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六年级上教案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

时间:2023-01-04 08:20:23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5篇)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徐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2.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3.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小组讨论,交流)

  4.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果实。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3.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4.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3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局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沛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协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保守。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

  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商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置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庄重。

  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局部。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二写会场的安排;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和阅兵总指挥;受检阅的'部队入场次序和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xxx情景;二写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推荐,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局部描写群众局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示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

  四、安排作业

  1.誊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局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局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老人对海鸥和海鸥对老人两方面的描写,用几幅动人的画面,抓住细节,传达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和震撼人心的亲人般的情谊。很多学生养过小动物,对于动物富有灵性的表现有一定的体验积累,同时还学习过几篇反映人与动物深厚情谊的文章,如《珍珠鸟》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这些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想让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感达到能令学生感同身受的程度,有一定难度。

  处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那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读文章,想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等,要在本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巩固和熟练运用。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入情入境地感受人鸥真情。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中展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画面,抓住海鸥的外在表现体会海鸥的内心世界,深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初步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

  3、懂得动物也是有灵性的,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酝酿人鸥亲情。

  1、齐读课题,从课题入手,初步认识到老人与海鸥的特殊关系,为后文的学习营造“意想不到”的氛围。

  2、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鸥亲情。

  1、人与动物的故事读过很多,但老人与海鸥的故事还是带给了我们一份与众不同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走进课文,默读1——13自然段,用横线画下那些令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2、生自学后交流。

  3、为什么海鸥和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表现,唯独和这位老人这么亲密。再次默读这几段,看看老人的哪些举动打动了海鸥的心,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4、生默读思考,圈画批注。

  5、交流重点语句。

  预设一: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欧送餐,跟海鸥相伴。

  (1)指导学生在读中抓住“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褪色”等词语,感悟老人生活节俭,但却数十年如一日来喂海鸥有多么不容易。

  (2)老师补充介绍喂鸥老人生活拮据的故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那份与众不同的爱。

  (3)小结:老人无私的付出,一定打动了海鸥的心。

  预设二: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1)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最令自己心动的细节,体会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的照顾。

  (2)也许打动海鸥心灵的还有老人的这份细心。正是这份细心的呵护,才换来了海鸥的信任,也才有了这样一幅颇富诗意的画面。指导朗读“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读出老人与海鸥默契、和谐的美。

  预设三: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理解“亲昵”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有谁亲昵地跟你说过话。

  (3)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也用这样的语气、语言对海鸥们说说话。

  (4)小结:这亲昵的语言里全是关爱,海鸥怎能不被打动呢?

  6、师小结:在老人眼里,海鸥还仅仅只是鸟吗?

  (三)读写结合,体悟人鸥亲情。

  1、师动情地渲染老人去世的消息,引导学生画出最令自己“意想不到”的情景。

  2、海鸥不能像人一样说话,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化成了动作,找出文中海鸥的语言。

  3、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作后面海鸥的语言,体会海鸥悲痛、不舍的心情。

  4、动笔将海鸥想对老人所说的话写下来,读给老人听。

  (四)总结全文,引发人生思索。

  1、故事学到这儿,还觉得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吗?

  2、送给学生本文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像亲人一样

  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5

  教材简析: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学情分析: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二、新授。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要是还”句式理解,换成句子:“如果每人尝一口,那太没意思了,还是让一个人喝个痛快”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什么?(各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并完成板书:画蛇饮酒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巩固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教学插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3.板书课题 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指豪壮而勇敢的人)

  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呢?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一定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崎岖( qíqū)

  叽里呱啦( guā)

  嗖(sōu )

  着 zhuó (着落)

  zháo(着凉)

  zhe(跑着)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寇”与“冠”加以比较,在比较中辨析字,会更加准确。

  “抡”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仑”,不是“仓”,所以读音是lun,这也说明它是一个形声字。

  “悬”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县”,里面只能是两横。

  “屹”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山”,右面是“乞”,不能写成“气”。

  (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崎岖:陡峭,不平坦。

  昂首挺胸:昂着头挺着胸,形容士气高昂。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悬崖绝壁:形容高而陡峭不能攀缘的山崖。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接受接受转移群众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本文记叙了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五位壮士的英勇的行动,接下来继续学习五位壮士的事迹,感受他们英雄壮举!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课文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虽然不同,可他们的愿是相同的,都是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勇猛歼敌。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

  (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抢、夺、插、举、喊、拔、拧、掷)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结合插图)。

  让学生通过品味以上动作词,观察插图,深刻理解五壮士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面对疯狂的敌人,毫不惧怕,用石头去杀伤敌人!表现了战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人民对革命无比热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抓住“屹立”、“纵身”、“昂首挺胸”: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他们的枪弹已绝,敌人已扑上来了,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战士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这更是豪壮的气慨。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

  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比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反思:

  1. 课文中有很多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只有感情朗读,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所以,指导学生抓住壮士的语言和行动等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壮士的高尚品质与豪迈气概。

  2.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还要关注写法的渗透,比如“关注群体,考虑个体”这种写法就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留下比较系统的印象。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将这一写作训练点有机地迁移到课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练习。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7

  教学目标

  1.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中心意思练习写作。

  2.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3.学习写文章前先列提纲的方法。

  教学重点

  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难点

  选择的材料要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观察汉字,领悟内涵

  1. 【出示课件2】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2.教师讲解引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汉字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一个字,我们就可以想到汉字的意义,想到由这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想到与这个汉字或词语有关的事情等。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的汉字,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和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对这个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

  3.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3】

  例:甜

  (1)甜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如甜食,糖是甜的。

  (2)比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一种感觉,如甜蜜的生活,甜言蜜语等。

  (3)还能想起好多由“甜”字组成的词语:酸甜苦辣、忆苦思甜、苦尽甜来……

  二、确定中心,列出提纲

  1.从屏幕上出示的汉字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首先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意思。

  2.根据中心意思,先列提纲,确定出自己选择的事例或哪几个方面。

  3.提纲示例:【出示课件4】

  题目:甜

  示例:1.爷爷为我做的排骨米饭。

  2.妈妈给我买来好看的衣服。

  3.我生病了,爸爸在医院守着我,给我讲故事。

  三、交流提纲,互提建议

  1.把写好的提纲和同学交换,请同学读一读。

  2.看看同学的提纲,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提出合理的建议。

  3.根据同学合理的建议做修改。

  四、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具体。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出发,确定中心意思,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选材的提纲,然后再让学生列提纲,可能实效性更强。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教学难点:

  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

  课件(书法家及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课件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 柳公权)

  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课件3、4】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四、交流学习感受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示例1.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渡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而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示例2.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板书: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五、畅谈学书益处

  1.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好处。

  2.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六、总结交际要领

  1.学生讨论,本次交际活动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

  ?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3.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聊聊书法

  王羲之 柳公权

  感受乐趣 超越自我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几点来说明,也可以清楚地分开层次来说明;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深入交谈,让别人听懂自己了解的内容。二是聊一聊关于书法的话题,在交流中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一些传说或故事;欣赏一些书法作品,从感官上感受书法作品的美;谈一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学习书法的好处。

  在教学中,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是对书法知识了解的不太多。整节课当中,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一些。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1、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2、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1.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由的想象,使之丰富具体。

  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香港澳门的资料,搜集最新科技资料。

  2.我心目中的香港(澳门)的自绘画一张。

  3.教室黑板上画上充满未来气息的画。创设创新氛围。

  教学过程:

  一、 营造氛围,激发神往之情。

  播放《七子之歌》。

  深情描述

  香港回归、澳门回家,多少中国的团圆梦终于实现了,能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该是多么自豪的事呀!

  有祖国的强力支持,五年、十年后,香港、澳门将会有更令世界瞩目的变化!

  (教师谈话将学生思维引向香港、澳门的特殊身份,促使学生想象时抓住回归一刻的特殊气氛想象,抓住香港、澳门的发展前景想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真想亲眼去看看,现在就行动!我现在就正在澳门总督府前,和一位手拿澳门区旗和祖国国旗的小女孩交谈呢!等等,我怎么会在澳门的?猜猜。

  (指向一点,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点上发散,反倒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维,大胆创新。教师的引导语尽量地包含更多香港、澳门的特定信息,以使后面的想象更具体,也更合理。)

  三、 展开想象,丰富细节。

  指名两三人说说,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1) 生:可以坐飞机(乘轮船、坐汽车)去。

  师引:这可是XXX(学生姓名)发明的新式飞机(轮船、汽车)哟,听听,这种新式飞机(轮船、汽车)的神奇之处。

  (2) 再引:人们所向往的仙人的神奇法术——人造月亮、月球做客(见《劳山道士》)——都已成为现实,或正在研究完善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未来世界,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哦。

  如,还可利用大陆与澳门隔着珠海这一地理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建连心桥、海底隧道、空中悬浮传送带、地心超速运输网,甚至是神奇心意门。

  (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羽翼天马行空地想象,大胆创造。在去澳门这一环节中充分的创造性想象,给了学生大胆想象一个榜样,更给了学生如何在细节处展开想象以使之具体一个示范。)

  四、 提供背景,促进想象。

  1.确实神奇!这一天,我们遇到的新鲜事儿可真多,看看,我们都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2.将学生事先画好的关于澳门的`画,用投影一一展示。

  注意,此处教师尽量不做评价解说,以免束缚学生想象。

  3.这一天,也许刚好是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和一些特殊人物一起,参与了特殊的事件;也许是十年后,你经历了奇妙的遭遇,看到了澳门迅速的崛起。

  4.快给你的小组同学讲讲你的奇妙经历吧!

  小组内自由讲述。

  5.请一两名学生说说,不要对其可能性作评价,不束缚学生的想象。但教师可通过追问,促学生深化、细化想象。

  五、 激情呼唤,动笔成文。

  历史时刻,令人神往;未来世界,又将出现怎样的奇迹?那时的人类怎样生活?那时的房屋、交通、通讯、学习是什么样的?我们头顶广阔无垠的天空又将是什么样的?一切值得我们期待,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你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画卷吧。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 词, 理解生字、 词在文中的意义。

  2、了 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 小时” 的科学知识。

  3、品味文章准确、 简洁、 生动的语言特点。

  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当你再次聆听这熟悉的《明日歌》 的时候, 你是否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走进《科学 24 小时》, 让我们一起呼吁: 珍惜时间!

  二、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梳理本文思路。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章以浓郁的文学笔调,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为读者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24 小时” , 并蕴涵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请谈谈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

  2、教师借助导学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读写情况, 并强调重点读音和字形, 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奏鸣 晨曦 妩媚 屏息聆听 普照寰宇 谆谆诱导 斤斤计较

  3、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

  三、 品味语言, 感悟哲理。

  1、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 24 小时” 的相关知识?

  (1)学生自己思考, 再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简要介绍有关 24 小时的科学知识。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 师生适当补充。 (明确: 介绍了科学 24 小时的成因、 特点及规律等相关知识; 蕴涵着珍爱自己的和他人的“24 小时”, 以各自的最佳方案, 最合理而有效的去使用, 一分一秒也不要间断的人生哲理。)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简洁准确。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说出喜欢的理由, 并做简要分析。 可能。

  (1) 宇宙间, 似乎一直就在奏鸣着永远不会终了 却又听不见的奇妙乐曲。(此句中的“一直”、“永远不会终了 ”、“却又听不见”, 准确表达运动、 时间的特点及其永恒美、 迷离美。)

  (2)“24 小时”, 不大, 也不小。 因为人民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登第正午 12 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 15 度, 时间就差一小时; 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 经度总共差 360 度, 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 24 小时(本句用地域概念“当地” 和一系列数字和副词“正好”, 准确的介绍了 24 小时的.相关知识。)。

  (3) ……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 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 (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 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 伴和着“优美的舞步”, 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 易懂。)

  (4) ……它将驮着你飞翔 4 万公里……不停的绕着太阳兜圈。( “驮”、“兜圈” 等优美词语不仅将地球人格化, 而且简洁、 生动、 形象、 富有表现力。)

  (5) 第六自然段, 大量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写日出用“妩媚”, 写日落用“迷人”,写天气用“万里无云”、“风平浪静” ……简洁形象, 文采斐然。 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下列的形式来完成:“我喜欢--------, 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教师小结: 拟人化手法、 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绘性的语言, 使文章既通俗易懂, 又妙趣横生。 注意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习这种方法。

  四、 拓展运用

  读完本文, 你对时间一定有了 全新的认识, 在你的心中, 时间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请你列举历史上珍惜时间的故事, 并结合本文, 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示。(学生积极发言)

  师: 在我们的心中, 时间有着无数个鲜活的形象, 不论它是什么, 只要你能做到“不叫一日闲过”, 时间便掌握在你的手中。

  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 整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警句、 谚语, 诗文。

  板书设计:

  科学 24 小时

  主要内容 24 小时的由来 规律 特点

  写作特点 拟人化手法 词语优美

  语言通俗易懂 妙趣横生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阅读目的 阅读方法 关注内容

  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学习“竹节人”游戏描写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竹节人

  制作:一截长的 八截短的

  玩法(乐趣):破课桌——古战场 下课时——上课时

  故事:没收 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我”寻找幸运花瓣的经过,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对自然的观察、体会与思考中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这是三叶草,朋友说,这是我的幸运物。今天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也能给你们带来一份幸运。

  二、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金波爷爷的散文,重温寻找幸运花瓣的旅程。请拿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

  请同学们读题,重读“寻找”。

  三、回顾上节课所学

  1、星期一的寻找幸运之旅,不知同学们收获如何?

  下面谁来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到的?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并划出来。

  ①谁来读一读。读出“回味”的感觉。

  ②“乐此不疲”怎么理解?﹝乐于某事而不知疲倦﹞

  “此”文中指?回忆课文,我曾怎样乐此不疲地寻找?

  (第一次:兴致勃勃第二次:趁着晨光第三次:专心致志)

  师:这样,起早摸黑,利用一切时间寻找就是文中的'乐此不疲地寻找。

  ③从“乐此不疲”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苦乐)

  三、品味寻找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1、过渡:此中的苦与乐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感受最为真切,但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苦与乐的证据,那就是寻找过程中作者不断发生变化的心情。

  2.、学生交流,找到句子。

  ①于是……②我找了很久……③我像发现了奇迹……

  ④我几乎已认定……⑤我的心……

  3、找你最想表达的一种心情读一读。

  4、这五个句子中,你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师引述:作者开始是兴致勃勃的是因为…

  四、体会第三次寻花过程中的专注与内心的变化

  1、过渡:三次寻找中,除了我的心情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第三次最详细)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这次寻找的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我不是赏花,我是在找花”(专心致志)

  怎样找花?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找花的特点?(专心致志)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我不是赏花,在专心致志地找花。

  4、反馈:

  我必须…(我的姿势如此奇特,因为不是是)

  许多人…

  淡淡的花香…只

  a、作者如此一番动作找花,比赏花来得可要辛苦多了,与此同时,还被其他赏花之人所不解,但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文中的我呢?

  生反馈:找自己的花,让别人诧异去吧!

  b、补充改写练习。

  ——,我没闻到,——,我也没听到,花丛间翻飞的蝴蝶,我没看到,——我也不去理会…,我只是在寻找幸运花瓣。

  师:我真的没有闻到,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吗?(不)那为什这么说?

  (因为我太专注于找花,已致于将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罢了。)

  5、过渡:虽然乐此不疲,虽然专心致志,可毕竟五瓣儿丁香少之又少,一朵朵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闪过:

  出示: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①仅仅是三个四瓣、六个四瓣儿吗?

  (…)无数个四瓣儿。伴随着每一朵花的寻找,就在一个一个四瓣里,我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设情境读:

  a、我可能是认真地找着一朵朵,眼前是——

  b、我可能有些不耐烦地找着,眼前是——

  c、我可能失去了信心找着,——

  d、可为了那份幸运,我依然坚持继续找着——

  ③在这不断重复的“四瓣儿”里,你读懂了什么?

  (焦急、无奈、专注、失望、坚持)

  体会找到时的惊喜

  6、过渡:就在这样的寻寻觅觅中,就在希望失望交织的起起落落中,发生了什么奇迹?

  出示: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①读读看

  ②注意这儿数字后的标点,顿号能否改成逗号?

  (不能,因为此时“我”内心十分急切,前四瓣是一数而过的。仔细读书原来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表情达意哦!

  ③让我们再来读读,读完说说你有何感受?(作者太高兴了,真是令人惊喜不已啊!)什么是情不自禁?再读,读出惊喜。

  五、感悟升华。

  1、在“我”眼里,幸运指的是什么?(是乐此不疲的寻找以及找到时的惊喜)

  2、那么,这份幸运是源于一个发现吗?

  3、反馈,师小结。

  (我希望找到五瓣儿丁香得到幸运。经过努力我实现了愿望,表面上我好像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运气,但仔细回味,从寻找中“我”却享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4、对比:这快乐是源于一个发现吧!

  这快乐是源于一个发现。

  对比朗读

  5、在你眼里,快乐还源于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通过努力,让梦想得以实现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快乐既在于结果,也在于过程。)

  (快乐无标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有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一颗体会快乐的心。)

  就如作文的原文所写——(出示句子)

  六、小结全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篇散文带给了你怎样的一份幸运?

  今天课就上到这里,老师送你们几句话(出示课件)让我们带上努力,把热爱带上,我们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1-18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01-02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02-02

人教版语文八上教案03-30

语文《草叶上的歌》教案11-05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5篇01-30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5篇)01-31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案02-01

语文六年级上教案15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