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14 14:14: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9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3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4、完成思考题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34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28-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cm2)

  过程要求

  (1)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2 3 4 6 8 12 24

  袋数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提问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 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 ):( ),宽的比是( ):( )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 ),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

  (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2N:1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分组练习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

  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

  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xx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 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1-14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1-13

数学第四单元除法的教案02-07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24篇)03-2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3-04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8-27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3-04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3-02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