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2-06-09 21:37:40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习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习: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0图4—30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师: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演示实验:取一只小型的废白炽灯泡或小电珠,去掉灯脚与灯丝等,在里面装满清水。再取一个不透光的硬纸板,在板上开一个与灯泡直径相仿的孔,用较强的光通过板上的孔照射到灯泡上。在板上灯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从内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也可利用浇花或美发用的小喷雾器产生喷雾的效果,调整喷水雾方向,使观察者能够在背对太阳的方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几种颜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理想的光源是太阳光,可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实验室内,通过有窄缝的挡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注意入射光线要从底边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镜,将光屏放在棱镜的另一侧面,使三棱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4个人分一组在调色板上试试,能否用红、黄调出橙色?用红、蓝调出紫色?用黄蓝调出绿色?用调出的颜色再混合,并改变不同颜色混合时的比例,还能调出哪些颜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看到黄、橙、红的暖色,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绿、蓝、紫等冷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06-09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1-0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11-08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11-07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7篇)11-08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12-1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3篇03-09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4篇02-17

沪教版语文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