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06 17:15:23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讲授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2.计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d);(4)a-b-c-d;

  (5)a-(b-d);(6)a-b+d;(7)(a+b)-(c+d);(8)a+b-c-d;

  (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

  (a-c)-(b-d)=a-c-b+d.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

  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4)-16+25+16-15+4-10.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

  (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

  (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

  (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

  (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

  2.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xxxxxx;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xxxxxx;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xxxxxx.

  (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xxxxxx.

  (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xxxxxx.

  (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xxxxxx.

  (5)-[-(-3)]=xxxxxx,-[-(+3)]=xxxxxx.

  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

  四、作业

  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

  (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

  (1)a=-1;(2)a=-2;(3)a=-3;(4)a=-0.5.

  4.(1)当b>0时,a,a-b,a+b,哪个?哪个最小?

  (2)当b<0时,a,a-b,a+b,哪个?哪个最小?

  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

  (1)若a,b同号,则a+b=|a|+|b|.()

  (2)若a,b异号,则a+b=|a|-|b|.()

  (3)若a<0、b<0,则a+b=-(|a|+|b|).()

  (4)若a,b异号,则|a-b|=|a|+|b|.()

  (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时是习题课.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七年级数学教案3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消元法;

  2、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重点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2、习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学生思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知识.

  探究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级里交流解法.

  解法一:①+②,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①,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①-②,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①得:4x=1000-4y,代入②,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零时,用代入法较方便;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方便.

  练习1: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它的解法.你会怎样解呢?(第1,2小题完成后再出示第3小题.)

  (1)

  (2)

  (3)

  第1小题用代入法,第2小题用加减法,都很明确,第3小题有争议.全班分成两部分.1、2大组用代入法做,3、4大组用加减法做.比较两解法的简便程度.

  反思:当方程组中任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是1,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经过变形利用加减法会使解法更简单.尝试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复杂数量关系?

  练习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根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运算。依据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法则的理解。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例2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 (2)(-6)×(-9); (3)(-6)×9; (4)(-6)×1;

  (5)(-6)×(-1); (6) 6×(-1); (7)(-6)×0; (8)0×(-6);

  2.口答:

  (1)1×(-5); (2)(-1)×(-5); (3)+(-5);

  (4)-(-5); (5)1×a;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当a,b是下列各数值时,填写空格中计算的积与和:

  4.填空:

  (1)1×(-6)=xxxxxx;(2)1+(-6)=xxxxxxx;

  (3)(-1)×6=xxxxxxxx;(4)(-1)+6=xxxxxx;

  (5)(-1)×(-6)=xxxxxx;(6)(-1)+(-6)=xxxxx;

  (9)|-7|×|-3|=xxxxxxx;(10)(-7)×(-3)=xxxxxx.

  5.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 (2)(-9)×(-14); (3)(-36)×(-1);

  (4)100×(-0.001); (5)-4.8×(-1.25); (6)-4.5×(-0.32).

  2.计算:

  3.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 a<0,b<0,那么 ab xxxxxxxx0;

  (2)如果 a<0,b<0,那么ab xxxxxxx0;

  (3)如果a>0时,那么a xxxxxxxxxxxx2a;

  (4)如果a<0时,那么a xxxxxxxxxx2a.

  探究活动

  问题: 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 “±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道理竟是如此简单,证明竟是如此巧妙,这要归功于“±1”语言.

七年级数学教案8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xx个

  C.20xx个或20xx个D.20xx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

  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1 B.1 C.-3 D.3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非常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并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后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_;

  (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

  (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2)、(3)小题的区别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鼓励.

  【教法说明】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行乘方运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 (2), (3), (4).

  2.(1),,,.

  (2)-2,,.

  3.(1)0,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比较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边巡视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师加入某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

  (2)当

  (3)当时,(为正整数);

  (4)(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的深刻.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一、课题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难点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是正、负数?

  2.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3.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

  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

  2.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

  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 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

  3.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即

  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并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

  例2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课堂练习

  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

  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练习设计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2.填空题:

  的数是______,在分数集合里的数是______;

  (2)整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______.

  3.选择题

  (1)-100不是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

  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

  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八、板书设计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例1、例2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如果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了,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但使数学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得别的学科容易学习.显然,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内容逐步渗透,而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地传授.本课中,我们有意识地突出“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两点:

  1.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2.分类的结果应是无遗漏、无重复,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是思考的开始”,问题的提出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必要性,才有可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获得过程,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会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的意义,知道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规定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

  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负指数幂的条件及法则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看哪位同学回答得快而且准确.

  (1)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2)计算: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m,n都是正整数)

  教法说明:通过复习引起学生回忆,巩固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同时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我国研制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108次/秒,光计算机(主要由光学运算器、光学存储器和光学控制器组成)的运算速度是108次/秒.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银河”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多少倍?

  怎样计算 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3.导向深入,得出性质

  做一做(鼓励学生根据幂的意义和除法意义,独立得出结果)

  按乘方的意义和除法计算:

  (1)

  (2)

  (3)

  (4)

  探究:(1)若a≠0,a15÷a5等于什么?

  (2)通过上面的计算,对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把结论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试着用文字概括这个性质:

  【公式分析与说明】提出问题:在运算过程当中,除数能否为0?

  学生回答:不能.(并说明理由)

  由此得出:同底数幂相除,底数 .教师指出在我们所学知识范围内,公式中的m、n为正整数,且m>n,最后综合得出:

  一般地,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尝试证明:

  4.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5.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补充)例2 自从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发明后,便诞生了一门新技术一纳米技术.纳米是长度单位,1 nm (纳米)等于 0.000 000 001 m .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0.000 000 001.

  分析:绝对值较小的数可以用一个有一位整数的数与 10 的负指数幕的乘积的形式来表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例l、例2,由2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6.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一

  (1)填空:

  ① ②

  ③ ④

  (2)计算:

  ① ②

  ③ ④

  学生活动:第(l)题由学生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互阅,教师抽查.

  练习二

  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 (2)

  (3) (4)

  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以提高兴趣.

  总结、扩展

  我们共同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 ,指数 .

  ②由学生谈本书内容体会.

  教法说明:强调“不变”、“相减”.学生谈体会,不仅是对本节知识的再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6.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内容:

  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

  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的意义.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的方法.

  幂的运算与指数运算的关系: (m,n都是正整数); (a≠0,m,n都是正整数),即在底数相同的条件下:幂相乘→指数相加,幂相除→指数相减.

  注意的地方:

  在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及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中,千万不能忽略底数a≠0的条件.

  7.布置作业

  P78 A组3、4 B组2、3

  8.板书设计

  8.3同底数幂的除法

  一、同底数幂的法则

  二、例题 练习

  例1 (补充)例2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一、 教学目标

  1、 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 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类型的'数呢?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高出海平面8848.13米,我市某天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

  请学生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师: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1、1正数与负数]

  (二)新课教学

  1、 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 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 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 风筝上升10米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 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后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 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

  2、 补充练习

  (1)在-2,+2.5,0, ,-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

  (四)小结

  1、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 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 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02-07

七年级数学教案08-19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03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06-24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6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09-28

七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1-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11-14

【荐】七年级数学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