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0 13:35:12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7页0的认识,例1例3,8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 正确书写0

  5、 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 重难点:

  1`、0 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

  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 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 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 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 老师示范书写0

  2、 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 8页12

  2、 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

  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3

  设计思想: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标解读: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

  教学难点:

  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教学策略: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操场上画好游戏的图形。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准备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 + 4 + 2 = 7 - 3 - 2 =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 - 3 - 2 =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知。

  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天鹅们跳起了天鹅舞。

  (1)教师电脑演示:4只天鹅在湖面上,又飞来了3只天鹅。)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回答板书:4 + 3

  (2)教师操作屏幕,上面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师:湖里的2只天鹅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飞走了,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接着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3)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 类比探究算法。

  (1)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2)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讨论。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3-2中标明计算顺序。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点。

  3、 学习例2。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电脑演示修改后的例2:湖中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1)学生说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试着计算5-2+3。

  (5)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5-2。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在屏幕上闪动

  师:为什么先算5-2?

  生:因为图画上是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只有用减法先算出5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几只后,才能算出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生:是5减2的得数3与3相加。(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写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4、 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设计意图:教学时扶放结合,观察概括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练习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1)说图意。

  (2)提数学问题。

  (3)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3、室外游戏。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图。

  (2)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 -2 +4 -5 +3=

  8-6 +4 +2 -3 +5=

  7+2 -3 -4 +5 +3=

  1+4 -5 +7 +2 -5=

  8-1 -3 +6 -7 +3=

  2+6 -6 +5 +3 -8=

  [这样有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4、回教室,继续练习。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认识加法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学生交流想法) 师: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计算加法时要用到加号(板书:+)也就是3+2 一共有5人。写成3+2=5(板书:3+2=5)认识加号,学生读算式。 让学生结合图意,互相说一说“3+2=5”表示什么意图

  3、理解算法 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学生各抒已见) 小结:3和2合成5,所有3+2=5

  4、学写算式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 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 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 “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看图列式(“想想做做”第1题) 依次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图意,说算式,算法。 独立填写课本上的算示并求出结果

  2、先画一画,再填得数(“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看第1小题,弄清题目要求,画后算出得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个小题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 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一分最新文案3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习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二、同学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 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 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 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学生回答。

  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0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几11-0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12-13

一年级数学教案《跳绳》06-1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跳绳》09-14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