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22 09:35:16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双手和大脑的作用,从小要多动脑和手,学习创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切、双”等9个生字。

  教学重点:

  识字认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课件:小猴造喷水池(课件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故事情节,教师随画面叙述。)

  师:仙鹤和小猴是好朋友。有一次仙鹤找到小猴子说:“猴哥哥,听说你很聪明,请你动动脑为我修一个喷水池吧。”小猴说:“好吧。”小猴子就开动脑筋为它画了一个喷水池。第二次,仙鹤又找到小猴子说:“猴哥哥,听说你很能干,请你动动手为我修一个喷水池吧。”小猴说:“没问题。”于是小猴子动手为它挖了一个大坑。第三次,仙鹤又找到小猴子说:“猴哥哥,请你又动手又动脑,为我修一个喷水池吧。”这一回,小猴子手脑并用,结果呢,它终于修了一个又美观又实用的喷水池。瞧!它们多高兴啊!

  小朋友们,为什么第三次小猴把喷水池修好了呢?

  学生答。

  师:因为它又用脑又用手,才把喷水池修好。手和脑就是我们的两件宝。

  (二)板书:两件宝。师生一起写“宝”。

  师:“宝”怎么写来着?我忘记了,谁能帮帮我?

  生答。

  师: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一写。(可以按笔顺说笔画,也可以按部分说: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掌握。)

  师:我想到了一个谜语:家里有块玉。谜底就是“宝”,这回我一定记住“宝”了。谢谢你们。

  二、初读课文

  (一)师范读课文。

  师:有位老爷爷说得好:(师读课文,随着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

  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

  劳动要靠手和脑。

  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你们愿意比比谁读得好吗?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书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

  生答。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可以请拼音朋友帮忙,可以请教老师,还可以请教认识这个字的小伙伴。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读课文吧。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

  师:快打开书66页,用手一边指,一边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谁能把每个字音都读准。读得快的小朋友还可以把刚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三)指名读课文。

  师:能把字音读准吗?谁能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评读。

  (四)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师:这些淘气的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读哪个就带读哪个。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师:我们来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课件出示打乱顺序的生字。学生比赛读。

  (五)自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

  师:把生字放回课文中,你再自己读一读,看看谁能把课文读通顺。

  指名读。评读。

  三、细读课文

  (一)两人小组读。

  师:要想把课文读好,我有一个秘密,想不想知道啊?

  师:在读课文时,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就把它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想它是什么意思,这样你就会把课文读得更精彩。快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用用这个秘密武器吧。

  师:哪两位小朋友愿意读读你们练读的难读的句子。

  (二)理解“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的意思。

  出示课件: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师:你能说说用了两件宝能做好哪些事情吗?(指导说完整话。)

  生说。

  师:20xx年,北京要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生答。

  师: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空气越来越清新,街道越来越美丽,大厦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通畅。想不想看看?

  出示课件:有关北京建设的图片

  师:这些劳动和创造都离不开人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

  板书帖画:手脑

  师:相信到了20xx年,我们北京会更加美好。

  (三)熟读课文。

  师:让我们加上动作和表演,再来读读课文吧。

  (四)比赛读。

  游戏:童话剧“小猴造喷水池”

  由学生推荐最有表演才能的两个学生表演仙鹤和小猴,老师串词,全班配音:第一次修喷水池时说“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第二次修喷水池时说“用手不用脑,事情办不好”;第三次修喷水池时说“用脑又用手,才能有创造”。

  四、学写生字

  动动脑,说一说你怎样写好生字。

  动动手,写一写生字。(教师范写两个。)

  五、游戏巩固

  二人合作拼生字。

  师:动动手和脑,看谁拼得好。这些小部件能拼成哪些字。拼好了就把它们贴到前面,并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大声地读一读,还可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六、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只要用好我们的两件宝,你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小朋友们在课下还可以把你的理想画下来,贴在你的书桌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苏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学生认识全班同学的姓,学习识字,增加识字量,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拓展学生知识面。初步学习搜集和运用信息,和别人交流信息。

  活动重点:让学生认识自己班上同学的姓,了解有关百家姓的一些知识,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与过程。

  活动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是本课难点。

  教学总课时:五课时。

  活动准备:

  教学总过程:

  一、准备阶段(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学生对自己姓什么这个问题感兴趣。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确定探究内容。

  3.根据探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组内分工。

  4.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数学老师姓XX,美术老师姓XX,我姓XX。

  你们也有各自不同的或相同的姓,请大家介绍自己姓什么吧!教师随机板书学生介绍的姓,让学生自己教读黑板上的姓,让全班同学认识这些姓。对你们自己的姓想知道些什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理念:用学生自己的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去思考,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身边事物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话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归纳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自己跟谁姓?

  2.自己姓的来历?

  3.有关姓的趣事。

  (三)寻求探究方法

  既然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哪你们该怎么办呢?(众说纷纭)

  老师归纳出可行的办法提出建议:

  1.请相同姓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商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回去问家长,不懂就问长智慧!

  3.上网查资料,勤动手,万事解决不用!

  以上方法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最好。

  (设计理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尝试解决问题

  1.每个同学都用上面三种方法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姓进行分组,同姓的分在一起确定组长。

  3.指导组长根据同学的特长分工。

  (出示要求:组长负责召集全体组员,安排具体工作;每组有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成果汇报负责人等;做到每个组员有事做。)

  (四)布置探究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任务搜集相关资料。

  二、搜集整理阶段(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来分类搜集整理资料;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时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

  3.根据学生资料内容,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辛勤的'劳动,我们有了丰收的成果。

  (二)学习方法

  1.出示资料筛选标准(是否与提出的问题有关。)

  2.教师以“王”这个姓为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资料。

  (1)“王”姓的来历?

  (2)有关王姓的趣事。

  要求:选择的资料必须与问题有直接关系,资料的排列要归类,要有序。

  (三)筛选资料(小组讨论,共同决定。)

  (四)形成观点

  以“王”姓为例指导学生找出前面提出探究问题的答案。

  (五)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修改并完善本组的探究出的答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知道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4、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培养学生用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2、在情感的世界里让孩子深深感到: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编写诗句。

  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呢?(学生发言)

  2、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

  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问题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轻声练读全文。

  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反复练读几遍。

  2、圈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迷路、天然、向导、沟渠、指点、指南针、指路灯等。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学生轻声自读。

  3、同桌互读。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对比识字法:积和和,闯和闪,忠和思。

  2、熟字部件合并法:禾+周=稠,门+马=闯。

  3、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意思并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更多的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倾听。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阅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

  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野外,如果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家,千万别害怕别着慌,大自然的天然指南针会帮我们找到回家的方向。)

  理解“天然”,就是指自然存在的,不是人工制造的自然现象。

  2、小组讨论。

  3、背诵。

  (1)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齐背。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快速背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野外 指南针 告诉 准确 忠实 诚实 慌乱 积雪 确实 积极 诉说 忠诚

  2、背诵第一自然段。

  (1)自己出声背。(2)指名背。(3)齐背。

  3、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

  (二)导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相机分析: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思考:①这里说的天然指南针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图片,看“中午阳光树影图”。(中午,树影正指着北方。)指导朗读。

  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朗读训练:

  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轻声自读③指名朗读。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思考:①这里说的天然指南针是什么?

  ②北极星为什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找到北极星?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

  指导看“星象图”。指导朗读。

  小结:在黑夜里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朗读训练:

  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轻声自读③指名朗读。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思考: 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

  相机理解“稠”、“稀”两个词。指导朗读。

  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朗读训练:

  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轻声自读③指名朗读。

  (4)积雪指示方向。

  ①这里说的天然指南针是什么?

  ②积雪怎么会为我们指示方向?为什么?

  (因为沟渠的积雪朝南的阳光足,而且日照时间长,雪化得快;相反,北边化得慢。)

  结合看图理解。

  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的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朗读训练:

  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轻声自读③指名朗读。

  3、总结2-5小节内容: 以上四小节具体介绍了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如何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虽然没有指南针,我们也能分清东南西北,所以称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为天然的指南针。

  4、比较:

  读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看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思考:寻找天然的指南针靠什么?(学生发言)

  小结:大自然有很多指南针,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

  加强学生熟记生字。

  通过背诵,了解学生课下学习的情况。

  提出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达到背诵的目的。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来感悟课文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达到背诵的目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吗?

  (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中讲的四种方法,可让学生复述)

  2、抄写第六自然段。

  3、背诵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

  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人们是怎样发现的呢?是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事物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规律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律。

  培养学生平时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⑴ 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 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⑴ 在小组内展示。

  ⑵ 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⑵ 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⑶ 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⑷ 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⑴ 自己练习读诗句。

  ⑵ 指名读。

  ⑶ 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⑷ 男女生比赛读。

  ⑸ 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⑹ 抄写诗句。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学会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词语。

  3.学习并运用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实例,明白道理,知道语言特色。

  重点与难点:

  ブ氐悖貉峥破账得魑牡难习方法,明白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ツ训悖涸銮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初步理解25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

  ァ抖眠》学后,知道学习科普说明文有哪两个基本要求?一般该怎样阅读?

  (自学生字词——抓知识要点——悟课文写法。)

  揭题《意想不到的灾害》,继续按这样的顺序学习课文。

  2.自学质疑。

  (1)学习生字词。

  (2)通读全文,边读边想。

  タ挝男戳四男┰趾?为什么称这些“灾害”是意想不到的`?

  划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课文,检查初知理解,质疑问难。

  随机交流字词:字音:肴、迢、泌、滥、畜牧

  字形:蟾、滥、蔗

  词义可结合课文理解。

  3.默读分段。

  出示句子:

  ケ纠炊匀死嘤幸娴捏π泛腕蛤埽为什么会成灾呢?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フ馐鞘裁淳渥?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ザ懒⒎侄危全班统一。

  说说段落大意。

  4.巩固作业。

  作业本上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用举例、摆数字的方法说明道理的写法。

  2.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增强环保与生态平衡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2、阅读课文。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用哪些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

  (2)阅读填表:

  ナ奔洹 地点 造成损失 灾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产稻区26000公顷稻田 被蟹破坏

  ァ 中东地区

  浙江绍兴

  ヒ磺Ф嗄昵

  ゼ甘年前

  1983年2月

  ソ淌光指导学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灾,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填写,“灾害原因”栏暂不填。

  パ生填表结束,四人议论,全班交流评议。

  ィ3)体会用词的准确。

  (4)默读思考:为什么平常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也会变成灾害?这些竟想不到的灾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默读划找——全班交流——填写“灾害原因”栏。

  (5)读书归纳。第二段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什么动物”指哪些动物?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约因素?

  (6)训练说话:用“如果……就……;一旦”说说食物、天敌、疾病等对动物的制约作用。

  3.练习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调查关于生态平衡方面的知识、事例。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生态意识。

  2、尝试用实例说明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回顾总结。

  (1)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课文讲哪几件意想不到的灾害?作者介绍这些事例是为了什么?

  (2)课文和《冬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运用数字,用词准确。

  不同:课文先举例后分析说理。

  (3)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读课文,看周围,有什么话想说?

  2、拓展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暖冬)引起的灾害,人口繁殖速度过快引起的危害,动物种群减少的危害等。

  4、作业:

  用你查找到的实例,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短文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案,培养创造想像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学习评价别人的作品。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带、拼图纸片、白卡纸、胶水、剪刀、尺子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案,培养创造想像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 :

  一、展示画面,揭示课题

  1.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说小男孩已经拼好了什么。每个图形是怎样拼成的'?

  2.教师小结,启发想像: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用这些不同颜色,大小不-的圆片拼成这么可爱的小兔、小熊猫。如果是你,看到这圆片或者半圆的时候,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呢?

  3.说说你会拼什么,或者你想拼什么。

  二、播放乐曲,学生拼图

  1.提出拼图要求。

  2.学生拼图,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教师小结:老师真佩服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简单的圆形纸片,到了你们手中,竞变成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你们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同学和老师吗?

  三、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提出要求:把你们的拼图介绍给大家。说说你用圆形或半圆拼成了什么,特别是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拼成的,让人家听得明白。如果还来不及拼完,就说说你还准备怎么拼。

  2.学生自己试说。

  3.指名上台介绍并评价。

  4.学生小组交流。(每个小组一块展板,逐个展示介绍并评价)

  5.拼图找朋友,一起去郊游。