔宝宝的最爱”等等。我们也可通过“包饺子”等活动,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或共同讨论菜单内容,帮助保健医生一起安排下周的食谱,这样,幼儿在进餐时会有一种骄傲感,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4.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幼儿的胃口有个体差异,对他们的饭量不能强作要求,如可以采用几次分饭菜的方法,调节食量:第一次分饭菜可以少一些,每个幼儿的量都一样,一般在碗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这样就减轻他们“眼里”的压力和负担。避免让幼儿看到满满一大碗后马上倒胃口,看大家香喷喷地吃完后,再分第二次饭菜,边分边用温柔的语气说:“谁还要再添一点?”此时幼儿往往会有一种成就感:瞧,我已经添饭菜了!幼儿吃完第二次分的饭菜,还可以分第三次,这时对有些胃口小的孩子不必强迫再添。这种办法在冬天也可以避免饭菜还没吃完就凉掉了。

  总之,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创设温馨、舒适、安全、民主的进餐环境可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得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提高,这是幼儿终生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

  幼儿健康饮食小常识

  1、要吃多样化食物,不要挑食、偏食

  世上无任何一一生中食物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必须吃多样化食物,任何挑食、偏食都会妨碍我们获得全面营养。基有些孩子仅仅对个别食物有所挑剔,家长可从同一食品组选择其他食物代替,但严重的挑食、偏食,如不吃荤菜或蔬菜等,则必须予以纠正。每天菜谱应包括5个营养性食品组,缺一不可。

  2、要均衡地吃各类食品,不要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少吃。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一的营养成分,机体对各类营养分成分都有一个量的要求,摄入多了或少了都不行。如果我们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少吃,虽然表面上食物种类也很丰富,但从营养素的量来看就会发生偏差,破坏了营养素的平衡。应按比例摄入各级食物,并注意同组食物之间的搭配,如粗细搭配、深色与浅色蔬菜搭配、鱼禽肉类的搭配等。

  3、要按时用餐,不要在餐间多吃零食

  一日三餐是我们摄入营养的主渠道,这符合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若餐间多吃零食就会影响正餐时摄入食物的数量。有些学生经常在下午放学后购买路边摊贩食物,这些食品不仅营养成分单纯,且大多存在食物卫生问题。家长们可在家中为孩子准备放学后的点心,但数量不宜太多。

  4、要三餐饥包包适度,不要不吃或少吃早餐或午餐,多吃晚餐

  一日三餐总热能应为早晚各占30%,午餐点40%。不吃或少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体力和影响大脑的正常活动。如果午餐马马虎虎吃一点,晚餐就会进食过度。此外,节假日和家庭宴会都应适度进食,不要大吃大喝,更不要狼吞虎咽,否则会损害胃肠道正常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呕吐或消化不良。

  5、要吃清淡饮食,不要嗜好油炸食品、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品

  儿童一天总热能有一半以上应来自粮食,约1/6来自蛋白质,从油脂中获得热能只应点1/4。若过多摄入重油食品或糖,不仅会使热能摄入过高,使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冠心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且由于过于甜腻而难以消化,又因缺乏膳食纤维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如便秘、胃炎等。

  6、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不要单凭口味挑选食物

  食物可以养人也可伤人,譬如脾胃虚寒儿童贪吃生冷食品学会引起肠胃不适或腹泻,内热较重儿童嗜好油炸食品或吃羊肉火锅常会引起口舌溃疡或大便干结。这是因为食物属性与儿童体质不相符合。家长应熟知食物的温凉属性,提供与孩子体质相一致的食物,同时还要根据季节变换调整食物。

  7、要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时看电视、看书、玩耍或大声交谈

  就餐环境要安静,培养细嚼慢咽的习惯,轻松舒缓的音乐有利于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父母可在餐桌上结合菜肴讲些有促进儿童食欲的话,或介绍营养知识。餐桌不是纠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场所,应加强平时的教育,不要在就餐时训斥孩子。

  幼儿的健康食谱

  绿豆薏仁粥

  材料:已泡好的大米50克,绿豆20克,薏仁20克。

  做法:薏仁及绿豆洗净后用清水浸泡隔夜。锅内放入清水,将绿豆和薏仁以及已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用大火煮至绿豆开花。再用小火煮至黏稠即可喂食。

  鸭粥

  材料:青头雄鸭一只(约重2000克),粳米适量,葱白3根。

  做法:将青头雄鸭宰杀,除去毛及内脏,洗净,去骨,切成细丝(或薄片)。锅上火,放入鸭肉,烧沸,加入粳米、葱白煮粥。亦可先将鸭煮汤,用鸭汤煮粥。

  肉糜粥

  将猪瘦肉洗净,用刀剁碎或放入绞肉机内绞2次,加酒去腥炒熟,放入已煮稠的粥内,再加食盐即可食用。

  鱼粥

  洗净去内脏的鱼如青鱼、带鱼、鳗鱼等),整条蒸熟去骨,将鱼肉研碎拌入粥中,加适量食盐、葱、少许酒,即成鱼粥。

  蛋花粥

  将1只鸡蛋打碎放人已煮好的粥中,边搅边烧,煮沸加盐和熟油。

  猪肝泥粥

  洗净的猪肝用刀横剖,再取出切面处泥状物,加酒、盐放入粥中煮透。上述各种粥内最后均应加入莱泥和豆制品煮熟再吃。

  幼儿成长中需要哪些营养

  1、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和鱼类的肝脏、脂肪、乳汁及蛋黄内。有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菠菜、杏、柿子等含胡萝卜素较多,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耐热、耐酸、耐碱,不溶于水,在油脂内稳定,故受一般烹饪过程的影响小。

  维生素A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保护上皮组织,防止眼结膜、口腔、鼻咽及呼吸道的干燥损害,有间接增加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还可维持正常视力,防止夜盲症的发生。但过多服用维生素A制剂可造成体内积蓄,导致中毒。

  2、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中。植物中的麦角固醇及人体皮肤、脂肪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通过暴露于阳光下的紫外线作用,可形成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帮助钙的吸收,促进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儿童如果缺乏维生素D,容易发生佝偻症及手足抽搐症。

  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的需要可由食物提供,通过户外阳光照射,也可产生维生素D。为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应让孩子多晒太阳。

  3、维生素B1

  维生素B1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缺乏维生素B1时,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出现神经炎、脚气病(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肌肉运动功能减退、心慌气短、全身水肿或急性心力衰竭)等。

  学龄前儿童需要每天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B1。谷物的胚和糠麸、酵母、硬果、豆类、瘦肉等,都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尤其是粮食的表皮含维生素B1丰富。

【幼儿饮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相关文章:

对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探讨02-28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02-1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1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1-12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01-12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01-2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02-1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简报02-1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