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2-12-04 10:14:38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

  《群英降马》这篇课文节选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课文中对马的描写非常生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传神。课文中通过对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的议论烘托了小红马的神骏,通过对韩宝驹降马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与郭靖降马时那淡淡的一笔描写相对比,从而反衬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神勇。这段内容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从内容到写作方法,对学生都有启发。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篇关于马的课文和两首关于马的诗,对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马的诗、马的歌、马的成语、马的精神在学生头脑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语言与以往课文有所不同,所以在理解上仍有一定的难度。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都要我们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其理解掌握。

  基于对课标的把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议论的语言描写感知小红马的神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读中体会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由于这是一部小说,所以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抓住重点,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突破难点。

  1、课一开始,我通过一段视频加上我的解说,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接着通过读题目来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来感知小红马的桀骜不驯、奔跑迅速、机灵之极等特点。让学生读出自己对小红马的理解。通过反复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来培养同学们对小红马神骏特点的理解。弄清正面描写的特点。

  3、通过对众牧人对马的议论的研读,从中明白小红马的来历,从而加深对马的认识,了解侧面描写的妙处。

  整节课我采用了评书的语言特点来设计引导语,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及朗读方法的不同。

  但由于当时有一些老师在听课,加上自身素质有限,我的设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课上我没有进行评书式的范读,并且口头语太多,加上学生不够放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都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力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读7个生字,学会本课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一起朗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3、过渡:是啊,课文中描写的山为什么满山都是灯笼火把呢?他们举着灯笼火把是为了做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4、出示文中的词语:

  艰苦坚信渴望喧哗悠长哆嗦焦急挣扎抽搭援救幸亏盲目

  5、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请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我”送到乡下吗?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因为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所以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至3自然段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第三句)

  6、我当时是怎样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7、指名朗读2~3自然段,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2、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3、那么,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4、那么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读了这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6、指导朗读,要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亲人闷是否像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3、你是怎样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因为时间太长了,天又下着雨,很冷,我都冻僵了,所以只有泪水是热的,另一方面是说我太感动了,有那么多人们来救我,我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9、满山的灯笼火把

  灯火

  笼我把

  全村人民对我的爱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异 字义:另外的;别的。异乡 怪异 奇异 惊异

  倍 字义: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释词:忆:想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诗人。

  【今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阳节在时候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想想家乡的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都插上茱萸发现就少(我)一个人。

  教学设计(A案)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正直重阳节,他的家人在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而诗人独自过节,显得十分孤独。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课件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5.配乐吟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4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预设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你感受过怎样的爱?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齐读指名读)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再读这个名字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感受不幸

  1、读过课文没有,想不想再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生读课文:

  反馈:

  有不会读的生字词吗?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读一读文中句子)感受到的。

  板书:

  伤心、可怜、痛苦、悲哀

  预设:

  ⑴ 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读后说说感受,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① 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② 是啊,想起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再也得不到她的疼爱了,卡罗纳怎么不难过呢?──齐读。

  ⑵ 我们从卡罗纳的外貌、神态、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可怜与不幸。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请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① 卡罗纳的母亲病的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想像说话:这几天卡罗纳会做些什么呢?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②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样的场面,文中还有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③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仔细读读(②③)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理解放声大哭号啕大哭。

  号啕大哭什么意思?(大声地哭,伤心地哭,痛苦地哭)他为什么哭?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⑶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好好读。

  小结引读:是啊,就这样,卡罗纳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卡罗纳无比悲痛,只见(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受幸福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

  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学生说我的爱,还会说到后面,再引导孩子读最后两段,说说最感动我们的是谁?

  (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

  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四、总结感悟升华情感

  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师打手语)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板书设计】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爱 关爱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计特色:

  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形象生动地画,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乐学新知

  1、做猜季节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现春、冬、夏不同季节的景色,在猜每个季节时,不是将季节的画面直接出现,而是让代表季节特征的景物逐步累加,使季节特点逐渐明朗,最终呈现出特征明晰的季节画面。

  (各季节景象的逐步清晰,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同季节画面的展现,将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唤醒。)

  2、为秋季设计画面。帮助老师给还未完成的秋景图出谋划策。

  (还未绘制的秋景图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秋天描绘出来,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为下面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做好铺垫)

  3、揭示课题。点拨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获取秋天的信息。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

  (一)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认字。(可采用、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2、做“帮字妈妈找宝宝”的识字游戏。

  躲在每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找寻他们,随着字妈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能够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如:字妈妈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学生边举起找到的卡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此游戏可分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先自己认识一下字宝宝。

  (2)教师扮演字妈妈,同位两人合作找字宝宝。

  (3)请一位同学扮演字妈妈,其余同学找字宝宝。

  (4)同位两人一人扮演字妈妈,一人找字宝宝。

  (此识字游戏目的在于通过调动学生眼、耳、手、嘴多种感官,增强识字效率,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型。)

  3、分段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4、默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了哪些秋天的景色?

  5、将学生找到的秋天景色一一画到黑板上。又高又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稻田、高大的梧桐树、飘落的黄叶、叶下嬉戏的小鱼、叶上奔跑的蚂蚁、南飞的燕子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教师在板画时可留下几处伏笔——让池塘里的小鱼不要藏在落叶底下;仅一两片黄叶由树上飘落下来。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绘画这一方式,将文章对秋天描写的景物汇集起来,以图释文,给学生构成较为完整的印象。)

  (二)情趣交融,诵中品悟

  1、划出自己喜欢景色的句子。

  2、把句子读给朋友听,和朋友共同分享。

  3、把句子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分享。

  (依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决定下面品悟句子的顺序,以学定教。)

  4、品悟“黄叶落到水里”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水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2)组织学生表演。

  导语:我们来做池塘里这群快活的小鱼吧!鱼儿们,让我们快乐地游起来啊!(在“小鱼”们游动时,教师出示一片桌面大的梧桐树叶教具,)咦,一大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了,哪条小鱼藏起来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啊!

  教师应让这片宽大的“梧桐树叶”在“池塘”里漂动起来,让每条“小鱼”都有藏起来的体验。

  (3)让“小鱼”们说说自己藏起来时的心情。

  (4)再读句子,让“小鱼”们读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随学生的朗读课件句子中的“藏”字被一片飘下的落叶挡住了,“藏”字真的藏起来了。而“伞”字则变成了一把形象、直观的小花伞。

  (通过入情入境地表演,使学生们体味到小鱼藏在落叶底下嬉戏的乐趣,通过句子中文字的形象变化,让学生们品味到枯燥的语言文字中也同样蕴含着情趣。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惊喜的发现中真切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再通过朗读将自己内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便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5、品悟“黄叶落到岸边”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

  (2)组织学生参加蚂蚁运动会。

  导语:小蚂蚁要开运动会!我们可要去瞧一瞧!(出示小蚂蚁身穿运动服在运动场般的落叶上准备赛跑的课件)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吧!运动员各就位,预备,开始!(场上的蚂蚁运动员争相跑了起来)

  教师和学生成为蚂蚁运动员的啦啦队,为他们呐喊助威。

  (3)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可能感受到运动场上的欢乐氛围,有的可能回想起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的体验表达出来。

  (4)完整地感悟描写秋天“落叶”的段落

  a、朗读写“落叶”的段落

  b、寻找文中描写与板画中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落实学生对“一片片”与“藏”的理解。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通过查找图与文不相符之处的巧妙方式,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进行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综观一个“藏”字的理解,学生在“读”、“说”、“画”、“演”多种手段的灵活运用中,体验了情趣、培养了语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6、品悟写“燕子”的段落

  (1)小组合作朗读,研究能把当时情景读出来的方式。

  (2)各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合作“分角色读、表演读”是朗读的好方法。

  7、品悟写“蓝天、稻田”的段落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

  (3)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闭眼欣赏。

  教师向学生提出听了朗读后,也要仿佛看到美景的要求,即:天空要特别高特别蓝,天上的白云可以飘起来,成熟的稻子能发出金灿灿的光亮。学生朗读时,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到“边朗读边想象”也是朗读的好方法。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导语:多美的秋天啊!高高的蓝天,金灿灿的稻田,飘落的黄叶,还有可爱的小动物们。(板书:蓝天、稻田、落叶、燕子)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

  2、出示带有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全文。

  3、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分段背诵课文。

  4、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背诵全文。

  (按照文章叙述顺序移动画面的动画课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层的背诵指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已将文章记在心中。)

  四、引导拓展,情趣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书中、从文章中又得到这么多关于秋的消息。现在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秋姑娘等着我们和她交朋友呢!下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中、走到书中去找寻她,谁对她了解的多,谁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评点:

  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斯言虽善,但游戏进入教学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本案从“猜季节”的游戏入手,到“画秋季”找“字宝宝”,直到“小鱼嬉水”“参加蚂蚁运动会”等等,较好地体现了以游戏提高认识能力的作用。给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正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体验。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国心﹑中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中国结的实物,中国结的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板书:中国结)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中国结是什么样儿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中国结为什么以中国命名?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默读课文,你对中国结有了哪些了解?(全班交流)

  3、中国结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结受欢迎?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过渡: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那其他人喜欢吗?

  2,中国结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

  3,介绍自己手中的中国结,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4,从哪儿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呢?中国结为什么如此受宠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用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关词句。

  5,中国结还有哪些受宠的原因呢?

  6,为什么中国结能够表现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呢?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中国结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奥妙就在这个“头”上,这个“头”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谁来读一读3—6自然段?读出句子中饱含的丰富感情来。(指名读)

  2,师生合作读,读出这美好的感觉。

  3,欣赏中国结。(播放中国结的图片)

  4,此时此刻,令你叹为观止的还只是一个个中国结吗?(生自由说)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不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弘巨制之中,还体现在这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小小中国结身上。

  《中国结》教学反思

  《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一、课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结。中国结是学生熟悉的一种装饰物,学生们对此并不陌生,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中国结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中国结的了解。

  二、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我在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自然融洽,是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前提。其次,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如: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老师抓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那根绳子的一部分”来理解下文中“头”的含义。通过自由读、范读、集体读、想像读、感情读等不同方式,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结构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表达顺序。

  四、注重精彩词句的品味。课文语句优美,特别是第2——4自然段描写出了中国结的美和人们对它的喜爱。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段落,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背诵,同时知道某些段落是围绕中心句来展开的,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体会文中几处排比句的精彩与作用,还有过渡段所起的作用等。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

  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8

  一、揭题示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谁能说一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指名回答)

  2、作者为什么怕鹅?为什么又不怕了?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3、出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2)、找出文中写得精彩的部分,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交流释疑,细读感悟。

  (一)、自学指导

  画出作者怕鹅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作者害怕的心情,想想作者是怎样表达害怕的心情的?

  1、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品读句子

  ●可是当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师:从“远远地”、“绕”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一个小孩心中,鹅是多么地可怕。

  ●我们马上就不想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师: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悄悄地躲开它的视线,可躲过一劫,可没想到的是——

  ●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的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生勾画,自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继续来看看我的表现吧!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过渡:如果你就是当时这个可怜的人,你会怎么办?带着这种感受进入角色来读一读——

  小结: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法,写出我实在太害怕鹅了,怕得胆战心惊,怕得魂飞魄散。

  过渡:后来“我”却不怕了,是因为金奎叔的指导和教育。同学们画出金奎叔的动作和语言,读一读,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1、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

  品读句子

  ●他分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地,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指名读:金奎叔说的话。)

  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画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大,可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有些时候换个角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乐观。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你是怎么看待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三、总结凝练,升华主题。

  愿我们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给生活更准确的答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6有一些联系和承接。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将推荐理由写充分,条理清晰。能借助总分段落的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表达时能将这个地方的景物和特点写清楚,还能适当根据这些特点作一些联想。

  好地方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旅游景点、风景区,因此需要对“好地方”进行解读。

  本次习作教材,还配了四幅很具有代表性的插图作为例子。这几幅图有古色古香的,有人文社会的,也有自然环境的,用这些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训练,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但这些图都没有标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认为图中的画面和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在交流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想办法让学生在看图时产生联想,让他自己把曾经游览过的类似地方进行代入,从而使习作表达更富真情实感。

  通过对推荐方法的总结提炼,迁移训练,再拓展运用,介绍其他曾经游玩过或看到过的好地方。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曾经去过(熟悉)的地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介绍时,要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具体,并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前指导

  课前:搜集自己曾经去过的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的照片。

  要点提示:有特点的地方,可以是好玩的、好看的、有民族特色的……

  板块一:激趣讨论,归类总结

  问题一:如果有人想给你介绍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你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这个地方在哪?(2)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有没有美食?……

  2.引出“好地方”。

  这个地方的特点如果非常突出,就可以称它为“好地方”。

  预设:(1)景色(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2)有好玩的项目的娱乐场所;(3)有休闲、娱乐、学习功能的场馆;(4)很有亲切感的家乡、学校……(5)有民族特色的……

  要点:对好地方和有特色的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下文的训练作铺垫。

  板块二:根据提示,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1:水乡古镇。

  1.问题:这是个什么地方?大概在什么地方?

  预设:你去过或者知道哪个与这幅图类似的地方?

  要点:一定要让学生讲出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具体的地点,再进行代入,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准确、真实,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

  2.这个小镇哪些方面有特色,值得一去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①古镇的美(环境);②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③这个古镇有哪些好吃的;④其他方面(民风)。

  反馈引导:

  (1)这个古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绿树,红花,青瓦,白墙;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没有喧闹的汽车喇叭声,人们在这里可以散散步,聊聊天,坐在边上的小亭子里看看风景,可以坐上小船游玩,很惬意。

  (2)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以前的人们没有洗衣机,白天就在河边洗衣、淘米、洗菜……

  没有汽车,用船运粮、运货……

  小孩子可以在大榕树树下追跑打闹,大人可以沿着河岸散步……

  (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糕点、面点,当地的水果,特色食品。

  (4)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雕塑、竹制品、丝制品)

  3. 总结:我们要介绍这个地方特色的时候,要分几个方面介绍呢?

  (1)景色;

  (2)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3)美食;

  (4)有哪些可供欣赏参观的地方;

  (5)有哪些可供学习的内容;

  (6)其他吸引人们去的点。

  要点:学生在介绍某个地方时,可以从上面的几点中选择两到三个点来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板块三:观察图画,迁移训练

  1.确定图中的名称。

  依次为:让人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书店;是我们快乐天堂的小树林。

  2.任意选择一幅图,按照之前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组说话练习。

  3.练习说话。

  板块四:完善想象,预写文章

  1.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并将前面的内容整理清楚。

  2.预写文章。

  提示:(1)拟写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列提纲;

  (2)方便学生练写,降低习作难度,提供一些要点提示。将“反馈引导”板块的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在黑板(电子课件)上呈现。

  如,这个小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散散步,聊聊天,小亭子,小船,惬意舒服。

  观察顺序:远——近——

  不同时间的景色美:早—中—晚春—夏—秋—冬(建议用一段话写两个季节)

  (3)文章题目建议:把图片的特点和名称结合起来,如果《美丽的水乡——乌镇》《让人难以忘记的温州游乐场》《知识的海洋——龙港书城》《家乡的小树林》。

  (4)如果可以,就动笔写一篇完整的介绍文章。

  要点:当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可以参照例图,把自己的经历代入,也可以参照自己课前带过来的景点照片进行练写。

  第二课时:作中指导

  板块一:检查预写,交流修改

  1.对照本次写作要求检查预写情况。

  要点见下表:

  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清单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主修改。

  要点:就预写中遇到的困难提问,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给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当初的想法。

  板块二:根据提示,文章练写

  1.教师出示写作提示。

  提示:

  (1)你现在就是这个地方的代言人,开头可以以代言人的身份来介绍,文章结尾可以用邀请的语气总结全文。

  (2)一气呵成,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直接空着。

  (3)写的时候要将自己玩过的或了解到的地方特点代入到文章。图中就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可以写这些图以外的内容,或是写自己旅游的景点。

  (4)每一个段落建议用总分段结构进行书写。

  要点:此时的关键是保证写作思维的流畅,把斟酌词句留待下一步解决。

  2.学生按照写作任务现场书写此文。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要点: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帮助,如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忙修改其总起句,以降低该生的习作难度。

  第三课时:修改发表

  板块一:对照清单,自主修改

  学生对照修改清单,自主修改习作。

  1.介绍的特点,是否符合图中景物的要求。

  2.是否运用总起句的方式,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一段的内容。

  3.是否有按照一点一个段落进行书写。

  4.是否从代言人的角度进行书写,结尾有没有对大家进行邀请。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自主对照,检查修改。

  板块二:对照清单,同伴互改

  1.同伴交换,依据清单,给出意见。

  1.我觉得你介绍的主题是:_______ 。

  2.本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段落是:________ 。

  3.读了你的这篇文章,我不明白的地方是:___ 。

  4.我给你的建议是:______。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相互检查,给出意见。

  2.根据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誊正习作。

  板块三:发表文章,欣赏交流

  1.将学生誊正的习作公布于教室内,如黑板报、拉线悬挂等。

  2.学生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地方”。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

  课 题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搜集有关材料。

  第三课时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古诗读流利。

  三、了解古诗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品读赏析。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忧愁什么呢?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带入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体会月色下的美景。

  4、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出示月夜图。

  师:同学们,你们和亲人一起在月下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亲人在一起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一起交流分享下吧!

  2、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和亲人在月夜下散步发生的事情。

  1、师简单总结学生发言,引入新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看看他们去了哪儿散步,有什么感受吧。(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师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师订正读音。

  鹅卵俗跃穗镀埂烁

  2、师出示字词拼写音频,生观察笔顺、掌握结构,生再次齐读。

  3、多音字:载(zǎi zài)

  三、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量词及词语搭配,课后摘抄积累。(如:一块银毯,一塘新谷,明亮的月盘,古老的`传说,月光闪闪的溪岸……)

  2、师出示本课词语并解释:坑坑洼洼、汩汩、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闪闪烁烁……

  3、师指导生对四字词语进行归类,并扩展积累。

  AABB式:坑坑洼洼、闪闪烁烁、郁郁苍苍、急急忙忙、蹦蹦跳跳

  ABCC式: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风尘仆仆、仪表堂堂、千里迢迢

  【教学设计】随堂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四、整体感知

  1、生细读课文,想一想:

  (1)“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散步)

  (2)他们都去哪儿走月亮了?(村边小路、溪边、田埂)

  (3)他们走月亮时都看到哪些景色?(点仓山、溪水、鹅卵石、庄稼、果园……)

  2、生汇报,师指导订正。

  3、出示课件,生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村边小道),走过(溪边),走过(田埂),走过(果园)……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4、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交代事情背景。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他妈妈一起走月亮,欣赏着鹅卵石,闻着果香,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去感知走月亮的美,感知作者的情意。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2.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心,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

  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3)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2.练一练,学运用。

  ①读《后羿射日》,下面的答案正确的是:

  A.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愿意牺牲自己,为人民群众着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C.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②读了《精卫填海》我明白了:

  A.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坚地奋斗到底。

  B.精卫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海是一定可以填平的。

  C.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填不平大海的。

  3.我拓展,我积累。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课下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组交流,代表讲故事,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神话故事,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花圃、花卉、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第一组是用“花”扩词识字,第二组是认识花的名字识字。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课件出示9个生字: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7)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8)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9)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2.练一练,学运用。

  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花的词语还有很多。

  杜鹃山茶芍药荷花凤仙花莲花蝴蝶兰天竺葵虞美人迎春花睡莲鸡冠花槐花桂花马蹄莲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成语读正确。

  (3)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些成语的时候,我知道了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还有的成语包含着故事。

  2.练一练,学运用。

  (1)将下面的成语和对应的人物连线

  腾云驾雾诸葛亮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过海的八仙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孙悟空

  (2)给成语编故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带枪不入

  3.我拓展,我积累。

  类似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说几个: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囊萤映雪——车胤

  负荆请罪——廉颇

  百步穿杨——养由基

  入木三分——王羲之

  破釜沉舟——项羽

  总结:希望同学们课下多阅读书籍,积累成语,并运能用成语,对人物外貌、性格、特征等进行概括。

  (二)句子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里出现的句子是神话故事里的句子,句子描写的情景非常的神奇。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要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2.读一读,学运用。

  (1)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夸父追日》

  (2)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

  3.我拓展,我积累

  我还知道其他一些神话故事,它们描写的故事都非常神奇。如:《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女娲造人》《后羿射箭》《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八仙过海》……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3.理解重点词语。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远远地看见,半透明的云母石屏风后面,烛光中,孤独的影子深且长;银河渐渐收敛了光芒,报晓的.星星也将沉没.嫦娥应当正在后悔独自偷吃了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不死灵药,天天都在在碧海与青天之间思念以前与后羿在一起的日子。

  5.介绍创作背景: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6.赏析:

  《嫦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成就很高。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运用“深”、“渐落”、“沉”、”应悔“、”夜夜“几个词语,让读诗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感伤的美,感受到了嫦娥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以及作者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爱情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的观点。

  7.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延伸阅读。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句子“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掌握这种写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

  第一单元:师生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师恩难忘》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8.小结:说说此时你对“师恩”如何理解?如果把“恩”换成“情”、“爱”、“益”是否可以?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一、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2、《孔子和学生》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7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1-2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小学语文上册教案01-25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02-03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