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03 17:16:41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

  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

  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

  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必然事件有,不确定事件有。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 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 )=1; ×( )=1; 0.5×( )=1;

  0×( )=1; -4×( )=1; ×( )=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

  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 )=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 (3);

  (4); (5)-5; (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计算:8÷(-4).

  计算:8×()=? (-2)

  8÷(-4)=8×().

  再尝试:-16÷(-2)=? -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

  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 (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 (2)(-63)÷(-7); (3)(-36)÷6;

  (4)1÷(-9); (5)0÷(-8); (6)16÷(-3).

  2.计算:

  (1)()÷(); (2)(-6.5)÷0.13;

  (3)()÷(); (4)÷(-1).

  学生活动:

  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

  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教法说明】

  通过上组练习的'结果,不难看出与有理数乘法有类似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得出为计算有理数除法又添了一种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在做有理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回顾例1 计算:

  (1)(-36)÷9; (2)()÷().

  提出问题:每个题目你想采用哪种法则计算更简单?

  学生活动:(1)题采用两数相除,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的方法较简单.

  (2)题仍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较简单.

  提出问题:-36:9=?;:()=?它们都属于除法运算吗?

  学生活动:口答出答案.

  (出示投影4)

  例2 化简下列分数

  例3 计算

  (1)()÷(-6);

  (2)-3.5÷×();

  (3)(-6)÷(-4)×().

  学生活动:例2让学生口答,例3全体同学独立计算,三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例2是检查学生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并渗透了除法、分数、比可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能简化计算.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如在(1)()÷(-6)中.

  根据方法①()÷(-6)=×()=.

  根据方法②()÷(-6)=(24+)×=4+=.

  让学生区分方法的差异,点明方法②非常简便,肯定当除法转化成乘法时,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3)小题也是如此.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及倒数的概念,回答问题:

  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教法说明】

  对这节课全部知识点的回顾不是教师单纯地总结,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己把整节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式子,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的倒数为__________,相反数为___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__

  (2)(-18)÷(-9)=_____________;

  (3)÷(-2.5)=_____________;

  (4);

  (5)若,是;

  (6)若、互为倒数,则;

  (7)或、互为相反数且,则,;

  (8)当时,有意义;

  (9)当时,;

  (10)若,,则,和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

  (1)-4.5÷()×;

  (2)(-12)÷〔(-3)+(-15)〕÷(+5).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仿照例1、例2自编2道题,同桌交换解答.

  2.计算:(1)()×()÷();

  (2)-6÷(-0.25)×.

  3.当,,时求的值.

  (二)选做题:1.填空:用“>”“<”“=”号填空

  (1)如果,则,;

  (2)如果,则,;

  (3)如果,则,;

  (4)如果,则,;

  2.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 );

  (2)( ).

  3.(1)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2)互为相反数的数(0除外)商是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

  必做题为本节的重点内容,首先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仿照例题编题,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作题是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十、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第一节 轴对称现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会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风景秀丽的漓江山水,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生动形象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图片美吗?那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图片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轴对称现象。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特征,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PPT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检测

  1.(1)如果把 个平面图形沿着 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2)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呢?

  2.(1)如果 个平面图形沿 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2)同样,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理解呢?

  3.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互动释疑

  1.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第一组 第二组

  请探究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个图形 个图形

  联系 1.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 。2.都有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 。

  弄清楚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它们都有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2、请找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星 圆

  归纳: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②一个图形有多条对称轴时,它们相交于一点。

  3.如图有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组成“L”型图案.

  (1)请你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改变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各小组都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老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1、下列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下列四组图片中有哪几组图形成轴对称?

  3、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4、下面的.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5、中国的汉字也十分注重对称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的一半?

  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上颜色.若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共有( )种,请在下图中画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7、下图是由一张纸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到的,展开折纸,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想,再拼一拼。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5.1第1、3题

  (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2.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3.注意改进方面:如给学生分组,把握教材的难度和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调控,备课要细致等,以利于后面的教学。

  板书设计

  5.1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是4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50(2)-4x3

  (3)7-3x≤10(4)2x-33x+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8x10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的差不大于-2.

  解决问题: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要学会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这样才能用较简洁的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

  体验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选择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是本节难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m,再向北走2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m,再向北走350m,最后向东走50m。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东走300m,最后向南走75m。

  【教学说明】

  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再交流成果,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建立怎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用一个简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某个地理位置。

  【归纳结论】

  1取实际问题中的`某一标志物作为原点,以东西方向为x轴,南北方向为y轴,则可用坐标清楚地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要选择一个单位长度代表实际问题中一个恰当的长度,将地理位置当成一个点,这样就可简明地标出这个地理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写该地理位置的坐标时要写实际问题的数值,这一点与前节所接触的坐标写法不相同,千万不要搞错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所示,是某市市区几个旅游景点的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你以某个景点为原点,画出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向游人介绍光岳楼、金凤广场、动物园的位置。

  小明:以光岳楼为原点,金凤广场(-2,-1。5),动物园(7,3)。

  小亮:以动物园为原点,金凤广场(-9,-4。5),光岳楼(-7,-3)。

  你同意小明、小亮的介绍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教学说明】

  可让学生自主完成,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析,加深对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建立恰当坐标系的理解。

  【答案】

  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系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系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7.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面直角标系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xx个

  C.20xx个或20xx个D.20xx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

  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1 B.1 C.-3 D.3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x+y)(a+2b)(2)(3x—1)(x+3)(3)(x—1)2

  解:(1)(x+y)(a+2b)=x?a+x?(2b)+y?a+y?(2b)=ax+2bx+ay+2by

  (2)(3x—1)(x+3)=3x2+9x—x—3=3x2+8x—3

  (3)(x—1)2=(x—1)(x—1)=x2—x—x+1=x2—2x+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3—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x—1)(x—1)=

  (2)x(x2—1)—(x+1)(x2+1)=

  (3)若(x—a)(x+2)=x2—6x—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x,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3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3-25

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03-22

七年级数学教案03-18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03-13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06-24

四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04-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4《1 want to be an actor》教案08-2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跳绳》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