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09 15:04:30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地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地理教案(15篇)

初一地理教案1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初一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 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巴 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 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 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 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 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 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 便于发展重工业;而

  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 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 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初一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天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进行对比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大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能通过对比,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注意订正和点评。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神秘之处。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讨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时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发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出发时,应该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老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老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回答)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温暖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老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回答)考察船应该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出发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各种答案尽量进行鼓励。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才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示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如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举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行科学研究;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研究,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根据收集的资料准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答辩。

  4、结束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2~3分钟。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38-----42

  导入新课

  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难点教学过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3、回忆世界人口和人种的分布,这里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4、找出主要的国家:尼日利亚,几内亚,刚果,赞比亚,南非等。

  5、这里很早就沦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战以前,只有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现在都已经独立。

  6、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网、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7、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9、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单一商品经济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4、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办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发展比较快的国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7、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办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发展,摆脱贫困

  总结应用

  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

初一地理教案5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六节巴西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3、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二、亚马孙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概况:南美洲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

  2、表现:工业体系完整水平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资源:铁矿、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初一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 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和特征。

  3、了解欧洲西部发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畜产品。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破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43--------46

  导入新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 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 ( 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欧洲西部)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地理位置 )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 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气候状况)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 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本区主要国家是英、法、德、意等。还有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 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气候和农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 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 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 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弊端?

  这里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多阴雨,热量少,以畜牧业为主,荷兰和丹麦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国。很多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占本国农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里盛产柑橘和葡萄,是亚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学生:阅读46页,了解欧洲西部农业的特点。

  总结应用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本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主要国家,还有发达的农业生产。

初一地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活动二:完成导学案的第一个活动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期间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当中适时巡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提醒学生要获得需要的信息,就要从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图片中查找。在各小组完成导学案后,让小组代表和同学们分享他们小组的成果,教师给予肯定。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听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一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捋一遍。

  活动三:完成导学案的第二个活动题——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仍然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各小组完成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分享成果,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仍然要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时候,一次叫两个同学同时上来合作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得到的结果会更准确。印度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以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好难点,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动题,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活动四:让学生重新看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检测自己完成了几个,这样做不仅整节课首尾呼应,非常完整。而且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锻炼学生对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知识,效果更好。

  活动五:课堂练习反馈,导学案上设计了A级、B级、C级、D级四级难度的题,课堂中完成A级难度的题目,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完成,难度较小,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战、拓展延伸

  导学案上B级、C级、D级,留作课下作业,让学生逐级挑战,既激发他们的挑战欲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初一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认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源:学科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总结讲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脉对于两侧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讲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广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情况。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节,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复杂,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初一地理教案9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初一地理教案10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主要经济

  三、花园城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位置、居民特点,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但各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讲东南亚的国家地理。

  学习新教材

  [指导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8页《东南亚国家概况》表,使学生对东南亚国家有一概括的认识。

  [教师讲授] 在上述国家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为突出,本节我们重点分析新加坡。

  第三节 新加坡(板书)

  一、位置、领土和居民(板书)

  读《东南亚地形图》

  [提问] 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把守着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处在赤道附近。)位置特点非常突出。

  1.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读新加坡地图]

  [提问] 新加坡领土、人口有什么特点?(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属世界人口稠密区。)

  [教师补充] 新加坡为一城市岛国,面积狭小,约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达到26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属人口高度密集区。居民以华人为主,约占四分之三。

  2.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岛国

  3.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

  上述地理特征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

  二、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板书)

  1.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提问] 新加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提示从所在位置、领土、自然资源等方面考虑。

  [教师讲授] 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境内几乎没有矿藏,又无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亚中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还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和澳大利亚之间海、空航线交汇处。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静,暗礁较少,拥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2.主要经济

  新加坡是怎样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阅读思考] 新加坡的经济以哪些方面为主?

  [教师讲授] 新加坡利用位置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利用引进的资金、技术及进口原料,发展了许多新兴工业,如炼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还积极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了旅游业。

  对外贸易、航运、新兴工业、旅游业(板书)

  新加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注意环境保护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阅读课文] 第137页“花园城市”。

  [提问] 新加坡市政建设如何布局的?(可按课本归纳,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风光景观图,做简单介绍。故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三、花园城市

  [读一读] 指定学生朗读第137页“读一读”。

  [提问] 从上述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

  [教师讲授] 只有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初一地理教案11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

  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

  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

  1.纬度

  (1)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

  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 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 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 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1. 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 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案12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初一地理教案13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区分经线和纬线,能说出经线的特征。(2)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3)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应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水平。

  (2)通过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活动重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活动难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9经线和经度、经线的说明文明)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图略(课本P7图1.8“东西半球的划分”)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当堂检测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一球仪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4)理解公转所产生的现象与公转特点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

  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

  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活动重点:四季交替、五带的形成。活动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活动过程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时,周期为一天在,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地球公转产生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观察产生的现象。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

初一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初一地理教案15

  教学要求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四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教材首先强调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介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路线;接着了解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最后结合实际生活,介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第一个标题中,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着手,并结合北京的四环路和“扶贫路”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在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关于“四大米市”的形成和五岭县的经济变化两个实例,通过分析上述现象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交通运输重要作用的印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第二个标题下,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地图了解我国的主要铁路和高速公路。同时教材又将重点放在了铁路上,不仅安排活动使学生了解“三横五纵”,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铁路线命名的规律,并且结合实际生活,简单介绍了列车车次和时刻表。

  在学生了解主要交通运输线的基础上安排第三个标题,这样非常合理自然,恰恰说明了交通枢纽是如何产生的,同时也可了解其功能所在。

  学生了解了关于运输的基本常识后,教材又通过对各种交通运输形式的价格、速度以及运输量等基本属性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同时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交通运输方式的能力。

  内容点析

  1.关于图4.1。这幅图概括了交通运输工具发展的几个阶段,但最后一个阶段的内容容易使学生误会,即“现代的交通工具就包括这四种类型”。教师在这里可结合交通运输的定义让学生思考,最终明确:地铁、管道也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2.教材第87页安排了两段新闻报道,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来说,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交通运输都是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材料一提到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五园”,它们分别是海淀中关村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高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酒仙桥电子城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3.关于第87页活动1。无锡、九江、芜湖、长沙四个城市能够成为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第二,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第三,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4.关于第88页活动2。这道题与实际紧密联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从A图上看,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形上属于山地,有一条河流穿过,东北部有温泉,南部有煤矿。B图与A图相比,新建了铁路线和公路线,乡村土路也比过去密集了,并且有些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公路。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温泉和煤矿附近盖起了建筑,铁路通到了煤矿,图中最东侧的南北向土路延伸到了山脚下。这些都是五岭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5.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总体上来说,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原因可结合前面所学,从人口的分布、资源的分布以及地形来分析。人口东部多西部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才形成了如此的格局。同时,正是因为这种格局,使得我国的东西部经济产生巨大的差异。

  为了减小这种差异,同时也为了解决东部的能源和资源问题,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将改变西部的交通运输面貌。

  6.铁路线的命名。有的铁路线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例如京广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京沪线的起点是北京,终点是上海;有的以起止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例如湘黔线的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还有的是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例如兰新线的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陇海线的起点是甘肃省的兰州市,终点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原名为海州);还有一种是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来命名的,例如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北疆线和库尔勒至喀什的南疆线。

  铁路的命名还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铁路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省区。但陇海线是个特例。

  7.我国铁路的“三横五纵”。南北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包兰线──宝中线──宝成线──成昆线;东西向的铁路线主要包括: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桂昆线。需要强调的`是,从滨绥线──滨洲线的长度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线,但由于它只是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所以不能算是一条国家级的干线。

  8.关于图4.7。这组图以北京为例,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交通运输枢纽的“人员流动”和“货物流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由北京向外辐射的国道、高速公路和机场。结合下面的文字式课文,学生会意识到,北京是一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国道的命名。从北京出发的国道以“1”开头,南北方向的国道以“2”开头,东西方向的国道以“3”开头。

  9.武汉和青岛作为交通枢纽的区别。同样是交通枢纽,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又位于我国的中南部,所以必然是人流、货流的聚集地,再加上长江从这里经过,因此成为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而青岛则是由于它是沿海城市,不仅可以发展海上运输,而且有着优美的风光,所以尽管它在我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带,但仍然成为铁路、航空和水运的交通枢纽。

  10.关于“苗苗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计划。从住宿的安排上来说,这个计划非常经济,因为有两晚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来讲也比较合理,他们注重了采用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的方式,同时,乘船到南京恰好可以观赏一下沿江的景色。但从路线上来说,先经过南京到上海,第二天又乘船返回南京,这样出现了路线重复的现象。所以建议将旅游线路改为:

  第一天 北京15∶18乘1461次火车赴南京,宿火车上。

  第二天 7∶48到达南京,游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宿南京。

  第三天 乘船赴上海。游外滩、南浦大桥、东方明珠塔、浦江隧道,夜游南京路。宿上海。

  第四天 乘旅游汽车赴杭州。游西湖、灵隐寺。宿杭州。

  第五天 自由活动。21∶40乘T32次火车返京。宿火车上。

  第六天 12∶47抵京。结束全部行程。

  11.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教材用两幅图说明了选择客运方式需要考虑时间上的要求、距离的远近和价格等因素,而选择货运方式则需要考虑运送的距离、运费、时间的要求、数量的多少以及货物本身的特性。而要真正选择合理,还需要了解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初一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地理教案08-26

初一地理巴西教案11-06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02-23

初一地理教案15篇08-27

地理的教案12-12

初一地理教案(集合15篇)11-11

初一地理巴西教案3篇11-08

初一地理教案(合集15篇)11-10

初一地理教案汇编15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