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

时间:2022-11-14 08:48:46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12篇)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主要考查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约、合乎语境、得体恰当,语脉是否贯通,主题是否明确,语句是否有文采等能力。

  ①题型明确,主观题和客观题互现。考查“连贯”多采用选择题,其他采用主观题。如20xx年采用选择题的有北京、辽宁、广东、课标全国卷,20xx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增加了福建卷、全国卷、湖南卷等。

  ②考查方式灵活。既可以综合考查,又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几项结合考查,还可以结合语段压缩、图文转换、宣传语、公益广告、新闻评论和启事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如20xx年四川、安徽、广东卷,20xx年山东、天津、福建、安徽卷。

  ③考查重点明确。“连贯”“得体”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得体”多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重点考查“得体”,如20xx年安徽、湖南、山东、重庆卷等。

  ④语言材料、背景环境多选用贴近现实和时代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20xx年的天津、安徽、全国卷,20xx年的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卷等。

  真题体验

  1.[20xx·课标全国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答案及解析参见本专题“现场指导”。2.[20xx·全国卷]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补写正确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出“音乐要有深度”意思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及补写的能力。总起的句子,关键词在于“音乐作品的‘深度’”,所以要填写的句子既要体现音乐作品,还要出现“深度”,同时要具有引起下文功能的作用,不必写得太复杂。例如: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深度。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即用语简洁,表达清晰。首先考虑“简”:句子里不要有表意作用完全相同的成分;能省略的虚词,就尽量省略;可以指代的内容尽量用指代性词语。其次要考虑“明”:句子的意思不要晦涩难懂,让人听不明白;句子的意思要确定,不要有歧义。考查形式一般为辨析和修改病句、语段写作等。

  考点二 连贯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高考“连贯”备受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复位填空、续写语句等。

  考点三 得体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正确应用时须注重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还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题型的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考点四 准确

  “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准确”在各种语言运用题型中均有考查,一般结合正确使用词语(考查范围涉及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辨析修改病句、图文转换、压缩语段、语意连贯等综合考查。

  考点五 鲜明

  “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态度鲜明地表情达意,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词。具体是指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考查形式常出现在概括、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考点六 生动

  “生动”,就表达效果来说,是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重炼字炼词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灵活地运用句式。考查形式有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鉴赏题等,常结合仿句和修辞等能力综合考查。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2

  1 、训练目标

  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理解话题词语的含义,选好切入口,化大为小。

  2 、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愿景》、《北京的符号》、《肩膀》、《财富》、《纪念》、《我想握住你的手》、《提篮春光看妈妈》《举手投足之间》《好奇心》《带着感动出发》《他们》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2)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

  (3)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

  (4)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都可以写。

  3、审题指导

  示例一

  请以“高度”为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

  高度

  人生匆匆,只有追求高度,创造辉煌,才无悔在人间走这一遭。

  人的一生就像在爬一座高山。若止步不前,只能见到平凡不过的风景。若勇敢攀登,奇花异草,天地湖海尽收眼底。试想,若你心存高远,想成为天空中那最灿烂夺目的明月,我想你通过不懈努力,就有可能真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算不能,你至少也能成为天空中那最耀眼的明星。明星不也为人们所欣赏的吗?可见追求高度的重要性。

  大鹏从一出生就努力向天空中腾翔,高度虽不可观,可其一直不愿放弃。斥晏(池边的小鸟)讥笑说:“你何必费如此大的力气?我们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何不在杂草间嬉戏游玩?”然而,结果是大鹏从东海飞往南海,在更广阔的海面上自由翱翔,斥晏只能在杂草间荒度一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斥晏不愿追求高度,一生只会碌碌无为。大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泰勒斯与常人一同行走,泰勒斯走高地,常人走低地。泰勒斯不小心从高处滑落下来,常人耻笑他。泰勒斯却说:“你无需笑我,你连想掉下来的机会都没有,你是悲哀的。”于是,泰勒斯又费力重新走在高地上。是啊!如果你只甘于现状,连从高处掉下来的机会也没有。伟大的人必能在掉下来后自省,通过继续奋斗,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创造无数首世人推崇的名曲。而他后来失聪,就如从高高的云端掉落到深渊中一般。他不甘于命运的作弄,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月光》等更加优美动人的曲子。我想他后来的成就应该比先前的成就更加珍贵难得。他所达到的新高度是令人敬畏的。

  曾听朋友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做人低调,做事高调。”这里的“高调”或许就是指做事要追求高度,追求完美吧!我正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丁玲曾说过:“幸福不是月下饮酒,花前吟诗,而是在猛烈的'暴风雨中做勇敢的搏击。”朋友们,请无畏于追求高度,或许这过程是痛苦的,是漫长的,但你一定会在暴风雨的搏击中飞向新的高度。如果能这样,此生何悔?

  点评:文章纵横捭阖,颇有驰骋之意。开篇立意,何其简洁有力。文章骨架既定,走笔收放有度,“大鹏”与“斥晏”,读自《庄子》,悟于心,而行诸文,是文章精彩处。先“大鹏”而后“泰勒斯”“贝多芬”,由鸟及人,循序渐进,用喻形象生动而有厚重感。文章首尾呼应,突出追求高度至于“无悔”的情感,又不落痕迹。如果用例还鲜活些,时代些,就更靓了。

  示例二

  请以“情在不言中”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

  静水流深,大爱无言。面对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切言语都是苍白的,本命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蕴藏着的美,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写作时,可以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提取让你感动的细节,从而表现他人对你的深挚情感。也可以跳出个人的小圈子,赞扬那些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显示人间至情大爱的典型人物。写作时应紧紧扣住“不言”与“至情”的关系。

  [例文]

  情在不言中

  孔子曰“予欲无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但语言不能代替一切。当我们情感的波涛拍打海岸,心灵的洪水冲决堤坝时,我们需要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不露痕迹的化妆是最高超的化妆,无需言语表达的情是最真切的情。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泪水,晶莹的泪水足可以取代一切倾诉、一切呐喊、一切抒情的朗诵,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最深沉的爱。

  橡树和木棉相互依偎,没有甜蜜的言语,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有的只是深情的凝视。语言在此时已成为累赘,因为他们的爱已经穿越时空。

  还记得第一次离家数月回到家门口的时候,母亲和你的无言相对吗?还记得第一次做出喷香的饭菜,母亲那惊讶却又无言的喜悦吗?还记得为了你的学费,父亲寒冬腊月奔波忙碌时你眼角闪动的泪花吗?——

  生而为人,我们生活在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身边每个人的爱戴——的包围中,同时我们也被身边的人默默地爱着。

  天使丛飞,默默无闻地帮助失学儿童,用坚强的翅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他没有炫耀,没有自夸,而是在无语中做着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付出着人世间最伟大的真情。不言的情让丛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赴藏工作十余年,在地广人稀的高原上默默地奉献着。寂寞挡不住他对藏族同胞的爱,无语掩盖不了奋斗的激情,他在默默无语中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言语。我们用无言接受着他人的爱,同时也应默默无闻地奉献出自己的爱。正如《圣经》上所说,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自夸。情感的表达会因无言而更加原始真切。

  情,在不言中!

  [简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在于从“接受情感”与“付出情感”两个层次展开,既论证了别人对自己的最真挚的爱往往是无言的,又深化一步,论证了每个人也应该对别人付出无言的情。构思的精巧,议论的深刻,陡然提高了文章的层次。

  4、跟踪训练

  训练一:

  以“平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抵,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平衡是跳水运动员优美的弧度;平衡是刘翔百米跨栏高举的双臂;平衡是任长霞心中惩恶扬善的天平;平衡是鸟儿的翅膀;平衡是船的双桨;平衡是飞机的双翅。纵观世界,平衡造词很多,平衡的自然,平衡的心态,平衡的代谢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平衡。如果自然界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果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果心态不平衡,就会受压抑,生嫉妒;如果国家发展不平衡,就会出现以强凌弱———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平衡呢?通过你的文章可尽情讲故事,抒感想,发议论;从人事、历史、自然等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训练二:

  以“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构思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构思能力,引导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方法。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风霜雨雪,也有电闪雷鸣。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微笑着去享受它;失败的时候,不要捶胸顿足,微笑着去接受它;失意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微笑着去面对它————生活的经验证明,用微笑把自己推销出去,成功的机会往往会更大。你若是微笑着,干同样的工作你就能比别人省不少力气;相反,如果整天绷着脸,你就可能事倍功半————构思时,应注意将立意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如学习中的某一次成功或失败、跟同学的某一次矛盾冲突与和解等,从而给读者以启迪。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3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人物传记阅读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项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让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文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略)

  归纳常见失误一:没有把握概念的内涵,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二:没有注意概念的外延,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三:没有注意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四:没有把握好关键词,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五:没有注意逻辑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六:没有把握原文观点,造成推断失误。

  (二)抢分技巧

  1.审读题干,找准信息区间

  2.细读原文,理解把握文意

  3.比较原文,筛选认定信息

  4.分析推理,判断信息正误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是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类型。是第一大题第3小题和第八大题第3小题。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但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在答题时灵活把握,在准确把握其观点的基础上,比较分析选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一大题第3小题D“我们没有机会经历特殊的考验,也没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坚守底线,为善去恶。”,而原文的`观点为“也许我们很难有机会经历特殊关口的考验,也未必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原文观点强调即使在没有机会和足够力量做出大事时,也要从小事做起,坚守道德的底线。观点发生变化,因此是错误的。

  再如第八大题第3小题“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对照原文“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可知选项中“无限制地”说法错误。

  三、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20xx天津卷)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人的知觉活动、概念活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5.下列对“信息”相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7.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入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强入哈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参考答案

  5.C6.B7.D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知识梳理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1.表现手法

  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类: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

  其他: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

  2.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课前预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4.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6.樯橹灰飞烟灭。   ( 借代  )

  7.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白描   )

  (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对比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设问

  3.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对偶拟人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7.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拟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含蓄有味。(借景抒情)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典故)

  四、考点剖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一)试题类型(常见的有判断手法型、评析手法型、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20xx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归纳答此类题的步骤:

  (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

  (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评析手法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归纳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3.比较异同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温馨提醒: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归纳总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五、巩固练习: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5

  编写者:淳安中学蒋金海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6

  学习重点:

  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

  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题体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题)

  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

  沿着东山仄仄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过春雨编织的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经春雨的浸润,尽显出奇异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在其中。

  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的岩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骏马奋蹄,有的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笔之态,有似剑戟之状,还有那数不尽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书。

  离我不远的一块巨石,负重承托着一块两头翘起的弯弯石头,似一艘即将出海的渔船。我凝神视之,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定神视之,原来是一簇簇轻如棉絮的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过,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的幻觉。我转到一尊赤红色的巨石面前,只见一个老石匠和两个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壮的手脚架上,依着巨大的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肤清晰地显露出来,宛如一座立体的浮雕。我斗胆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何要雕凿题字,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漫山飘洒的烟雨对我说:“我们雕的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一次难以寻觅的机遇呀。”

  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的烟云雾气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点来写的?(10字以内)

  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东山岩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达了雨中游东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二、三自然段点明了大自然也有着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写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A、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说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

  C、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D、说明人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

  ②全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答:作用是□□□□□□□□□□

  (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站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十五个字)

  8.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第29课时参考答案

  1.形状奇异,七彩缤纷

  2.D

  3。C

  4。①我的所见所闻;雨字②比喻;使所写的事物具体形象。

  5.东山春日烟雨图。

  6.(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

  8.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9.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0.AD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7

  一、目标点击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2、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的一些方法。

  (2)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要点回放

  1、有关作者

  (1)《数学与文化》

  齐民友,1930年生,安徽芜湖人,数学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回国后从事建筑教育研究工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著作《梁思成文集》。

  (4)《宇宙的未来》

  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自从患了侧索硬化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失望和沮丧,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他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988年出版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30多年中,他一直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研究。现任牛顿曾经担任过的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

  2、常见生字词

  生字:熵罄庑膨胀睇

  词语或成语:泽被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深不可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夷为平地告罄无济于事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尴尬膨胀……

  3、课文内容

  (1)《数学与文化》:本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特点,即数学的确定性、简单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不断创新的历史功绩,把数学提到文化兴亡、民族盛衰的高度来认识。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的观念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4)《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改动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

  4、写法鉴赏

  本单元四篇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写得都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于作者高明的写法有关,现总结如下。

  (1)《数学与文化》

  语言品味:①准确,本文语言正像数学那样逻辑谨严。

  ②生动,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阐释,使文章通俗易懂。

  ③流畅,文章充满激情,笔力雄健,气势飞动,纵横驰骋,无所不宜。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论证方法:①引用论证

  一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二是引用民间谚语,来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能力。

  ②概括论证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③分析论证

  本文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论证法。在简述一个科学道理或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往往将问题分解开逐一论证。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分析方法:文章分析严谨而辩证,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一些著名建筑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看法准确精当。

  (4)《宇宙的未来》

  本文体现了演讲的特点:①生动的导引,开头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增加了趣味性,深化了演讲的主题——科学地求实精神。

  ②严谨的推理,本文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而严谨的推理则能增强说服力,作者没有对宇宙的未来作明确的预言,正说明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幽默的语言,本篇演讲的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听众接受。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和论文,这些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启迪。学习的方法是提要钩玄,提要钩玄是韩愈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提要钩玄的方法,具体有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内容,提炼观点,分析观点等,这就需要把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融合起来,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

  四、考点例析

  [考点]20xx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大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xx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7、9题)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中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分析]

  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题答案应该选A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保温效应”。B项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可以排除。C项也与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D项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而A项保留了全部四个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选A、

  2、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有关,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中的大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D项虽然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所以不正确。因此,只有D项是正确的选项。

  五、迁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现在,在加强改善文艺评论的呼吁中,也涉及评论风格的多样化,无疑,文艺鉴赏该是其中的一种。文艺评论与文艺鉴赏本是密不可分的。文艺评论虽属于“论”,但必须以艺术现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凡评论必有鉴赏。同时,文艺鉴赏在对于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因而,凡鉴赏也必有评论。但两者在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识,又有侧重不同与深浅之别。鉴赏更多的重感性,带着主观的`个人喜爱;评论更多的重理性,要求客观的科学分析。文艺鉴赏只是文艺评论的基础,而文艺评论则是文艺鉴赏的深入;评论基于鉴赏,又高于鉴赏。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呢?这是因为,评论只要不停留在个人喜爱的鉴赏性阶段,有着应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那么,它在风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着鉴赏的印记,便自有其特殊的魅力。这首先是它的论述比较具体形象。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舍弃具体形象、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也就舍弃了鉴赏。因此评论展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呈现位“鉴赏式”时,其行文往往是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唐诗鉴赏集》是这样赏析的:“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吗?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音乐吗?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形象地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这里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这类评论的论述还比较富有个性色彩。文艺鉴赏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感受。鉴赏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驰骋想象,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由于鉴赏者的主观条件不同,这“再创造”也就会呈现出它的差异性,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文艺评论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不容主观偏见;但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鉴赏中的偏爱,往往使评论跳动着作者特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为评论带来特有的色彩。当然鉴赏式评论仅仅是评论中的一种,而且,它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它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鉴赏者的偏爱,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让帽子成为自身。

  1、对文中加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指鉴赏中的理性思维。

  B、“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莎士比亚并没有赋予哈姆雷特明确的性格特征。

  C、“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中的“式”和“帽子”含义不同。

  D、“让帽子成为自身”意思是以鉴赏代替评论。

  2、作者认为鉴赏中的“再创造”会呈现“差异性”,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引得无数人一洒同情之泪,但鲁迅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B、鲁迅笔下的“阿Q”,有人认为是阶级的典型,有人认为是民族的典型,还有人认为是人类的典型。

  C、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让人憎恨,喜儿则引人同情。

  D、《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妇女形象,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读者心中却是褒贬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必须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鉴赏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和态度,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魅力”在于理性的思考伴随着生动的形象,跳动着作者由鉴赏中的偏爱产生的特有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C、“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强调鉴赏式评论应注意角度的变化和内容的丰富。

  D、鉴赏式评论容易溺于偏爱而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其他文艺现象无能为力。

  4、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评论与鉴赏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短与长

  C、文艺鉴赏的性质与特点

  D、提倡鉴赏式评论

  参考答案:

  1、B2、C3、B4、D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8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9

  课型:

  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2、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3、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4、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1、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

  2、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

  一、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

  (1)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2)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3)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4)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1、教师提引:

  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2、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3、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①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② 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三、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

  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1)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2)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3)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4、具体的方法:

  (1)辨识题。

  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2)理解题。

  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3)评价题。

  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4)运用题。

  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5、调控训练内容。

  (1)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2)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3)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3)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①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②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③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④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 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0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1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2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江苏也在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描写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关于小说“情节”要素。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②侧面衬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三)关于小说“环境”要素。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题;

  (2)渲染气氛;

  (3)奠定作品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小说阅读策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1-12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2篇11-12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12篇)11-13

高三语文修辞复习课教案08-26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11-15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集合12篇11-13

语文复习教案01-16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精选10篇)06-03

语文复习课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