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高二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

时间:2022-12-27 10:49:20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物理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教案集锦15篇

高二物理教案1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

  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高二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

  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

  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引导:

  速度是(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线运动是。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

  例题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例题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做图分析: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抛体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B例2、匀变速曲线运动例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高二物理教案3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 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探究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

  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物理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十、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物理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这样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二物理教案4

  本文题目: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二、预习内容

  (一)自感现象

  1、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导体中 ,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增大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 ,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电流方向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还是在变化的。

  2、线圈的自感系数与线圈的 、 、 等因素有关。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就越 。除此之外,线圈加入铁芯后,其自感系数就会 。

  3、自感系数的单位: ,有1mH = H,1H = H。

  4、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的电流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二)自感现象的应用

  1、有利应用:a、日光灯的镇流器;b、电磁波的发射。

  2、有害避免:a、拉闸产生的电弧;b、双线绕法制造精密电阻。

  3、日光灯原理(学生阅读课本)

  (1)日光灯构造:

  (2)日光灯工作原理:

  (三)互感现象、互感器

  1、互感现象现象应用了 原理。

  2、互感器有 , 。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互感现象

  问题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自感现象

  问题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现象:

  问题3: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明。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

  问题4: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3.自感系数

  问题5: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6: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

  4.磁场的能量

  问题7:在断电自感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关断开后,灯泡的发光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比原来更亮?试从能量的角度加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三)实例探究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电路甲、乙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D发光。则 ( )

  A.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例2】如图所示,自感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电阻为零。电键K原来是合上的,在K断开后,分析:

  (1)若R1R2,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

  (2)若R1

  (四)反思总结:

  (五)当堂检测

  1、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无线电技术中常有这样的要求: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时对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影响最小,如图所示,两个线圈安装位置最符合该要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图所示电路,线圈L电阻不计,则 ( )

  A、S闭合瞬间,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B、S保持闭合,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

  C、S断开瞬间,B板带正电,A板带负电

  D、由于线圈电阻不计,电容被短路,上述三种情况电容器两板都不带电

  3、在下图电压互感器的接线图中,接线正确的是( )

  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答案:1.D 2.D 3.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自感现象是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B.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与引起自感的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C.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

  D.加铁芯后线圈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要大

  2.关于线圈的自感系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电动势一定越大

  B.线圈中电流等于零时,自感系数也等于零

  C.线圈中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系数越大

  D.线圈的自感系数由线圈本身的因素及有无铁芯决定

  3.如图所示,L为一个自感系数大的自感线圈,开关闭合后,小灯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瞬间,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 )

  A.小灯逐渐变亮,小灯立即熄灭

  B.小灯立即亮,小灯立即熄灭

  C.小灯逐渐变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D.小灯立即亮,小灯比原来更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4.如图所示是一演示实验的电路图。图中L是一带铁芯的线圈,A是一灯泡。起初,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电路是接通的。现将开关断开,则在开关断开的瞬间,通过灯泡A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端经灯泡到_____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_____现象的。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A1、A2的规格完全相同,自感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当接通电路时,A2先亮,A1后亮,最后A2比A1亮

  B.当接通电路时,A1和A2始终一样亮

  C.当断开电路时,A1和A2都过一会儿熄灭

  D.当断开电路时,A2立即熄灭,A1过一会儿熄灭

  6.如图所示电路中,A1、A2是两只相同的电流表,电感线

  圈L的直流电阻与电阻R阻值相等.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

  A.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大于A2的读数

  B.开关S接通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小于A2的读数

  C.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的读数大于A2的读数

  D.开关S接通电路稳定后再断开的瞬间,电流表A1数等于A2的读数

  7.如图所示,L是电感足够大的线圈,其直流电阻可忽略不计,D1和D2是两个相同的灯泡,若将电键S闭合,等灯泡亮度稳定后,再断开电键S,则 ( )

  A.电键S闭合时,灯泡D1、D2同时亮,然后D1会变暗直到不亮,D2更亮

  B.电键S闭合时,灯泡D1很亮,D2逐渐变亮,最后一样亮

  C.电键S断开时,灯泡D2随之熄灭,而D1会亮一下后才熄灭

  D.电键S断开时,灯泡D1随之熄灭,而D2会更亮后一下才熄灭

  高二物理教案:互感与自感答案:1.ACD 2.D 3.A 4.b a 5.C 6.BD 7.AC

高二物理教案5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高二物理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高二物理教案7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 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________,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_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________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________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_______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________,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________,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_______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_______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_______的偏向角最小,________的偏向角最大,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_______ _。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________,波长越短,波速越_______ 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 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 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 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 ,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 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 物理学中,我们把 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 就是光谱

  5、 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 薄膜干涉的原理:

  7、 薄膜干涉的应用:

  8、 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 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光的颜色由____________决定。

  2.一束日光穿过棱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出现由________到________连续排列的七色彩光带,称为__________。这是由于棱镜对各种色光的________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3.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则其频率____________,波长____________,传播速度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一束白光经过玻璃制成的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各种色光中,___________色光的偏折角最大,___________色光偏折角最小。这种现象说明玻璃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大,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小。

  5.如图所示,红光和紫光分别从介质1和介质2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介质和真空的界面,发生折射时的折射角也相同。设介质1和介质2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则 ( )

  A.n1=n2 B.n1n2

  C.n1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一束红光和一束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沿CO方向入射半圆形玻璃砖的下表面,之后沿OA,OB方向射出,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OA是红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B.OB是红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C.OA是紫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长

  D.OB是紫光,穿过玻璃砖的时间较短

  2.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红光的偏折最大,紫光的偏折最小 B.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

  C.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大 D.玻璃中紫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大

  3.如图所示,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平行入射到三棱镜上,经棱镜折射后,交会在屏上同一点,若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则有? ( )

  A.n1

  C.n1n2,a为红光,b为蓝光 D.n1n2,a为蓝光,b为红光

  4.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分别以相同入射角由空气射入水中,如图标出了这两种光的折射光线a和b,r1、r2分别表示a和b的折射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a为红光折射光线,b为紫光折射光线

  B.a为紫光折射光线,b为红光折射光线

  C.水对紫光与红光的折射率n1与n2之比n1∶n2=sinr1∶sinr2

  D.紫光与红光在水中波速v1与v2之比v1∶v2=sinr1∶sinr2

  5.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可见光射到置于空气中的平板玻璃上,穿过玻璃后从下表面射出,变为a、b两束平行单色光,则 (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 B.a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较大

  C.b光的频率较大 D.b光的波长较长

  6.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a和n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 ( )

  A.nanb B.navb D.va

  7.某同学为了研究光的色散,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墙角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其中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斜射向水面,经水折射向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经水面折射后照在墙上,该同学可在墙上看到 ( )

  A.上紫下红的彩色光带 B.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

  C.外红内紫的环状光带 D.一片白光

  8.如图所示,横截面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1,对紫光的折射率为n2。一束很细的白光由棱镜的一个侧面AB垂直射入,从另一个侧面AC折射出来。已知棱镜的顶角A=30,AC边平行于光屏MN,且与光屏的距离为L,求在光屏上得到的可见光谱的宽度。

  预习内容答案:x=(L/d) 波长 频率 单色光 波长 反射光

  亮条纹 两次 _下方 红色光 紫色光 小 不同 小

  高二物理教案:光的颜色当堂检测答案:

  1、频率 2、红,紫,光的色散,折射 3、不变,变小,变小 4、紫,红,紫,红 5、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B 3、B 4、BD 5、AD 6、AD 7、B 8、 -

高二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①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

  3、电荷量:C

  “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

  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

  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动画演示)

  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

  【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

  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

  课本图1.1-1).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

  示A,B都带上了电荷.提出静电感应概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金属箔仍张开,表明A和B仍带有电荷;

  ④如果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金属箔就会闭合,表明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

  生:没有。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四、元电荷

  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三)小结

高二物理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掌握库仑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途径,知道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达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问题核心的目标。

  情景引入

  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可做如下实验: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适当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聪明的同学,根据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带正电的一端远离玻璃棒。而水分子两极的电荷量相等,这就使带正电的玻璃棒对水分子显负电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对水分子显正电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

  问题探究

  点电荷

  走进生活

  验电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属导体,中央金属箔是指针式的形状,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有关,与万有引力相似,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引入了质点的概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如果带电体也能等效成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变得相对简单。回顾学过的质点概念,你能建立起点电荷的概念吗?

  自主探究

  1.点电荷

  (1)点电荷是实际带电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主要看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大不大,如果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或者说,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即可把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3)对于带电体能否被看作点电荷,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同一带电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不能被看作质点.

  2.理想化的模型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对点电荷概念的解读:

  (1)点电荷是一个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电荷的全部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几何点上。

  (2)事实上,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比起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可以理解为带电的质点。

  2.对点电荷的应用:

  有一种特殊情况,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可能并不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但带电体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对外所表现的电特性跟一个等效于球心的点电荷的电特性相同,所以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球心处的点电荷,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电小球。

高二物理教案10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 演示实验1 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 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I 自主活动 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II 学生实验2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III 历史回眸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 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 DIS学生实验 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 “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直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示实验1 奥斯特实验。

  那么,磁能生电吗?

  演示实验2 摇绳发电

  把一根长10米左右的.电线与一导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一闭合回路,两个学生迅速摇动电线,另一学生将导线放到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是否偏转。

  问题1: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导入新课

  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电磁感应现象

  自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之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磁生电”这个课题。

  介绍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的研究。

  自主活动: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把条形磁铁放在线圈中,将灵敏电流计、线圈连成闭合回路,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1、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

  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的研究。

  问题2:法拉第发现的使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根据所给的器材: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设计实验方案,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小组交流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播放flash课件,进一步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介绍“历史回眸”栏目中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四)应用

  讨论、解释:

  1、书上的示例

  2、摇绳发电的原理。

  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五)总结(略)

  (六)作业布置(略)

高二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安培定则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勤奋的努力,还需要严谨细密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安培力这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

  1、安培力的使用条件:磁场均匀,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2、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安培力具有最小值。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议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电场的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磁场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电场和磁场相互对比,电场线与磁感线相互对比,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进行对比等等。

  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对比说明引入磁场强度的定义的思路是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可以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力磁感应强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 、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4 、知道什么是安培力,知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流受的安培力为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流受安培力的大小

  5 、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1 、通过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左手定则,理解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说明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外,刻苦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更为重要,鼓励和激发学生从现在开始更加发奋地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靠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顽强意志,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们的人格美、情操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直观教学,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启发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公式

  及B的定义式.结合练习法使学生掌握左手定则使用.

  2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总结规律,积极动手动脑理解公式,掌握左手定则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掌握电流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为:

  (2)掌握左手定则.

  2 、难点

  对左手定则的理解.

  3 、疑点

  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4 、解决办法

  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直观地引导学生掌握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反复地借助实验,来理解左手定则,建立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关系的正确图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三个相同的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安培力公式,再引入磁感强度B的定义式,通过讲解类比电场强度,启发学生理解公式

  的意义,借助墙角(或桌角)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坐标空间,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是在上一节学习了磁场的概念及方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的强弱性质,根据磁场力的性质用定义法定义B描述磁场的强弱,用磁感线形象地反映磁场的强弱,同时利用定义式来计算安培力的大小,再用左手定则来确定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用条形磁铁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内吸起较小质量的铁块,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块,表明磁场有强有弱,如何表示磁场的强弱呢?我们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来研究磁场的强弱.

  2 、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实验装置,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磁场方向不变这两个条件下,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改变导线中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电流大,摆角大;电流小,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眼导线中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作用力大;电流小,作用力也小.

  (2)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

  保持导线在磁铁中所处的位置及方向不变,电流大小也不变,改变通电电流部分的长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导线摆动的角度大小随通电导线长度而改变,导线长、摆角大;导线短,摆角小.

  实验结论: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大小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导线长、作用力大;导线短,作用力小.

  (3)与导线在磁场中的放置方向有关.

  保持电流的大小及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当夹角为0 °时,导线不动,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平行时不受安培力作用;当夹角增大到90 °的过程中,导线摆角不断增大,即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安培力最大;不平行也不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介于和最大值之间.

  3 、磁感应强度

  总结归纳以上实验现象,用L表示通电导线长度,I表示电流,保持电流和磁场方向垂直,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IL

  用B表示这一比值,有B的物理意义为:通电导线垂直置于磁场同一位置,B值保持不变;若改变通电导线的位置,B值随之改变.表明B值的大小是由磁场本身的位置决定为.对于电流和长度相同的导线,放置在B值大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大,表明磁场强.放在B值小的位置受的安培力F也小,表明磁场弱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得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举例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还过前面的演示实验现象可知,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方向跟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系.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通电导线受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存在着一个规律——左手定则.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应该注意的是: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互相垂直;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不垂直,则磁场力的方向仍垂直于电流方向,也同时垂直于磁场方向.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通过研究安培力的大小,我们定义了反映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八、布置作业

  九、 板书设计

高二物理教案12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 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 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 x=Asin(ωt +φ),其中 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 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 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的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

  3、如果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主题1:振幅

  问题:(1)同一面鼓,用较大的力敲鼓面和用较小的力敲鼓面,鼓面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听上去感觉有什么不同?

  (2)根据(1)中问题思考振幅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答:(1)用较大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大,听上去声音大;反之,用较小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听上去声音小。

  (2)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对应着物体振动的强弱。

  知识链接:简谐运动的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它不同于简谐运动的位移。

  主题2:全振动、周期和频率

  问题:(1)观察课本“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示意图,振子从P0开始向左运动,怎样才算完成了全振动?列出振子依次通过图中所标的点。

  (2)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有关吗?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快还是越慢?振子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多少?

  (3)完成课本“做一做”,猜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假如我们能看清楚振子的整个运动过程,那么从什么位置开始计时才能更准确地测量振动的周期?为什么?

  解答:(1)振子从P0出发后依次通过O、M'、O、P0、M、P0的过程,就是全振动。

  (2)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无关;频率越大,周期越小,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振子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倍的振幅,而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是零。

  (3)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能更准确地测量振动周期,因为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这样计时的误差最小。

  知识链接:完成全振动,振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都回到原值(包括大小和方向),振动物体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

  主题3: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问题:阅读课本有关“简谐运动的表达式”的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若采用国际单位,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x=Asin(ωt+φ)中ωt+φ的单位是什么?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频率相同,相位差为 ,这意味着什么?

  解答:(1)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ωt+φ的单位是弧度。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 ,意味着乙(甲)总是比甲(乙)滞后个周期或次全振动。

  知识链接:频率相同的两个简谐运动,相位差为0称为“同相”,振动步调相同;相位差为π称为“反相”,振动步调相反。

  1、(考查对全振动的理解)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做简谐运动,则( )。

  A、从B→O→C为全振动

  B、从O→B→O→C为全振动

  C、从C→O→B→O→C为全振动

  D、从D→C→O→B→O为全振动

  【解析】选项A对应过程的路程为2倍的振幅,选项B对应过程的路程为3倍的振幅,选项C对应过程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选项D对应过程的路程大于3倍的振幅,又小于4倍的振幅,因此选项A、B、D均错误,选项C正确。

  【答案】C

  【点评】要理解全振动的概念,只有振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第同时恢复到原值,才是完成全振动。

  2、(考查简谐运动的振幅和周期)周期为T=2 s的简谐运动,在半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60 cm,则在此时间内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次数和振子的振幅分别为( )。

  A、15次,2 cm B、30次,1 cm

  C、15次,1 cm D、60次,2 cm

  【解析】振子完成全振动经过轨迹上每个位置两次(除最大位移处外),而每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为4个振幅。

  【答案】B

  【点评】一个周期经过平衡位置两次,路程是振幅的4倍。

  3、图示为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周期是8 s

  B、振幅是4 cm

  C、4 s末质点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为零

  D、10 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零

  【解析】由振动图象可得,质点的振动周期为8 s,A对;振幅为2 cm,B错;4 s末质点经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速度为负向最大,加速度为零,C对;10 s末质点在正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零,D错。

  【答案】AC

  【点评】由振动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周期与振幅,可以判断各个时刻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

  4、(考查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两个简谐运动分别为x1=4asin(4πbt+π)和x2=2asin(4πbt+π),求它们的振幅之比、各自的频率,以及它们的相位差。

  【解析】根据x=Asin(ωt+φ)得:A1=4a,A2=2a,故振幅之比 = =2

  由ω=4πb及ω=2πf得:二者的频率都为f=2b

  它们的相位差:(4πbt+π)—(4πbt+π)=π,两物体的振动情况始终反相。

  【答案】2∶1 2b 2b π

  【点评】要能根据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得出振幅、频率、相位。

  拓展一: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x=10sin 5πt cm,则:

  (1)物体的振幅为多少?

  (2)物体振动的频率为多少?

  (3)在时间t=0、1 s时,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画出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图象。

  【分析】简谐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式就是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将它与教材上的简谐运动表达式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相应的物理量。

  【解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x=Asin(ωt+φ),比较题中所给表达式x=10sin 5πt cm可知:

  (1)振幅A=10 cm。

  (2)物体振动的频率f= = Hz=2、5 Hz。

  (3)t=0、1 s时位移x=10sin(5π×0、1) cm=10 cm。

  (4)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周期T==0、4 s,简谐运动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1)10 cm (2)2、5 Hz (3)10 cm (4)如图所示

  【点拨】在解答简谐运动表达式的题目时要注意和标准表达式进行比较,知道A、ω、φ各物理量所代表的意义,还要能和振动图象结合起来。

  拓展二: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甲

  2、如图甲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从O点开始计时,振子第到达M点用了0、3 s的时间,又经过0、2 s第二次通过M点,则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可能是( )。

  A、 s B、 s C、1、4 s D、1、6 s

  【分析】题目中只说从O点开始计时,并没说明从O点向哪个方向运动,它可能直接向M点运动,也可能向远离M点的方向运动,所以本题可能的选项有两个。

  乙

  【解析】如图乙所示,根据题意可知振子的运动有两种可能性,设t1=0、3 s,t2=0、2 s

  第一种可能性:=t1+=(0、3+ ) s=0、4 s,即T=1、6 s

  所以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t3=+2t1=(0、8+2×0、3) s=1、4 s

  第二种可能性:t1—+=,即T= s

  所以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t3=t1+(t1—)=(2×0、3— ) s= s。

  【答案】AC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明确振子往复通过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复通过同一段距离或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段距离时所用时间相等。另外要注意,因为振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会造成问题的多解,所以求解时别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

高二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

  教学建议

  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

  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的理解

  3、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

  4、要求学生知道公式,从而知道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观量决定的.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希望学生能够按照其中的设问自己推导出公式,以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推导有困难,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高二物理教案14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高二物理教案15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通量和磁通密度的意义

  2、能判断磁通的变化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能过亲自动手、观察实验,理解"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的道理

  2、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

  3、会利用"产生条件"判定感应电流能否产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地探究新理论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如何判断磁通量有无变化

  教学难点及难点突破

  通过能量守恒、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磁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边实验边讲解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电流表,蹄形磁铁、条形磁铁、铁架台、线圈、螺线管、渭动变阻器、电键、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计课堂情况随笔

  引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重大发现和发明相继问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刚刚跨过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建议离不开能源,最好的能源就是电能,人类的生产生少,经济建设各方面都离不开电能,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为人类利用电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电法拉第

  法拉第在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开始投入到磁生电的探索中,经过十处坚持不懈地努力,1831年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

  本节我们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知识

  回顾已有知识:

  描述磁场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什么?

  一个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S,垂直匀强磁场B放置,则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Ф表示.

  (2)公式:Ф=B·S

  (3)单位:韦伯(Wb)1Wb=1T·1m2=1V·s

  (4)物理意义: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对于同一个平面,当它跟磁场方向垂直时,磁场越强,穿过它的磁感线条数越多,磁通量就越大.当它跟磁场方向平行时,没有磁感线穿过它,则磁通量为零.

  注意:当平面跟磁场方向不垂直时,穿过该平面的磁通量等于B与它在磁场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的乘积.即Ф=B·Ssinθ,(θ为平面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

  引导: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电流的条件

  过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穿过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如果导体和磁场不发生相对运动,而让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现象的物理过程:因为电流所激发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总是正比于电流强度I,即B∝I.电路的闭合或断开控制了电流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的大小的,电流的变化必将引起闭合电路磁场的变化,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的变化--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课前预习

  复习初中的中切割磁感线知识,搜集法拉第的生平资料

  同学回答:磁感应强度

  实验1:

  导体不动;

  导体向上、向下运动;

  导体向左或向右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概括.

  归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用计算机模拟"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理解"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含义: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是导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不平行.

  问:导体不动,磁场动,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呢?

  实验2:

  用计算机模拟"条形磁铁插入、拔出螺线管.(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注意:条形磁铁插入、拔出时,弯曲的磁感线被切割,电路中有感应电流.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概括:无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场运动,只要导体和磁场之间发生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计课堂情况随笔

  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S断开、闭合,滑动变阻器滑动时,穿过闭合电路磁场变化情况:(看课件产生条件部分)

  不论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还是磁场发生变化,实质上都是引起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

  师生一起分析:电磁感应的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电能的转化过程。

  (三)课堂小结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里关键要注意"闭合"与"变化"两词.就是说在闭合电路中有磁通量穿过但不变化,即使磁场很强,磁通量很大,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然电路不闭合,电流也不可能产生.

  (四)布置作业

  1.阅读194页阅读材料.

  2.将练习一(1)、(2)做在作业上.

  3.课下完成其他题目.

  综上所述,总结出:

  1.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必须闭合;

  (2)磁通量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因素:

  由Ф=B·Ssinθ可知:当

  ①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

  ②线圈的面积S发生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之间的夹角θ发生变化.这三种情况都可以引起磁通量发生变化.

  举例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2)磁场不变,闭合电路的面积变化:

  (3)线圈面积不变,线圈在不均匀磁场中运动;

  (4)线圈面积不变,磁场不断变化:

  结论: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作业情况反馈

  学生对整个线圈在匀强中运动时是否有感应电流的判断题目出错率比较高,说明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____磁通量变化,还不十分理解.

  教育教学反思及后记

  磁通量部分原想让同学通过自学掌握磁通量的概念,而讲解重点放在磁通量变化大,可是二(4)班的学生课堂自学习惯不好,所以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影响较大,有几个关键点还没完全讲透,就到了下课时间了。

【高二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教案11-03

高二物理教案(精选15篇)11-07

高二物理教案(15篇)11-06

高二物理教案15篇11-03

高二物理教案精选15篇12-28

高二物理教案汇编15篇11-07

高二物理教案(汇编15篇)11-14

高二物理教案合集15篇11-13

高二物理教案通用15篇11-16

高二物理教案(集合15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