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时间:2022-12-17 12:21:49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历史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政权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政权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政权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专政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政权,雅典平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佛教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是华氏城。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知识点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7.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8.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10,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探究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P13,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4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6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习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重点和难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拓展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过识读地图,理解古代文明扩张是由农耕文明的优势决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图,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响

  观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图,认识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

  通过识图,理解农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扩大

  讲授新课

  理解农耕文明拓展的动力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呈现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间,引出古代的帝国

  探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总结提升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对外扩张

  利用图片,明确不同帝国的兴衰发展、统治区域的变化等情况

  对内统治

  通过阅读和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各帝国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得出帝国对前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历史与反思

  利用表格总结帝国的统治措施,战争虽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

  三、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纵向传播

  比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文明的横向传播

  通过早期中西交流的图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课程小结

  农耕文明拓展的潜能是前提,帝国是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逻辑结果

  了解古代帝国的时间和空间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归纳总结帝国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发展

  了解文明的传播方式

  提升认识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8

  教材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

  (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展示:

  1、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西罗马的灭亡。

  通过罗马和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倒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学习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白古代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历史发展的序列美;斯巴达克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显示了悲壮之美。而且斯巴达克起义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前发展。

  教学建议

  “罗马和平”一目,教师首先讲清“罗马和平”出现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内战停止、社会安定是罗马和平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来说明罗马和平时期的情况,其中罗马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可以联系中国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目,教师不必补充其它材料,只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但教师要明确指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的结束,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师可首先指出罗马奴隶制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侵略战争基础上的。然后从奴隶的来源、数量、地位和状况等方面说明罗马奴隶制发展的情况:对于罗马帝国的建立,教师可结合斯巴达克起义,说明罗马奴隶制已出现了危机;社会危机激化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罗马共和国政权已没力统治,结合军事独裁统治的'出现,说明奴隶主要以此稳固强化其统治,由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代替。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统治的社会。关于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讲述,不必补充其它材料。最后教师可以挂出《21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以使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版图状况,即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罗马帝国的演变。

  难点:共和国的危机和帝国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CAI、录像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罗马就诞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是在台伯河七丘之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平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恩格斯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1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习,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习。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择民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择民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习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习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习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3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政权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内阁和六部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习: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古代历史教案12-15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4篇)12-19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14篇12-18

古代历史教案(14篇)12-20

古代历史教案(精选14篇)12-22

古代历史教案14篇12-16

古代历史教案(集合14篇)12-21

古代历史教案合集14篇12-23

古代历史教案(合集14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