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14 09:58: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全文、找出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

  2、思考这两个标准的提出有何针对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搜寻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压缩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把热爱中华语言的教学渗透到教育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华语言的无限魅力。

  (四)美育渗透点

  找一些优美的散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优美配乐诗朗诵中,感受美的意境。

  二、学法引导

  1、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小组讨论,然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重点是把握观点,迁移运用。学习本课时,要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学过的一些修辞现象,深入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文中提到对象和场合问题,时代性和社会性问题,论述了现代化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这些对实际运用语言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学生活动设计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梳理全文结构,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重点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2、教师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把握本文的基本思想,写作背景,用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组织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讨,把握本文的主旨。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习掌握三个问题,即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修辞选择的条件。

  (二)整体感知

  1、导语设计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方,它在准确把握了它的秘诀的人们嘴中、手上会幻化出无数奇妙的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传情达意效果。谁不希望掌握语言的魔杖,点化出精彩非凡的语言之花呢?要掌握这根魔杖,一般而言,需要拜三个“大师”:一个是“积累”,一个是“修辞”,一个是“磨练”。“积累”使我们充实库房,柴米油盐等原料丰富,才能烹调出美味佳肴;“修辞”教给我们“烹调”的技巧,而要掌握技巧,则必须靠“磨练”。“积累”靠坚持,“磨练”要路径,“修辞”就是我们坚持磨练的路径。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现代语言学大师的张志公先生是怎样解释的呢?他说“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他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是怎样说的?他的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读他的文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2、作者简介

  张志公(1918—1997),中国语文教育家。河北省皮县人。曾任教于海南大学和香港华侨大学。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汉语语法常识》《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传阅语文教育初探》《语文教学证集》等。有《张志公文集》五卷本行世。

  3、整体把握

  修辞这个概念对每个学生并不陌生,但每个学生并不一定对它都有明确的、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专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修辞选择的条件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疏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再设计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1、作者认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

  学生讨论。

  [点拨]先举非常熟悉的例子,再指出容易干扰思路的认识,接着说选择的标准,把一切手段都归之于“选择”,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个观点。

  2、怎样理解“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作者为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而指出,这是一种偏颇认识。为装饰而装饰,便容易忘掉准确、易懂的原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至于现在一些所谓新的语言,如“新新人类”的一些话,有许多是不规范的,而有些新的词汇出现,则是伴随新事物产生的,另当别论。

  3、作者提出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标准?

  [点拨]“选择”的标准,一是准确、表现力,二是时代性、社会性。这两条标准,一是从普遍性角度看,一是从发展性角度说,联系实际,切中要害。这两条标准的关键还是准确性和表现力,第二条标准是针对实际问题强调的一个方面,仍可以归到准确性和表现力上来。而在准确性和表现力两者之间,又以准确性更为重要。

  4、怎样理解“失去了准确性谈不到表现力”?

  [点拨]课文有明确回答,学生可以用联想法举例证明以加深印象。

  5、作者在举了“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例子后,说“我们不必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古人的做法,态度是可敬的,方法是不必普遍提倡的。毕竟社会生活节奏不同了,生活方式不同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为了交际,适应社会生活节奏,大可不必把修辞看得如此艰难。从另一角度讲,也不宜提倡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很可能把人训练得说话、写文章思维迟钝,反应不快,甚于口讷于言,不善交际,特别是对青年人还是不倡导为好。

  6、作者认为“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怎样解释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点拨]前提条件是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丰富的语言阅读,靠留心生活,靠提升思想,靠充实知识。

  7、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张志公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的?

  [点拨]学生读课文,抓要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简明,要看听者(读者)对象;连贯,包孕在准确的表现力中。

  8、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写道:“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第一是文章的名目。”接着又说明自己对“名目”的考虑。结合张志公关于“选择”的第一条标准,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

  [点拨]鲁迅实际上是通过对“选择”的艰难的记写,来表现阿Q这个描写对象的特殊,实际上是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9、从语言库存里找出“假大空”的例子,运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加以分析。

  [点拨]例子如“我不慎丢失笔记本一个,有拾到者请送到学生会办公室处,本人万分感谢,一定重谢!”这句话的“万分”“重谢”就显得过分、虚假。解说:设计这些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时,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里的点拨只是思路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亮出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写作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他认为“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同时作者还明确提出了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一个是修辞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最后作者强调积累语言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把语言的积累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起来,不要满足于孤立地记住某些语言材料。

  [扩展]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古以来便常常连着用、连用久了,自在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联结,简直折不开。但是解说起来,终究还是修是修,辞是辞,被人当作两个单词看。直到现在讲修辞的还是如此。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请同学到网上查阅有关张志公有关资料,再进一步探究张志分先生时中国语言学的贡献,写一篇小论文。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2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

  (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点评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语文教案-《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选择作文:人生是选择过程12-18

高三语文修辞复习课教案08-26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作文05-31

语文一个接一个教案03-24

一个艰难的选择作文11-20

谈谈对偶修辞04-12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作文8篇01-27

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01-12

小学语文教案《只有一个地球》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