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30 09:10:26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教案(集锦15篇)

数学三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数学三年级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 (尖)

数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过程,探索连乘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1、理解图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大约花了多少钱?“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展示估算方法多样化,全班交流。

  以下几种方法

  生: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够花了。

  生: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生: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元。

  生: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1)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学生独阐思考)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法方法多样化。

  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24×3=72元

  72×2=144元

  生:24×2=48元

  48×3=144元

  生:24×3×2 生:3×(2×24)

  生: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

  三、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讲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二、认识24时记时法

  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

  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为什么是20时呢?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数学三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8

  内容:

  第50页面积单位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数学三年级教案9

  设计说明

  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为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1.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棒的实际作用,让学生将计算过程用分小棒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用算式来表达分小棒的每个步骤,帮助学生从操作中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迁移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中来,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比较中体会计算规律,巩固口算方法。

  在教学中,出现两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一方面根据算式的特点推断出商,另一方面从计算中进一步体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经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带有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

  50÷5= 420÷6= 540÷9= 200÷5=

  2.说一说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例题。

  (1)思考:要想知道“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请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去植树,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2)独立列式,尝试计算。

  请学生列出算式后,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记录操作的过程。

  (3)集体交流,理解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列式的?能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吗?

  预设

  生:36÷3,表示把3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你们是怎样摆小棒和分小棒的呢?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

  生1:先摆出3捆小棒,再摆出6根小棒。

  生2: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捆,也就是1个十,用算式表示是30÷3=10。

  生3: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根,用算式表示是6÷3=2。

  生4: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加起来,即10+2=12。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算出了36÷3的得数,谁能用语言叙述一下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把36分成30和6,用30和6分别除以3,然后把两次得到的商加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环节,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位数的组成,直观地理解先分整十数再分一位数的意义和过程,进而体会到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就是转化成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的过程,使他们轻松地掌握并理解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例题。

  (1)根据情境图和问题,请学生独立解答。

  师:有了刚才的计算经验,你们能不能自己解决这道题呢?

  学生自己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尝试用刚才的方法口算出得数。

  (2)圈一圈,验证计算结果。

  ①提问: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4,列式为48÷4=12)

  ②请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在课前准备的题卡中圈一圈,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汇报一下自己圈的过程和结果。

数学三年级教案10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奥数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

  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

  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4-(74-73)=3(岁)

  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

  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

  ⑤母亲现在年龄: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父女年龄差是50-14=36(岁)。不论是几年前还是几年后,这个差是不变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父亲比女儿多的5-1=4(倍)所对应的年龄。

  解:(50-14)÷(5-1)=9(岁)

  当时女儿9岁,14-9=5(年),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例4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分析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解:①母子今年年龄和:78-6×2=66(岁)

  ②母子6年前年龄和:66-6×2=54(岁)

  ③母亲6年前的年龄:54÷(5+1)×5=45(岁)

  ④母亲今年的年龄:45+6=51(岁)

  答:母亲今年是51岁。

  例5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的2倍。现在

  父子俩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15年后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2倍,得出父子年龄差等于儿子当时的年龄。因此年龄差等于10年前儿子的年龄加上25岁。

  10年前吴昊的年龄是他儿子年龄的7倍,父子年龄差相当于儿子当时年龄的7-1=6倍。

  由于年龄差不变,所以儿子10年前的年龄的6-1=5倍正好是25岁,可以求出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使问题得解。

  解:①儿子10年前的年龄:(10+15)÷(7-2)=5(岁)

  ②儿子现在年龄:5+10=15(岁)

  ③吴昊现在年龄:5×7+10=45(岁)

  答:吴昊现在45岁,儿子15岁。

  例6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问: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分析从已知条件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年龄大,甲乙年龄差这是一个不变的量。

  甲对乙说“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以前。这几年就是甲乙的年龄差。因此,甲整句话可理解为:乙今年的岁数,减去年龄差,正好是甲今年岁数的一半。

  乙对甲说“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意思是说几年后。因此,乙整句话可理解为:甲今年的岁数,加上年龄差,正好是乙今年岁数的2倍减去7。

  把甲乙的对话用下图表示为:

  由(3)(4)年龄差=7(岁)

  从上图不难看出,甲现在的年龄是乙几年前年龄的2倍,1倍相当于2个年龄差,2倍相当于4个年龄差。乙现在的年龄相当3个年龄差。

  乙几年后的年龄和甲现在的年龄相等,所以乙几年后相当4个年龄差。甲几年后的年龄比乙几年后的年龄多一个年龄差,正好是7岁,从而得出年龄差是7岁。

  解:①乙现在年龄:7×3=21(岁)

  ②甲现在年龄:7×4=28(岁)

  答:乙现在21岁,甲现在28岁。

数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数学三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

  1、出示“集邮”具体情境

  2、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笑笑集邮,一共有邮票285张,集邮册每页可以放5张邮票,能放多少页?

  3、列出算式:285÷5

  4、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5、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5”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5”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5、尝试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

  1、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为3分。一位学生选了一篇840个字的文章,在比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请大家先小组讨论,拿出方案(给学生3-5分钟讨论)。

  2、奇思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 )×26=3640

  五、课堂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p43

数学三年级教案14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教案01-2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9-09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三年级人教版教案数学06-17

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03-03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01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07-13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8-25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