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29 08:35:02 炜亮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篇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南阳市方城县洋楼镇第一中心小学全校1-6年级18个教学班进行的、共随机抽取针对六年级发出的问卷22同学,共收回问卷22份。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诚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我们针对学情随机抽取共25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由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调查利用6年级各班信息技术课上课时间,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在学校微机室用电子表格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表格操作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我们从六年级22人在一些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况。

  如,第10题“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六年级有6人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其中有15人选择的是“D读书后赚大钱”。首先我们说无论有多少同学是随意性选择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被调查同学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说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影响下了解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是一条真理。而少数学生的读书为赚大钱多多少少受传统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受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的不正常现象的诱惑。

  第11题“课堂上老师提问”六年级11人学生选择的是“想一会儿再回答”,其中3人选择了“A马上回答”,6人选择了“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2人选择了等别人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能认识到老师提问以后必须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龄和学习现状等问题,六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不同,不愿意举手,等老师抽问才回答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状态。

  第13题“期末考试时”选择A “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C无所谓。D有信心,不紧张”,我对六(1)班学生的选择做为分析,其中选择A的8人,选择B的8人,选择C的3人,选择D的3人,可见学生对期末考试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成绩报告单,也可能是家长比较关注而影响到学生。3位有信心不紧张的学生并不是学生成绩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这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分不开。第14题“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旧是分析六

  (1)班学生,其中19人选择会不安,3人选择不会不安。从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比较独立,就问卷分析看,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关注,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第15题“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我以六(1)班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其中3人选B“没有眼泪”,4人选C“那是假的”,6人选D“非常激动”,其余同学均选择的是“跟着流泪”。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发现被调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时也感到一点焦虑,他们的理性会不会给他们的情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

  第20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2人,选B的1人,选C的13人,选D的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理辅导课,因为一个人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能得到释放,长此以往对健康成长不利。还可以看出一点——六年级学生对教师已经没有了依赖,对家长的依赖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主要的情感沟通渠道。

  第21题“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其中选A的是13人,选B的2人,选D的6人。从这道题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此班的学生比较顶真,若正确引导,让它在学习、工作发挥其长处,那就是好事,若没有正确引导,让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22题“对左右为难

  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我也是对六(1)班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B的15人,选B的7人,从这儿能看出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增强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题“21”,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4人,选B的2人,选C的4人,选D的.2人。我认为选A

  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我喜欢。选B的学生比较会做事,成功的机会更多一些。选C的同学比较容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生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辅导与咨询,相信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渴望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应该努力学生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做学生的心理顾问,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2、座谈调查

  根据小学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表内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其严重者的分布依次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

  (1)学习焦虑该项内容量表在1-6年级小学中共检出153人,检出率为51.69%,列八个项目首位。整体来看,我校小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学习焦虑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有学习焦虑的学生70%以上伴有头痛、心慌、胸闷现象,严重的经常出现精神恍惚、失眠、头晕等疾病症状。他们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多数苦读三年的高中生而言,步入大学校门无疑是一件喜事。而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心态也会因此有所改变。大学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往往在各种互相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

  一、主题简介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活动日程

  1. 7月1-9日:准备阶段

  组员集中,分配任务,内部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谈论自己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看法,提出问题,制作调查问卷。

  校内调查:

  (1)口头询问,在宿舍、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在校园内随机派发问卷进行调查。

  校外调查:将问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大学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实地调查,分小组行动并且讨论调查情况。

  4. 8月24-25日:咨询阶段

  将通过调查总结出的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咨询相关的老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进行信息汇总。

  5. 8月26-28日:总结汇报阶段

  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整理材料,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

  三、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结合到我们的实际大学生活,我们也确实面临着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复杂的感情问题。

  2.调查目的

  我们想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从中寻找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困难,向大家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大家提出一些适当有效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建议,帮助大家克服那些出现在我们多姿多彩大学生活中的小阻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与信心。

  3.调查对象

  本校的同学和江苏省其他各高校的一些大学生。

  4.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查两个方面进行实施。

  5.数据分析或问题与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

  a.特别大

  b.很大

  c.差不多

  d.无差别

  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2)您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分析:调查显示15%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状况很好,而2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绝大部分的同学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0%)生活态度非常乐观他们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小部分同学则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的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3)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有点影响,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分析:有58%的同学认为压力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表明这些同学面对压力是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化压力为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并不严重,这样说明他们也能够逐渐地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丧,10%的同学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4)当您出现学习效率底下的情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不会

  分析:调查表明有63%的同学认为偶尔会,20%的同学认为很少会,7%的同学认为不会,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观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10%的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觉得心烦气躁,他们需要加强锻炼。

  (5)您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学习?

  a.非常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比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没有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32%的同学认为一般,而38%的同学认为比较不利,5%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还是倾向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

  (6)您是否对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心理?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很少有

  d.没有

  e.未考虑过

  分析:调查发现15%的同学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50%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只有20%的同学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13%的同学从未不满,5%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

  (7)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根本不会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有12%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表示不满,有60%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这说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他们在交际上都是很乐观,总体来说同学们的交际交友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8)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专业人士

  分析:据调查有42%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缺乏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学认为找知心朋友更好,这类同学适应性比较强,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想让父母担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有时好就可以谈了

  d.完全没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学赞成谈恋爱,他们觉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62%的同学认为有时好就可以谈了,这说明这部分同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来决定谈与不谈,而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父母,谈恋爱需要花费,也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

  (10)您失恋后会伤心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d.无所谓或一点都不伤心

  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13%的同学不会,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或一点不伤心,谈恋爱只是在找异性朋友,失恋也许是对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点,而42%的同学认为会伤心,毕竟双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还是很难过的,40%的同学认为要看情况。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心理素质方面,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很容易束手无策、茫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不能调整好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们。

  2.人际关系方面,冲动、不能平静地考虑问题是许多大学生的共同问题,缺乏沟通,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也是一部分同学的困难所在。

  3.情感方面,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时,许多同学都会出现不良情绪,有些人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们,而有些人却会因此造成人生的悲剧。同样在大学生最敏感也最普遍的恋爱问题中,有些同学可能无法面对失恋最终自我堕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

  1.客观原因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大学更加强调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像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跟随。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宿舍成为主要的生活区,生活需要自理,对于那些没有寄宿经历和依赖父母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语言、习俗等,形成了陌生的交流环境。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除了学习之外,还需要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有些同学面对这些倍感压力。

  2.主观原因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考上大学之后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懈怠了下来,一方面大学里没有了中学里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许多同学自认为中学里自己是个佼佼者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知大学里的人才比比皆是。

  (2)失望与失宠感。很多同学都觉得目前的大学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因此产生了失落感,同时在大学里一下子不再是家庭与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也不免觉得有些失宠。

  (3)畏首畏尾。面对崭新的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很多同学此时却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敢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6.解决方法

  (一)开展相关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校方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够,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大家过去的错误观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沐浴阳光。

  (二)积极参加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快乐隐藏在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需要相信:快乐是自己寻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时刻相信自己是快乐的,就能在无意中将阴霾无限缩小直至消失。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不快乐与快乐都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困难时寻求朋友的帮助,失落时寻求朋友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降低压力,促进良性竞争

  现代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沉重的压力却已经在他们身边蔓延开来,就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等,这么多的压力往往压得许多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怎样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压力压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结语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满载梦想与希望的园地,大学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断积累,在这里我们不断成长,在这里我们不断感悟,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视一切困难,坚定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这十天里的经历却是一分宝贵的财富。

  十天里锻炼的是我们的能力。在实地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例如遇到有些同学的不配合,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等等,但是我们都认真耐心地去解决这些小困难。我们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去与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进行交流,我们总是心平气和地进行小组讨论,我们总是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这十天我深刻地意识到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平台,沟通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工具,沟通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磨合的润滑剂。与朋友的沟通,与陌生人的沟通,与老师的沟通,面对不同的对象,需要的是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无论怎么样,真诚的心平静的态度都是或不可缺的金钥匙。这十天我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力量,团队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体现在班级里,它还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考验。作为小组的小组长,我担负着使组员默契配合的重要责任,团队里既要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要发挥每一位组员的能力。

  十天里帮助我们树立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都是我们身边的同龄人,对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我们也深有感触,自杀、伤害他人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的事,只因为同学们的一念之差而酿成了千年之恨。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调查,大家对身边的朋友同学以及自己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充分认识到了拥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灵对于自我生活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3

  1、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在笔者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教师不健康的心态所引起的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师生敌对、甚至辍学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笔者接触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有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停课甚至自杀的案例。这些现状给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在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影响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个老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一批学生或许多批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如何?调查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仙游师范学校暑期举办的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个平台上,展开了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2、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2.1调查的目的:

  一是了解本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是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成因;

  三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为下一步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2.2调查方法: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SCL90对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于测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哪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其总分超过160提示阳性症状,其中因子分2-2.9为轻度;3-3.8为中度;3.9及以上为重度。

  2.3调查对象:莆田市80所小学,参与调查人数2人,其中女教师188人,男教师76人。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现状

  SCL90调查数据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表现出轻度心理症状的`比例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很多项目出现阳性症状,其中强迫症状比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为26.8%,表现为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下降,明知道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及行为表现。在谈中一老师提到我现在一躺到床上,就开始想我的学生什么时候会打架,若打架会以哪种方式打?哪几个学生可能参加?明知道没必要想却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我真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现在才32岁呢。其次是抑郁,比例为26.6%,表现在精神不振,没有目标感,不想说话,不想上课,自责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19.1%)和敌对(17%)。在谈中教师提到人际关系的圈子小,没有什么社会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别比例又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爱计较,喜欢咬舌头,导致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加上目前评聘分开,竞争激烈从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同时有10.9%的老师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身体的不适感,如头痛、颈背部及肌肉酸痛,有的出现胃口不好,入睡难,早醒多梦等症状。

  3.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女教师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和躯体化症状较男教师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农村的教师与城里的教师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城里的教师与农村的教师在各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3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对各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均分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显示,25-30、31-35年龄段的老师与36-40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平均数上可以显示25-30岁(1.50±0.40)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31-35岁(1.56±0.42)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40岁以上(1.36±0.28)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与31-35(1.56±0.42)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40岁以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比31-35岁教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25-35岁的教师相对较好。这与教师的角色适应,教学经验,家庭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毕业不久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角色适应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等短暂适应后,对教师职业有了认同,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却面临恋爱、结婚、生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重的社会角色,使得一些老师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引发心理问题。36岁之后,生活多稳定,孩子相对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因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4、结论

  莆田市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SCL90调查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和躯体化等方面。调查还得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区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35岁-45岁之间的教师心态相对较好。

  5、建议

  5.1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较的职业压力有关,但是与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调适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得出:有62%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只有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上看,通过培训获取的只占13.4%。当问到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调适?有36.8%老师回答不知道。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师对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没有相应的防御和疏导机制,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加重。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每年200多人,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加培训力度,增加培训人数,尽可能做到全员接受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让教师通过正式的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习得心理调适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强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领导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秀屿区70所小学校长,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吗?从调查中得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67%,只有7.8%校长回答不重视;但问到具体采取什么措施?79.8%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尔开会有正面引导,主要靠教师自学吧;37.5%的校长不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果说重视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头上。在谈中一部分校长应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说去引导其他老师或开展相关活动;另有一部分暑期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应,学校并不重视,看谁方便就叫谁去。通过追,这些参加培训的老师回去后多数都没有开专题讲座或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做些什么。但从馈中了解到教师本人通过培训后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并能习得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因此,希望负责各学校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校长、副校长或分管行政应先接受相关培训,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从管理者角色出发,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优化校园心理环境,促进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朝良性发展之路迈进。

  5.3改进心理健康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

  仙游师范暑期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班,为期10天,从初期的以讲座为主的模式逐渐向以讲座、案例、讨论、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实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训内容过多,专业性过强,教师自我调适内容较少,实例分析与操作层面的训练也相对薄弱。因此,改进培训的模式与内容,增加实例分析以及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与训练,采用小班上课与辅导,增强培训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4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颁布的《幼儿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为此我针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信心不足的问题。以下是我这次调查的一些情况。

  一、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日到11月20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开县敦好镇桃溪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坝小学附属幼儿园 调查内容: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调查形式:采访部分幼儿老师座谈会,走访家长,听课和幼儿一起游戏等。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了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问题和形式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幼儿自信心不足的种种表现

  依恋父母,用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惧怕陌生人。上课时不敢或很少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声音轻。不敢主动要求参加活动或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经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师我做得对吗?”“老师是不是这样?”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是被别人笑话。;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缩、回避,独处或独自游戏。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强的小朋友后面,听众他人的安排;遇到问题,常常害怕、退缩、回避、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害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有挑战性的新活动。

  (二) 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导致幼儿自信心不足的有因有很多,我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成人过度的包办代替、过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评价、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1、过度的照顾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培养幼儿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外界各种大量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幼儿生理,心理上的机能,不断促进其功能的运转。而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大包大揽;有的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忽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导致孩子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和无助。许多老师也有同样的行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尽自己所能为幼儿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处理能力、游戏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而形成自卑。

  2过多否定。

  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缺乏独立性,他们更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排斥孩子。由于爱不正确的儿童观和观的影响,成人习惯地认为我们给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而孩子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的给予。于是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动,你会弄坏的。”“你不会还小呢。”用这种毫不遮掩的态度来怀疑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高地要求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志愿未能实现或是社会潮流的影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为此受到批评、否定甚至训斥,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极否定,会使幼儿产生已不如人的感觉,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经历失败走向自卑。

  3要求太严格

  很多老师由于爱教育观、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幼儿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使许多能力弱的幼儿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体验而经常体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如“瞧亮亮画得多好,看看你画些什么呀!”“人家有八颗五角星,你才三颗,真让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这孩子什么都不会。”这种比较会使幼儿认为自己有很笨,很差,怀疑自我的价值,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一些建议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它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一) 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鼓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正确的表扬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减少心理紧张。其做法是对事不对人,要对活动过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进行评价,让幼儿明白真正值得表扬的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标签。例如:“当孩子主动地向老师或客人问好时,正确的表扬应该是:“你真有礼貌!”而不是”“你真是个好孩子!”其次,表扬要诚心诚意,不要参杂批评的成分,如“今天画得不错,可你不如豆豆画得好。”老师的本意是鼓励孩子的进步,可孩子却觉得老师在批评他。使自信心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特别是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心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让孩子从成人的赏识,夸奖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觉得“我能行”“ 我一定能干好”。

  (二) 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如:对身体素质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对处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使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成人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否则对孩子树立自信心不得利。

  (三)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现代情绪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儿童的阅历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许多事情上容易面临困难与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发现这一期望值不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时,应及时调整,避免孩子经常处于踮着尖还够不到苹果的处境。因为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丧失信心。

  (四) 增强幼儿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们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四、调查后的一点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认为自信心真的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绿,散发着勃勃生机;自信心是一面风帆,鼓动理想之舟抵达胜利的彼岸。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教育孩子,从小为其播下自信的种子,那么交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5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报告观察内容

  调查时间:

  观察内容:

  幼儿园小小班不愿入园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调查内容: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六个大人一个孩子,以至于现在的孩 子都比较娇惯,孩子上幼儿园更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块送,孩子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刚上小小班孩子是不愿入幼儿园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调查了一下小小班孩子不愿入园的调查报告。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 “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6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担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关系着民族的素质与国家的未来。好的营养搭配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生长。而促进新一代年轻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知识,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很多年的营养教育史,营养餐计划成功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基本上都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而把学校供餐发展起来。尤其是日本有93 %的学生参加学生营养餐计划,其国民素质提高也非常显著。本文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身边所接触的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探讨相应的当代大学生营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适时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现状。

  三。调查方法与对象:

  1、调查方法:个人访谈期刊文献

  2、调查对象:学生群体

  四。调查结果: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盔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调查报告专题实习证明金融专业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电专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5、大部分学生会在11—12点之间睡觉,睡眠时间多为6—8小时,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流,相对而言是正常的,不会有损健康的。

  6、饮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极少数学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尔有间断与三餐很有规律的学生约各半,三餐可以说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在有害身体健康的食品面前,约一半学生仅仅偶尔会有所顾忌而不吃,仅约8%的学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7、运动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约一半学生每天仅3锻炼30分钟左右,这与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还有一定差距。故有约64%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虽然如此,在阳关长跑时,仅有约24%的学生坚持跑,而甚至有约28%的学生一直骑车。自知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差却任不愿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这也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又一重要原因。

  8、在调查大学生生病情况方面,约一半学生很少生病,但也有约24%的学生是冷空气一来就生病。尽管如此,却任有80%的学生健康防护意识很一般。健康防护意识低下,又进一步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

  1、在心理健康方面,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课,调整学生心理状况,而大学生也应更多地与他人交流,多看书籍以明确自己在大学中的位置及目标。

  2、在身体健康方面,学校应当加以管理,在学生运动方面给予鼓励,同时增加运动器材助学生锻炼。学生则应当给自己制定锻炼计划,重点是付诸于行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左右。同时,大学生应尽量少吃垃圾食品,抵抗住食物诱惑。

  3、健康防护方面,我们应有“知冷知热”、“春捂秋冻”的两大意识,其他一些慢性疾病更应该在生活中时时注意,如胃肠疾病、心脑疾病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生活做长远考虑。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7

  一、调查概况: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刘仁八镇云台中心的学生完成,包括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258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58份。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了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别年龄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A.过大B.过小C.还可以

  2、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A.是B.有时觉得C.从没有

  3、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A.会B.极少C.不会

  5、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我,我便无法答卷。()

  A.会B.有时会C.不会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7、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A.经常B.偶尔C.从不

  8、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B.只能完成某几门C.只能选择性地完成每门部分作业

  9、你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有影响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10、你在课前有预习的习惯吗()

  A.有B.没有C.偶尔

  11、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A.是B.没想过C.从没有

  12、你认为怎样学习效果会好点()

  A.共同学习B.孤军奋战C.没想过

  13、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B.平均分配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14、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会B.有时会C.不会

  15、你最佩服的人物是()

  A.伟人B.明星C.父母D.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

  16、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A.不好意思B.无所谓C.自豪

  17、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

  A.优点B.缺点C.没想过

  18、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A.接受批评B.为自己辩解C.不知所措

  19、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

  20、你对自己的穿着要求是()

  A.一定要穿名牌B.无所谓C.只要整洁大方就可以。

  21、你晚上的睡眠情况如何()

  A.很好,上床就能睡着B.还可以,上床后20分钟左右就能睡着

  C.很不理想,经常会失眠

  22、你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3、你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4、你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是:( )

  A.很亲近B.一般C.不亲近

  25、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

  A.体育活动B.上网打游戏C.读书看报D.和朋友聊天游玩

  26、你和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是()

  A.有心事就和父母说B.除非父母问你才说

  C.不和父母说任何事D.什么事都和父母说

  27、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学业的最大因素是()

  A.学习方法B.情绪C.教师的授课水平D.学校学习环境

  28、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A.人际关系B.学习成绩C.家庭困扰D.学校管理制度

  29、上课时,您能否集中注意学习?()

  A.能B.有时能C.不能

  30、我愿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1、学校召开家长会,你父母会来吗()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2、你父母在家会询问你的.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吗()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3、感觉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但能力并不比我强()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4、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35、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依赖朋友()

  A.不是,独自面对B.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C.偶尔会D.完全是

  36、你是否受过很大挫折?你能否面对()

  A.受过,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B.受过,能承受,没问题

  C.没受过,但应该能承受D.没受过,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

  37、对于有些学生自杀的行为,你认为()

  A.是一种解脱B.太可怜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C.不孝,父母白养了这么多年D.这种人早死好,以免危害社会

  38、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时你会()

  A.找心理咨询师咨询B.向同学倾诉C.向父母说D.向老师咨询E.自己解决

  39、假如你遇到不顺心的事,你通常会向谁倾诉()

  A.家长B.老师C.朋友D.不会向他人倾诉

  40、若开设了心理咨询点,你是否会去咨询()

  A.会B.不会C.不知道D.其他,看情况

  41、如果你愿意去咨询,你希望用什么方式()

  A.面对面交谈B.电话C.书信D.网络E.随便

  42、假如你碰上有人敲诈威胁你,你的做法是()

  A.自认倒霉B.想办法告知老师、父母,求得老师、父母的帮助

  C.找有义气的哥们帮忙D.自己想办法躲过去

  四、调查结果

  (一)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学习压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适中。27.8%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大,4.5%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学习压力过小,67.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还可以。

  调查还显示,家庭的期望与自己的期望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只有5.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而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期望学生分别占72.9%和21.7%。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21.8%,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占32.6%,而极少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最多,占45.6%,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及目前影响学生学业的最大因素时,选择最多的是情绪,占54.3%,第二是学习方法,占31.4%,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校学习环境分别占11.2%和3.1%。因此,老师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适当地给予关心。

  3、学习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82.00%的学生知道生活习惯对学习有影响,但是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并不多。80%的学生在家没有学习的习惯,课余时间69.43%的学生会去网吧消遣,35.93%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进入睡眠。

  随着初中学习的不断深入,压力也随之而来,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38.88%的学生没有向人倾诉的习惯,35.93%存在失眠的问题。

  (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没有与同伴和父母相处时的亲近感。在问卷中,学生选择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只占12.1%,而选择满意程度一般的比例高达78.6%,其他的9.3%选择对师生关系不满意。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中,很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44.5%、51.5%和4%,对父母亲近感的程度中,很亲近、一般和不亲近的比例分别为41%、52.2%和6.8%。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部分人对与同龄人和父母的交往比较满意,而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对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太有利,所以老师应该尝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47.4%的学生表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20.8%的学生选择独自面对,只有2.5%的学生会完全依赖朋友。在问卷中,表示受过挫折并能承受的同学和未受过挫折但自认可以承受的同学分别占37%和26.4%,只有22.2%的同学表示所受过的挫折在其心理留下了阴影,而剩下14.4的同学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挫折。

  五、对策及建议: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中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从以下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跑线,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气氛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发展。在民主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感、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人际关系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则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个性品质可塑性极强时期极力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除了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外,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适当,要有益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切记不要将事业、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负面情绪疏导给孩子,而自己应该用积极心态和情绪去面对,从而为孩子树立榜样。特别是有的家长在受挫折后形成的生活偏见,不能当成“人生经验”,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生活信念。

  (二)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是人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健康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个体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制定适合自

  己的短、长期学习计划,寻找稳固的学习动机;二是实际操作训练部分,训练活动内容包括话题辩论、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从而能认识自己,自主分析自身问题产生原因,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压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是学生进步的推动器,它也可以是学生放弃的助燃气,关键就在与老师如何去引导。针对学生普遍信心不足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视,要求老师在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别忘鼓励学生,给学生打气。

  (三)孩子越是能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能力也就越强。学生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家长以及小学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导致目前高中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严重的窒碍了学生身体、学习的成长、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提醒学生、培养学生去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的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对于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学生,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当密切关注,经常同这部分学生交流沟通,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做好疏通、引导的工作,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当中去。

  (五)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需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建起的教育平台的共同努力,唯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于一个目的,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8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实习过程来看,通过和同学们的接触,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心里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有厌学的思想。而学生的健康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而我们的中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智育的过程中要更家注重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镇这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成绩特别差,通过观察发现好多学生他们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的目标

  1、学生的学习心里健康状况

  2、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的特点

  3、引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对策

  (二)具体的方法

  通过学生问卷的形式,主要对他们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的目的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了56份,实际有效的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标,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具有可操作性。

  三、调查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应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学生无法抵制来自网络的诱惑,以及各种社会问题。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的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可以改变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质,2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学,16%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干什么,对自己未来没有考虑过。另外一方面,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学历高的比学历低挣的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64%的学生对学习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2%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另外,90%的学生不喜欢学英语, 认为英语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欢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与实际比较密切的。

  3、学习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特长,而且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4、学习的目的

  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目标,考上一个好大学,少数的学生暂时还没有考虑。

  (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现在的学生心理与以往学生的心理有明显的'不同。

  1、教育价值的需求多样化

  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的教育价值观趋向于功利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教育与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由于中学生的价值观还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都还不稳定,相当一部分的 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比较迷茫,其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从而对考大学失去信心。 还有学术性较强的课程不能瞒足他们的职业需求,使许多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

  2、学习的需求多层次和多目标

  在调查中发现,在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对未来的期望的差异,使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而想考上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而且要很优秀,学业成绩达到上等的水平。

  3、学习目的明确,但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调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存在着不协调性和主观性,有很多学生知道就业很难,但在实际的学习中表现得不积极,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目标很明确,但是思想和行动上出现不一致,学习不积极,呈现出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说明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严重的不协调性和主观性。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9

  一、 问题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为了了解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本人于20xx年11月初在xx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进行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

  1. 调查对象:xx市第十九中学高一124班学生。

  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向全班58位学生发出问卷,收回58份。

  二、 结果与分析

  1.对新学习环境不适应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4.4%学生认为学生压力过大;58.8%觉得还可以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有87.5%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对于进入高中后,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适应这个问题上,有71.5%学生选择的是有时18.4%选择的是总是如此这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已经超负荷。表明高一学生与高二高三中学生相比,承担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比初中明显加快。此外高中老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去发现一般性规律。

  同时介绍大量延伸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老师还有意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教学内容也更注重系统性、序列化和阶梯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变,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任课教师新的授课方式,在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初中的老习惯。因此,尽管高中教学内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则,但对于刚进高中的新生来说确是难以接受。

  2.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

  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群体,部分高一新生感觉不适应,或难于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23.4%的学生还没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学,40.2%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心理上存在较大距离。对于学校环境,45.1%的学生表示不习惯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有的同学则表示很怀念以前的学校和同学。这表明学生对新环境还有很多不熟悉不适应的地方,怀旧念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学之间相互交往还在 比较浅的层面,还处于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适应性比女生差

  男生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面对困难和新环境时,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向亲人朋友倾诉或以其他方法发泄心中不快,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女生来到新环境里更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个性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时男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女生弱,这些性别特点导致了男生在偏执、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4.目标模糊多迷惘

  调查显示,58.3%的学生觉得没有目标,76.8%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气氛差。124班班级学风不够积极,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结束中考,因为中考失利来到这个班级,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加之班上学习气氛不浓,觉得自己考大学无望,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干脆就放任自己,消极应付每日的任务,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方向感,感觉迷茫,产生了失落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5.早恋心理

  调查显示,很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谈恋爱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较重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烦恼面前更容易倾向于早恋寻求理解和关心。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向往爱情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这种友谊在不正确处理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变为所谓爱情。

  三、要求与建议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

  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

  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

  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

  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对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 转变观念。

  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 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对高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法指导。

  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 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在面对表扬时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成功与失败,随时保持沉着冷静,以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0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掌握青少年中存在的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20xx年下半年,我市文明办采取现场调查、座谈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对23所学校的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学生(含职高、中专生)进行了调查。

  一、我市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我市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学校教育偏差因素。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因素。

  三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正常因素。

  二、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发育的断乳期,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重、耐挫力不强、意识力较差、追星、网瘾、早恋等问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逐渐认识到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示范性学校,以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课、心理游戏、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显现。

  2、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体系初步形成。市教育局于20xx年下发《泸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市、区县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市上成立了“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负责督促、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正在有序推进。

  3、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重要保证。几年来,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学校通过招聘心理学专业老师,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聘请心理学专家讲学和相关单位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力量、以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主体、社会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均配备有专、兼职心理教师,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国示高中、省重点高中均在高一开设了心理课,每班每周一节。泸县二中在高一、高二、高三均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成效显著。

  4、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不断巩固。20xx年以来,我市各城区中小学、各高完中相继建设了心理辅导站(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从无到有,逐步规范。泸县二中积极开展了《高三团体心理辅导研究》、《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指导高一新生养成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良好习惯研究》、《优秀高中生成长案例研究》等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探索创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各类学校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心育载体创新上下功夫。国示高中、各级示范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信箱,开辟“心语小屋”等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人民期望和先进地区相比,起步较晚、条件有限、差距甚远,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投入远远不足。从在校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来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短缺,很多学校让工作量已经较大的其他学科教师从事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市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多次组织了心理教育老师的知识培训,但力度和频度不够。我市仅有部分高中学校从大专院校引进了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并未得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同样的待遇,导致部分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归宿感和成就感,有的干脆改行教其他学科。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应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发挥。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部分学校如泸县二中、泸州高中、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等学校配备了2-3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管理机制。但从全市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基础条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有个别乡镇学校甚至无师资、无阵地、无载体,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仍然存在。尽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混为一谈;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预防性、发展性问题重视不够,忽视对青少年健康心态的积极有效引导;有些学校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师源性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深远影响,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4、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内容形式单调,教育方法简单,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每学期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利用室内体育课、生理卫生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偏离。有的学校重形式,走过场,搜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做成档案资料,表示活动搞过了。有的学校用一些简单的量表来测量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缺乏科学性,不作研究分析,更谈不上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及与家长的反馈。总的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5、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和努力,相对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与互动,更多的是单枪匹马,各行其道。虽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挂牌成立,但缺乏社会化救助职能,尤其是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放大指导服务功能上做得还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局限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社会阵地,社区和乡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还较为匮乏。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工作机制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性工程来抓。结合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建议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的责任体系,在各类学校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团队干部、班主任、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科学部署,不断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加强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正是我市的薄弱环节。因此建议:

  一是大力招聘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力争每个学校都有1-2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

  二是每年对我市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对班主任进行一次以“班级心理辅导”为主题的轮训,丰富其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三是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并邀请资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到基层学校授课讲学、指导工作。四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性,建议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三)突出实践需要,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成果运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强,迫切需要理论指导。首先是充分发挥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的领头羊作用,在各学校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重点围绕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新形势下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其次是注重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运用。利用教育网、校园网、心理教师博客等现有网络平台,开设心理教育专栏,交流研究成果、实践心得,介绍成功做法,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

  (四)整合社会资源,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学校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化。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实施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其次是发挥市教育局、各县区教培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乡镇(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作用,建立优势互补的社会化救助网络,构筑齐抓共管的社会化保障网络,充分发挥指导中心、社会机构、各部门单位、“五老”志愿者等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校内外资源优势互补,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努力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1

  一、调查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情绪、适度的感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里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里个性;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所以我们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我们是通过问卷形式调查矿业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是经过同学帮忙分别找到矿业学院不同班级的上课时间,并在他们课间休息的这段时间中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2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适应心理

  有1/3左右的大学生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入学的新生身上。有43%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同时,他们进入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这时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突然离开父母亲人,一切都由自己独立操作:还有32%的大学生将大学生活想象成理想的天堂,他入学后才发现诸多不足。有些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分析问题能力有限,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有失偏颇,在认识和情绪反应上走向极端。

  2、业余生活

  大部分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方式。有将35%的同学选择在空余时间到市区做兼职,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有能减轻经济负担;有46%同学则是全心投入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认为社团活动很有意义,并且还很安全,不会像外出兼职一样可能被骗,这也是一种自我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的方式;而有19%的同学就是空虚、寂寞,整天睡觉、上网打游戏,觉得以上两种活动都没有意思,这种想法可能与地域文化或者性格有关。

  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比如在社团联谊中主动打招呼的有35%,这种性格比较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对任何人都感觉很自然;不好意思的'有56%,就是想说话而不知道说什么;担心会被别人笑话的,内心慌乱的有9%。有些学生还存在有一种儿童心理,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或延续着家庭中存在方式,只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这样在交往中,一旦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便产生交往障碍,甚至呈现出对人的看法大起大落,呈现排斥他人的人越来越产生一种骄横的心态,而被排斥的学生则表现为自卑、怯懦、偏执、嫉妒、猜疑等心态。于是形成了隔阂,这就各家妨碍大学生的人际交流。

  4、心里素质

  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师(9%)、学长、学姐(6%)、心理咨询员(5%),而有38%的大学生选择不找任何人。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大学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也与学校的心里自学工作有莫大的关系。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信任度低、咨询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前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5、对未来的规划

  很多老师都说过大学一定要给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规划,在大学里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是真正做规划的并不多。有明确奋斗目标的大学生仅有33%;有初步计划的占59%,有8%同学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来大学就是为了弥补中学时代没有的娱乐。而在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那些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性质大多没有定论,基本上都是以后出去了再视情况而定。先择业后就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式。也有少数的大学生是茫然或者有明确目标的。

  三、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

  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2、就业压力方面

  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面试的时候处处碰壁,这不仅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浪费了很多新兴人才。这对在校大学生是一种很重的压力。

  3、业余生活方面很多大学生业余生活不丰富,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就只有堕落,泡网吧,集体寝室打麻将,整天睡觉或者看垃圾小说。

  4、不适应大学环境方面

  有一部分大学生最开始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感觉和以前的方式差别太大,出现心里落差。

  5、规划方面

  有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做一个明确的规划。现在也是走一步算一步,到时候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里。觉得规划这东西没什么作用。

  (二)心理问题对策

  1、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在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2、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一方面政府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学会怎样推销自己。同时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学习方式和就业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实现多形式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下基层、到西部去、到中小企业就业。

  3、大学生业余生活不丰富的问题

  他们应该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有一个积极的价值观。树立一个理想,无论大小,向着这个目标奋斗。就不会把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使人堕落的事情上。

  4、不适应的问题

  适应环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慢慢的就适应了,习惯了就好了。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泡泡图书馆也可以。

  5、对于没有规划的这个问题

  大学生应该提早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擅长的方面做一个规划,不一定要求很明确,有一个大概就行了。这样就不会在大学里迷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2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小学上的心理健康,探索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6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6份。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

  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还有到学校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来研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明显,小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人际交往焦虑,表现在交往上有自卑倾向,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他们有心事不愿意倾诉的比例较高,和教师交往不够主动,惧怕家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农村小学生家庭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家庭教育能力匮乏,有的家长还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由于大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较低,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在孩子的心理产生厌学等情绪。

  二、调查目的

  有90.5%的学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调查对象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有鉴于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困扰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在本县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四、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按心理健康测验总分评定,66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38%。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49%、5.12%、1.57%、2.35%、3.54%、10.24%、5.91%、40%。心理健康问题以冲动倾向检出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受过度保护有关。

  同时,根据本次调研样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标准分的均分为43.6129,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最小值为18.00,最大值为67.00。

  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不同。以六年级最高,总体上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呈递增的趋势,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农村学校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但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四年级主要以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冲动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学习焦虑为主。所以在解决不同年级的心理问题,重点不相同,方法特不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五、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的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

  一是行为冲动,我行我素。

  二是学习障碍,缺乏自信心、上进心。

  三是人际关系障碍,胆小害羞,交往、合作能力差。

  四是自我意识障碍,逃避困难依赖性强,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除了这些还有为人处世较敏感、躯体化障碍等等心理问题。

  六、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据调查,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调查中,在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七、总结与建议

  1、确立心理健康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2、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3、开设课程,做好预防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提高学生应付各种心理困扰的能力,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维护身心健康,对学生当前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及时矫治。

  4、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加强个别辅导。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这样才能开展活动,及时帮助个别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和障碍。

  5、进行家教讲座,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气氛,是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态良好性格的重要基础充满亲情和爱心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少年。儿童体会到家的安全幸福和温暖,产生主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学习态度创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少年儿童从心理上顺利地接受家长正面的家庭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等,会使子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另外子女与父母产生分歧、矛盾的最大原因是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乔楼一小社会实践小组代表全体学生希望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行,做到言传身教。做到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民族、平等、和谐、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3

  现在,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不仅局限在婚姻、教育、就业等传统领域,还逐步延伸到心理健康这类体现女性生活质量的方面。女性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妇女心理健康现状

  在农村,女性同胞既要忙于农活,又要包揽家务;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教育子女,不仅劳动强度,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并且长期以来,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高,她们整日为家人的起居饮食而忙碌,沉重的生活负担使她们局限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和邻里关系等小范围的社交关系中。这种压抑的环境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并且很难找到合适的排解对象。再加上女性妊娠、生育、更年期等一系列特殊时期,让她们承受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广农村女性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女性心理健康原因分析

  (一)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薄弱。

  当农村女性的家庭、婚姻出现问题时,她们不知道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往往采取简单直接甚至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不了矛盾,而且很容易让妇女同胞产生抑郁、焦虑、狂燥等不良情绪,当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时,便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或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对农村妇女伤害。

  广农村女性多以家庭成员为中心,认识不到自我的重要性,男权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家庭也时有发生,受害者免不了总是身为弱者的'女性。加之婆媳关系紧张,妯娌关系不和等问题,愈发加重了女性的心理负担。

  (三)家庭经济压力,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

  农村妇女常常被家里的经济问题所困扰,日常开支、子女教育和结婚、照顾老人等,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家庭经济现状,压力会愈积愈。

  三、农村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广农村妇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家庭的和谐,而家庭和谐的前提是人的身心健康。要使农村妇女能够真正健康地生活,必须全面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宣教。由于农村妇女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各级妇联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系统地广泛地对农村妇女进行心理知识的教育宣传和培训。

  其次,引导妇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妇女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提高她们的谋生能力,降低她们对家庭及他人的依赖度,增强立性,减少来源于经济问题的心理压力。

  再次,助妇女改变观念,积极寻求外部助与支持。通过讲座和培训的形式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女性学会面对家庭,要学会善于避让,如果避让不了,要积极向亲友、妇联或者司法机关求助,取得法律的保护。 最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基层妇联要经常组织农村妇女参加集体活动,与广妇女建立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4

  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事关少年儿童的成长,少年儿童的素质状况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责任思考这一问题,立足实际为孩子们多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一、我市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等政策文件,举办了“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论坛”和“中小学心理行为健康教育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全市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明显提高。

  但随着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市0余名6-12岁学生的调研结果看,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唯我尊,脆弱娇气,怕苦怕累,生活自理能力差;二舒矩意识欠缺,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缺少感恩,对他人不够尊重;三是对家长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和矛盾不知如何处理;四是责任意识和团结精神淡薄,不愿多做事情,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还有极个别学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有自卑孤僻、烦躁焦虑、抑郁叛逆等倾向。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调查中有82%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加了孩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有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过分干涉或迁就,对孩子能够立完成的事情包办代替,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弱化。也有一些家长不清楚文明行为要求,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孩子相处不注重个人言行,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教育还有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有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显示,不少教师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也使部分教师不能坚守“才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对学生心理认知和行为养成带来负影响;还有的学校对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够,专业教师缺乏,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调研中把学习排在第一位的学生占比50.6%,而品德、心理仅占31.1%、18.3%,充分说明分数至上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已造成较冲击。再加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漠视公德等不良现象,以及网吧、游戏厅泛滥、网络和媒体信息庞杂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是着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要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家长的引导有机结合,努力改变家庭文明习惯教育薄弱的现状。市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应加强合作,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深度了解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意义与途径,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衔接,完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调研中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影响巨,不可替代。建议宣传部门制作一些倡导家长讲文明、重礼仪的公益广告,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示范。家长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和沟通,既关心学习,更重视品德和心理,创造包容、信任、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是全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要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着眼未来,带着感情做好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徐州中小学生实际,组织编写、推广使用行为习惯养成通用读本,努力解决现有教材说教色彩重,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扩传统文化名篇诵读活动范围,从部分学校向更多学校拓展;推动各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之星”、“孝敬父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等评选活动,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习惯;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对违师德标准的严肃处理,对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老师予以重奖。各中小学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德育首位”的理念,发挥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主动接受在徐高校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每所中小学校尽快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或学校社会工作者。

  三是努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合力。

  政府要发挥作用,整合在徐高校和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力量,建立徐州青少年研究中心,适度进行投入,重点开展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形成符合本地幼儿园、小学、中学各阶段要求的量化指标体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应更多关注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加强队伍建设,督促设立心理教师编制;构建医教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平台,搞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进一步发挥少年宫、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作用,节假日免费开放校内场地设施,增建校外活动场所,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阵地。加文化市场、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净化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电视媒体应多宣传优秀学生代表,多播出符合学生特点,主题鲜明的节目,对孩子形成良性引导和正面带动。倡导型社区和本地名优企业建立特色实践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5

  一、调查的需要和目的

  (一)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学校中专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1)针对职业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该职业中学生源差,一般都是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完的学生。该学校学生之前考不上高中,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

  (2)由于中职教师一般没有升学压力,该校教师可能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

  (3)很多中专生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家庭缺少关爱才导致学习成绩差,逆反心理比普通高中生更强烈。

  因此,及时地调查中专生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这正是调查该校中专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二)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促进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

  促进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实施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我们从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1)自认为没有逆反心理3%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57%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40%

  (二)调查分析

  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心理角度说,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世界。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1)学习方面:大多表现为兴趣谈化或丧失,经常走神,学得及其被动;有的表现为故作学态或抄袭作业,以逃避老师或家长的责备;严重的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转移同学注意力,干扰教师教学;少数学生还会借故迟到,早退甚至借故负气出走。

  (2)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家长敬而远之,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不说真话;有的会背后嘀咕或说长道短,甚至假传教师意图,离间师生关系;严重的会故意找茬或当面顶撞。

  2、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1)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当众训斥,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普遍存在。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贬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许诺不兑现;家庭纠纷,夫妻离异等都会引起逆反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特别中专生逆反心理更明显,不喜欢被束缚,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四、主要疏导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来自教师的使学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条件。

  要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为此,我们除了及时地与施挫教师谈心外还利用政治学习经常地向教师通报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时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二)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敞开心怀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

  (三)多关爱学生。只要有付出,学生就会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学生信任并尊重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听从你对他们的谆谆教诲。

  【结语】:对中专生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根据中专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疏导,才能据此选择正确而有效的疏导措施,促进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6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

  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

  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

  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

  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7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是否健康,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很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精神疾病的数量,对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有重要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教育部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责无旁贷。

  (2)中国是人口大国,有1000多万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治疗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分析和了解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学校在大环境背景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学期结束时,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勘测设计:

  (1)时间:12月18日—12月22日

  (2)地点:xx市实验小学

  (3)对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

  (4)方法:问卷调查

  一、转让的项目和内容

  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应该认真进行调查: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谓健康,就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表达。从表现形式来看,身体健康相对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则更难检测。同样,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小学生的生理状态更难理解。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从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少年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和人格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旨在调查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己,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分析

  (1)全校发放心理问卷3066份,回收2036份。有效问卷1436份,无效问卷600份。

  (2)根据调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厌学等。据统计,这一类学生有1000人(当然也有重叠现象,下同),占49%。其次,社会壁垒占比更大。调查期间,此类学生109人,占0.05%。主要体现在不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不主动与他人沟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信也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这个群体有103人,占0.05%,主要表现在胆子大,声音小,不敢说话,不敢和老师交流。后面是人格问题65个,考试焦虑60个,挫折适应问题44个,青春期教育问题25个,情绪问题25个,无助者3个,情绪缺失1个,适应不良1个。总体来说,全校有21%的人有心理问题。

  以上调查表明,我校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体是健康的。虽然项目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图像,但绝对数量还是很大的,其中包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认真分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要对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还要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指导。

  心理问题的成因: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整体社会环境差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有太多的负面因素,让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了信任。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都会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对小学生的影响不是点型的,而是面型的,会影响一批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量不容忽视,对社会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和平、社会和平和人民生活的文明程度是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具有启发性、长期性、感染性和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不完整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离开、分居等原因而有不完整家庭成员的家庭,也称为单亲家庭。国内心理学家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64名1—5年级小学生(包括729个离异家庭和825个完整家庭)的情绪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孤独、萎缩、敌对等,影响其学习和社会生活。在父母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不和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父母之间长期的分歧、争吵和敌意会引起孩子内心严重的焦虑、矛盾和紧张,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的长辈由于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与小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病态心理影响到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之间关系紧张,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使得一些小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身边的人或事持敌视态度。

  据调查,我校学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弱,依赖性强,没有家人和亲人很难照顾。原因是父母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父母被溺爱,被过度保护,被照顾,导致学生依赖,缺乏独立性,缺乏自我服务和自我锻炼意识。这会给孩子以后的工作和走向社会带来很多障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从与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一个小学生,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离婚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它作为一个学生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老师上课只注重智育,课后家长让学生上各种补习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空闲时间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上课偏心,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是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再加上社会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的心理负担太重。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标。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因为智力或智力超常,感觉自己经常与他人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无法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长了,会有一些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使他们潜意识里有自卑心理和心理障碍。

  三、心理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学校层面,通过调查我们已经了解到,部分小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生理等原因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并尽力做好这方面工作的。也就是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让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让大家知道,好的心理辅导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诚、理解、尊重。要依托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邀请相关家长来学校咨询辅导,开办家长学校等各种技术手段,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1)以真诚的感情和真诚的态度与同学相处。我们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心胸开阔,失去信任,心理指导也就无从谈起。

  (2)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与学生交流观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往往与他人不同。理解他们是和他们沟通的关键

  (3)除了真诚和理解,还要注意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4)做心理辅导,要适当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从沉闷的氛围中释放出来;注意以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注意观察,可以利用反馈技术重复师生的一些言行,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5)特别注意自卑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特别注意矫正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是: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测试,提升自己的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优越感心理;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冲淡他们的焦虑、烦躁、孤独和寂寞。

  在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就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环境而言,孩子在家的时间多达1/3。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装饰;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民主平等,是否被讨论和理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尽职尽责的性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态度和情感交流。比起父母的言行,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传递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和社会伦理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还有父母的心态、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家庭中的人际环境。

  (2)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儿童自我教育。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在相信孩子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我们“拔苗助长”,也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父母要对孩子有深入的了解,根据孩子的天性培养品德。充分考虑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意愿放在孩子身上。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尽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3)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长观和儿童观,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在社会层面,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科学对待心理问题,让人们远离迷信,及时科学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社会宣传,提高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让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更加重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让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8

  一、问题提出

  学习心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迁移等。笔者于xx年3月——6月对黄骅市吕桥镇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内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吕桥中学进行,共发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二、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21%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29%的学生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

  3、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帮助不大,更希望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科目。调查中还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2%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30%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三、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大多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4.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几点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19

  一、调查概述

  我在xx年9月份对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习心理做了调查研究。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初步了解了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为精准把握中学生的学习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标

  我们在调查中的具体目标包括:

  1.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3.调查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以及相应对策。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学生问卷的形式,涵盖四个方面的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目的内容。我们在六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80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量达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教育价值观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持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持有的教育价值观具有很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能够赚更多的钱,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能够赚更多的钱,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最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存在差异。其中,67%的学生热情较高,24%的学生热情一般,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种现象与学生们“考大学”的`意识淡化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害怕学习的学生中占相当一部分。此外,该调查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最讨厌的课程”,表明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并非均衡存在。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热情较高的课程都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如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而历史、地理、生物和英语等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则失去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英语这门核心课程,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另外,调查还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特点。目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意识,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其中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更多实用的科技知识,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更有竞争力。

  此外,调查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的趋势。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和科学知识,并增强未来社会的竞争力。此外,很多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要求课程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并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愿望。

  总之,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因年龄和学识的限制,他们的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实际上,有相当多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

  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使得中学生对考大学失去信心;

  二是中学的学术课程偏重,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使其缺乏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导致越来越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出活泼好动、积极向上、能吃苦耐劳、交际能力较强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因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受社会环境多样化的影响和父母教育情况、家庭贫富差距以及相关报

  道的负面影响,现在的高校学生面临越来越现实的社会问题,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以及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学业终止或结束。另外,在对高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存在比较严重或者独特的心理问题。

  二、正确理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但是,全社会关注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什么来衡量呢?在这么多学者众说纷纭的情况下,笔者反思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想要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把以下几点作为重点关注:

  (1)保持浓厚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2)能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不堕落胆怯,也不过度自信,保持辩证的眼光,防止自我意识的偏差。

  (3)能够保持好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保持开朗、自信的心情,能够从事物中寻找快乐,永远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4)善于交往,对人友善,能够与身边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能够保证人格品质的完整、统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目标。

  (6)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快熟悉并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去,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跟环境之间的关系。

  (7)高校学生的心理行为要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相仿。

  1.学校方面的措施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风气上。沉稳的校风、积极的班风、刻苦的学风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保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团体活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同时,主题班会等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学校应该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学科中去,把关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落到实处。让每个岗位的人都明白自己范围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②开设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帮助高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避免进入心理发展的误区。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观念,积极地把自己变成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青年学生。

  ③设置心理教育机构。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在遇到心理磨难时能够正确地寻找到帮助,尽快从心理沼泽中逃离。同时大力宣传心理咨询,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④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调用学校内部的各种媒体方式,宣传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学生中普及心理知识,推广心理调节的一般方法,唤醒学生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性。

  2.高校学生自身方面

  (1)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①学习负担要适量。量力而行,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准确定位,选取适当的目标,不急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绩,多跟同学和老师交流,从中吸收相关经验,取长补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松弛有度。除日常的学习生活外,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去做,要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与适应力。适当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做到松弛有度、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效率,把状态调整到最佳。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有益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3)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姿态

  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姿态,寻求健康的解决方法。同时还要加强自我意识的锻炼。

  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不断努力,我相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获得更高的升华。不仅仅在生理上滋养一片净土,同时在心理上也会有一片蓝天!让学生在校园里获得全面发展,转身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型复合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02-16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1-03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8-25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09-29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1-12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精】02-10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热】02-10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热门】02-10

【精】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2-22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