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4-17 10:29:4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 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中国象棋。列式:12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4。

  ④ 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4 + 15。

  ⑤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2 + 15 3。

  ⑥ 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3 + 15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再问:⑤、⑥两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这样的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对原教材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动,把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两步、三步运算的情况都有,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新知;三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算式的变式创造了条件,使变式后的数量关系和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总结顺序

  1. 教学例题。

  (1)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122+153。

  (2) 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4)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5) 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3 + 15 2。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 出示变式题:

  (2) 提出问题:12 2 + 15 3

  ①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③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① 如果情境图场景不变,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选择: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

  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

  你能说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② 说说每道算式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 集体讨论。

  学生想说哪一道算式就说哪一道算式。一个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做评价准备。

  3. 试一试。

  (1) 独立试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 全班讨论: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4. 总结顺序。

  提问: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指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

  [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 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口答。

  1. 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在小组内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③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选择。

  (1) 28 2 - 45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2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层次:辨析、比较。

  1.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讨论课本上的两题,再补充讨论以下两题。

  2. 比较每组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组题,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重点讨论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说明: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第6题。

  评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两步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教学对此做了整体思考: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了李老师到商店买棋的情境,让学生为老师设计买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复习旧知,又有机引入新课。第二,在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反复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这样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算与用和谐交融。

  二是注重学习材料的创设。教材有一幅情境图,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再探索运算顺序,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单一。为此,本课设计对原例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将信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这样使例题更具有开放性;第二次是提供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根据变式后的算式选择信息,这样由算式到条件,从综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数学问题,在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此外,在巩固练习中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

  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并适时组织同桌、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会区别几个

  和第几个。

  2、 掌握5以内的顺序,会按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填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揭示意义:

  1、师:昨天是星期天,红红要乘车到奶奶家去。

  2、师;红红来到了车站,你们看车站上共有几个人?

  (共有5人)

  板书:几个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怎样数的?(从左到右数)

  师:好!你们数得真好!现在再来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4个)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板书:第几个

  师:老奶奶年纪的了,走路也有困难,你们猜叔叔、阿姨会怎么做呢?(让老奶奶先上车)对!我们也应该像叔叔、阿姨那样讲文明、守秩序,还要尊敬长辈。

  师:现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红红排在第几个?(第5个)

  3、小结:从排队乘车的队伍中,我们知道几个就是指共有几个,第几个是只按顺序数到那个位置上的一个。

  (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习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习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2)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先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计算方法,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②小组交流可以是同桌两人交流,也可以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③汇报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汇报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1410=14010层住几户142=282层住几户140+28=16812层一共住几户第二种方法:1214=1227=247=168第三种方法:1210=120124=48120+48=168第四种方法:14122814168把这几种计算方法都展示出来,然后要求:

  1)进行比较,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你能理解吗?

  3)比较,说说区别与联系。主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加以归纳与指导。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进行计算,必须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每一层含义。通过提问,回答,教师板书:1412

  2814214141016828+140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6页:试一试

  2、课本27页:练一练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盒。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盒11元。买书包和文具盒各花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