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高二教案

数学高二教案

时间:2023-01-08 08:01:2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高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高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高二教案

数学高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 运用

  例1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已知B村位于A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村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数学高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根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①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②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时,②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2)当时,②表示一个点;

  (3)当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时,①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和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③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 4

数学高二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 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 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 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高潮,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高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课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课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课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数学高二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任意角的正切函数概念;

  (2)掌握正切线的画法;

  (3)能熟练掌握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4)掌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对于正切函数

  (1)定义域:,

  (2)值域:

  观察:当从小于,时,

  当从大于,时,。

  (3)周期性:

  (4)奇偶性:

  (5)单调性:

  2、作,的图象

  二、师生互动

  例1。比较与的大小

  例2、。、讨论函数的性质

  例、3、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值的范围:tanx0

  三、巩固练习

  1、与函数的图象不相交的一条直线是()

  2、函数的定义域是

  3、函数的值域是

  4、函数的奇偶性是,周期是

  5、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指出它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并说明它的图象可以由正切曲线如何变换得到。

  四课后反思

  五课后巩固练习

  1。以下函数中,不是奇函数的是()

  A。y=sinx+tanx B。y=xtanx—1 C。y= D。y=lg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y=cosx在第二象限是减函数B。y=tan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C。y=|cos(2x+)|的周期是D。y=sin|x|是周期为2的偶函数

  3。用图象求函数的定义域。

  4。不通过求值,比较tan135与tan138的大小。

数学高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让中国学习联盟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特殊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意不要忽略这两种特殊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

  (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曲线的方程依赖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齐和简洁.

  ②设椭圆的焦距为,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令,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齐、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遇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

  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

  (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

  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如果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教法建议

  (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环绕太阳的轨道——椭圆上运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这些行星运动的速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它们就会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运行.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或人造行星就要遵循这个原理.相对于一个物体,按万有引力定律受它吸引的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轨道.因而,圆锥曲线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本形式,另外,工厂通气塔的外形线、探照灯反光镜的轴截面曲线,都和圆锥曲线有关,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是很高的

  (2)安排学生课下切割圆锥形的事物,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

  为了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但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教学时应安排让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切割圆锥形的萝卜、胶泥等,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3)对椭圆的定义的引入,要注意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4)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体现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在教学时,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椭圆的定义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改变焦距或定值”,观察轨迹的形状,从而挖掘出定义的内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注意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联系

  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就要启发学生注意椭圆的图形特征,一般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椭圆的对称性,这样在建立坐标系时,学生就比较容易选择适当的坐标系了,即使焦点在坐标轴上,对称中心是原点(此时不要过多的研究几何性质).虽然这时学生并不一定能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择坐标系,但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解选择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原则,学生就较为容易接受,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了坐标法.

  (6)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化解难点,适时地补充根式化简的方法.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由于列出的方程为两个跟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化简时要进行两次平方,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教学时要注意化解难点,尽量不要把跟式化简的困难影响学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的整体认识.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带跟式的方程的化简,即:(1)方程中只有一个跟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边,把其他各项移至另一边;(2)方程中有两个跟式时,需将它们放在方程的两边,并使其中一边只有一项.(为了避免二次平方运算)

  (7)讲解了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研究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加深对椭圆的认识.

  (8)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要巩固旧知识

  椭圆也是一种曲线,所以第七章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知识仍然使用,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中要注意进一步巩固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对于教材上在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后,并没有证明所求得的方程确是椭圆的方程,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并不与前面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矛盾,而是由于椭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等价变形,而证明过程较繁,所以教材没有要求也没有给出证明过程,但学生要注意并不是以后都不需要证明,注意只有方程的化简是等价变形的才可以不用证明,而实际上学生在遇到一些具体的题目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猜想,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证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数学高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概述“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的方法推理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多媒体展示以下一系列动画如:

  1.打开书本的过程;

  2.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

  3.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须使水坝坡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

  引导学生说出书本的两个面、水坝面与底面,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均是呈一定的角度关系,引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平面角得出二面角的概念

  平面角:平面角是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半直线)所组成的图形。

  二面角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作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动画演示)

  (2)二面角的表示

  (3)二面角的'画法

  (PPT演示)

  教师提问:一般地说,量角器只能测量“平面角”(指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相应地,我们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均称为空间角)那么,如何去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以往是如何度量某些角的?教师引导学生将空间角化为平面角.

  教师总结: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定义: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个主要特征:点在棱上、线在面内、与棱垂直(动画演示)

  大小: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的大小来表示。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点P在棱上—定义法

  ②点P在一个半平面上—三垂线定理法

  ③点P在二面角内—垂面法

  (三)生生互动,巩固提高

  (四)生生互动,巩固提高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2)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则这个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棱。()

  2.作出一下面PAC和面ABC的平面角。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以正方体为模型请找出一个所成角度为四十五度的二面角,并证明。

数学高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这学期按照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教学任务比较重。选修1-1,第三章《导数》,根据教研室的计划,应该安排在春节前。鉴于期末考试临近,这一章没有学习,所以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选修1-1《导数》,选修1-2,共四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二、教学策略

  根据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文科)大纲的要求,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实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劳动。精心备课,精心指导,针对目标学生不放松,努力使目标学生数学成绩有效,积极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认真学习《框图》,学习新课程,应用新课程。

  三、具体措施

  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1、注重学习计划指导学习,善用好学案例。注重研究老师如何说话,就是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

  2、尽量分层次做作业,尤其是加餐,提高尖子生的学习成绩。

  3、特别注意学生作业的落实,不定时查看学生的集锦和作业本。

  4、组织单位通过,做好试卷讲评工作。

  5、积极沟通目标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数学高二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二项式定理和性质以及推导过程。

  2.利用二项式定理求二项展开式中的项的系数及相关问题。

  3.使学生能把握数学问题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特殊和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的展开式,项数,通项;

  2.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

  2、例题

  1.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系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例1 (1) 除以9的余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A.B.C.D.

  (3)已知

  则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展开式中奇数项的系数和为512,则这个展开式的第8项是( )

  A.B.C.D.

  (5)若则等于()

  A.B.C.D.

  小结1.(1)注意二项式定理的正逆运用;

  (2)注意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的运用。

  2.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计算:

  例2 (1)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_____________.

  (2)在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为( )

  A.160B.240C.360D.800

  (3)已知求:

  小结2. (1)局部问题抓通项;

  (2)整体系数赋值法。

  三、课堂练习

  (1)展开式中,各系数之和是( )

  A.0B.1C.D.

  (2)已知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常数的值是_________

  (3) 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

  (4)若,则

  A.1B.0C.2D.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数学高二教案10

  求解排列应用题的主要方法:

  直接法:把符合条件的排列数直接列式计算;

  优先法:优先安排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

  捆绑法:把相邻元素看作一个整体与其他元素一起排列,同时注意捆绑元素的内部排列

  插空法:对不相邻问题,先考虑不受限制的元素的排列,再将不相邻的元素插在前面元素排列的空档中

  定序问题除法处理:对于定序问题,可先不考虑顺序限制,排列后,再除以定序元素的全排列。

  间接法: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方法。

  例1:有3名男生,4名女生,在下列不同要求下,求不同的排列方法总数:

  (1) 全体排成一行,其中甲只能在中间或者两边位置;

  (2) 全体排成一行,其中甲不在最左边,乙不在最右边;

  (3) 全体排成一行,其中男生必须排在一起;

  (4) 全体排成一行,男生不能排在一起;

  (5) 全体排成一行,男、女各不相邻;

  (6) 全体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丙三人从左至右的顺序不变;

  (7) 全体排成一行,甲、乙两人中间必须有3人;

  (8) 若排成二排,前排3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某班有54位同学,正、副班长各1名,现选派6名同学参加某科课外小组,在下列各种情况中 ,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1)无任何限制条件;

  (2)正、副班长必须入选;

  (3)正、副班长只有一人入选;

  (4)正、副班长都不入选;

  (5)正、副班长至少有一人入选;

  (5)正、副班长至多有一人入选;

  6本不同的书,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1)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2本;

  (2)分为三份,每份2本;

  (3)分为三份,一份1本,一份2本,一份3本;

  (4)分给甲、乙、丙三人,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

  (5)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1本

  例2、(1)10个优秀指标分配给6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

  一个,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2)10个优秀指标分配到1、2、 3三个班,若名

  额数不少于班级序号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1)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中,一共

  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2)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中且恰有一个空

  盒的放法有多少种?

数学高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 中使用了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

  (2)“ ”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中 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 的初始值为0, 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的值

  ②求 的值

  ③求 的值

  ④求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②确定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数学高二教案12

  [新知初探]

  1、向量的数乘运算

  (1)定义:规定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λ||a|;

  ②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

  当λ<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反。

  (2)运算律:设λ,μ为任意实数,则有:

  ①λ(μa)=(λμ)a;

  ②(λ+μ)a=λa+μa;

  ③λ(a+b)=λa+λb;

  特别地,有(—λ)a=—(λa)=λ(—a);

  λ(a—b)=λa—λb。

  [点睛](1)实数与向量可以进行数乘运算,但不能进行加减运算,如λ+a,λ—a均无法运算。

  (2)λa的结果为向量,所以当λ=0时,得到的结果为0而不是0。

  2、向量共线的条件

  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一个实数λ,使b=λa。

  [点睛](1)定理中a是非零向量,其原因是:若a=0,b≠0时,虽有a与b共线,但不存在实数λ使b=λa成立;若a=b=0,a与b显然共线,但实数λ不,任一实数λ都能使b=λa成立。

  (2)a是非零向量,b可以是0,这时0=λa,所以有λ=0,如果b不是0,那么λ是不为零的实数。

  3、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对于任意向量a,b及任意实数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一致。()

  (2)共线向量定理中,条件a≠0可以去掉。()

  (3)对于任意实数m和向量a,b,若ma=mb,则a=b。()

  答案:(1)×(2)×(3)×

  2、若|a|=1,|b|=2,且a与b方向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b=2aB、b=—2a

  C、a=2bD、a=—2b

  答案:A

  3、在四边形ABCD中,若=—12,则此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B、菱形

  C、梯形D、矩形

  答案:C

  4、化简:2(3a+4b)—7a=XXXXXX。

  答案:—a+8b

  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3(6a+b)—9a+13b;

  (2)12?3a+2b?—a+12b—212a+38b;

  (3)2(5a—4b+c)—3(a—3b+c)—7a。

  [解](1)原式=18a+3b—9a—3b=9a。

  (2)原式=122a+32b—a—34b=a+34b—a—34b=0。

  (3)原式=10a—8b+2c—3a+9b—3c—7a=b—c。

  向量线性运算的方法

  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共线向量可以合并,即“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这里的“同类项”“公因式”指的是向量。

数学高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高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随机数的概念,掌握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求随机数的方法;

  (2)能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模拟方法的设计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通过动手模拟,动脑思考,体会做数学的乐趣;通过合作试验,培养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随机数的产生;

  难点:利用随机试验求概率。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历史上求掷一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时,需要重复掷硬币,这样不断地重复试验花费的时间太多,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试验呢?

  我们可以用随机模拟试验,代替大量的重复试验,节省时间。

  本节主要介绍随机数的产生,目的是利用随机模拟试验代替复杂的动手试验,以便求得随机事件的频率、概率。

  (二)、产生随机数的方法:

  1。由试验(如摸球或抽签)产生随机数

  例:产生1—25之间的随机整数。

  (1)将25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小球分别标1,2, , 24, 25,放入一个袋中,充分搅拌

  (2)从中摸出一个球,这个球上的数就是随机数

  2。由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由于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是根据确定的算法产生的,具有周期性(周期很长),具有类似随机数的`性质,但并不是真正的随机数,而叫伪随机数

  由计算器或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为随机模拟方法或蒙特卡罗方法。

  (三)、利用计算器怎样产生随机数呢?

  例1: 产生1到25之间的取整数值的随机数。

  解: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MODE—MODE—MODE—1—0—

  第二步:25—SHIFT—RAN#—+—0。5—=

  第三步:以后每次按=都会产生一个1到25的取整数值的随机数。

  工作原理:第一步中连续按MODE键三次,再按1是使计算器进入确定小数位数模式,0表示小数位数为0,即显示的计算结果是进行四舍五入后的整数;

  第二步是把计算器中产生的0。000~0。999之间的一个随机数扩大25倍,使之产生0。000—24。975之间的随机数,加上+0。5后就得到0。5~25。475之间的随机数;再由第一步所进行的四舍五入取整,就可随机得到1到25之间的随机整数。

  小结:

  利用伸缩、平移变换可产生任意区间内的整数值随机数

  即要产生[M,N]的随机整数,操作如下:

  第一步:ON MODEMODEMODE10

  第二步:N—M+1SHIFTRAN#+M—0。5 =

  第三步:以后每次按=都会产生一个M到N的取整数值的随机数。

  温馨提示:

  (1)第一步,第二步的操作顺序可以互换;

  (2)如果已进行了一次随机整数的产生,再做类似的操作,第一步可省略;

  (3)将计算器的数位复原MODE MODE MODE 3 1

  练习:设计用计算器模拟掷硬币的实验20次,统计出现正面的频数和频率

  解:(1)规定0表示反面朝上,1表示正面朝上

  (2)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0,1,操作过程如下:

  MODEMODEMODE10 SHIFT RAN#=

  (3)以后每次按=直到产生20随机数,并统计 出1的个数n

  (4)频率f=n/20

  用这个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精确度如何?误差大吗?

  (四)、用计算机怎样产生随机数呢?

  每个具有统计功能的软件都有随机函数。以Excel软件为例,打开Excel软件,执行下面的步骤:

  (1)在表格中选择一格如A1,在菜单下的=后键入=RANDBETWEEN(0,1),按Enter键就会产生0或1。

  (2)选定A1这个格,按Ctrl+C复制这个格,然后选定A2~A1000要粘贴的格,按Ctrl+V键。

  (3)选定C1格,在菜单下=后键入=FREQUENCY(A1:A1000,0。5),按Enter键。

  (4)选定D1这个格,在菜单下的=后键入1—C1/1000,按Enter键。

  同时还可以画频率折线图,它更直观地告诉我们:频率在概率附近波动。

  【例2】天气预报说,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下雨的概率均为40%。这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大概是多少?

  分析: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哪些?

  用下和不分别代表某天下雨和不下雨,试验的结果有

  (下,下,下)、(下,下,不)、(下,不,下)、(不,下,下)、

  (不,不,下)、(不,下,不)、(下,不,不)、(不,不,不)

  共计8个可能结果,它们显然不是等可能的,不能用古典概型公式,只好采取随机模拟的方法求频率,近似看作概率。

  解:(1)设计概率模型

  利用计算机(计算器)产生0~9之间的(整数值)随机数,约定用0、1、2、3表示下雨,4、5、6、7、8、9表示不下雨以体现下雨的概率是40%。模拟三天的下雨情况:连续产生三个随机数为一组,作为三天的模拟结果。

  (2)进行模拟试验

  例如产生30组随机数,这就相当于做了30次试验。

  (3)统计试验结果

  在这组数中,如恰有两个数在0,1,2,3中,则表示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统计出这样的试验次数,则30次统计试验中恰有两天下雨的频率f=n/30。

  小结:

  (1)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的仅是30次试验中恰有2天下雨的频率或概率的近似值,而不是概率。在学过二项分布后,可以计算得到三天中恰有两天下雨的概率0。288。

  (2)对于满足有限性但不满足等可能性的概率问题我们可采取随机模拟方法。

  (3)随机函数RANDBETWEEN(a,b)产生从整数a到整数b的取整数值的随机数。

  练习:

  。试设计一个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模拟掷骰子的实验,估计出现一点的概率。

  解析:

  (1)。规定1表示出现1点,2表示出现2点,。。。,6表示出现6点

  (2)。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N个1至6之间的随机数

  (3)。统计数字1的个数n,算出概率的近似值n/N

  (五)、课堂小结:

  随机数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安排和模拟一些试验,这样可以代替我们自己做大量重复试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熟练掌握随机数产生的方法以及随机模拟试验的步骤:

  (1)设计概率模型

  (2)进行模拟试验

  (3)统计试验结果

  (六)、作业

数学高二教案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公式及应用,掌握公式的逆用和变形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1)“给角求值”:给出非特殊角求式子的值。仔细观察非特殊角的特点,找出和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转化或消除非特殊角

  (2)“给值求值”:给出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找出已知角与所求角之间的某种关系求解

  (3)“给值求角”:转化为给值求值,由所得函数值结合角的范围求出角。

  (4)“给式求值”:给出一些较复杂的三角式的值,求其他式子的值。将已知式或所求式进行化简,再求之

  三角函数式常用化简方法:切割化弦、高次化低次

  注意点:灵活角的变形和公式的变形

  重视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对角的范围要讨论

  【例题选讲】

  课堂小结】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公式及应用,掌握公式的逆用和变形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1)“给角求值”:给出非特殊角求式子的值。仔细观察非特殊角的特点,找出和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转化或消除非特殊角

  (2)“给值求值”:给出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找出已知角与所求角之间的某种关系求解

  (3)“给值求角”:转化为给值求值,由所得函数值结合角的范围求出角。

  (4)“给式求值”:给出一些较复杂的三角式的值,求其他式子的值。将已知式或所求式进行化简,再求之

  三角函数式常用化简方法:切割化弦、高次化低次

  注意点:灵活角的变形和公式的变形

  重视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对角的范围要讨论

【数学高二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教案08-27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09-25

高二数学教案12-04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1-09

高二优秀数学教案11-14

关于高二数学教案12-01

高二数学必修四教案11-03

数学人教版高二教案01-03

数学高二教案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