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05 18:35:28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初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2.P5[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3.P5例1填空是应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解出字母x的值。还可以利用这道题,不改变分式,只把题目改成“分式无意义”,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式及有关的概念,也为今后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4.P12[拓广探索]中第13题提到了“在什么条件下,分式的值为0?”,下面补充的例2为了学生更全面地体验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两个条件得到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才是这一类题目的解。

  四、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初二数学教案2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二数学教案3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及对角线所具有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

初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1522

  152≤x<1556

  155≤x<15812

  158≤x<16119

  161≤<16410

  164≤x<1678

  167≤x<1704

  170≤x<1732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根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如果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初二数学教案5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和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和理性思维。培养学生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

初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1、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 , , ,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2、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 6, 8, 10; 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 +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3、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4、例1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1、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 ⑵15,36,39;

  ⑶12,35,36; ⑷12,18,22、

  2、已知ABC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角、

  3、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4、习题1、3

  课堂小结:

  1、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二数学教案7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

  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

  具体提高措施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两班学生都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情境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投入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研究问题,获取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多增添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到实际,便于对问题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3.课后练习注重增添以学习内容为主的相关实践练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少一些呆板的练习,提高练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比较喜欢做不同科目之间有联系的综合性作业,例如我把数学与科学课相结合,让他们种豆子,了解植物的生长,并做记录,再将每天的记录制作成统计图,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特别高。我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让他们从成语词典上收集有关长度单位的成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其表示的长度。

  4.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乘法;(2)除法;(3)观察物体;(4)千克、克、吨;(5)、周长;(6)年、月、日;(7)可能性;(8)共有五个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两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具体特点是:

  1.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2.在空间和图形学习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教材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要求,生发新的教学设想,内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

  2.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

  (二)、实践能力培养

  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

  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2、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到乐趣之外,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研专题:

  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有效培养创新意识。

  个人专题: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初二数学教案8

  新课指南

  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代数式及代数式的值的含义;(2)掌握整式、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学会列简单的代数式.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同类项的意义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的必要性,总结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并利用它们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式规律,理解整式的意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去括号的法则.难点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及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方法,以及准确识别整式的项、系数等知识.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5-1所示,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形瓷砖铺长方形地面,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行有块瓷砖,每一列有块瓷砖,共有块瓷砖,其中黑色瓷砖共块,白色瓷砖共块.

  思考讨论由图15-1可以看到,当n=1时,一横行有4块瓷砖,一竖列有3块瓷砖;当n=2时,一横行有5块瓷砖,一竖列有4块瓷砖;当n=3时,一横行有6块瓷砖,一竖列有5块瓷砖.综上可以发现:4-1=5-2=6-3=3,3-1=4-2=5-3=2.即:一横行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3,一竖列的瓷砖数等于n加上2.所以,在第n个图形中,每一横行共有(n+3)块瓷砖,每一竖列共有(n+2)块瓷砖,共有(n+3)(n+2)块瓷砖,其中白色瓷砖共(n+3-2)(n+2-2)=n(n+1)块,黑色瓷砖共有[(n+3)(n+2)-n(n+1)]块.这就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即代数式,你还能举出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知识详解

  知识点1代数式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例如:5,a,(a+b),ab,a2-2ab+b2等等.

  知识点2列代数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常省略“×”号或用“·”.

  如:-2×a=-2a,3×a×b=3·ab,-2×x2=-2x2.

  (2)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如:mn×(-5)=-5mn,3×(a+b)=3(a+b).

  (3)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化成假分数.

  如:2×ab=ab,切勿错误写成“2ab”.

  (4)除法常写成分数的形式.

  如:S÷x=.

初二数学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多步骤、多方法分解因式方法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讲授新课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a2-4a+4; (2)x2+4x+4y2;

  (3)4a2+2ab+ b2; (4)a2-ab+b2;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1)x2+14x+49; (2)(m+n)2-6(m +n)+9.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课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补充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y)2+6(x+y)+9; (2)4(2a+b)2-12(2a+b)+9;

  五、小结:

  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六、作业:

  1、分解因式:

  X2-4x+4 2x2-4x+2 (x2+y2)2-8(x2+y2)+16 (x2+y2)2-4x2y2

  45ab2-20a -a+a3 a-ab2 a4-1 (a2+1)2-4 (a2+1)+4

初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初二数学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六、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 (2) )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九、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业

  1、 1、课文P11§1.2 1 、2

  2、选用作业。

初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初二数学教案13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 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 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 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初二数学教案14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初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初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教案11-02

【推荐】初二数学教案12-23

初二数学教案【热】12-24

初二数学教案【荐】12-22

【热】初二数学教案12-23

【荐】初二数学教案12-19

【精】初二数学教案12-19

初二数学教案【推荐】12-18

初二数学教案【精】12-20

《矩形》初二的数学教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