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时间:2023-01-11 08:10: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乘加乘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和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使学生经历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口诀规律,寻找的记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小猴吃桃情境图。

  师:贪嘴的小猴子想要吃桃子,它该怎么办呀?(生:爬楼梯)

  师:瞧,楼梯多高呀,小猴子爬一会就累了要休息一会,(课件演示小猴子爬前3段楼梯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休息的楼梯上的数字分别是3,6,9

  生2:上面的数字是3个3个往上加的

  生3:楼梯上的数字依次增加了3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下一次小猴子会在那个数字休息呢?

  生1:12

  生2:9+3=12,所以应该在数字12休息

  师课件展示

  师:12里面有几个3呢?

  生:4个3

  谁愿意上台来数一数?(请1名同学上讲台指给大家看,同学们齐声读出:1个3,2个3.3个3,4个3。)

  师:接着会在数字几休息?它里面有几个3?

  生1:12+3=15,15里面有5个3

  师课件展示

  师:多完整,谁能像他一样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展示猴子上楼梯过程。

  生1:15+3=18,18里面有6个3。

  生2:18+3=21,21里面有7个3。

  生3:21+3=24,24里面有8个3。

  生4:24+3=27,27里面有9个3。

  师:小猴子终于吃上美味的桃子了。现在请仔细观察楼梯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依次增加了3。

  生2:后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3。

  师:也就是说,这组数字都和数字几有关系?

  生:数字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3个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通过有趣的小猴吃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猴爬楼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小猴休息的数字都是3个3个往上递增的,楼梯上的数字和3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小组活动摆一摆。小猴每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摆一个三角形,再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再摆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你摆的三角形的个数和所用的小棒的根数,完成统计表。

  学生活动交流,根据课件摆小棒,并填写统计表。

  活动结束请几名学生汇报统计结果,师引导学生总结出:1个3是3,2个3是6,3个3是9……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现在就请大家试着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编完后同桌之间交流,看看你们谁编的.更合理一些。

  学生活动,编制3个乘法口诀,老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学生编制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完善。

  请3名学生汇报自己编制的乘法口诀,学生点评。

  师: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生:9句

  看看你编制的口诀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师课件出示3的乘法口诀,学生齐读。

  师: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从第3句分开,前2句的“3”在后面,后面几句的“3”在前面。

  生2:结果满十的没有“得”字,没有满十的有“得”字

  生3:从上往下看,结果依次加3;从下往上看,结果依次减3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掌握了得数的变化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记忆口诀。比如老师忘了“三五”是多少,怎么办呢?

  生1:它的前面是三四十二,给十二加三是十五,所以三五十五

  生2:也可是想三六十八,十八减三是十五,这样也能得到三五十五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现在就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记住3的乘法口诀吧!

  学生自行记忆后齐读口诀两遍。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编制3的乘法口诀,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和创造,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想法,全班交流寻求最合理的口诀形式。在此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练习巩固

  1、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填空将口诀补充完整,使进一步熟悉有关3的乘法口诀。

  2、摸石头过河

  将乘法口诀和计算相融合,在计算表内乘法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用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3、列示计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4、解决问题

  一条小船可以坐3人,25人要坐船,8条这样的小船够吗?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5、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的情节,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联系,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全课总结

  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和反思,也是对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结合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加自主解答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练习。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 ?

  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 ?

  先让学生口头提问,再列式解答。

  2.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挂图,学生观察。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 吃了3天,每天吃9个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谈话: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样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教师板书答句)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发现不同的算法。

  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各一人板演自己的算式和答句。

  指名对照各题,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想到第一步算式的。

  全班学生对照检查。

  3、小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读题。

  2)指名说说题意。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读题,填表。

  2)指名说出填写的人数,并说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几步计算?使用了哪些计算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后记: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的例6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

  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把教科书第92页的复习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想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每题都让学生说一说含有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该怎样计算。可以有意识地让中、差生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6。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看哪位同学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学得又快又好。

  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完。集体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计算的过程。再强调一遍运算的顺序。

  2.基本练习。

  做例6后面的做一做。

  做题前,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教师提醒学生先看清运算顺序再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小数乘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

  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错的。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此题可以结合学生做题的情况,让学生分析计算中的错误,是怎么错了,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数量关系,以及列式和计算的方法。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连乘乘加乘减

  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蓖麻子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教学设计:本课内容是前几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比较容易接受,所以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兔家来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

  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兔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兔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兔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

  (板书:2的乘法口诀)

  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

  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

  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

  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五、板书

  2的乘法口诀

  2+2=2×2=4 二二得四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的:

  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

  问:①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

  ②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③指名口答

  2、引入新课: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

  板书课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6

  1、出示例6

  (1)读题

  (2)列出算式

  (3)问: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是什么式题?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

  (4)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题应该先算什么?

  (5)运算

  2、练习

  P9做一做

  (1)先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二)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1、准备题

  下面简算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7×12=12×7

  8×5×4=8×(5×4)

  (24+36)×5=24×5+36×5

  指名口述各定律内容

  问:这些乘法运算定律中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的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

  2、过渡:那么小数乘法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定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3、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8×(0.5×0.4)

  (2.4+3.6)○2.4×0.5+3.6×0.5

  (1)集体观察一下0.7×1.2与1.2×0.7相等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看、想想、算算的方法解决下面两题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问:现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数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数?

  4、练习

  P11(3)填在书上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P11(2)

  自练后评讲,说出对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

  5.67×0.21-0.62

  四、全课

  今天你新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P11(1)下面两行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42= 23= 34= 52= 13= 22= 44=

  33= 51= 35= 54= 55=

  3、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改写---------------------------

  5+5+5改写---------------------------

  2+2+2+2+2+2 改写---------------------------

  4+4+4+4+4 改写---------------------------(为什么这个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那像4+4+4+4+3这样的式子呢,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例5,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同学们能看出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是太棒了。再看看题目要我们求什么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那该怎样列式呢?(只要求列式,不用算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写在你的算术本上。

  (老师巡堂去看学生做的情况)

  2、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 ②3x3+2 ③3x4-1 3、

  3、全班讨论交流。

  师:一个问题可以列出这么多种算式,那这些算式列出有没有理由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3是怎么来的?2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是列得有道理的。掌声表扬!

  (像3x3+2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加算式。)

  (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x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减1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同意的话,说明这个算式也是列得有道理的。同样掌声表扬!

  (像4x3-1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乘减算式。)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同学们真棒,像②、③这样的式子,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你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它们写出来,你们真的很棒!。

  4、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四)闯关游戏。

  师:乘加、乘减算式比连加算式来得简便,只要你看懂了图意,知道算法,便能很快地列出正确的算式了。现在老师就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进入我们闯关游戏的第一关。

  1、P58做一做、1(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口算题(体现乘加、乘减算法)

  3、P58的15题。

  4、我会想

  小华有4本故事书,小丽、小刚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强有5本故事书。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第一种方法:4 + 4 + 4 + 5 =17(本)

  第二种方法:34 + 5 =17(本)

  (五)课堂总结。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个)(连加)

  ②3x3+2=11(个)(乘加)

  ③3x4-1=11(个)(乘减)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规律进行灵活、准确的计算。

  教学策略:

  1、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2、例6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运算顺序。

  3、适当增加带分数乘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式题。掌握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例:黑板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倍,黑板的长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知道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明确:三个分数相乘,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要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选择算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5、教学中仍然注意复习运算顺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简算。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卡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 或 4×3=12 或 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猴山上的桃子丰收了,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摘桃子。猴妈妈说:我采了36个桃子,猴宝宝说:我采了6个桃子,你知道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1.现在我们把条件改变下,猴妈妈呢采了3筐,每筐12个,猴宝宝还是采了6个,问题还是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只?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3.师指着板书:在这道题中,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和小猴采的合起来,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做对了吗?没做对的小朋友别泄气,下面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大家呢,有信心解决吗?

  4.教学“试一试”

  第二个问题求:猴妈妈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条件,确定先算什么,自己列出算式计算,行吗?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看到墙上写着票价:成人15元,儿童5元。一个叔叔正在买票,叔叔买了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请小朋友帮他算一下,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