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6 12:10:4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过程:

  1. 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 45〇47 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 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 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 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 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 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 (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 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与乘法有关的知识,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复习一、二单元的乘法知识。

  2、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教室上课,猜猜为什么要到这来上课呢?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节日广场。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一个节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想去看看吗?

  二、整理复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上画些什么?有一个老朋友他也来到了节日广场,他是谁?智慧爷爷说了什么?

  1、 整理复习乘法知识。

  (1) 什么是乘法?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举例说明。老师也想了一个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你怎么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数叫什么?(积)那求积用什么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样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的?乘法口诀熟吗?开火车对口诀。

  (3)有个同学在计算4×6=?一时忘了乘法口诀了,该怎么办呢?4×6表示什么意思?它们的样子不一样,意思却完全一样,结果也一样。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第一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气球每束有8个,4束一共有多少个?

  4×8=32(个)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这些花分几部分?(2部分:外面的'和里面的)怎么算?

  先算外面的:每种颜色有8盆,有4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里面的花:3×4=12(盆)

  最后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观察第二幅图。

  生1:每列有3个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种颜色的衣服有6人,有3种颜色,一共多少人?

  观察同一幅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旁边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来跳舞?可以怎么算呢?

  生:3×6+5=33 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生:4×6-1=33说说你怎么想的?

  (3)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问。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有几个人?4×3=12(人)

  (4)请你在本子上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3、小结。

  今天你在节日广场玩得高兴吗?学到了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知道什么?解决乘法问题的2个数学信息之间必须有什么关系?(是几个几的关系。)

  课后自评

  这节课是一、二单元的整理复习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有2个:一个是对乘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一个是运用乘法知识实际解决问题。在复习乘法知识时,主要抓住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口诀这几部分知识。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第一幅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和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二幅图解决观察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三、四幅图请学生来当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作业本上自己提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语言还需要锤炼,更精炼些,提问更准确些。在处理学生解决问题时,时间的调配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简单问题应该很快的一笔带过。把精力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的争议点,学生的出错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形式,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交流、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小胖他们去秋游了,看看他们去了哪?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量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回答出示三个问题: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长劲鹿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

  揭题: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数学问题--“几倍”。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同桌合作,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圈一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回答媒体演示)

  摆一摆:你能上来摆给大家看吗?一边摆,一边说想法。

  有没有小朋友能用一个算式来解决的呢?(根据回答板书算式6÷2)

  3、理解算式的含义

  (1)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求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也就是要求6是2的几倍,或者说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算式6÷2来计算。

  (2)6÷2等于几?(完整算式)算式里的6、2、3分别表示什么?

  (3)“倍”并不是一个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是后面不写单位。

  4、用除法算式解决求“几倍”的问题

  同桌两人各选一题,先说算式,再说算式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1)交流问题2。这里是把什么看作了一份?老师再用圈一圈来验证。谁来说怎么圈?

  (2)交流问题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归纳总结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和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总结:其实刚才我们提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老师统计了上海市9月的天气情况(晴天18天,多云9天,下雨3天)。

  ①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几倍?

  ②多云的天数是下雨天数的几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自评:两题都对得☆,书写端正的得。

  除了这两个问题,你还能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吗?怎么列式?

  小结: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2、老师还想带大家去面包房里找找关于几倍的数学问题。

  出示:蛋挞(6个)草莓蛋糕(3个)面包(9个)

  20元/盒15元/盒5元/盒

  ①看懂价格信息。

  ②提一个求几倍的问题,并把算式写在学习单上。

  ③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要求)

  ④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不仅能根据相关的价格信息,找出价格之间的倍数关系,还能根据每种商品的数量,找出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⑤小组评价:说得正确、完整得☆,听得认真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

  2、初步学会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画竖杠等方法进行数据的记录。

  3、初步学会数据的整理,能独立完成统计表。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二、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统计表初步》属于“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板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本教学内容的前继知识是计数和分一分,通过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后继内容是条形统计图(一)(二)、折线统计图等与统计表内容相匹配的,更为形象呈现数据的“数据描述”部分的教学内容。此外,《统计表初步》这一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教学载体,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化繁为简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并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2、学生实际

  学生虽然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接触统计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统计的感知,这节课上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统计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新发现,同时为下节条形统计图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

  1、情境:这是青青草场的15只小动物,这是慢羊羊村长,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慢羊羊村长说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问

  小动物们喜欢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慢羊羊村长应该准备多少呢?请拿出课堂学习单,在1号表格上来记一记。

  (2)投影反馈,进行比较

  2、再次体验

  (1)尝试记录

  刚刚记录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记录得比较凌乱,那么接下来请在2号表格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

  (课件播放)

  (2)投影反馈,全班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记录,可以用数字来记录,还可以画“正”字。

  集体观看

  交流记录方法:

  用符号记录:划小竖杠、打勾、画☆、画爱心

  集体记录

  个别交流

  预设:

  画“√”的记录

  画圈来记录

  画杠法来记

  写数

  划“正”字等等。

  创设动画情景,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统计的用处。

  18分钟

  探究新知

  (一)数据收集、记录

  1、学习统计方法

  (1)划“正”字法

  接下来,小巧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记录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与某某小朋友一样,小巧也要向我们展示“正”字记录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们来书空一下这个“正”字。谁来帮她介绍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2)画竖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叫做“竖杠”法。

  = 1 x GB3①谁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PPT呈现题目)

  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画竖杠和画正字的方法收集记录数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统计。

  3、再次体验

  请把课堂学习单拿出来,看3号表格,我们大家选择画正字或画竖杠的方法,再次为慢羊羊做记录,这次为了使我们的记录比较顺利,你们可以不要抬头看,只用耳朵听,小手记,准备好了吗?

  (课件播放)

  (1)集体校对

  (2)有15个小动物,你看看你统计得对吗?有没有多数或漏数?

  (3)小结: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用划正字和画竖杠的方法进行记录,不但方便,而且我们算起来会更快更准确。

  (二)数据整理

  1、认识统计表

  刚才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收集记录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清晰地把这些数据呈现给慢羊羊村长呢?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些数据整理成一张表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统计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动物最喜欢的水果情况

  种类

  香蕉

  苹果

  草莓

  只数(只)

  7

  3

  5

  这是统计表的标题

  这一行是它的种类

  这一行是它的数据

  像这样就成了一张简单的统计表。你们发现把它做成一张统计表之后,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里统计的对吗?有没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小朋友啊,先确定了一下水果的种类,然后在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了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了这样的一张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和统计有关的知识,来读一下课题——统计表初步。(齐读课题)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个别回答

  集体判断

  集体记录

  集体校对

  通过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绍,集体学习“正”字法和画竖杠图法,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方法。

  再次通过动画情景,让小朋友用所学的新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动手做并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正”字、画竖杠统计的方法。

  介绍统计表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标题、项目、人数)

  此活动让小朋友感受到数据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总数建议记录的正确性与否。

  10分钟

  巩固新知

  1、填写统计表

  打开数学书,翻到第40页,完成第二大题练习。

  2、数据收集,完成统计表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统计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学过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育陈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忙统计一下,这四项运动(拍皮球、跳绳、踢毽子、丢沙包)中,体育课上我们应该开展哪项运动呢?请小朋友们先收集记录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独立完成

  说一说

  通过两道练习,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能将记录方式与统计表的数量对应起来。

  通过让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经历数据收集、记录,与整理的过程,知道在生活中应用统计表。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统计表初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2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6-2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3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