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时间:2022-12-07 12:33:18 王娟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哪几种卫星比武。

  4、了解每一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每一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卫星资料。

  教学流程:

  一、督预示标

  1、督预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请看大屏幕(课件1)它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是卫星的一种。同学们卫星的本领可大了!它们在太空中各显神通,争相为人类做贡献,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卫星比武的现场!

  昨天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预习了,老师先考考大家字词的掌握情况(课件2)(挑选一组,每个词语读两遍)词语读的很棒,不知道句子是不是也能读通顺呢?(课件3)指名读。

  句子中“宛如”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好像、仿佛)把“好像”换上去再读读。“约莫”能换成什么词?(大约)换上去指名读。

  2、示标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这节课上你还有什么疑惑?你的疑惑就是你本节课的目标?

  (生汇报)

  孩子们老师把我们的目标中细化一下就是这样

  二、自学梳理

  在比武场上,你来我往,风云万变,各种卫星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都有那些卫星亮了相?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请大家打开语文书P42。下面请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自主学习课文。(课件5)

  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卫星?

  2、说一说课文先写了卫星的什么?后写了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表示卫星特点和功能的句子。

  卫星名称外形特点功能

  三、小组解疑

  我刚才看到很多同学在书上做着详细的标注。有部分内容大家还有一定的疑惑,为了更好的解决疑惑我们进入第三项小组答疑,请同学们和小组内小朋友交流讨论。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心动不如行动,开始吧!

  四、展示评价

  分组汇报。

  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别具一格,谁愿意接受全班同学的'都挑战,请把你们小组第一题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卫星名称外形特点功能

  1、学生汇报填表。

  2、指导读文。

  五、联系拓展

  1、这些卫星在大显身手,为人类做贡献,它们就是太空中的英雄啊!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些英雄呢?(生:想)给大家一点提示:(课件16)先在小组内试一试。

  温馨提示

  ①、你打算表演哪种卫星?

  ②、从哪些方面介绍,能让自己家喻户晓。

  ③、怎样表演会给人留下印象。

  2、学生表演。

  3、欣赏卫星图片。

  六、总结导预

  今天,我们大家通过课前预习制定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了侦查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讯卫星、资源卫星这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板书)从现在起,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吧,将来你一定是一位大科学家。

  下课后请按照我们的预习三步走——找生字,划词语、熟读课文、批注自己的理解。来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外形特点功能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男孩儿治病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治疗小男孩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体会巴斯德高度负责的精神。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预习题纲:

  1.借助字典,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2、读通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如果人被疯狗咬了,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你们知道狂犬病疫苗是谁发明的吗?结合“学习链接”或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2.板书课题,激发探究心理。

  想一想: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边读课文边想课后第二题。

  (3)一边读一边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特别要读准“枢”“寂”两个字的音,认清“菌、魔、残、酷”等字的字形。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理生化及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利用及发展有益微生物,控制及改造有害微生物。

  疫苗:用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所制备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的总称。

  罕见:少见。

  犹豫:拿不定主意。

  焦虑:焦急、忧虑。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懈怠。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筋疲力尽: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遇到损害。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思考并完成课后思考题2。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

  二、细读课文重点段,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心情

  1.指导阅读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说明巴斯德发起对狂犬病进攻的原因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狂犬病的可怕。

  (3)读第3自然段的`两个问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作用。

  2.指导阅读第4至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画出表现巴斯德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放心)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泡泡框提出的“为什么这一次他犹豫了”这一问题,并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并想办法解决。

  (4)指导朗读。

  (5)你从巴斯德心情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巴斯德的高度责任感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精神。)

  3.阅读第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齐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传染到人身上,使人生病,像狂犬病毒。怎样防止动物传染给人呢?请你查查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别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预防这样的传染病。

  五、总结

  巴斯德凭着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战胜了狂犬病,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这种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3

  复习要求: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①“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4)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

  (1)什么是“陋习”?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习。)

  (3)比较句子(课后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4

  复习目标

  熟练掌握第七单元的字词,能找准反义词,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从文中得到的启发。

  复习过程:

  一、复习认读的字

  1、学生自由朗读生字表(一)中第七单元的生字,注意容易读错的读音。

  2、交流重点的读音:

  注意翘舌音:持()耻()逝()

  平舌音:素()

  前鼻音:愤()朴()

  3、交流多音字,并组词

  量()()盛()()称()()撒()()

  二、复习要求写字词

  1、读读词语表,记忆字形,注意难写的'字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注意:“矛盾”“谦虚”“鞋”“懂”

  3、相信词语的意思,找找反义词

  三、复习课文

  (一)复习《矛和盾的集合》

  1、说说矛和盾分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利用矛和盾的优点发明了什么?

  3、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4、例举课外的例子说明最后一句话

  (二)复习《科里亚的木匣》

  1、读读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出动作的词,从中觉得科利亚怎么样?

  2、读读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

  1)找出两次挖有什么不同?

  2)从文中你又觉得科利亚有什么特点?

  3、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告诉我们什么?

  (三)复习《陶罐和铁罐》

  1、朗读复习1-9小节

  2、找出描写铁罐与陶罐神态的词

  3、从中觉得它们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4、《陶罐与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单元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4、复习掌握本单元《词语表》中的词语,能写出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按要求正确搭配词语和将词语分类。

  5、复习巩固对句子的认识,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和把句子写具体。

  6、复习学过的各种句式,初步认识比喻句和学会改写反问句。

  7、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段、篇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和自己的作文。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主题“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第1课

  《观潮》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蒙、雾、昂、贯”的写法,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薄,号,度、称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奇观”指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重点朗读,要求背诵的。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思其序。

  大潮来之前,钱塘江将面很平静,观潮的人们急切地昂首东望。大潮终于来了,开始只是一条白线;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两丈有多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潮头很高,范围很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涌澎湃。

  3、找出课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

  《教参》P3.4

  4、造句:依旧、犹如、好象

  第二课时(总课时)

  第2课《鸟的天堂》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茫,规律”的写法。

  多音字:乐、干、数、泊、应、盛。区分“陆续、继续”感知全文大意: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生长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儿的想法。第二次再去时,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见《教参》P14

  课文第7、8、12自然段要求背诵

  2、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指的是天马河上的一株榕树。

  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生活在那株榕树上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3、“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枝上又生根……)

  4、课后第3题,见《教参》P15

  5、课堂第5题照样子写句子,意思不变。

  课堂第7题读一读写一写。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出示

  说说是什么意思?

  2、谁能向大家介绍爱因斯坦?(学生介绍)

  教师介绍: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实,人们还利用这个理论建立了核电站,为人类造福。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整个人类历的科学巨人。

  3、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齐读、读完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看看生字表,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课文,你将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作评委。

  3、逐段指导

  第二段

  (1)你觉得读的怎么样?

  (2)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

  (3)理解:蓄、蓬乱、裹、趿拉、冷不丁

  A、重点指导:“蓬乱、裹、趿拉”的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衣衫不整)

  B、指导“冷不丁”的读音,比较“衣衫不整”的读音。

  第三段:主要指导“纳闷”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意思)

  第四段

  (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2)指导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读好语气词:噢、嘛。(一个是平淡的语气,一个是得意的语气)

  (3)说说“踱步”与“散步”的区别。(散步比较随意,踱步是走方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第六段

  (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2)“一塌糊涂”是什么意思?房间里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爱因斯坦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的?

  4、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1)三次交往。

  (2)小姑娘教爱因斯坦如何穿衣、布置房间。

  (3)爱因斯坦生活随意,研究科学入迷,关心小朋友。

  三、默读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课文讲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相遇,在书上找出有这些时间的语言。

  2、出示

  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3、读了这些语言,你有什么发现?

  (1)是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写文章就要按照一定的循序来写)

  (2)第一次小女孩撞上了爱因斯坦,第二次是小女孩遇上了,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小女孩,第四次讲小女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成了好朋友)。

  (板书:撞、遇、等、每天坐坐)

  (3)看了最后一句话,联系前面几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情感。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书,通过读书,理解词句,通过读书,了解文章的层次,下面,我们要通过读书感受文章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读老人和小女孩“相撞”的一个片段,读出感情来。(之后再谈体会)

  2、交流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有了很多的体会,下节课,我们来研究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再收集一些爱因斯坦的资料。

  板书设计:

  18、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撞→遇→等→每天坐坐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乳汁收据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的动人事迹,感受人物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风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非典”战场上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准备歌曲《爱的奉献》的磁带。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围绕“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虽朴素却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讲述了发生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场上的动人故事。主人公叶欣是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在战斗过程中,面对患者,她对其他医务人员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她自己被传染了,她在纸条上写道:“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叶欣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她朴实的话语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无不被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操打动。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热流,耳边都回响着那首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叶欣的高尚品德。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一段紧扣课题,引出了叶欣生前留下的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教学时注意抓住“刻骨铭心”一词,引起学生的思考:叶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令人刻骨铭心?

  第2段:这一段写了叶欣生前经常对护士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惯有的工作作风就是迎难而上。第3段:重点讲了叶欣在一次抢救过程中的表现。如果说第2段只是概括性地介绍,那么第3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位病人病情的“危急”,从“危急”之中还要感悟到情况的“危险”。而此时叶欣是“毅然”走进手术台,“积极配合”医生。她再一次“轻轻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反复引导学生读叶欣这句话,从这句话中感悟人物当时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第4段:当已经有一名护士感染,叶欣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危险重重的时候,她不仅没有退缩,却“冥思苦想”,“亲自”做消毒工作。这里可结合叶欣作为“护士长”的身份来理解,她完全可以行使权力,安排护士们去做这些具体工作,不用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但她却把这种护士长的权力理解为一种责任,一种身先士卒的义务,可敬可佩。

  第5段:在叶欣病倒以后,她心里想的仍然是病人,是同事。可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在患病早期,普通的人一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而叶欣她又在做些什么。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叶欣的行为已超越了普通人,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对“救死扶伤”的理解。

  第6段:叶欣的病情已非常严重,她只能靠写纸条和大家交流了。可请学生反复地读叶欣写的纸条,从这只言片语中体会叶欣面对死亡的坚强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胸怀。在最需要治疗的时候,她反复强调:“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在最需要人关心的时候,她再三交代:“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学生可以边读边体会叶欣当时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伟大。

  第7、8段:这两段写了叶欣去世时的情景。段落篇幅不长,但情感蕴涵很深。

  这句话在教学时值得细细体会:“在与‘非典’病魔的斗争中,她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她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教学时,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像叶欣一样为抗击“非典”而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们的事迹。从而真正了解这段话中“千千万万”和“责任”的含义。

  第9段: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结尾。叶欣冒死抢救的病人出院了,而最有条件自救的叶欣却倒下了。对比之下,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可以请学生在整体感知时在文中勾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代背景,引入课文

  1.请学生回忆“非典”时期,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

  2.引出“抗非”战线上的英雄——叶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这里危险,让我来!”这句话是谁说的?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直奔重点,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学习。

  (1)研读第3段时,抓住关键句子:“这里危险,让我来。”着重体会叶欣面对危险,毫无惧色,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2)研读第4段时,抓住关键词语“亲自”,体会叶欣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3)研读第5~7段时,仍然要抓住关键句子“不要靠近我”“以后不要来看我,这里危险”,体会叶欣对同事们的关心,她心中装的是别人,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谈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大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诱发学习兴趣

  1、出示听诊器并板书:听诊器。领读“听诊(zhen)器(qi)”。讲:“听诊器”就是俗说的“听筒”。医生靠它从人的体表听取体内的声音来检查胸部和腹部的情况。

  2、再板书:世界上第一个。提问:加上这几个字,又看到现在的听诊器,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估计会提出下列问题:(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2)是谁发明的?(3)他是怎样发明的?)

  3、板书:雷奈克。教生字:“克”(ke),领读。

  简介雷奈克医生:法国医师。他不仅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而且在临床诊断方面采用听诊法,描述胸部疾病的许多体征,改革了对这些疾病的研究方法。他还在肺结核病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4、让我们认真研究课文,弄懂大家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二、补读指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字词有:肺结核、疾病、内脏、思索。

  领读后,教者讲:

  内脏(zang):人或动物胸腔和腹腔内器官的统称。包括心、肺、胃、肝、脾、肾、肠等。

  肺(fei)结核(he):症状是低热,夜间盗汗,咳嗽,多痰,消瘦,有时咯血。俗称痨病。

  2、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提出生字词:跷跷板、一枚、铁钉、沿着、木棍、靠、凑、胸腔。

  领读后,问:哪些词语的意思不需要老师讲?

  (不必老师讲的:跷跷板、一枚、铁钉、沿着、木棍、靠、凑)

  教者讲:胸腔:(指着人体具体部位,大略地讲)体腔的一部分,是胸骨、胸椎和肋骨围成的空腔,上部跟颈相连,下部有横膈膜和腹腔隔开。心、肺等器官都在胸腔内部。

  3、轻声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生字词:分析、效果、喇叭状。

  (1)教者联系课文内容讲:

  分析:根据了解到的病人的情况研究,找出病根所在。效果:(用空心木管听诊)产生的结果。

  (2)联系插图讲:喇叭状——像喇叭的样子。

  4、集中揭示生字词。听诊器雷奈克思索木棍分析肺结核喇叭状沿着效果胸腔跷跷板疾病内脏一枚

  (1)领读,对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2)讨论:怎样记住生字字形?

  ①熟字换偏旁:

  核:“该、孩”去掉左偏旁加上“木”字旁。

  状:“壮”字去掉“士”,换上“犬”。或“伏”字去掉“亻”旁换上“丬”。

  效:“郊”字去掉“阝”,换上“攵”。棍:“混”字去掉“氵”,换上“木”。

  沿:“船”字去掉“舟”,换上“氵”。索:“素”字去掉上面的“”换上“十”加“”

  ②部件法:

  析:记住“木”和“斤”;克:记住“十”、“兄”,或“古”、“儿”。

  ③歌诀法:诊,左边“讠”字旁,右边“人”三撇(彡)。

  (3)教者提醒:肺,左边是“月”字旁,右边是“巿”(fu),四笔写成,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

  三、写字指导

  特别提醒:

  1、“郊、析、核、棍”等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让右:“交”和“木”做偏旁时,“捺”都要改为“点”,以保证整个字写起来紧凑。

  2、肺,左右结构。右边部分“巿”的第一笔是横。

  3、沿,右上方的第二笔是横折折,没有钩。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习题3:读一读,再抄写。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思索木棍分析效果形状肺结核

  二、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写雷奈克医生能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留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妨开展争论,最后教者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归纳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词语是“整日思索”)

  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1)难过:这个词表现了雷奈克作为一个医生,把救死扶伤当做自己的天职,看到许多肺结核病人痛苦地死去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他能发明听诊器的动力。

  (2)整日思索:雷奈克所以能发明听诊器,是他不断思考的结思。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所以他看到两个男孩在跷跷板上玩游戏,他就能留心观察;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所以他能试验;正因为他“整日思索”,所以他能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继续改进。

  (3)吸引:因为有了男孩做游戏的“吸引”,他才会去听、去试验。

  (4)又发现:雷奈克医生不满足现状,继续研究,继续改进,才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2、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中,“难过”要读得低沉,“整日思索”要读重音,速度较慢。

  (2)第二自然段。

  出示下面两组句子,读一读,看看区别在哪里。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上句句末用的是感叹号,下一句用的是句号。读上一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读上一句,要把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激动、兴奋的语气读出来)

  3、默读课文,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1)讨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分哪几个阶段?(板书:难过——思索——启示——试试——又发现)

  (2)轻声读两个男孩玩跷跷板的情节,回忆并口述,同座对说。(3)复述雷奈克试验的情况。

  (4)看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雷奈克用喇叭状的空心木管靠着病人的胸腔仔细听)

  (5)指名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2)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

  指名读句子,想一想带点的词语在什么情况下用,讨论后教者小结:

  ①“如果”是假设某种情况成为现实,“就”是产生的结果。

  ②“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三、作业

  1、练习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搜集发明家的小故事,开个小型故事会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是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俗语云:“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一听而惊,不忍弃去”。导语简洁明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分为3部分。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师出示挂图,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谁能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师交待出因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B、你能理解“搭讪、后嗣”的意思吗?

  C、文章开头对于贵夫人和穷夫妻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

  D、贵夫人看到穷夫妻领的孩子是怎样想的?

  (生小组合作探究,集体讨论、交流,师生评价。)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汇报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生对话朗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思考:A、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B、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C、穷夫妻说:“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说明了什么?

  D、贵夫人面对穷夫妻的几次反悔分别是什么态度?能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上汇报、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所以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朗读,从情感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穷夫妻3次反悔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从而体会父母对儿女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五、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师:穷夫妻的3次反悔,深深地感动了贵夫人,她理解并谅解了他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你如何评价贵夫人?到此本文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

  师:平时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你的?(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

  (师适时播放歌曲《母亲》。)

  师: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全部的爱,你现在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母说,那就把它写在心语卡片上送给他们吧!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评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能力的培养。巧妙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灵正在被感动之时,思想是自由飞翔的,情感是炽热的。此时需要有一种方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情感。教者设计在卡片上写出心里话,满足了学生要表达自己心声的要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内心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3-06

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课教案01-18

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课教案6篇01-18

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课教案(6篇)01-18

语文复习教案01-16

二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1-18

语文六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23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3-12

语文复习课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